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2006

Arch @ 新新天地小西門 重現過往時光


小西門建築風格以所在地的江蘇蘇派為主,融入部分周圍的安徽與浙江建築風格;設計兼顧美感的追求,與民居坦率、隨意的氣質。 陳冬青/攝影

坐落於上海青浦郊區的「小西門」原為一處殘破的鄉土民居,歷經三年精雕細琢的重建,如今重現過往尋常百姓的生活空間。小西門重建工程的發起人與規畫者既不是開發商也不是建築師,而是上海本地藝術家胡項城。他以藝術家的審美角度與當地人的在地關懷,重現樸實的民居建築,目的是為了保存即將消失的民居記憶,而非複製或修補某一區優美的老建築。

整個重建計畫由青浦區地方政府支持,青浦區向來以重視當代建築聞名,已有數個建築設計在國際獲獎,是到大陸看當代建築不可錯過的一站。青浦區在開發未來的同時不忘保留過去,將小西門打造成一個能重現過去鄉土民居的新新天地。小西門占地兩千四百多平方米,與著名的水鄉朱家角距離約15分鐘車程。風格以所在地的江蘇蘇派風格為主,融入部分安徽與浙江民居風格。

恢復舊貌 保存隨意與混雜

小西門雖是關於傳統建築的再現,但理念上與上海新天地截然不同。小西門是政府項目,目的是重現過去鄉鎮市井小民的生活空間與節奏,是一種消失中的生活精神延續;而新天地是由民間企業開發,主要是挖掘傳統建築的商機,讓老建築成為商場中的明星。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在大陸燃起建設新天地熱潮,各地紛紛仿效,在市中心黃金地段收購傳統建築,將之整理修補後引資招商,讓傳統住宅區搖身一變成為餐飲休閒廣場,觀光經濟效益隨之滾動起來。然而新天地雖驗證了老建築的商業價值,但其高消費的觀光特質,使它無法重現過往歲月的弄堂精神。

小西門的原貌雜亂破舊,房子既沒有符合安全標準的地基,也沒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但胡項城認為正是這樣的隨意與混雜值得保存,它反映出過往時光的生命力與愜意的生活步調。保留過去有助於看見未來,小西門的重建理念是讓鄉鎮大規模現代化的同時,保存一小區視覺與情感經驗的記憶,這樣的理念若得以成功建立出一套運作模式,未來可移植到各個地方,成為鄉鎮的新新天地。

實驗拼貼 結構新舊融合

然而,記憶的重現遠比拆毀困難得多,為了塑造記憶中的水鄉民居,胡項城從各地找來保有傳統技術的工匠師傅,從屋簷、窗櫺到一磚一瓦都精心設計,致力於重現舊時的樣貌。許多傳統建築技藝在大陸近乎失傳,參與重建工程的老師傅也只能憑著少時的記憶,一次又一次實驗才得以完工。在重建過程中,藝術家發揮拼貼的本事,充分做到新舊結合的理念:將搖搖欲墜的房子拆掉重建,再將老房子可用的部分保留下來,重新拼貼到新建的建築結構上。建材採用安全性高的現代素材,而局部如雕花、石杵則從各地蒐集過來,就這樣慢工細活磨了三年才大致完成。

整個重建工作最大的難處還不在於人才與素材的尋覓,而是遇上缺乏彈性的建築法規。例如建築法規定房子不能臨水,必須向後退六米,但這一退就無法重現水鄉風情,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舊體穿不上新衣,現行的建築法規是為現代建築制定的,拿來規範老建築有許多不合適。小西門雖是政府主導的工程,仍遇上重重阻礙,未來想落實老建築再現與活化的理念,急需一套量身訂製的法規。

此外,小西門的空間將如何運用,現在還不得而知。胡項城的理想是讓重生的民居回歸人民,成為當地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間,例如老人院、兒童中心、圖書室、社區教學場所、藝術展覽等等。他並不排斥商店,但希望能符合當地居民的消費水準。然而重建工作的投入資金相當大,未來經營的成本也不會小,理想與現實如何拉近,還令藝術家頭疼。

@轉載自2006/09/07 民生報 + 陳冬青
 Posted by Picasa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