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2009

曾旭正:幸福建築緣起@People

曾旭正:幸福建築緣起

建築、建築人
卅年前我進入建築系,成大老系館的學習氣氛就是有辦法讓新生很快地建立起身份認同──「我是建築人」。不只因為每日進出那棟偏處校園一隅較有設計感的系 館,更有設計課、評圖乃至繪畫課等特殊課程,以及必修的色彩學課後大伙穿著自已蠟染T恤出遊的經驗,或者使用印著系徽的透光草圖紙…大大小小、特殊或者慣 常,都是生活中建構建築人認同的素材。在六校聯誼時,這認同又再一次確証,甚至在與其他五校互動時還突顯出「成大建築」這個縮小範圍但更有力道的認同感。

可是,建構起身份認同之後呢?建築是什麼?建築人的任務是什麼?
透由建築概論課、師長言談乃至雜誌閱讀,年輕時的我們揣摩、想像、 摸索著,不曾有過明確的答案。在建築概論課記得的一句話是:「建築師的任務在於為人類創造美好的環境」,這句話後來也曾在某個建築師公會的會議室牆上看到 過。而杜甫的名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是跨越時空的提醒;記得大約是1981年左右的課中,某老曾憂心道:「愈來愈興盛的房地產會 搞慘建築師,傷害台灣的建築專業」。當時不甚了解其意,但專業使命感油然而生!

卅年來,台灣的建築景氣起落了幾番,我們也在建築科系裡教書十多年,不時仍會思索那根本的問題:建築所為何事?建築所為,何是?

建築,所為何事?
建築是社會的產物,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這是社會學的ABC,但身為社會小分子的建築人總無法深刻地體會。不過,活生生的近代台灣建築發展就是最好的教 材。戰後至1960年代前,處於政治盤整期的台灣,不論公部門或民間幾乎沒有建設投資,建築師的專業也還在蘊釀期,靠數量很少的幾位大陸來台的建築師獨撐 著。這時期,僅有的案例幾乎都是公共建築。196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建築業也快速發展起來,成為反映經濟成長同時又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自此時 起,建築師的業務同時來自公共建設與民間的房地產投資。不僅建築師的業務漸增,培養建築技術人才的建築科系也明顯增加,此番榮景一直維持到1980年代 末。

1970至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五年是台灣建築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期的建築人在取得執照之後,幾乎都可以順利開業,在都會區承接動軋數十億的建築案輕 而易舉。然而,台灣的房地產風潮十分生猛,其背後的力量主要由「預售制」所催動,但這正是傷害建築專業的一大惡力。由於預售,建築師遂被隔絕無法與使用者 接觸;由於預售,所以廣告行銷成為影響銷售成績的關鍵而非建築師,廣告言詞遠比好的設計來得重要;由於預售,在建築物未完工前即可能一再被轉售,交換價值 凌駕使用價值,建築物不只成為商品,也是昂貴的籌碼;由於預售,某些建築師被廣告商塑造為大師,但從來不是因他們的設計創造了什麼新的價值,只是廣告包裝 所需,大師成為商標的一部份,但商標並不保障品質。

高峰的二十五年,建築師被捲入商品炒作的風潮中無法自拔,這經歷也形成了台灣對建築師這個專業的看法,。2006年四月,建築改革社成立之初曾在網路作了 一項調查,其中有一題詢問民眾對於建築師這個行業的印象,在五個選項中,回答建築師就是:「蓋房子很賺錢的建商」佔29.59%,是「申請建照的繪圖師」 佔27.79%,是「改善環境的專業者」佔15.33%,「講究個人品味的設計師」佔9.51%,「沒什麼特別的」佔17.79%。一般大眾對建築師如此 陌生,甚至視同建商,不知建築人作何感想?

建築所為,何是?
台灣的建築專業,不論業界或學界,現今都陷於泥淖之中,自知不符專業的標準,但又無法自拔。
在業界,不論設計業務來源為公部門或民間建設公司,一般而言都缺乏良善的執業條件,不易生產出好的設計。在民間開發方面,如前段所說的,在預售制下,銷售 公司比建築師重要,廣告策略自也比設計品質受到重視,建築師的設計能力當然少有發揮的機會。在公共建築方面,雖然計畫書較能照顧公共利益,但因為公部門對 建築品質的觀念尚處於啟蒙階段,好的業主十分難得,相關法令與契約也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投身公共建築的專業者常有不如歸去之歎,有些建築師甚至自始即 決絕不碰公共建築。

如果說,面對如此惡劣的現實條件,業界的建築師是無奈地掙扎著;那學界呢?學界可說是疏離地、怯懦地逃避著。在學院中,不斷地再生產著以「設計」為中心的 課程、價值觀,讓設計凌駕其他而成為建築專業的代名詞,其結果卻是訓練出一批批得了偏食症的圖象生產者。在設計課中,缺乏真實經驗的教師共同建構出一個漂 浮於空中或虛擬於數位的平台,藉由最新的雜誌作品傳播遙遠國度的福音。言談中,總高舉「創意」作令箭,師生誤以為「與眾不同就是創意」「為不同而不擇手段 就是設計」。於是乎,課堂中的設計好手就是敏感於當令雜誌之流行語彙的捕手,建築系不自覺地成為鸚鵡學舌的訓練所。

不論業界或學界,面臨的困境不在於:已走上正確的道路,但目標太遠、路途太險!而是,我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踏在什麼樣的路上,只感覺一片迷霧茫然,腳下究 竟是地是崖,毫無把握,但又不願意停下腳步,搞清楚自己的所在。迷茫中忙著挪移腳步,唯一肯定的其實是否定當下:「我不知道目標在那裡,但我知道不是這 裡!」。

原點思考
緩慢變化的集體性困境總讓人想起「溫水煮蛙」的寓言。在冷水鍋中放入活生生的青蛙,雖然鍋下點著小火,但青蛙悠游水中,感覺不到水溫漸升,一旦察覺時已經 無力跳出,終究被煮熟了;相反的,如果把青蛙丟進溫熱的水中,它必定立即跳出,不至於成為桌上佳餚。這個寓言的進一步思考是:冷水中的青蛙如何能看清楚自 己所在的大環境呢?看到不只是水,還有水底下的鍋子,乃至更底下的爐火?身為全視的讀者,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說出答案是:跳出來!但身陷其中的小小蛙,不僅 不可能看到這情境,甚至無法從自己的經驗中得出水溫被慢慢升高的殘酷事實呢!

現今的建築人,不論業界或學界,都不滿意當前的表現,但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看到自己的處境?我們有沒有勇氣與智慧來重新思考原點的問題,譬如:在人類社會中,建築應該發揮何種作用?在當前社會中,建築的這個角色如何達成?在這進路中,建築師如何作為?

建築之於人類,已經不再是工程技術的問題,亦即如何讓建築物建得堅固、耐用,早已不是問題,困難反而在於資源分配不均。全球許多地方有過多的資金投注於建 築,但更多地方則十分貧困,無法確保人民有一間安穩、清潔的居室。建築人是否想過:對於人類住屋資源不均的問題,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建築之於當前人類浮現出一道嶄新的問題,一般以為那是技術課題,但其實是道德、生命哲學以及社會工程的問題,那就是「永續環境」。人類如何在滿足自己的居 住需求、營生活動的過程中,共同努力以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環境儘可能地降低衝擊。由此觀念切入,觸及更多深刻的問題值得探討:建築與環境道德的關 係?人與其他生物如何共存?科技如何適當運用?建築如何有利於此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在促成健康生活方式中,建築師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這是那裡?往那裡去?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二百多年間人類經歷了快速發展的年代,在二十世紀末才因著自然環境的反撲而有機會檢視過去的軌跡。雖然不知道是否為時已晚,但至 少人類已經覺察到許多以往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或作法是錯的,譬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觀念、運用化肥農藥來增加農業產量的作法、鼓勵小汽車成長的城 市發展模式、推崇物質享受而輕視心靈成長、講究個人享受而忽視群體價值等等。廿一世紀初,席捲全世界的金融風暴方興未艾,更進一步在「貨幣」這種人造的工 具上發生連鎖性的大規模崩潰,也可視為提醒人類從物質主義回頭的重要警訊。

在二十世紀晚期,有許多從個人經驗超脫而看到新未來的人們相信這是一個新舊時代交替的當頭,他們自稱或被稱為「新時代運動者」(New Age)。他們普遍相信,從1997年1月24日起,太陽系由雙魚座進入寶瓶座,一個歷時兩千年的寶瓶時代(Aquarian Age)正式揭開序幕:人類將由注重物質的雙魚座時代,進入一個強調心靈探索、精神修養的新時代。新時代運動者因此主張,在寶瓶時代中,人類對於長期忽略 的自我心靈,將產生前所未有的關注,並透過修行,進一步參悟群我、宇宙的深刻聯結;對於過去未知的事物及信仰,可以用科學邏輯來加以解秘。

對於新時代運動者的主張,我們毋需視之為預言而追究它的真實性,何妨視之為一種願景,作為努力的目標。因此我們要思考的是:在一個比較不重物質而重視心 靈、重視群我、關心環境的社會中,建築的新角色是什麼?建築師可以為人類的心靈成長、群我合作、環境和諧貢獻些什麼?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建築的新價值是什 麼?

邁向幸福建築
是的,我的主張是「幸福」,很低調、平易、簡單,卻也很基本的一項價值。我想宣揚幸福作為新時代建築專業努力的願景──期望建築師能成為幫助業主、使用者 獲得幸福的人,建築人致力於經營建築的過程,讓參與者從中體會幸福、積集福報。幸福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是靜態的獲得;而是相對的滿足,過程的體悟。建築 作為一種庇護的元素,先天就有它促進幸福的潛力,新時代的建築人應該開展建築的這些潛力。
幸福或許有許多界定方式,也有許多促成的途徑,但根本的源頭是什麼?法王達賴喇嘛主張幸福的根本源頭乃是「利他」:「利他的思想乃是人世間利益與幸福的真 正源頭」。「他」泛指自我之外的一切眾生,包括其他人以及其他生命。進一步思考更可發現這是人類獨有的:「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在於人能夠在運用智能 的同時保有對於同類仁愛、和睦、坦誠的品行」。因此,達賴剌嘛強調,履行利他乃是人性價值的至高實現。
建築與建築師如何利他?依著對象不同、過程不同,可以概述如下:

當「他」是業主或使用者時,乾淨、舒服、價廉、有意義是重要的課題;而營造的過程則突顯出合作、手感的重要性。當「他」是指環境或大自然時,共生、自然、乾爽是重點,而其手法則要求節約、在地等價值。

因此,我們說幸福建築乃是乾淨的建築、舒服的建築、價廉的建築、有意義的建築、合作的建築、手感的建築、共生的建築、自然的建築、乾爽的建築、節約的建築和在地的建築。未來且依序述說…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