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010

建築的惑星/牯嶺街的街道復興運動@Culture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活動,主辦單位封街在路邊辦起「馬路論壇」活動。李清志/攝影

周末天空稍微放晴,帶著家人前往牯嶺街散步,當天正在舉辦「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活動,整條牯嶺街封街辦活動,有街頭表演、露天音樂會、創意市集、懷舊玩意,以及行動咖啡車等等,當然也包括了牯嶺街的傳統舊書攤,市民悠遊其間,享受了一下午的街道晃遊樂趣。
走在牯嶺街上,不免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家住浦城街,周末時光擔任教職的父親,總是騎腳踏車,載著我前往牯嶺街看書,那時候的牯嶺街兩旁多為低矮房舍,道路也不寬敞,倒是柏油路與房舍間有一段距離,成了舊書攤擺書曬書的最佳空間。

我依稀記得當年的牯嶺街,成排的舊書攤,滿街的書籍雜誌,似乎一整天也逛不完,形成一種獨特的書香街道特色;這種一整條街都是舊書店的景象,如今再也看不見了,我只有到巴黎塞納河畔,才又發現那種整排都市舊書攤的景象。

當年的生活娛樂選擇不多,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影視娛樂也只有電影院播放的外國電影。單純的年代,讓人們在周末不由自主地來到牯嶺街舊書攤,知識分子在 其中找到外國科技資訊、政治禁書,甚至古籍字畫;家庭主婦在其中發現日本《主婦》雜誌所介紹的服飾流行,而小朋友則鑽在書堆中,翻閱漫畫書與稀有的歐美童 話書;老伯伯則興奮地與同鄉老表寒暄話舊,整個情景充滿恬淡的愉悅,猶如秋日輕拂的清風,那是一種簡單生活中的豐富樂趣,至今還令我十分懷念。

這次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活動由台北教育大學發起、主辦,現場處處可見穿鮮紅色工作服的學生,活力洋溢,穿梭全場,他們甚至在牯嶺街小劇場前舉辦街頭 論壇,藝術學者黃海鳴、建築學者邱詠婷,以及詩人鴻鴻,坐在馬路邊就開始論述起來,整條牯嶺街頓時幻化成一處充滿活力的人性空間。

事實上,整個「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不止是一次嘉年華會而已,這樣的書香市集活動有意喚醒市民對於過去牯嶺街人性化街道的記憶,試圖藉著封街作為,宣示城 市街道的主權。過去台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執政者喜歡以城市建設為由,拓寬道路、大興土木,這些以「汽車」為設計主體的建設,讓原本人性化的城市逐漸淪為 汽車怪獸的追逐競技場,市民被迫穿梭在天橋、地下道與狹窄人行道之間,失去了在街頭活動與人際交流的空間與機會。「讓人回到街道上」遂成了現代人性化城市 的重要設計理念。

一座適合居住的城市不需要一大堆快速道路或高架橋的昂貴建設,市民要的只是可以免於汽車恐懼、安心漫步的街道,以及可以輕鬆與其他市民共享、建立人際關係的空間,牯嶺街再度提醒我們這一個簡單的市政原則。

@Source from:【2010/11/22 聯合報】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