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08

台灣美食,收買全球饕客的胃@Food


北美最大中式餐飲連鎖店Panda Express,來自台灣自助餐的經營理念;外國人口中的“Bubble tea”——珍珠奶茶,也發源於台灣;當陸客驚訝故宮的「翠玉白菜」也能吃進肚裡時,台灣飲食還有什麼不可能?

要向外國人介紹台灣,「吃」總是第一個掃過我們的腦袋。

走進剛開幕的「故宮晶華」宴飲中心,原本只能欣賞的國寶翠玉白菜及肉型石,化作一道道盤中菜餚。原本的展覽文物,在冰裂紋半遮蔽的餐廳空間中,第一次充滿親近性的讓人吃下。

再到攝影師謝春德和號稱「女食神」阿嬌新開的「嬌食」餐廳,牆上懸掛謝春德的攝影作品,平均年齡20歲出頭的服務生穿著謝春德設計的軍裝風格制服,繫上軍腰帶、手臂戴起臂章,端起梨汁豬腳及其他創意台菜,風格好不強烈。

小地方卻有多樣化面貌,這也難怪外國人最喜歡來台灣「吃」。

交通部觀光局每年製作的《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台灣「菜餚」在外國人心中的影響力大多高居榜首,甚至勝過風景文化。

美 食生活玩家葉怡蘭觀察,10年前,台灣沒有餐飲情報誌、沒有美食節目,更很少有人像她能以飲食文化專家為職業。但到1990年代末期,週休二日興起,外食 族增加,台灣人的關注力全都放到了飲食。據經濟部統計,2007年餐飲業營業額有3,200億元,這個數字達到歷史新高。

在台灣說「吃」,還真沒有退流行的一天。

資源:當地食材,養出國際美食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曾提到,早期來台灣開墾的移民是「吃粗飽」,還沒有所謂的「美食」形成。直到日本統治時期,我們才開始慢慢吸收日本飲食文化。

但最大的影響,還是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帶進大江南北的廚藝,讓各地域的菜餚在台灣會合。以粵菜為主的香港,菜系的多元性反而少了點,香港美食專家蔡瀾去年就特地帶領香港美食團,來台灣啖美食。

不過,葉怡蘭觀察,台灣早期能以中華美食的傳承來自居,但當大陸經濟、文化起飛時,台灣中華料理的代表權勢必會被稀釋,那定位可以放在哪?

讓外國人來說話,或許讓台灣的特長更為清晰。

來自新加坡的名廚郭文秀,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指定御廚,但前陣子他卻離開新加坡,到台北雙城街開家法國餐廳。

葉怡蘭問,為什麼要來台灣?「身為主廚,我很想用當地的食材來做料理,」郭文秀回應,新加坡也許積極發展「新亞洲料理」,但缺乏天然食材入菜,這點,反而是台灣的強項。

「台灣最大創意的發揮,是對食材的極端了解,」葉怡蘭說。舉凡碗粿、虱目魚粥等,這些樸素料理,吃的可都是食材原味。揚名國際的珍珠奶茶,事實上也是從台灣茶為出發。這些,也許不是大菜,「但台灣飲食最有特色的就是『庶民性』,」葉怡蘭肯定。

走一趟夜市,就能窺見台灣這項飲食文化的特性。

競爭:到夜市「吃」創意

觀光局資料顯示,這幾年「台灣夜市」早已取代「故宮」,成為觀光客最愛的遊覽景點。大陸、日本、東南亞旅客的遊覽車,陸陸續續的停靠在夜市口,10年來,夜市競爭從來沒有像現在那麼激烈。

有競爭,反倒讓夜市的「吃」激出創意火花。

和台北士林夜市爭奪全台夜市之王的台中逢甲商圈,在台中這擁有許多飲食創意的發源地,小吃生意顯得格外競爭。

逢甲商圈有1,500個小吃攤和商店,每天一家店平均營業額可達1萬元,小小商圈,一年有幾十億的商機。「一家店能撐過半年就了不起,這裡每半年就淘汰3成店家,」台中市逢甲商店街管理委員會主委王朝藝觀察。

汰換率高,能在逢甲夜市生存,只剩一個字:「變」。所以,在逢甲夜市你可以看到引進日本的章魚小丸子、發想於法國的可麗餅,還有以鹽酥雞概念來處理炸海鮮,「很多生意人都來這裡找靈感,」王朝藝說。

前陣子,Discovery探索頻道的製作團隊來台灣製作飲食專題,邀請葉怡蘭幫忙推薦台灣小吃。每一種小吃類別,葉怡蘭「努力地」只列了一家,卻也洋洋灑灑的寫了3大張紙,製作單位看了都感到讚嘆:「他們只打算做1集,但沒想到事實上可以做到10集,」葉怡蘭笑說。

如果說國際都已看到台灣的飲食潛力,台灣更要積極向外走,到國際場合去磨練競爭力。

出走:新世代站上國際舞台

這幾年,台灣在國際廚藝大賽奪牌的消息,時有所聞。背後反映的意義是:台灣廚師積極站上國際舞台的渴望。

「我們要提升台灣廚師的地位,」參與許多重要國際比賽的推手、台灣福爾摩莎廚藝美食協會會長張志騰說,當國際餐飲已達到「不進步就是退步」時,必須不斷把人往外送、出去見識。

對年輕一輩的廚師來說,比賽更是很好的學習平台。張志騰曾估計,不算國際比賽,光國內平均一個月就有一場廚藝競賽。「年輕人多了很多表演舞台。」

台北國賓大飯店明園西餐廳、Aqua Lounge主廚林森湖,是台灣目前少數在五星級飯店擔任主廚的六年級生,5年前他才28歲,就有了出國比賽經驗。「那是挑戰自己的比賽,」他說。國際級的廚藝比賽採用「扣分制」,意思是各隊都在比「誰最完美」。

高雄餐旅學院旅館管理系助理教授蘇國垚觀察,當新世代對餐飲服務業的價值觀不再限於「能力不好才來做」,他們對廚師的角色,看得更遠、更多。

來自台灣的江振誠,2006年被選為全球最佳150位廚師之一,32歲的他最近還在新加坡知名飯店Swiss Hotel,經營起以他為名的法國餐廳——“JAAN PAR ANDRE”。

20 歲就當上台灣最年輕的五星級飯店主廚,接著又跑到法國發展、擔任米其林三星級餐廳主廚,今天的發展,在他身上並不意外。「如果要做法國料理,我不能和亞洲 做比較,我必須拿自己和世界級的廚師相比,」他有不同於上一代廚師的主張,「我希望能帶給台灣下一代廚師,不同的目標。」只要打開視野,會知道自己能做到更多。不少具有國際化經驗的餐廳經營者人,現在也積極讓台灣料理不再停留在舌頭上,努力要讓台灣餐飲走出去。

商機:創意行銷,走向跨國經營

5 月,來自高雄的傳香飯糰國際連鎖,創辦人余政隆以「米飯博士(Dr. Rice)的稱號出現在《富比士》雜誌(Forbes)上。以多種配料、以及吃了不會脹氣的「科技」米飯為訴求,「小飯糰」因為透過標準化經營模式,讓加 盟店跨足紐西蘭、新加坡和香港,吸引住國際媒體目光。

再看大陸市場,2003年進入市場的王品集團,今年還繼續以「西堤」品牌進軍南京、杭州等地;而有台資背景的「一茶一坐」、「兩岸咖啡」等餐飲品牌連鎖店,現在也成了外資新興投資標的。

除了打連鎖品牌、打標準化經營外,台灣美食生意如果還要積極大步向外走,我們還要做些什麼?

鼎泰豐一直是餐飲國際化的好例子。在標準化的產品製作流程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其實是服務也能被複製。「他們有的是米其林三星級餐廳才有的服務,」阿正廚坊主廚黃守正形容。

蘇國垚私底下曾數過,到鼎泰豐吃飯,一個桌子會有6個服務生負責,當你眼神一望,他們就立刻上前詢問:「有什麼可以為你服務?」

這 樣的服務態度,一般小店其實早就做到,只不過很多人都像蘇國垚有過以下經驗。蘇國垚過去在亞都麗緻飯店當總經理時,總喜歡到飯店附近的早餐店吃飯糰配豆 漿。去了幾次,老闆認得他的臉,之後向老闆微笑一下,飯糰和豆漿就會出現在他桌上。然而,當助手一換,認不出這位老客人,這樣的互動和服務就消失了。

「台灣要走上國際舞台,就要標準化、精緻化,還要加上讚美服務,」蘇國垚補充,「不是『哇』服務!會『哇』的服務,是once in a while(偶爾有之)。」

如同嚴長壽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中寫道:「台灣常常不缺美味,但缺創意行銷。」當餐飲規模擴大,在服務和經營上,台灣真的還可以繼續再大膽創新。

@ 文/史書華 圖/攝影組、晶華酒店、江振誠
2008年8月 Cheers雜誌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