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誠品書店形象廣告談閱讀文化市場
為什麼書店可以這麼美?!這裡的建材、設計、動線、閱讀角落、人文調性、黃金地段…,是一種專屬於誠品的人、空間、創意,承載著書、讀者、文化,才會有的閱讀文化的市場學。
日前誠品信義旗艦店試賣,這座耗資7億元打造、有30萬種百萬冊書的台灣最大書店,訴求「這裡不只是書店,更是閱讀和生活的博物館」,激發媒體、社會大眾好奇,逢周末假日來客數達5萬人,人潮滿屋是過去在書店裡不曾看到的風景,當中不乏許多從眾、嘗新的民眾,以及香港、日本等地的「哈台族」,事實是,這些年誠品已經是文化台北的地標之一,信義店也將會是台灣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
創新書店的服務質感
誠品現象從來就不是靠一堆商業數字堆砌起來的,儘管它目前在全省有50家書店是主流,台灣連鎖書店的老大,更多人是驚豔於它創新書店服務質感的魅力。
自1989、1990年誠品在台北具景觀特色的2個地域:敦南仁愛圓環和中山北路開設藝術人文專門書店,就是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實踐理想化的書店,他找國際設計師做內裝、空間設計跟大眾溝通,最先吸引到一批知識活動力高、文化相關從業者以及對於國際新知嗅覺敏銳的讀者。那段時間往返台港做出版的PC 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發現,在香港也有一些高文化素養、對文化內容需求高的隱性「哈台族」喜歡台北的誠品。
誠品書店企劃處經理林文琪表示,早期特色書店的形式為誠品建立起第一品牌的印象,可是在跟金字塔頂和知識精英對話外,誠品更希望延伸閱讀需求、全面影響讀者的面容;再方面,高度閱讀導向的特色書店,市場畢竟有限,勢必要修正,所以誠品也開始採取跟場所特性結合的設店策略。
第2年誠品便設立藝文空間,彈性運用書店內部空間把靜態的閱讀溝通出來,如敦南店用表演藝術經營商店精神,這10年誠品更善用書店週邊空間形成文藝街區,讓文學藝術生活化,如先前針對捷運化即將改變台北站前風貌,策劃「天橋影像展」系列。
成功開發閱讀市場
誠品行銷主要有2個取向,一是讓大眾相信閱讀的價值,二是提倡閱讀美感,文案、美術設計都是人文氛圍式的,用文學手法側面烘托、提示閱讀生活的樂趣,是一種很「誠品」的沉穩、簡約的調性,通常誠品的文案是有圖像感的,讓人產生想像、期待,觸動每個人內在上進的部分。好比許多年輕人看書是為了寫情書,信義店便開闢「關於愛情」專區。
在不同地區誠品會有不同的行銷手法,通常在大台北會講新概念,從生活型態、活動去切,進入新開發的區域,會加入當地人文歷史情感,跟當地讀書人溝通加強互動,這些做法的目的都只有一個:把人帶進書店看書,唯有擴大閱讀人口,出版書店產業才有成長空間。
1995年起,誠品更加快展店腳步,思考各個城區環境及文化條件,在空間、書種、服務等向度上發揮創意量身訂做,堅持連鎖不複製,像是與城市文化據點結合的城市之光店,與新興休閒趨勢結合的京華城店,往中南部走,誠品在許多百貨公司裡開店,請設計師打造差異化書店空間和風格,吸引人潮伸展觸角到書店裡遊逛探索。
新的開店、場所,後來被認為是誠品成功開發閱讀市場的模式之一。誠品發現,場所可以改變一群知識文化族群,讓本來不近書的人也被帶動、可以感受到閱讀氛圍,進來書店、接觸書,所以開每家店都希望有創新、文化的美感,讓讀者擁有安靜、沉思、閱讀、參與等機能,類似敦南、信義這些大店更被附加培養文化能量的期望。
敦南店24小時書店的獨創服務,便讓誠品在書店的核心價值外,開始去改變都會品味的休閒生活,跟人們到傳統書店是滿足知識性、目的性的需求有很大不同;如果敦南店算精選書店的話,那麼信義店這個博物館級書店就是還原目錄,納入簡體書、理工書、教科書、日文書等新領域,提供更多元面向的閱讀,又把誠品提升到國際級書店的位置,成為亞洲觀光的目的地之一,慢慢地誠品媒體公關也會放眼亞洲,包括將來每月開放來台的6千名大陸觀光客。
很顯然地,誠品正在書寫一種閱讀文化的新市場學,尤其是在它虧了15年後,去年起經營管理績效提升開始賺錢,有些人認為「它是跨越大數法則後開始享受經濟效益」,廣告人孫大偉則認為,「它是時間成就氣氛,累積夠多後產生能量,只要一個星火就炸開來了!」
這跟吳清友以及他的經營團隊一直堅信閱讀價值和生活美學有關。一開始,誠品就不是行銷導向的書店,吳清友只在乎如何提供好書、舒服的閱讀空間,他也鼓勵員工開發新的閱讀類型、開拓國際視野,這些年資5到10幾年的員工信他,也把這種閱歷、文化修養視為很大的誘因,是吳清友開書店的中間部隊。
帶點浪漫理想主義的吳清友,開書店其實是做有基礎的理想。去年吳清友心中浮現書的博物館的意象時,當時還沒拿到信義店現址的經營權,他就已經請建築師畫一張示意圖,拿到會議上讓所有主管想像,他的袋子裡都是裝美術設計的書,要給設計師參考。誠品的成長跟吳清友的柔韌息息相關,他敢於做自己想做但不一定做得到的事,他的下一個圓夢計畫,是要拿下松山菸廠,開一個呈現出版產業產製過程的書店。
其實關起門來,誠品是務實的,這17年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好比單店單月做500萬元業績,便可開複合店銷售週邊商品販賣生活美學;開書店最頭痛的庫存問題,像是信義店庫存達2億元,誠品便訓練每個門市人員的腦袋要有個書庫,才能把書擺好、即時補書。
又如面對市場競爭,從fnac、Page One、雅典書店到上海書店,誠品會先把對手書店想得很好,開音樂館、簡體書區等因應做到最好或做另類區隔,因為只有自己退步或少做,才會給他人侵入的機會。
儘管經常在生意vs夢想、管理vs創造力上求取恐怖平衡,誠品最終還是相信,唯有提高閱讀人口、提倡閱讀美感,出版書店相關產業才會有成長空間。舉個例子,誠品雖然不做正面商業操作,但敦南店的提袋率也有3:1,目前提袋率6:1的信義店第一年的目標是創造30億元業績。
@邱莉玲+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