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010

新建築如何活在舊文化@Thinking

2010-04-04 工商時報 【記者彭媁琳/專題報導】 

和其他國際大都市經過百年緩慢變遷的景況不同,北京市區內新舊交雜的對比非常強烈,二環內是積極保存的歷史古蹟,二環外則是近20年間才拚命蓋起來的高樓大廈。 北京正經歷著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劇烈發展階段,在短短一代人的眼皮底下蓋起了摩天大樓,也舉辦了成功的奧運會。這對古老文化、建築帶來相當巨大的衝擊,為了城市更新,而拆掉了大片胡同。 在新與舊間如何平衡,甚至相互融合的難題,兩位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對此有不同的見解。北京故宮古建修繕部主任李永革,他在中華文化工藝精華的故宮服務了35年。以及北京奧運會資訊中心數字北京的總建築師朱,他也是在外國團隊獨佔鰲頭的奧運建築中,唯一一位中國本土建築師。 李永革表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園林,集中華建築文化之大成,要如何在現代的時空中保存古建築的精髓,就是故宮修繕團隊的最重要課題。而紫禁城在1420年建成之後,歷代的修繕團隊都繞著圈子對建築物進行保養,即使在文革時期,故宮,沒有一天停過維修。 李永革認為,故宮修繕隊對新舊的取捨有嚴格的管制,要修古建築,就必須用古工具、古方法來修,不能使用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很多工藝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失傳了,外面的維修公司只會用現代機器來修,這就無法呈現古建築當初建造的味道。而目前所謂的傳統技術,多半只能追溯到清末時期,因此要在建築物的特徵上捕捉傳統工藝的訊息。在2003年進行的大規模整修後,李永革認為,紫禁城已經達到50年來最好的狀態,未來可以依據建築物的殘壞程度進行調整,可以做小手術的,就不大面積改善。 對於北京城未來應有的新風貌,朱認為,中國擁有重要的世界文明,當然世界各國也都可以參與北京城的建設發展,進行多元化的刺激,而且中國建築要向創意型的建築轉化。 朱指出,北京城改造的第一步應該是要創造出新的想法和新的解決辦法,第二步則是要反思,後奧運時代的北京建築物是否能反應中華文化。在新與舊之間,不可能做到形式上的整合,例如現在不可能在街上騎馬一樣。新的就是新的、舊的就是舊的,要尊重過去存在,但卻不能無止盡的重複過去。他認為,在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以及奧運會的洗禮後,北京已經成為國際化的大城市,但卻相對的衍申出了物質化色彩過重、不尊重生態環境的問題。所以要從自然中獲得啟發,在發展過程中重視中國文化中強調的自律,控制人類無窮盡的發展慾望,讓時代造就人的同時,人也可以造就時代。

@Source from 工商時報 via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