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010

北京新課題 從念舊重塑輝煌@Thinking

2010-04-04 工商時報 【記者彭媁琳/專題報導】 今日的北京,城中未曾散去的氛圍,是歷代建築工藝之最的紫禁城和民居胡同;步入近代的序列,有著大陸建政之後傾全力打造的地標建築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進入千禧年之後,則是大氣迎接2008北京奧運而興建,造型前衛的國家大劇院。 5000年的流金歲月,與現代化的傲氣昂揚,一併呈現,建築學家梁思成曾說:「北京是中國都城的偉大傑作。」看來,這是新北京的面貌,也是衝突下的課題。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吳唯佳受訪時指出,雅典、伊斯坦堡等世界上任何1個古老都城的發展歷程,都沒有像北京一樣經歷急遽現代化的過程,「北京很多高樓和基礎建設,都是在一代人眼皮底下蓋起來的。」 中國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作為首都的北京,就有更大的發展壓力與包袱。如何在建設能與大國實力相當的首都之際,又要保持北京城內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解決各種居住問題,就成為北京市政府重要的使命與難題。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全市總動員展開了長達7年的奧運籌備工作。有人質疑,這7年的時間與精力全都擺在奧運上,反而忽視了北京其他面向該有的建設與發展,導致產業政策停擺、原有的城市發展規劃被打入冷宮。 可是吳唯佳認為,奧運會帶給北京最大的資產,不是那些有形的場館或精采的開幕式,而是打開了北京市首長們的國際視野。 在前往倫敦、巴黎、紐約等國際大城市的取經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跟上世界脈動,北京反而在籌備奧運的過程中,找到了如何再塑北京輝煌的解答。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2009年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希望在中國大陸建政100週年之際,把北京的各項實力提升到與紐約、倫敦、巴黎可相匹敵的層次。 以北京和倫敦比較,北京和倫敦在20世紀初期,是世界上唯二人口超過百萬人的大都市,其後的100年各自經歷了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但在制度條件、發展方式的差異上,拉開了這兩者的差距。 吳唯佳指出,工業革命開始後,倫敦成為世界上最早現代化的城市,也是工業化問題爆發最尖銳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等左派思想家把倫敦當成研究重點;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做城市規劃的國家,倫敦更是現代城市規劃和軌道交通的始祖,很多城市發展都受到倫敦影響。 但為了解決倫敦市中心太過擁擠的問題,1930年代開始在外圍建設衛星城市,把政府機關、工廠搬到新城去,減少倫敦負擔。到了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倫敦進行戰後重建,房地產快速發展,政府也開始擔心房繼過度膨脹的問題,開始徵收土地爭執稅,同時興建很多廉價住宅。 這些是倫敦的過去式,但卻是北京的現在進行式。 夏林茂指出,奧運會之後北京市改變了城市規劃的思路,把過去單中心發展的模式,變成多重性發展,計畫在外圍建設11個新城。與此同時,北京市政府也在嚴打當地「地王曬太陽」的問題,企圖控制房價泡沫。 到了1970年代,倫敦市中心開始出現空心化的問題,當地議員為了選票,不再推動郊區新城建設,轉而把心力擺在提昇倫敦市中心的發展,造就了倫敦今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倫敦也計畫發展期高等教育集中的優勢,透過吸納全球人才到倫敦就學,進而帶動當地就業與經濟。 目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政府機關、最好的醫院,以及超過200萬名人口,都集中在68平方公里的二環舊城內,擁擠已經帶給舊城區嚴重的負擔。2004年開始,北京市政府就希望逐步把機關、學校、醫院等機構向外搬遷,在二環內騰出一些活動空間來。 但除了經費限制之外,北京要如何避免倫敦過去空心化的問題,也成為北京城市發展規劃上重要的借鑑。所幸,舊城區內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北京發展新興觀光產業的基礎,可藉由吸引國際觀光客來活化舊城區,避免空心化。 吳唯佳認為,建設世界城市是北京很重要的發展目標,有了目標之後才能確定長遠的發展道路,同時避免短視近利的救急工程上。他指出,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和過去800多年的建都歷史分不開,有了這個紮實的文化基礎,才有信心建設成一流城市。 最後,北京也必須和周邊京津冀地區做結合,取得腹地、發展資源和消費市場。吳唯佳認為,是要提昇整體北京市民的文化水準和整體發展意識,不能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地標建築,而需重視整體的發展觀念,畢竟文化指的是大眾共識與想法,這樣才能真正將北京帶向世界城市之林。
@Source from 工商時報 via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