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14

貝聿銘和蘇州博物館@Arch

 蘇州博物館 · 發現江南建築之美 | 貝聿銘 Ieoh Ming Pei。建築大師深藏內心深處的故鄉情懷,常出現在夢裏的畫面,打動了自己,感動了世界。

 蘇州博物館 · 發現江南建築之美 | 貝聿銘 Ieoh Ming Pei。建築大師深藏內心深處的故鄉情懷,常出現在夢裏的畫面,打動了自己,感動了世界。

 貝聿銘的童年記憶中,獅子林分量不輕。當年,貝氏家族是蘇滬名門,誕生了“顏料大王”貝潤生、“金融巨子”貝祖詒等名人。貝聿銘出生後,在香港度過童 年,10歲時全家遷往上海,從那時起,幾乎每年寒暑假,貝聿銘都是回蘇州過的。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直到去世時,一直住在蘇州的西花橋巷,那兒離獅子林很 近。獅子林當時是貝氏的家族產業,貝聿銘經常在裏面嬉戲,玩耍。直到1935年他離開上海去美國求學,一走就是半個多世紀。

 獅子林管理處園管科科長錢培興還記得貝老首度回鄉時的景象。1996年,80歲的貝聿銘應家鄉政府的邀請回到蘇州。對鄉情的思念,使得貝聿銘冒雨趕到西花 巷去拜訪老宅和故人。此時,老宅已不再,只留給貝老無盡的回憶。貝老80歲大壽當天,生日晚會安排在獅子林,晚會上,他接受蘇州市政府的聘書,從此擔任蘇 州城市建設高級顧問。是夜,貝聿銘徜徉在族叔公貝仁元修造的、現為世人公有的獅子林裏,感慨世事滄桑巨變之余,揮筆寫下七個字:“雲林畫本舊無雙”。這位 世界建築界的巨子,那夜想必難寐。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前庭、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這種以中軸線對 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館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襯,十分和諧。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采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主體建築檐 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未超出周邊古建築的最高點。新館正門對面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楊柳依依, 桃花燦燦。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築,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於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

 新館的色調采用傳統的粉墻黛瓦,但表達方式卻是全新的。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築中,用顏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為粉 墻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在新館建築的構造上,玻璃、開放式鋼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 “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室內設計部分,包括陳列展覽設計均經貝聿銘本人審定,以保證內外風格和所有功能的諧調統一。新館不僅有建築的創新,還有園藝 的創新,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古典園林元素組成的現代風格的山水園,與傳統園林有機結 合,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新館的色調采用傳統的粉墻黛瓦,但表達方式卻是全新的。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築中,用顏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墻體邊飾,與 白墻相配,清新雅潔,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在新館建築的構造上,玻璃、開放式鋼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態的 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室內設計部分,包括陳列展覽設計均經貝聿銘本人審定,以保證內外風格和所有功能的諧調統一。新館不僅 有建築的創新,還有園藝的創新,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古典園林元素組成的現代風格的山 水園,與傳統園林有機結合,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