12.28.2014

貝聿銘經典作品-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Arch

 博物館的初始部分,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國家美術館西館是由藝術品收藏家安德魯•梅隆資助的。20世紀30年代後期,建築師約翰•拉塞爾• 波普受僱設計這座博物館,他在設計之初就為建築未來的擴建預留了空間。數年之後,梅隆的兒子保羅負責為博物館的擴建挑選建築師。他轉而找到了在20世紀具 有前瞻性的建築師—貝聿銘。

  對於貝聿銘來說,有兩個突出的因素導致設計變得非常棘手,那就是建築的外形和功能。為建築預留的狹小的梯形場地使人不知從何入手。北側呈一定角度的賓夕法 尼亞大道限制了場地的範圍,使場地的外形十分奇怪。南側的國家廣場也給設計師造成了同樣的困擾。此外,相鄰的場地包含在總統的就職活動路線中,這也限制了 建築的場地。但是設計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築要與國家廣場的宏偉規模相匹配,同時又要與既有的西館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相協調。

 在研究了場地的形狀後,貝聿銘採用了與梯形場地結構相呼應的建築形式。在首次與貝聿銘就場地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他說自己「首先用一條對角線將梯形分為兩 個三角形。這就是設計的開始。」第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將容納展覽空間。第二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將容納行政辦公室、一座圖書館和藝術研究學習 中心。等腰三角形成為了貫穿建築始終的母題,從大理石地板、鋼框架到玻璃天窗,都能找尋到它的蹤跡。建築的六邊形電梯和梯形辦公桌也重複應用了銳角三角形 和鈍角三角形圖案。


  西館的特點是平衡和對襯,為了在視覺上與這種新古典風格保持統一,容納當代藝術品的東館的外立面採用了同樣應用在其他建築中的淡粉色Tenesse大理石。室內牆體由同種石材的粉末與混凝土的混合物裝飾,顏色優美大方。

  第二個統一的要素就是強有力的軸線連接。東館的主入口通道與西館的東西軸線相交,在兩座建築間構建了一座小廣場。小廣場借助大理石鋪地材料和玻璃金字塔等元素與其他區域區分開來。玻璃金字塔與東館的框架天花板相呼應。這些玻璃金字塔就此成為了貝聿銘博物館設計的標誌。


 室內有一個大型的中庭,十分開闊,引得遊客舉目仰望。他們可以審視整個建築,毫無侷促之感。貝聿銘想要對室外和三角形設計棱角分明的線條進行改造,但是他 懂得要用溫暖和熱情的氛圍來軟化這些線條才是上策。他設計了大型的圓形花池,以此來中和這些棱角。每個花池中都種植著熱帶樹木,有助於遊客在大型中庭內感 知空間的開闊。



建築師:I.M. Pei
地點:美國華盛頓
項目施工時間:1974-1978
攝影師:Patrick Swift, Victoria Pickering, Phillip Capper, Bill Shields, Wally Gobetz,Flickr: username- Andy961, Flickr: username-mmwm
參考文獻: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Phillip Jodidio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