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010

You are what you wear@Fashion





如果你喜歡漂亮物件,喜歡時裝,那麼難免會遇到個把兄弟凜然質問:「時尚算什麼,老子自己說了算。」這話隱隱透著「我被穿衣戴帽那點事困擾」,「有人指我衣著不夠品位,我不爽」之類的負面情緒,這種對抗除了展示挫敗感對生活沒啥積極貢獻。屢戰屢敗的確比較「挫」,屢敗屢戰才是自信爆棚的牛人風範。我沒打算鼓動你像小甜甜龔如心那樣紮一輩子的羊角辮,不走尋常路需要的是彪悍的心理狀態。我說的是老生常談,找出自己的風格。

老外說:你身上的衣服體現你的個性特徵(you are what you wear),咱們老祖宗則在周朝時就已經放話說:衣服是用來「昭名分、辨等威」的。身為老祖宗的後代,我堅定地認為:懶人才無視老祖宗教誨,服裝就是人的社會性的直接體現,時尚潮流是藏在服裝裡的個性密碼,不過,追逐潮流是熱心地做商家的炮灰,的確比較挫。比較拽的是找到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可以是適合你身體特徵的風格,也可以是適合你個性特徵的風格,簡言之,風格是你對自己定位的物化體現。

如果想讓自己看起來不虛弱、不花瓶,是個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的明白人,是個敢於不壓抑自己、敢於直接表達出不滿的「狠」角色,不防加入「powerful woman」的著裝行列。

上世紀80年代的狠角色是麥當娜,她毫不避諱地在舞臺上大聲呻吟,衣不蔽體,大肆展現女性身體風貌,雖然她一再揚言自己的偶像是嬌弱明媚的瑪麗蓮夢露,但是瞎子都知道夢露不會穿著尖錐胸衣招搖過市 —— 那絕對是化胸部為兇器的利器,潛台詞是「別以為我是你的大胸甜心。」對於這個曾經的「women power」招牌形象,很難用美或醜去解析,女權主義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過程:從模仿男人走向社會到挑釁公共認知、追求性解放到「走自己的路」等等,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現在回頭否定或者過度讚美其中的環節?難道真有人相信羅馬是一天建成的麼?30年前,麥當娜穿Jean Paul Gaultier設計的尖錐形胸衣在舞臺表演屬於叛經離道,30年後,當下的狠角色Lady Gaga已經公然穿著Martin Margiela設計的肉色胸衣,敞懷上街,25年前,MMJGP工作室做助理、打下手,時間就是這麼過去的。

如果回頭看,一個有意思的現像是:過去一百多年裡,把女人從臃腫的裙子中解放出來的,大多是男性服裝設計師。一百多年前的歐洲,女性的服裝是超高腰的裙裝,類似韓國女性的傳統裙裝,都忽略腰部與臀部曲線,不過歐洲女裝很是凸顯磅礴胸部。法國天才服裝設計師Paul Poiret的太太是個嬌小的平胸女人,愛老婆的他於是設計出轉移視覺注意力的女裝,強調平坦腰部與翹臀。他很聰明地用神秘的東方情調包裝的自己設計,比如他的女裝帽子設計靈感源自印度男人纏頭布。他的設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女性的胸部特徵,沒有迎合男性群體公認的審美觀點。

二戰後,香奈兒為工作女性設計出借鑒了男裝細節、不強調豐乳肥臀、不忘展現纖腰、整體不失女性化的上班服。再後來,一個同性戀的男性服裝設計師讓女人像男人一樣穿衣服,Yves Saint Laurent自豪地說:「是我讓女性穿上褲裝,遠離束胸衣。」 他是那時的強勢女性們的甜心。此後至今,powerful women的甜心大多是男性服裝設計師,他們大多同性戀。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公然拋棄了傳統男性形象的男人們,和力圖掙脫傳統的「無才便是德」的女人們,結成了聯盟。

最近,當人們談論women power型設計,比較常掛在大家嘴邊的是Phoebe Philo主理的Celine。她的設計既有對身體特徵的改造,也有對個性特徵的塑造。不過讓人著迷的是這位設計師本人,她的生活狀態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一代powerful women的共性:入讀名校聖馬丁,畢業後一度成為Stella McCartney掌舵的Chloe的幕後英雄,不久結婚嫁給開畫廊的老公,為了孩子退居二線,孩子大了就再戰江湖。如果你對powerful women的定義也是如此—— 良好教育背景,家庭工作兩不誤,自然會喜歡她的設計。

至於另一位強悍女性Lady Gaga,她和她的團隊用超前的時裝理論包裝自己,你可以看得目瞪口呆,但是你不能抹殺她的強烈自我風格。身為女性,我對女同胞的每一種努力都叫好,實在找不出好,那就沉默吧。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