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005
Arch @ 外灘老建築前的冥想
外灘因建築而美麗「建築是形象的藝術,城市是記憶的藝術。」上海開埠之後,歷經旅途艱辛的淘金者開始在黃浦江邊惡劣的蒙荒之地營造他們的「思鄉病」建築。開始的時候像燕子銜窩一樣,進程遲緩,房屋建成的模樣移植了故土的外廊、陽台、屋頂,但缺乏專業的設計指導,施工質量不高,扎堆在一起顯得像錯落的旗幟,有點不倫不類的新鮮。這是最初的外灘。今口外灘建築的定型照「攝成」於19世紀的末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築世界的繁榮使外灘湧現出真正的洋行建築群,建築的樣式多是正宗的西方復古主義與折中主義,甚至後期也出現了像中國銀行總行(現中國銀行大樓)這樣的由中國建築師設計、外國建築師參與的糅合東兩方裝飾風格的建築,它們堅崮強大,氣度恢弘,早已不是當年的散兵游勇。外灘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除了對於建築多樣性的讚美之外,我想它還包容了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這些建築提供了上海近現代史中關於權勢和金錢、家族和租界的最為壯觀的背景——每一塊地都有一段建造更迭的歷史,每一幢樓都有很多非常離奇曲折的故事。第二,建築多元的風格摹本和形體組合呈現了一個美好、結實的界面——以前的沿汀大道,現在的中山東一路。這個界面擁有幾個極佳的觀賞角度,一個是從延安路高架下口轉彎俯瞰,由直面的浦東現代建築對景轉向——此段高架因此號稱「亞洲第一灣」——尤其是在晚上,燈火玲瓏,美得讓人暈眩。與彼岸浦東分散的摩天樓宇相比,此面的建築顯得高低錯落,匯豐銀行的鐘樓成了運動中的群體構圖核心,櫛比有致一氣呵成。從對岸眺望也很有意趣,對岸的浦東濱江大道、金茂的cucina餐廳、九重天酒廊等等部是這種角度的佳選,市聲杏遠有點不知今夕何夕。還有就是上海大廈的沿江窗戶,足下近景是黃浦江的岔流交匯處,不遠處是矗立的渡江紀念碑,遠景是線條微微起伏的建築群,你能體會到一個港口城市的原始意義。甚至站在外灘堤岸這樣的高處,身側輪船在汀中緩緩的駛過,眼前車流不息劃過,你雖然會有逝水年華的慨歎,但更多的卻是關於一座城市速度感的體會,雖然少了親水的樂趣,中山東一路上的雙向車道也沒有類似歐洲城市的步行濱水帶的安寧優雅,但是上海就從這種復合的喧囂與從容中流露出它真正大城市的氣質。
@abbs.com.cn
Labels:
Arch / 建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