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05

<文化創意產業>小吃博物館-五感的極度誘引@Thinking

去過日本橫濱的旅客多半不會錯過位在JR新橫濱站附近的「拉麵博物館」。與其說這是一個博物館,不如說他是一種不同型態的主題樂園。是在一般普通的主題樂園中消費者所享受的是身體上的刺激;而在拉麵博物館中,則是享受味蕾上的刺激。除了吃之外,拉麵博物館的氛圍營造功夫也是非常出名的,透過室內的裝潢與設計,將整個博物館內部的調性設定在日本戰後的昭和時代中。不過,筆者這篇所要談的不是拉麵的消費,而是透過這樣一個引子,來思考台灣是否可以有類似的食物博物館。

台灣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並不輸給任何國家,甚至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而衍生出許多帶有改良色彩的本土小吃。但是目前在國內似乎並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小吃加以整合在一個空間之內,讓遊客可以在其中不但認識了台灣的飲食傳統,更可以滿足五感(眼、耳、鼻、舌、觸)的刺激,這其實是頗為可惜的。雖然目前散佈各地的夜市可以略微取代這樣的功能,但是不管是在整合性、地道性、以及整體吸引力上仍然是有可以發揮的空間。以下筆者從幾個角度說明台灣的小吃博物館為什麼會有可能的吸引力。

食物種類的豐富度:日本的拉麵可以粗分為醬油、豚骨和鹽味三類,在這之下當然有各家麵店自己的獨創口味,但是萬法不離其宗之下還是可以歸在三類之下,拉麵一種之中。但是台灣的小吃的豐富度則遠遠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個縣市都有其獨特吸引人之處,甚至名聞海外,例如說台北的頂泰豐、基隆廟口的「鼎邊銼」、彰化肉圓、以及開台根基的府城台南更有數不清的各種小吃,在這麼小的地方卻有如此高的的食物變化。日本僅一拉麵便可成立博物館,台灣又何嘗不能考慮這種充滿庶民文化風味的小吃博物館?

歷史背景的深度:台灣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多樣的文化來源,特別是近百年來更是因為政治更迭,深受中國大陸文化與日本文化的交互衝擊。這種文化的特色反映在食物的層次上,也反映在時空的多樣性上。例如說如果把時空設定在民國四十幾年,那麼我們會發現大陸風味和日本餐飲會同時交錯在同一條街上,左邊是竹籬笆的眷村,而右邊可能就是閩南的土角厝或是紅磚屋,街角可能是某個醫生的西洋樓,透過一個適當的濃縮,可以讓民眾更瞭解「食」的文化與歷史背景。

作為觀光據點的吸引作用:發展觀光與文化休閒產業可以說是政府這幾年的大方向之一,因此如何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的消費便成為最棘手的問題之一。筆者認為,食物是一個很好的吸引工具。對於國內的消費者而言,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嚐盡台灣小吃是一種樂趣;對於國外的觀光客而言,這是一種獨特的異國經歷,更是一個有別於傳統娛樂方式的觀光據點。我國旅客出國會吸引品嚐當地特色餐點(只要不太怪),那麼西方的遊客又何嘗不想能夠在異國擁有五感的極致誘引?根據E-ICP 2005年版的資料顯示,有20%的消費者平常喜歡從事的休閒活動是享受美食,而對於即將步入熟年,具有相當消費能力的50-64歲消費者更達到25%以上,那麼一個具有傳統懷舊氛圍的「好吃」的博物館或許是一個不錯的Idea。

那麼這種小吃博物館應該定位成什麼樣的調性呢?應該呈現什麼樣的氛圍呢?筆者認為,最適合的氣氛應該是「夜市」。對於他國觀光客而言--特別是歐美觀光客-夜市幾乎是一種未曾聽聞的遊樂型態,食物、遊樂、與異國產品齊聚在夜色中一個約莫千坪大小的空間內是非常有意思經歷。如果把夜市的感覺搭配上懷舊的空間設計,讓消費者踏入小吃博物館中不只是享受了美食,更可以在整個身心上墮入一個完全不同於現代台灣的環境,那麼會是一個非常有魅力(charming)的設計才是。過去我們常問「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至少在小吃博物館這點之上,筆者認為我們絕對能,做與不做、有心無心罷了。

@楊俊明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