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010

建築的惑星/建築師的政治道德@Arch

設計柏林猶太紀念館而深受好評的建築師李伯斯金,堅持不到極權統治的中國去設計建築。
李清志/攝影

【聯合報╱李清志 文影】2010.11.08

建築師談不談道德問題?這似乎是學院裡才會有的議題,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建築師都只是向錢看,並不會去想什麼道德、不道德的事;正如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所說:「建築師根本就是娼妓!」他認為建築師只要有錢、有業務,什麼事都會去做。

不過世界上也有一些建築師堅持某些原則,不向權勢低頭,設計柏林猶太紀念館而深受好評的建築師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全世界的建築師都向錢看,蜂擁到中國大陸去接案子時,李文斯金卻堅持不到極權統治的中國去設計建築;這或許是因 為他身為猶太人,其家族深受法西斯威權統治迫害的經驗,讓他無法與威權政體妥協。

其他多位世界級明星建築師卻沒有這樣的顧慮,在《建築問答錄/國際建築名家訪談錄》(TALKING ARCHITECTURE/藝術家出版社)一書中,德國建築評論家哈諾‧羅特堡(Hanno Rauterberg)訪問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s),認為「他的建築被政治綁架」,甚至「與獨裁政權打交道」,因為他設計了政治意味濃厚的北京中央電視台。

不過庫哈斯認為,純粹以獨裁政權去指責中國是錯誤的,他認為中國正在轉變,道德上傲慢的態度,只會讓事情兩極化,而沒有建設性。事實上,當他決定接受這個 設計案時,心中的確有想過是否牽涉道德問題,不過他後來決定接受,因為他認為:「任何合作都意味著接觸其他人,他們的思考和他們的規範,我認為唯有透過這 樣的方法,事情才會改變。」

另一位設計北京機場新航站的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rster)也認為,世界上許多專制獨裁國家正經歷劇烈的變革,而逐漸邁向開放之路,大家應該鼓勵這樣的事。不過當哈諾‧羅特堡問他,如果中國政府委 託他設計新的毛澤東紀念館,他是否能接受?他回答:「基於道德立場,我無法接受。」

教父級的建築大師菲力普‧強生年輕時曾經是激進的右派分子,甚至曾以記者的身分支持過希特勒攻打波蘭,今天他卻為他年輕時的錯誤認知懊悔。不過面對建築師 的道德問題與社會責任,他還是表示:「任何人如果都想解決人類的許多社會問題的話,就不應該來當建築師,而應該去當政治家或科學家。」

似乎大部分的建築師並不想牽涉到這樣的政治道德議題,也不希望人們以這些問題來要求他們;正如雷姆‧庫哈斯的回答,當記者問他是否會為其他獨裁政權(例如 北韓)設計作品時,他說:「如果紐約愛樂在北韓演出,被視為一種友好和促進國際了解的象徵。那建築師為何還需要為自己辯護呢?」

@Source from:【2010/11/08 聯合報】

建築的惑星/寵物建築與代謝城市@Arch

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所設計的方塊小屋「森山宅」,他將這類小房子稱作「寵物建築」。李清志攝影

【聯合報╱李清志】2010.09.20

威尼斯的夏天是十分忙碌的,每年都有不同的展覽在此盛大舉行,去年是藝術雙年展,今年則是建築雙年展,輪流上陣,熱鬧非凡;今年策展人是日本女建築師妹島 和世,她剛得到建築普立茲克獎的殊榮,因此今年日本人對於威尼斯旅遊相當踴躍,想必也是衝著妹島的光環而來。妹島和世是第一位女性策展人,因此全球建築界 都期待著她能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帶來新的希望與契機。今年妹島和世所訂的建築展主題是「人們相遇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她希望這次的建築展,不止是建築體的呈現,而是建築概念、思想與創意的匯集;她說:「展覽的意圖是幫助人們協調與建築的關 係,幫助建築協調與人的關係,並且幫助人們處理好自身的關係。」

今年的日本館由藤本壯介、西立衛共同參展,因為今年剛好是日本「代謝論」發表五十周年紀念,他們以代謝論為思考主軸,重新去省思「代謝論」在今天的價值與 意義,算是十分「言之有物」。新陳代謝論(METABOLISM)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其機械思維,代謝論者認為建築可以像是一台機器,機器的零件可以隨時 抽換更新,因此創造出類似積木般的「中銀大樓」以及「膠囊旅館」等建築。

日本館的展出,以空照圖呈現出不同城市的樣貌,包括西方的「資本主義城市」,早期的「君主政權城市」,以及日本東京的「代謝城市」,每一種城市都因為其不 同的文化背景,而產生不同的城市面貌與生態。藤本壯介與西立衛認為東京基本上就是一座「代謝城市」,整座城市沒有明顯的規畫痕跡,充滿著一座座小小的房 子,每一座房子都會隨著時間自行拆毀與更新,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台巨大機器般,隨時在抽換零件。

現場中還展出西立衛所設計的「森山宅」模型,那是一棟由多個白色方塊所組成的建築群,強調出東京建築的微小性格,而這些觀察也收錄在藤本壯介的著作PET ARCHITECTURE裡,他認為日本充滿著許多小小房子,他將它們稱之為「寵物建築」,意即如寵物般可愛小巧的建築。

日本現代都市雖然深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但是日本建築師卻仍試圖為自己的城市找出自己的城市脈絡,並且以自己的理論來詮釋自己的城市。什麼時候台灣的建築界也可以不再依賴西方的理論,而能以自己的理論來詮釋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Source from:【2010/09/20 聯合報】

JIL SANDER長短配 顛覆女人@Fashion

2010/11/29 記者顏甫珉

極簡品牌JIL SANDER男女裝秋冬系列日前上市,在品牌強調結構、輪廓的基礎下,打出成衣量身訂製的概念,利用剪裁性多變化樣貌,讓每個人穿來都能符合身形,並著重與衣櫃中其他服裝的搭配性。

JIL SANDER全新女裝撇開既有黑、灰、白等顏色,受復古風當道影響,大量使用毛呢感強烈的格紋設計,卻賦予全新款式,利用細部打褶、刻意開衩等設計,讓簡 單套裝多了變化。部分服裝採用魔鬼氈設計,看不到釦子,卻讓穿著上增添變化性,長版套裝上衣,刻意搭配超短迷你裙,企圖重組女人的線條。

男裝以三大單品為主軸,包括獵裝、短外套與針織衫,在傳統學院風格與新線條解構中,嘗試尋找出最佳平衡點,看似傳統的正裝外套中,添加機能細節,以富曲線的裁剪線,打造男生的優雅體態。

建築的惑星/牯嶺街的街道復興運動@Culture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活動,主辦單位封街在路邊辦起「馬路論壇」活動。李清志/攝影

周末天空稍微放晴,帶著家人前往牯嶺街散步,當天正在舉辦「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活動,整條牯嶺街封街辦活動,有街頭表演、露天音樂會、創意市集、懷舊玩意,以及行動咖啡車等等,當然也包括了牯嶺街的傳統舊書攤,市民悠遊其間,享受了一下午的街道晃遊樂趣。
走在牯嶺街上,不免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家住浦城街,周末時光擔任教職的父親,總是騎腳踏車,載著我前往牯嶺街看書,那時候的牯嶺街兩旁多為低矮房舍,道路也不寬敞,倒是柏油路與房舍間有一段距離,成了舊書攤擺書曬書的最佳空間。

我依稀記得當年的牯嶺街,成排的舊書攤,滿街的書籍雜誌,似乎一整天也逛不完,形成一種獨特的書香街道特色;這種一整條街都是舊書店的景象,如今再也看不見了,我只有到巴黎塞納河畔,才又發現那種整排都市舊書攤的景象。

當年的生活娛樂選擇不多,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影視娛樂也只有電影院播放的外國電影。單純的年代,讓人們在周末不由自主地來到牯嶺街舊書攤,知識分子在 其中找到外國科技資訊、政治禁書,甚至古籍字畫;家庭主婦在其中發現日本《主婦》雜誌所介紹的服飾流行,而小朋友則鑽在書堆中,翻閱漫畫書與稀有的歐美童 話書;老伯伯則興奮地與同鄉老表寒暄話舊,整個情景充滿恬淡的愉悅,猶如秋日輕拂的清風,那是一種簡單生活中的豐富樂趣,至今還令我十分懷念。

這次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活動由台北教育大學發起、主辦,現場處處可見穿鮮紅色工作服的學生,活力洋溢,穿梭全場,他們甚至在牯嶺街小劇場前舉辦街頭 論壇,藝術學者黃海鳴、建築學者邱詠婷,以及詩人鴻鴻,坐在馬路邊就開始論述起來,整條牯嶺街頓時幻化成一處充滿活力的人性空間。

事實上,整個「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不止是一次嘉年華會而已,這樣的書香市集活動有意喚醒市民對於過去牯嶺街人性化街道的記憶,試圖藉著封街作為,宣示城 市街道的主權。過去台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執政者喜歡以城市建設為由,拓寬道路、大興土木,這些以「汽車」為設計主體的建設,讓原本人性化的城市逐漸淪為 汽車怪獸的追逐競技場,市民被迫穿梭在天橋、地下道與狹窄人行道之間,失去了在街頭活動與人際交流的空間與機會。「讓人回到街道上」遂成了現代人性化城市 的重要設計理念。

一座適合居住的城市不需要一大堆快速道路或高架橋的昂貴建設,市民要的只是可以免於汽車恐懼、安心漫步的街道,以及可以輕鬆與其他市民共享、建立人際關係的空間,牯嶺街再度提醒我們這一個簡單的市政原則。

@Source from:【2010/11/22 聯合報】

11.22.2010

牛油包裝連牛油刀@Design








Designer: Yeongkeun Jeong
VIA: http://www.yankodesign.com/2010/10/29/four-flavored-butter-spoon/

荷蘭建築師︰ 西九「三合一」不理想@Arch

Rem Koolhaas的構思中,西九超級大公園不會像康文署公園般限制多多。

Rem Koolhaas心目中的西九藍本,是參照新界村落設計而成。
電腦模擬圖片

惟在西九文化區設計中,他忽然反璞歸真,不再以地標式建築做賣點。「各地的地標建築越來越多,變得人工化,如今國際著名的建築師,興建地標建築時已變得小心翼翼」,又謂「設計地標建築很容易,但要做到壯觀效果很難」。

他參照新界的村落,將西九分成東藝、西演與中城墟,其中東藝的 M+集大成於一身,除博物館、展覽廳、工作坊外,也有住宅設施,專為低收入藝術家而設。對於近年很多新界村落例如菜園村被清拆,他說:「我們並非複製村 落,是想將村落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繫和互動,成為未來西九的寫照。」

在其構思中,西九的超級大公園不會像康文署公園般限制多多,可以放狗、踩單車。高鐵西九站鄰近,日後文化區勢必被內地遊客「攻陷」,但他不擔心上海世博的醜態會重現,「文化是讓人們生活體驗,是一種自我紀律,並非一大堆規條」。

儘管現時港產片風光不再,但他形容,港產片是重要的香港文化產業,所以設計中特意加入一間世界級首映戲院。對於政府打算將文化區設計三合一,他坦言做法不理想,想是當局以此爭取公眾接受。

@Source from: 蘋果日報 20/11/2010

Lanvin紅不讓 設計總監成時尚人氣王@Fashion

究竟是誰能讓當紅名模脫口說出:「I want Lanvin, not diamonds!」精彩自白,全在賣了好幾個月的關子,終於現身的H&M最新2010秋冬限量聯名設計師金童Lanvin的Albert Elbaz。

1889年創立的法國精品Lanvin,於01年由獨具慧眼的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女士買下。熱愛並尊重設計原創精神的王效蘭女士,延攬Albert Elbaz擔任設計總監後,瞬間,浪凡立裁波浪洋裝,一顆顆珍珠穿絲緞的頸鍊,俏麗蝴蝶結…,Lanvin短短幾年內奠定經典形象,躍升為時尚圈新寵兒不 只,Albert Elbaz的一舉一動,要與誰結盟,能否在他的創作中參一腳,受邀出席他主辦的派對,都因水漲船高的聲勢而鬧的圈內沸沸揚揚的。

天時地利人和,這位總打著大紅蝴蝶結在衣領的天才設計師,令人更加期待Lanvin後續發酵威力。

@Source from: 2010/11/22 VOGUE

11.20.2010

4個臺灣女人12年塑造生活新街區@Lifestyle

4個熱愛生活的臺北女人集合各自對於生活品質的理解,紮根于忠孝東路四段181巷一段300米的安靜小街,用12年的時間,慢慢開出了一系列法式與日式風格的小店,從餐廳、設計酒店到甜品店、書與雜貨店……形成了臺北最有設計感和生活味的小街區。


/文林 /VVG好樣

臺北東區。

星期六上午11點半,忠孝東路四段18140弄和平常一樣,處於一種無人知曉的靜謐之中。

小巷裡難見一個人,一幢幢深色的舊公寓大樓和住在裡面的臺北人,大概都在熟睡中享受閒暇的週末時光。巷口處,日本設計師潮牌Undercover以及其與鼎泰豐合作的noodle bar像黑色的建築外牆一樣沉默,而隔壁不遠處巨大的吉田包包(PORTER)專賣店裡,店員已經在開始打理貨架;對面是英國時裝品牌Vivienne Westwood,從臺階上去,只見一叢整齊的竹林通往店門處,令人恍如身處東京的某個街角。

屬於好樣的小世界

沿著小巷往前幾步,開始有熱鬧的人聲從公寓樓前的花園深處傳來。當看到餐廳VVG Table(好樣餐桌)的招牌時,人聲近了。原來小巷空蕩只是因為大家都跑來這裡吃飯了。那種從入口前廳到室內都坐滿人的景象,看起來像是一場社區鄰里的週末餐會。美食當前,還有身邊朋友說不完的話,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街區原本的平靜沒有被破壞,倒是被無限放大了。這裡是臺北週末Brunch的首選。

這個時候想要加入進去應該是一席難求了,不過不妨去隔壁30米處的另一家餐廳碰碰運氣。不消說VVG Bistro(好樣餐廳)這個招牌,單看那陽光滿院的入口花園,便可知這兩家店應該是有著共同的身份。同屬VVG好樣旗下的兩家餐廳分別提供輕食(Bistro)和正餐(Table),而到了週末,兩家餐廳都是最熱門的Brunch之選。歐式老傢俱、花園陽光、開放式廚房,一派閒散的法式情調,讓人想要立刻坐下來。但這裡其實也是人滿為患,等位大概需有耐心,因為大部分人都想要在溫暖的沙發和陽光裡同朋友相處久一點。

那麼你可以去對面的VVG Something(好樣本事)打發一下時間。這是一間30來平方米的書店,外加大量中古傢俱、生活雜貨,全部來自歐洲以及日本。打了鉚釘、刻了編號的Thonet椅子,bauhaus風格的古董燈隨處可見;令人著迷的舊工具、器皿;長桌上的書以烹飪與設計為主;不過你也不要錯過書架上那些很容易一晃而過的絕版書籍以及獨立刊物,比如前衛的VISIONAIRE雜誌,比如1928年的VOGUE——但是你大概已經碰不到了,因為數量極為有限,總是到店就被迅速買走。但隨時更新的產品總能帶給人意外之喜,細細地看下來,大概會忘記了吃飯這件正事。

而吃飽了飯的人,也許已經轉場去了隔壁吃甜品——沒錯,又是一個VVG打頭的店,叫做好樣棒棒——VVG Bon Bon。不在忠孝東路,在轉個彎就到的敦化南路。大走粉色系的這家甜品店完全摒棄了前幾個VVG樸素自然的氣息,通室的粉紅、粉藍與巨大的蛋糕餐台、櫃檯裡色彩繽紛的Cupcake、豔麗的MacaronMadeleine營造出甜美氣味,很像什麼呢?《凡爾賽拜金女》華麗的電影場景。像電影故事本身一樣,這個地方讓人沉迷於此無所事事。

這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羡慕起生活在這一區的臺北人來。但要在這裡作短暫的棲居,其實也未嘗不可,全臺北最小的精品酒店就潛藏於此。在VVG TableVVG Bistro所在公寓的二樓,只有兩個房間的酒店VVG BB+B(好樣公寓)用一排漂亮的百葉窗同樣延續了VVG的法式情結。分別叫芬寓和芳寓的房間用了各式歐洲風格的傢俱和配飾,既有家的味道,又有在家以外酒店式的服務。

這是一個屬於VVG的小世界。這個充滿BistroFine Dinning、書刊、雜貨、中古傢俱、小酒店、甜品店的小世界,安靜地紮根在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之間一段300米的巷子裡,把這一片街區,帶出既有巴黎氣息又有東京風格的臺北生活味道。

慢燉出來的金字招牌

好樣餐廳VVG Bistro)是整個VVG中最早的成員,始于1999年,也是忠孝東路四段18140弄最早的店家。妙、小二和Faye三個女生因為共同的志趣,在工作之餘合作開了這家小館。雖說是餐廳,好樣餐廳卻是沒有廚師的,再加上三位合夥人都有正職上班,所以平時只是賣點飲料、輕食,等到週末的時候,來吃飯的客人先訂位,三個人輪流去做菜,感覺很像私廚。

不過好玩歸好玩,沒有全心投入到最後總是會做到累,然後開始偷懶,小打小鬧2001年開始有點難以為繼,這時Faye的一個好朋友Grace加入了進來。長年做home decoration工作的Grace剛辭職不久,抱著當工讀生兼職的心態在好樣餐廳了一陣,最後加入3人小團體,並因全身心投入而成為了好樣的主力(其他三人作為股東在背後支持:妙是妙家庭廚房的創辦人,長期為好樣提供自製果醬;Faye是室內設計師,除了好樣本事書店,好樣其他店都由她設計;小二則是臺北創意團隊蘑菇的主創人之一),也由此而開始整個好樣在忠孝東路的10年枝繁葉茂。

在臺灣家飾精品領域頗有聲望的Grace早年常因為工作關係遊歷歐洲,所以加入好樣餐廳後開始將餐廳的經營轉入正常的軌道。那時候在臺灣,歐洲的食物比較少,有的話也是比較制式化的,我們就想說可以用一些比較輕鬆的氣氛,經營一些如Pasta、麵包這樣簡單的東西,加上一些酒類,像歐洲的小酒館一樣。後來有來自香港的chef加入,她是在法國藍帶(注:著名西餐與西點烹飪學校)念過書,給VVG Bistro創作了一些新的功能表,反響還不錯,於是就開始營業了下去。

但是對於Grace來說,單獨做餐廳比較有限。2003年,好樣開始涉入在臺北來講鮮少有人在做的Catering外燴服務(給各種酒會活動提供食品),我們的第一個客戶就是LV,接下來4年的時間我們都是在發展外燴這一塊,合作的都是LVGUCCIFENDICéline這樣的高端品牌。直到今天,累積了三四百個客戶、每年做1000場左右的VVG Catering,已是臺北外燴領域的一塊金字招牌。

2005年的時候,好樣已經積累了大量穩定的客人,一家正式一點的fine dinning餐廳變得尤為必要。好樣餐桌”VVG Table應運而生。兩家餐廳相距只有30米,雖然菜式各有偏重,在設計風格上卻是一致的輕鬆閒適,對客人的需求也做了不小的區隔。有了吃,住的需求似乎變得有點水到渠成,熱愛旅行的Grace時常覺得臺北沒有那種住起來很像家的酒店,感覺在Downtown是可以做一個比較有住家味的地方,剛好餐廳樓上有兩個空的房間。2007年,好樣公寓這個臺北最小的酒店便開了出來,房間的內外設計配飾都與好樣一貫堅持的歐式風格如出一轍,而Grace專業強項的home decoration很自然地將房間做出了有著雜誌大片場景質感,也因此一直都是明星藝人拍MV時常被選用的場景。

另一個水到渠成的項目應該說是甜品店。“2008年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的甜點師傅技藝還不錯,她們做的甜點都很好吃,就想開一家專門做法式甜點的店。這個店完全是Gracehome decoration專業上的另一次美好呈現,深受《凡爾賽拜金女》電影場景啟發而打造出的甜美法式空間,同樣也是不少藝人MV借景的必選場地。

好樣最新的項目則是去年底開幕的書店+雜貨形態的好樣本事,從吃到住,再到生活用品、物件的消費,好樣在忠孝東路街區紮根下去的計畫,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顯出精彩的多樣化來。

B=《外灘畫報》

G=Grace (好樣負責人)

希望這條巷子可以集合各種Life Style”

B:在好樣所有項目的氛圍裡面,有濃烈的法式和日式味道,這是你個人比較喜歡的東西嗎?

G:我早期工作時去歐洲呆在法國的時間比較多,後來常跑日本,這兩個國家的美學對我來說影響很大。在做這個和生活方式相關的項目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帶入自己的經驗或者說感覺,所以法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味道會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日本的東西在好樣本事裡會比較多,這可能跟毛毛(注:好樣的設計總監)個人對日本有比較多想法有關,他常常去日本,所以在選擇方面會有一些個人的傾向。我自己會混合比較多一些的元素,而不是局限於某一個國家。你看到書店裡很多的傢俱,都是德國啊或者英國等歐洲來的,我自己平時很喜歡收集一些老傢俱,特別是1950年代的,都很漂亮,在我們的公寓或者餐廳裡,都有用到。

B:在你們每家店的入口處,都開闢了一塊相當於玄關的小花園,這算是好樣的標準風格之一吧?

G:算是吧。因為我覺得這個綠色的部分相當重要,它像一個呼吸的空間。臺北其實已經很亂了,交通也好,建築也好,非常讓人不舒服。我們每天工作的環境裡如果沒有這樣漂亮的植物,或者說可以呼吸的地方,那會很可憐,所以我希望客人到店裡時首先在這個花園的入口有一個很舒服的放鬆過程。也因此,我們每一家餐廳都是開放式的廚房。我希望廚師不是躲在小房間小廚房裡面,呼吸不到新鮮空氣,他們可以在很自然的環境裡工作,可以和客人互動,可以知道客人在享用食物的時候表情是什麼。庭院作為一個呼吸的空間,客人剛進來的感覺非常好,像去老祖母的廚房吃飯的感覺,後來我們發現客人也都很喜歡這個地方,大家一來都很想要坐到外面。

B:有沒有碰到客人不喜歡的情況,或者說在執行當中受挫的部分?

G:有啊,我記得好樣餐桌的那個Table就是這樣。當初叫Table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很喜歡比利時一家連鎖店,它是專門賣早餐的,店裡的風格就是有一張超級大的大長桌,上面放滿了果醬、奶油、油醋等等,客人進去後,不管認不認識,大家就坐在一起,吃自己的食物。我就想在好樣餐桌做出這種大家一起分享的感覺,結果臺灣人就不喜歡和不認識的人坐在一起,所以我的理想大概只做了一個月就改了,變成小長桌。是有一點點可惜,可我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做得到,我有這個信心。

B:你本人應該很喜歡吃東西。

G:我喜歡嘗試各種吃的。以前我做的是比較偏設計、家飾品領域的事情,做餐飲其實跳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行業,所以我必須花很多時間去嘗試。這10年當中,我花很多工夫在自己和我們同事身上,要到處去吃,去試。

我每年都會帶員工到全世界各地去,最開始的時候特別瘋狂。我們都知道一些全世界排名的大廚,像Pierre GagnaireThomas Keller,在哪個國家有哪些著名的餐廳,我們五六個人或者七八個人就一個一個跑去那些國家吃。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概是六七年前,我在San Francisco有個好朋友突然幫我訂到了French Laundry餐廳(注:名廚Thomas Keller主理)在一個禮拜後的座位,我們7個人就馬上訂了機票沖過去,就為了吃那一餐。其實也不是說是多瘋狂的行為,而是我們在追求美食這一塊是很嚮往的,我們也知道很多大師真的可以做出很棒的菜。像後來去日本,去Jol Robucho的餐廳,去Pierre Gagnaire的餐廳,或者澳洲吃Tatsuya的餐廳,Bill GrangerNeil Perry的餐廳,去吃NOBU等等,我都覺得是很長的學習過程。你有吃過、有試過,你就知道什麼是高水準的東西。

B:這是培養團隊的一種方式嗎?

G:我覺得這是必須的。像這個禮拜天,我會帶3個同事一起去日本,就先訂好那幾家比較好的餐廳要去嘗。不過我們這次主要是去東京設計師周,每年我們都會去設計周,再順便去吃。

我對於員工不會像很多公司那麼規條化,可是我講大原則,不希望大家變成機器人,而是必須要動腦筋去思考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依循別人的方式做事,那你永遠就是在做別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其實我自己以前工作的時候,就不喜歡別人給我那麼多的限制。

B:關於廚師的培養應該是很大的一塊?

G:有趣的是,我們用的廚師都不是科班出身。我在選人的時候,首要條件是對食物有熱情,看到食物莫名其妙喜歡的這種人。做廚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天十幾個小時站在那裡一直做,如果你對這個東西沒感覺,其實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很快就會厭倦。我們的主廚Fancia剛開始是來做外場人員,服務方面的工作,後來我覺得她對廚房的工作蠻有興趣的,就送她去法國藍帶學了4個月,她因為很有天分,又很有興趣,在這方面發展得很好。

我們先後送了3位同事去藍帶念書。其實4個月是很短的時間,要學到多好的技術,那也是很難的,畢竟烹飪不是很短時間就可以變成很厲害的。但是你如果沒有在法國呆過,沒有在歐洲人的生活圈裡住過,你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們要用這些食材,為什麼要用松露,為什麼要用肉類,為什麼要吃法棍,為什麼要喝紅酒,你完全沒概念,只能盲目瞎做。我希望她們去那邊去體驗歐洲人的生活,他吃這個橄欖,或者吃這些Pasta,一定有他的道理。要懂得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氛圍下做什麼樣的事情,那種感覺才是對的。

B:你喜歡談到這種經歷,所以旅行對你來說很重要?現在旅行的機會多嗎?

G:很多,一年十來次,基本上每個月都會跑出去。大部分都會帶工作的性質,就是一邊玩一邊工作,到處去試好東西,看設計品和建築。我前陣剛從非洲回來,去了肯雅和坦桑尼亞看動物的遷徙,這次是跟我們的一個合夥人Faye一起去的。其實去那種地方,站在大草原上,那種開闊的感覺會對人生有不同的啟發。(那你自己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城市?)京都算是我蠻喜歡的一個地方。東京其實也很好,只是有點嘈雜。歐洲我最喜歡的地方是葡萄牙,那種很古老城市的感覺,舊舊的,很安靜,非常漂亮。當然歐洲很多國家都很有味道,波蘭、匈牙利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我們今年可能會計畫去北歐。

B:一邊玩一邊工作,也是好樣團隊的工作精神吧?

G:沒錯。我常常講一個觀念:如果你把工作的時間變成不是你自己的時間,睡覺8個鐘頭,休息8個鐘頭,工作的8個鐘頭不是屬於你,那你一天的時間就是16個鐘頭,你會很可憐。如果你的每個小時都是屬於你的話,你就是個很富有的人。不要太去分割自己的時間,很多人都講工作就是工作,回家就是工作以外。也許某些工作必須那樣,可是我們在經營這種比較Life Style工作的時候,其實應該是要把它們看成一體的比較好。

B:你自己覺得富有嗎?

G:我非常富有。不是講錢,就精神領域來說,我覺得很好、很開心。很多時候如果你覺得滿足的話,你就會很開心。當然每個人都有需要進步的地方,只是你要很開心地面對每一分鐘。

B:在好樣的所有項目中,書店是最新的,也是和餐飲偏離最多的,這是怎麼產生的?

G:我記得是在去年,有一次閒聊,我就問毛毛,老了以後想做什麼。毛毛說,想開一家書店。我想開書店不一定要等老了啊,年輕的時候來開一家也不錯。於是就看中了我們對面的那個倉庫,三四十平方米吧。我就覺得這麼小的地方應該也不可能做像誠品、Page One這樣全面性的圖書賣場,所以可以側重在設計、藝術、烹飪、生活方式方面的書。再由此去延伸,比如我們在書裡看到有很棒的傢俱、設計小品,或者是一些雜貨類的也好,包括我很喜歡的古董傢俱,我們就把它加進來,讓它看起來覺得蠻豐富的。除了有書,可能一轉頭,會看到一些很棒的小物件,那種感覺很好。

B:好樣在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計畫嗎?

G:我們一直都有很多計畫,目前有兩個想法正在進行:一是找一個比較像Loft的空間,希望做一個圖書和餐飲結合的方式,像個可以吃飯的圖書館;另外就是想做一個bakery跟食材結合的店,其實臺北現在很方便,買什麼幾乎都有,可是要找到那些經過挑選過的東西,就需要花一點時間,我們可能會想要去做這方面的東西。

其實我最近比較開心的一件事,是在曼谷的Vanilla Garden看到了我們想做的那個圖書館加餐廳的計畫。它跟我們一樣,也是在一個庭院裡,有書店、餐廳、禮品店,都是這個Vanilla的,它在曼谷很多地方都有分店,賣餐飲加他們自己的商品,跟我們的想法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也啟發了我更有想法地做下去。

B:這一帶好像沒有看到Loft的建築形態,這樣會不會因此而離開忠孝東路呢?

G:我還是希望在這條巷子做,這是一個堅持。我希望在這條巷子裡可以集合各種可能性的Life Style的東西。不管是吃的還是住的,食衣住行,都是可以把美學的東西放進去,在每一個角落裡呈現。這條街很有趣啊,10年前我們在做第一家店的時候,這條街其實很安靜,沒什麼店家,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守在這裡,慢慢就有很多Trendy的品牌進來,像Vivienne WestwoodUndercoverPORTER等等,這條街其實現在還是蠻安靜的,只是越來越有趣了。不過可能現在會有一些想法,就是怕都更(注:都市更新),因為我自己特別喜歡這種老房子,喜歡這些舊公寓,就怕可能再過幾年遇到拆遷的問題。我只是比較擔心這個。

@Source from: 外灘畫報2010-11-18 總第 413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