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環球策展公司
從高更家中往外看的沃吉哈赫教堂,也是他畫筆下的題材。
圖/環球策展公司
《籃中的松葉玫瑰》色彩豐富,筆觸活潑。
圖/環球策展公司
高更曾說:「我的藝術中心在大腦裡,不在其他地方;我很強勢,從未因他人而偏離方向。」
圖/環球策展公司
經濟日報╱文/彭蕙珍
高更曾說:「我的藝術中心在大腦裡,不在其他地方;我很強勢,從未因他人而偏離方向。」為了一圓畫家夢,他毅然決然地放棄證券員高薪工作,投入創作的世 界,產出的作品豐富且多元,從油畫、版畫、銅雕、木刻到陶藝,可以說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永遠的他鄉─高更展」正在北美館展出,來自歐美及日本十多所 美術館、基金會及私人藏家借展的58件作品,呈現全方位的高更。
談起高更,立刻讓人聯想起梵谷,因為他們曾經是惺惺相惜的好友,為了創作而生活在一起,卻因理念不合而激烈爭吵,導致決裂,並爆發知名的「梵谷割耳」事 件。畫家陶文岳表示,高更和梵谷對藝術創作擁有相同的精神,將繪畫視為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事,他們堅持自我,即使最後燒至灰燼,仍然努力不懈怠,在19世 紀末綻放出光芒。高更、塞尚、梵谷更被譽為「後印象主義三傑」。
敢做敢為 與塞尚梵谷齊名
陶文岳形容高更是「敢做敢為」的行動派畫家,也因此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性與戲劇性。高更於1848年出生在法國巴黎,幼年時期跟著父母親遠渡重洋至南美洲 的秘魯生活,六歲時隨著母親回到法國,後來進入商界,任職於股票證券公司,是一位股票經紀人,過著富裕、安定的生活,並與來自丹麥的梅娣‧蓋德結婚。
擁有穩定優渥的工作和幸福美滿的家庭,高更開始欣賞藝術並收藏畫作,閒暇時也以畫畫為樂,被稱為「星期天畫家」。這段期間,高更結識了不少印象派畫家,也 參與印象派展出,收購多幅印象派的畫作,包括塞尚、馬內、莫內,以及雷諾瓦等的作品。而他早期的創作風格較為拘謹,類似巴比松畫派風格。
1882年,法國證券市場崩潰,高更順勢辭去證券公司工作,展開全職藝術生涯。在1870年代至1880年代中期前,高更與印象派藝術圈保持密切往來,此 時的創作受到畢沙羅(Camille Pissaro)、塞尚(Paul C'ezanne)等人的影響,呈現出印象主義的風格。在這次展出《阿爾風景》、《水果盤與檸檬》、《籃中的松葉玫瑰》等作品,明顯受到印象派畫風影響。
1886年起,高更數次赴布列塔尼小漁村阿凡橋(Pont d'Avon)作畫,逐漸擺脫過去印象派畫風,並於1888年左右發展出綜合主義(Synthetism),創造出個人藝術生涯的第一次高峰。陶文岳指 出,高更於1887年創作的《馬丁尼克風景》已展現他的作品風格,運用淡紫色、紅色等顏料,呈現迷幻、朦朧的氛圍,並帶著原始及神秘主義色彩。
1891年,高更前往大溪地,展開了豐富的創作之旅,這裡原始自然的風土人情與神秘特質,讓他流連忘返,在此創作出個人獨特風格。畫家陳香吟表示,過去交 通不發達,對於各地的人文風情樣貌了解不多,高更的大溪地系列因為題材選擇較特別,再加上高更作畫的題材多以當地原住民為主,在當時的法國畫家中來說相當 突出、很具現代感。
大溪地時期 生平創作顛峰
陶文岳分析,大溪地對高更創作的重要性,如同塞尚在法國南方普羅旺斯創作一樣,都是生平創作的經典時期。「大溪地保持著原始、神秘、純樸之美,讓他體認到 接近自然,才是真正創作的泉源,也激發他瘋狂的創作動能。和山林土著為伍,描繪大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早期的印象時期畫作相較,此時期的創作,人物粗獷不 造作而直接,但畫面中卻帶有夢遊般神秘的氛圍。」
除了繪畫,高更也有大量的版畫、雕刻、雕塑等創作,包括以大溪地為題材的《歡愉之地》、《河畔的女人》、《死亡的幽靈看著她》等作品,在這次的展覽中主辦單位特地從瑞士及美國商借來台。從高更創作的作品數量也可看出,他在大溪地長期創作,遺留下大量的顛峰之作。陶文岳表示,高更在大溪地時期創作的色彩與造型,融入了自然與原始意念,來自心中主觀的情感表達,不若印象派前期傾向分析式色彩與光源的表現方式,「畫面的色彩單純趨於平面化的表現方式,影響了當時許多年輕藝術家的繪畫表現。」
此次展覽特別安排一個區域,展出與高更同時期畫家的畫作,例如那比派畫家,他們深受高更創作啟發,敢於表現色彩與節奏層次的運用,在展場中與高更作品相互 比較,形成不同的視覺互動,提供不同的觀賞經驗。「永遠的他鄉─高更展」正在台北美術館展出,展期自即日起至2月20日,活動網站:http://www.u-exhibition.com.tw/gauguin/。
@Source from: 【2011/01/2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