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2009

大河人生/謝英俊 災區建築桃花源@Arch

謝英俊將「家」搬到日月潭,兩隻狗「小不點」(前)、「小ㄅㄧㄚ」是他的家人。
記者于志旭/攝影
謝英俊集合邵族人成立的「達文營造」。「達文」是家的意思。
記者于志旭/攝影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謝英俊坐在日月潭山上的「第三建築工作室」前,專心地敲著電腦。這裡隨時會飄來一陣雲霧。坐在雲霧裡的謝英俊,面目模糊難辨;他背後那些在廢墟中長出的竹屋,則像海市蜃樓般不夠真實。難怪許多初踏此地的人,形容謝英俊是尋找桃花源的「現代陶淵明」。

他的家 在電腦裡

這幾年謝英俊奔波兩岸,下飛機多半直奔和平東路與羅斯福路口的友星飯店。敲門進去,書桌電腦上的Skype、QQ(大陸類似MSN的交友工具)不斷嗶嗶作 響,四川、北京、日月潭……,各地工作夥伴向他匯報工作進度,謝英俊的手指在鍵盤上飛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十八個小時,謝英俊都保持這樣的狀況。

一周後,我們到了他的第二個家││日月潭德化社邵族安置社區。謝英俊主持的「第三建築工作室」設於此。屋子位在山坡上,是和邵族人一起「協力造屋」蓋的, 有一個大辦公室、一間半露天廚房,以及數個小房間。謝英俊坐在屋外,依然專注地盯著電腦,腳下的「陪客」則從行李變成兩隻大狗。

「這是我的家。」謝英俊帶我們鑽進一個不到兩坪的小房間。這個「家」只鋪著簡單的被子和櫃子。同事鄭空空吐槽:「他大部分時間待在大陸,這個房間根本是我在用。」

鄭空空下結論:「謝英俊的家住在電腦裡。」

為災民蓋了上千棟住宅的建築師謝英俊,在世俗眼光中,是個「沒有家的人」。

一九九九年五月,謝英俊離婚;九月,天崩地裂的九二一大地震發生。

十月中旬,謝英俊跟著好友陳板、吳密察到日月潭協助邵族。他開吉普車在德化社轉了幾圈,馬上決定把竹東的建築事務所遷移到這片廢墟中。

人生的地震摧毀謝英俊的家,自然的地震摧毀了上萬人的家。站在瓦礫遍布的廢墟中,謝英俊卻看到家的另一種可能。

首件建築作品 外牆沒窗戶

謝英俊的第一個建築作品,就是自己的家。剛出社會時,他為住在台中的父母蓋房子,卻是一棟沒有窗戶的「怪房子」。

據他的解釋,房子周遭都是工廠,非常嘈雜。因此他把對外的牆封閉起來隔絕噪音,改在內部開天井,採光、空氣流通完全沒問題。一般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在他眼中卻再正常不過。

面對問題,一般人按照社會打造的邏輯思考,謝英俊卻是根據條件和需求,重新思考、想出解決之道。

敢於反思 對抗建商暴利

這位旁人眼中的「怪人」,認為自己「比正常人還正常!」

地震前,從事建築業廿年的謝英俊,已經對台灣商品化的住宅制度感到不滿。「人民對政治的暴政,知道要起來反抗;對建商的暴利,卻甘願成為它一輩子的奴隸,卻連反抗都不知道要反抗!」

謝英俊口中的「暴利」,指的是工業文明和商業社會形塑的住宅價值觀。在地產商以廣告鋪天蓋地施展的催眠術下,現代人不加思索,便認為「鋼筋水泥貼瓷磚」才 是好房子、美麗的家。然而鋼筋水泥的背後,是一套複雜昂貴的建築機制。一般人沒有機會設計自己想要的房子,就連買個成屋,都必須花個二、三十年付房貸。

「五十年前,我們父祖輩還可以自己造房子。為什麼進入高度文明社會,人類居住的權利反被剝奪?無殼蝸牛的現象更嚴重?」

九二一摧毀鋼筋水泥,讓謝英俊有機會撞擊工業文明的堅固結構,讓人重新思考「需要什麼樣的房子」。

災民願意接受謝英俊用便宜材料如木、竹,為他們設計便宜的房子。他們「以工代工」,幾家人合作一起蓋彼此的房子,省掉建造的費用。

南亞海嘯後,謝英俊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印尼亞齊;汶川地震後一個月,謝英俊抵達成都。八八水災發生時他人在西藏看基地,接到消息立刻趕到台東。

哪兒無家可歸 就有他

有無家可歸者的地方,就有謝英俊。他被稱為「建築界的史懷哲」。

「我不是『幫』他們蓋房子,是『帶』他們蓋房子!」

面對媒體,謝英俊總要再澄清一次,他不是「慈善家」。他帶領災民「重建家屋」,不是要複製傾倒的舊家,而是興建一個全新概念的新家。

協力造屋的目的不只便宜。謝英俊認為,親手造房子讓現代人親近土地、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同時擺脫無殼蝸牛的命運。社區一起蓋房子,可以凝聚向心力、培養社區意識。而這些用竹、木搭蓋的房子拆掉後,一點汙染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這是一套他希望能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動的新價值,也是他心中的桃花源、烏托邦,但目前只有災區與農村肯接受。

不是隱士 而是鬥士

謝英俊喜歡使用「戰鬥」這兩個字。因為他知道自己正在打一場漫長的戰爭,要跟獨裁了半世紀的工業文明、資本主義,來一場狠狠的硬戰。

這世界沒有桃花源。不管走到那裡,蓋房子總是牽扯到政治、權力和金錢。謝英俊探訪部落被跟監,還有村長廣播:「不要給那個什麼謝XX的團隊蓋房子」。「第三建築」經常入不敷出,得靠謝英俊到外頭「轉盤子」接案子來補貼。

更難推倒的是比鋼筋水泥還堅固的社會價值。「就連原住民也接受了漢人的價值觀。如果有了錢,他們還是想住鋼筋泥貼泰魯(馬賽克)的房子。」

「烏托邦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戰鬥才能到達,我從來沒有懷疑。」

山裡迷霧散去,謝英俊的身影逐漸清晰。我終於明白,謝英俊不是隱士,而是鬥士。

@Source from: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2009.09.27 03:09 am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