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10

韓國:設計之城,新首爾@Culture






從來沒有太多人會認真把時尚、設計與首爾扯上關係,連韓國目前最新銳的建築師曹敏碩也斬釘截鐵地認為,就設計而言,首爾不是一座漂亮的城市。的確,如果依循設計的範疇去想像首爾,你想不到任何標誌性的建築,首爾總是顯得一片模糊。然而城市比人還善變,很多時候一轉身,城市就變得精彩。

首爾是這幾年轉身得最快的城市。今年,首爾更被國際工業設計協會選為兩年一度的世界設計之都(WorldDesignCapital2010),《紐約時報》、《Wallpaper》等媒體都將之選為今年旅遊的必遊地。

這裡一整年都將進行各種設計活動,市中心的美術館設有全年的設計展,全面展出了韓國傳統和新興的設計力量,並選出50個韓國經典設計遺產,由最傳統的宮廷建築到時髦的科技產品等,希望讓當地人對韓國自身的文化傳統有更深的認識。這一展出也希望激勵當地的設計師,往身邊尋找創作靈感,希望能創造出具有韓國特色的產品。

設計之都
設計,讓城市生活更為美好。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者也打出了設計牌,希望將城市建設得更為賞心悅目,因此這幾年首爾在城市規劃上下重藥,並通過優良的設計以醫治首爾在1980年代急速發展中所產生的後遺症。

韓國的從政者似乎特別重視城市規劃。前任的首爾市長、現任韓國總統李明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豐功偉績就是復原了清溪川。這原是首爾市中心的一條河道,由於污染等問題,上世紀50年代,首爾政府就將之填蓋,並建設高架橋。

修復工作從2003年開始,經過3年的努力,這條全長約6公里的河道重新出現在首爾的地圖上,將汽車佔據的空間還給市民。韓國政府清淨了河水,並將之美化為河岸公園,就算是寒冷的冬季,也能聽見潺潺流水聲,成了首爾市民最喜愛的活動場所之一。

目前首爾的公共建築中已有不少大師級的作品,時尚活力十足的梨花女子大學的新大樓由法國大師Dominique Perrault設計,由兩棟埋在地底的建築並列而成,屋頂設有供學生憩息的園林,狹長的走道形成一個V字形峽谷式的公共空間,其中一端則是梯級,能當成露天劇場的座位來使用。

設計師模糊了室內和室外、地上和地下的界限,並將學習、休閒、運動、藝術等空間巧妙地編織在一起。DominiquePerrault每次出手都有不同花招,但卻貫穿著其設計理念,將建築和園藝結合起來,化人工為自然。

韓國表參道
如果你只有時間參觀一家博物館,那必然是位於梨泰院的LeeUmGallery,由三星集團設立的博物館除了收藏了韓國最具有價值的傳統文物,包括陶瓷、書畫等,這個三棟建築組成的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展品,由國際大師MarioBotta、JeanNouvel和RemKoolhaas共同設計,公共空間則散落了不少著名的雕塑作品,包括由著名法國雕塑藝術家創作的大蜘蛛,用最當代的手法來包裝最傳統的文化,過去和未來就這樣被銜接起來。

旅人們的關注點在漢江以北:能讓你購物到淩晨6點的東大門批發市場、深受故宮設計影響的皇宮群、年輕時尚宛若銅鑼灣的明洞等;然而首爾最有趣的當代建築大多集中于江南區,特別是狎鷗亭和清潭洞區域,這一帶可說是首爾的表參道,各大知名國際品牌都在這裡設立了分號。

由荷蘭設計公司UnStudio改造的Galleria百貨商店就位於狎鷗亭的主要幹道上,你不可能錯過,這個擠滿高端品牌的購物中心外層披上一層豔麗奪目的金縷衣,超過4000片原型玻璃,通過高科技的處理,在不同的陽光和氣候變換出不同的色彩,每次經過眼睛都捨不得離開它。

設計獨特的旗艦店則分散於迷宮一樣的小街區裡,越來越吃香的華裔設計師PhilipsLim的首爾旗艦店,全白簡約的建築正立面看似低調簡單,也輕易地挑起注視的目光,建築外牆上由大塊凹起的白水泥方塊鋪排而成,感覺像個舒適的沙發,叫人忍不住想往身上靠,不遠的BoontheShop更是首爾最大的精購店(multi-labelstore),店裡有超過80個來自全球各地的另類品牌,共處一室,建築則由著名設計師圭多斯特凡諾尼操刀。

在這個社區中閒逛,累了能喝喝咖啡再上路,總會碰到一些造型怪異的建築。其中我個人最愛的是由韓國新銳建築師MassStudies設計的AnnDemeulemeester旗艦店,已經無數次在設計和時尚雜誌上看過這棟漂亮的建築,然而當親身站在這棟躲在巷弄中的建築,還是能輕易為眼睛帶來清涼,整棟建築長滿了青苔,宛若童話中的森林小屋,其建築的創意和AnnDemeulemeester天馬行空的風格更是十分吻合。

UNIQLO 佐藤可士和的品牌魔術@Business




UNIQLO的創意總監佐藤可士和,在日本被稱為“帶動行銷的設計魔術師”,以極致的嚴謹、高效和精准著稱,他主張將設計進行“思考模式的實體化探索”,在持續地工作中激發靈感。
下午四點,佐藤可士和準時出現在訪問室。此次上海之行,他的目的是向大家推介由他一手參與建造的位於南京西路的UNIQLO全球旗艦店的設計理念。2005年,他加盟品牌“紐約旗艦店”的形象設計,當時被委派的任務是讓UNIQLO全球化,向全世界推廣日本的簡單時尚理念。佐藤首先將品牌宣傳訴求的“自由”、“民主”更改為“合理性”,這個推廣主軸不但更有發揮的空間,也適合無國籍性推廣。4年間,從產品外包裝的視覺呈現到店鋪陳列、系列產品規劃,佐藤的設計滲透到方方面面,使UNIQLO“from tokyo to New york”的國際化之路初具規模。
這次上海旗艦店的設計同樣出自佐藤的創意。措辭嚴謹的他一再強調UNIQLO並不是一個fast fashion品牌,而是一個販賣時尚元素的媒介品牌。“我們只是提供一些物件,讓顧客自由去組合去創造。它代表的是日本的文化,一種簡單、包含快樂的力量。”
眾所周知,佐藤的成功案例不只一 個UNIQLO,還包括日本超人氣偶像組合SMAO的整體形象策劃,麒麟“極生”啤酒的形象再造, TSUTAYA TOKYO ROPPONGI的VI和空間指導,日本國立新美術館的識別標誌系統……他的設計風格簡潔明快,追問是否有審美的偏好,他回憶自己的判斷力在孩童時就形成。
為和從事建築師的父親有區別,從小熱衷畫畫的他從多摩藝術大學畢業後選擇廣告界。在“博報堂”工作時期,他質疑公司長達數小時的企劃會議,“人們專注討論細節,琢磨文案和視覺,卻不去面對問題的核心,站在更客觀的角度探討源頭。”在SMAP全新CD的推廣企劃案中,他放棄傳統的電視、雜誌銷售通路,選擇澀穀路邊的一輛汽車,罩上特製的防塵套,並向路上發放貼紙,通過人們的口口相傳引發裙帶效應,創新手法可見一斑。
2000年成立工作室SAMURAI後,佐藤將自己直接、震撼式行銷手法導入到辦公室空間設計。在他稱為“創意商店”的辦公室裡,不見紙片雜物,寬敞整潔,並且固定所有的資料物件。“我的工作是幫企業整理各類資訊,告訴每個公司在哪一個階段什麼是最重要的,所以,保持工作室的整潔對客戶來說更有說服力。”將一切干擾減至最低成了高效工作的保證。
相比較許多設計師熱衷的靈感、設計字眼,佐藤對設計的理解多了一分平實。他強調背後的邏輯,“只依靠靈感和創意的設計容易不平衡,你需要考慮產品背後的嚴格邏輯。靈感如果太跳躍性的話就不能夠帶來太大的發展,但在建立的過程中,還是需要靈感來擴充想法。”
MW=《週末畫報》
佐藤可士和=佐藤
MW:你一直強調設計的合理性,具體到某件事情上,怎麼操作?
佐藤:像這次上海旗艦店的設計,它需要傳遞的東西很多,但對我們來說除了創新,對每一個細節的考究尤為重要。每次推出一個新產品,我都會考慮該如何展示給顧客,像我們之前的罐裝T恤就是考慮到營業員折疊時可以減少辛苦,顧客也可以有新鮮感受。
MW:除了UNIQLO外,最近還在進行什麼新工作?
佐藤:做一個臺灣的釣魚品牌項目,還完成了一個環境方面的畫冊,我喜歡同時做許多工作,平面、音樂、建築、書籍,正因為許多工作相互交錯,相互刺激,才可以得到許多的靈感。當然,其中UNIQLO比重占得比較多一點。
MW:對於“帶動行銷的設計魔術師”這個稱呼,你怎麼看?
佐藤:很多品牌都會遇到銷售的瓶頸期,我作為創意總監,能做的工作是幫忙改善這種狀況。但有一類商品欠缺價值,愛莫能助;另一些產品本身已經夠好,但沒有正確地傳遞出它的優點,這種情況可以調整方向,傳達其優點。
MW:做許多不同的案子,怎麼保證不思維枯竭,高效熱情?
佐藤:很多人問這個問題,我認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答案不在我的大腦裡,而在我的顧客心中,我做的工作只是總結對方的思緒,加以重新創造。另外,我覺得一定要相信設計可以改變世界,它並不只是把東西變漂亮。做設計師,你得設定一個非常高的目標,去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跡。我也非常關注新事物,像微博在日本非常流行,希望可以嘗試多元化的合作,像網站、視頻等等。
MW:聽說,你的太太是你的經紀人,你們如何分工?
佐藤:是的,我非常忙,太太幫我規劃所有的時間,也是我的經紀人。她幫我安排好所有的行程,我的手機也幫我很多,如果我有行程需要更改,會自動連結公司電郵,通知所有人。
MW:對於生活,會有什麼樣的新期待?
佐藤: 我的孩子3歲了,我現在開始熱衷農業,週末經常和孩子一起去農莊裡耕田,有時候通過農作物可以帶來許多靈感。我生活工作中的一切都是非常自由地發生的,我追求的只是一種簡單的生活。

建築:通往普里茲克獎之路@Arch





“很少有其他人像他們那樣探索連續空間、明亮度、透明感與物質性的非凡品質,創造出一種微妙的綜合體。”

評審團在嘉獎詞中如是說,“妹島與凱撒的建築處於誇張浮華的對立面。相反,他們追尋建築的基本特徵,並由此匯出他們作品中非常寶貴的直觀性、手段的經濟性與克制。兩位建築師的理念是無縫的整體,物理形式的存在在此退卻,為人們、物件、活動與景觀創造出一種感官的背景。”評審團還讚揚他們作品中“實驗性的豐富感”,以及它是如何“獨特,卻又不會聰明得過分或不加掩飾”。

54歲的妹島與44歲的凱撒一起在東京工作了15年。妹島從日本女子大學畢業後,進入伊東豐雄(ToyoIto)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了6年,後來於1987年開設了她自己的事務所。8年後凱撒加入,兩人一起創建了SANAA,即Sejima and Nishizawa and Associates(妹島與凱撒聯合事務所)。

圖騰式建築:勞力士學習中心

於2010年2月22日正式對學生開放的勞力士學習中心,是兩人迄今最雄心勃勃的項目。它建造於瑞士EPFL(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de Lausanne,洛桑聯邦高等理工學院)的校園內,是一座如山谷一樣高低起伏的單層建築。中心耗資約6900萬英鎊,由瑞士政府及以勞力士為首的私人贊助者共同出資,它的設計猶如一處起伏的風景線。從上方看下去,勞力士學習中心就像一個白色矩形,上面隨意地散落著不同大小的孔洞。中心占地超過37000平方米,包括一間圖書館、數間辦公室、一間書店、一間餐廳、一間咖啡廳、數間實驗室、一間600個座位的禮堂與一間瑞士信貸銀行(CreditSuisse)分行。14處玻璃空間,或稱外部“露臺”,提供了內部與外部的視覺聯繫。得益於從天花板一直延伸至地面的玻璃牆,它提供了全景視野,並有著充沛的自然光線。在晴朗的日子裡,可以看到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及日內瓦湖,而位於這個結構最高點的餐廳視野更佳。

傳統的建築概念讓路給完全革新、充滿趣味的構思;勞力士學習中心甚至帶一點科幻與庫布裡克的味道。這裡沒有樓梯、走廊、門窗或牆壁來分隔各個區域,而是讓它們彎曲、融入到彼此之中。走在斜坡上就好像走在鋪了地毯的沙漠上,感覺清新而又有點怪異。對這種流動感的唯一阻隔是坡道與玻璃箱中的水準電梯。敞開式的設計提出以新鮮的方式,非規範性地處理空間,創造出一種流暢的平滑意識,鼓勵合作、跨學科的研究與社交能力。

SANAA希望學生會喜歡這個中心,在裡面過得開心。“當發現山谷時,人們會在那裡定居,建造村落,”凱撒說,“當發現山丘時,人們喜歡在上面建一座漂亮的咖啡廳。當發現斜坡時,人們就在上面建造看臺。我們希望學生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地方。”

下一站:羅浮宮朗斯分館

寧靜與和緩是SANAA作品中的典型要素;比起活潑的華爾滋,他們的建築更像是柔和的歌曲。羅浮宮朗斯分館是由5座單層結構組成的系列,設計上力圖溫柔地融合到景觀之中,而不是壓倒原有景觀。中間一座是方形的玻璃透明大廳,帶著輕微起伏的牆壁,作為主要接待區域及當地社區的公共空間。其它四座是略微彎曲的矩形。“這些矩形並不完全是矩形,”妹島說,“它帶有一點曲線,以避免生硬地切入到自然之中。”

大廳左邊用於舉行臨時展覽,並通往禮堂;大廳右邊是兩間有著不透明外牆的主展廳,包括GalerieduTemps(時間廊)。後者將安置半永久性展覽,藝術品按時間順序排列,而不像巴黎羅浮宮那樣按風格或起源來佈置。“GalerieduTemps的目標是從古代到19世紀的角度來看待藝術,我們希望參觀者能夠感受到與古今的聯繫。”

羅浮宮朗斯分館的建設從今年1月開始,預計將於2012年完成,趕在倫敦奧運開幕之前,後者通過歐洲之星(Eurostar)列車與里爾相連。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GuggenheimMuseumBilbao)曾為原來的採煤城鎮、西班牙北部小城畢爾巴鄂帶來了神奇的變化,希望羅浮宮朗斯分館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作為法國衛星博物館,它的先行者是梅斯-蓬皮杜藝術中心,後者將於今年5月開幕,設計者同樣是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Ban)。

相約威尼斯雙年展

除了SANAA的項目外,妹島還被選中擔任威尼斯雙年展第12屆國際建築展的總監,這次展覽將在2010年8月29日至11月21日舉行。雙年展主席PaoloBaratta形容她是“第三個千禧年建築界新興大師中最有資格、最成熟的代表”。妹島選擇的主題是“人們在建築中相遇”,而她的構思是“幫助人們與建築相聯繫,幫助建築與人們相聯繫,幫助人們與自身相聯繫”。她提出這樣的問題:建築是否能夠澄清21世紀的全新價值觀、行事方式、可能性與生活方式。“如果通過這次展覽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社會將前往何方,我將為此感到非常高興。”她激動地說。

她已經邀請了40位展出者,其中不僅有建築師,更有藝術家與工程師,“因為建築是整個社會的產物”。每一位展出者都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就像她所說的那樣,“這個構思不是去顯示出大量的資訊,而是請展出者去思考這個空間本身。”當然,這是一個絕妙的思考過程,以一種平靜的方式去思考空間、空間與人類的關係,以及周圍的環境,那正是SANAA成就的關鍵所在。

Alexa Meade的颠覆美学@Art



首先,這不是油畫,那這是什麼?或許你的第一眼也慣性地把這些作品判定成了油畫。可這的的確確是畫在真人身上的油彩,是的,這是活的。在大量視覺藝術家追求如何使平面變得更立體時,Alexa Meade卻反其道而行,把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畫成了平面。
現年只有23歲的Alexa Meade原本學的是政治專業,畢業後為釋放自己對創作的激情而步入了設計師的行列。從2008年起,Alexa就決定把真人與周圍的場景用油畫的筆觸展現出來,經過了1年多的反復試驗,終於找到了“靈感時刻”。
Alexa Meade自己調製了一種無毒並且低過敏的顏料,這樣就可以安全地塗抹在人體身上。其實對於Alexa Meade來說這項藝術創作最頭痛的地方不在於構圖的困難,而是時間,從頭部畫到肩膀就要花掉她2~3個小時,如果是有場景的作品那就需要更長。
“這樣的作品我必須一天完成,我總不可能讓模特帶著油彩回家,並且說第二天見。”Alexa Meade表示,“模糊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是我的表達主旨,藝術高於生活,但卻來自於生活,這道理很簡單。”

龐畢度中心設地方分館 法國家博物館首例@Arch

20100511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法國麥次11日專電)

龐畢度中心麥次博物館明天起將對外開放,成為巴黎大型國立博物館第一個到外省設立分館的案例。開幕展「大師作品?」滿足所有現代藝術愛好者口味。

龐畢度中心麥次館(Centre Pompidou- Metz)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造型特殊的當代建築,由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和法國建築師迪賈斯丁(Jean deGastines)聯手設計。建築本體屋頂呈現帽狀、以設計線條優美的原木支撐;2樓起每1樓層為長管狀畫廊,視覺效果綜合幾何及不規則曲線,令人百看不厭,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驚奇。

對於開幕展「大師作品?」,麥次館長勒朋(Laurent Le Bon)特別說明,策展重點就在「問號」部分。什麼是大師作品,這個問題貫穿展出的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

他指出,不像龐畢度中心展覽形式是以常態展另加特展,麥次館將全年以特展形式策劃展覽,一年預計策劃4至6場展覽。

開幕展共展出800件作品,其中超過700件為龐畢度中心的典藏品。展出龐畢度中心自1905年以來收藏的繪畫、雕塑、裝置、攝影、錄像、聲音作品、電影、建築、設計等多領域創作。

舉凡伊夫克萊恩、馬諦斯、畢卡索、傑克梅第、杜比菲、伯納爾、狄羅尼、康定斯基、瑪格麗特、奇立果等現代藝術名師名作,令人讚嘆。

當代藝術家卡地爾布列松、韓太、波東斯基、梅莎傑、蘇拉吉、蘇菲卡兒等人作品,在5000平方公尺展出場地,也各有其地位,鋪陳他們在當代藝術風景裡的地位和意義。

法國大型國家博物館羅浮宮和龐畢度中心都設定到外省設立分館的計畫,眾人一開始以二館的名稱稱呼。龐畢度麥次館卻展現出本館分身的姿態,展場內部設計新穎、展覽品質高,不得不令人將其重要性與巴黎龐畢度中心等量齊觀。圍觀在博物館外圍的麥次市民表示,十分期待博物館可帶動城市的發展。

麥次的市容在古老建物中,缺少韻味、也不見活潑。的確,麥次博物館新穎、設計感十足的建物,發亮的白屋頂反射出城市的新希望。

華人設計師吳季剛 奪時尚奧斯卡@Fashion

瑞秋懷茲(圖右)身穿吳季剛(左)設計的衣服與他一起入場。(網路圖片)
海登克里斯坦森(Hayden Christensen,圖右)身穿韓裔設計師Richard Chai(左)設計的西裝出席頒獎典禮。(網路圖片)

世界日報╱記者馬雲好萊塢報導
被譽為「時尚奧斯卡」的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本月舉辦今年頒獎典禮,曾因受到歐巴馬總統夫人青睞而成名的華人設計師吳季剛(Jason Wu)獲得「施華洛世奇最佳女裝設計獎」(Swarovski Award for Women's Wear),英國女星瑞秋懷茲(Rachel Weisz)身穿他設計的衣服陪同出席。

出生於台灣的紐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去年為美國第一夫人米雪兒歐巴馬設計了一身白色、鑲滿水晶的晚禮服而聲名大噪,米雪兒歐巴馬為此也獲得美國設計師協會頒發的「時尚最佳貢獻獎」。吳季剛本人卻只入圍未得獎,今年總算如願。

吳季剛原本給芭比娃娃做衣服,2006年自建品牌後,他領導的設計團隊就開始為Ivanka Trump、Lisa Cant、Amber Valletta這些芭比公主做禮服。

他曾在2008年獲得「國際時尚集團新星大獎」(Fashion Group International's Rising Star Award),更因成為歐巴馬夫人在歐巴馬總統就職儀式當晚舞會那件最重要的禮服的設計者而成名,被譽為「台灣之光」。

所有被提名的設計師在進場時都有明星身穿他們的服裝陪同進入,因此也吸引了大批影視紅星到場。

@Source from: 【2010/06/22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香奈兒、LV 小而美 更親民@Fashion

GUCCI目前在東京新宿的臨時鞋店,展售至7月4日止。圖/GUCCI提供
PRADA在巴黎設立的臨時店裝潢華美,但只有3個月壽命。圖/PRADA提供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以往名牌精品喜歡砸大錢開大店,外觀雄偉壯麗、內裝美輪美奐,不過最近精品改弦易轍,改走小品親民路線。

繼PRADA、川久保玲、GUCCI先後成立「臨時店」,香奈兒也採用「化整為零」精品臨時店的行銷手法,在南法富豪的度假聖地聖多佩斯開了一家臨時店,地點就在當地一座逾兩百年歷史的花園豪宅內,別具特色。

香奈兒上個月才在聖多佩斯發表2011年早春服裝秀,隨即決定在此設計臨時店,展售期間於即日至10月3日止,商品包括全系列的早春商品。由於臨時店的地點離觀光據點競技場廣場很近,可以吸引觀光客進入氣勢磅礡的18世紀花園豪宅參觀,透過陳列的藝術品和骨董家具,讓消費者進一步感受香奈兒的時尚品味。

有時臨時店成立的目的不是為了銷售,而是形塑品牌的親和力。2008年LV為慶祝「LV在日本三十周年」,在東京成立為期3個月的臨時店,邀請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為LV設計6款monogram創意包款,法日合作攜手打造時尚。

去年PRADA在巴黎開臨時店,展售期間只有短短3個月,卻不惜砸大錢請來知名建築設計師Roberto Baciocchi操刀設計,打造奢華雄偉的古羅馬宮廷店裝。

GUCCI在全球各大城市巡迴展售的臨時店,目前到了東京新宿,店裝走小巧精緻路線,猶如小型藝廊,拉近消費者與精品的距離,預計展售至7月4日止。

@Source from: 【2010/06/23 聯合報】@ http://udn.com/

Zegna故事展 重現百年精品@Fashion


Ermenegildo Zegna於米蘭展出百年展,展出品牌歷史、工藝與精湛技術。
圖/Zegna提供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
義大利精品品牌Ermenegildo Zegna,為歡慶品牌百周年,日前於米蘭Triennale展覽館中,以百年卓越成就為主題,特別舉辦展覽,從品牌故事、質料到精湛工藝,敘述Zegna的品牌歷程。

該展覽即日起將展至8月1日止,以大方向為主軸,包括品牌靈魂、精湛工藝、獨特風格和環境保護等,透過影像、聲音、觸覺,以及相片、影片、布料與服飾商品,讓參觀者可全方位了解品牌特性,並進一步認同該品牌。

品牌靈魂中,展出創辦人Ermenegildo Zegna曾經穿過的衣服、相關擺設,以及品牌的歷史,如成衣系列、量身訂製等服務出現。精湛工藝則將羊毛工廠搬至展場。利用照片、影片,重現一件Zegna量身訂製的西裝如何製成。

@Source from: 【2010/06/23 聯合報】@ http://udn.com

售價約貴1成UNIQLO 秋天台北開賣@News

UNIQLO官方宣布今年秋天,將進駐信義區統一阪急百貨B1,開設440坪的大型店,圖為台北1號店模擬圖。圖/UNIQLO提供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

日本國民成衣品牌UNIQLO,昨日宣布今年秋天將在台北市信義區統一阪急百貨地下1樓,開設台灣1號店。

UNIQLO表示,該間店是為回應消費者的期待而開設,該1號店定位為「大型店」,占地440坪,將販售男裝、女裝全系列商品,初期並未引進童裝系列,至於與Jil Sander的「+J」聯名系列是否會引進,UNIQLO表示暫時無法透露。

據了解,男女裝相當齊全,包括最受消費者青睞的各式聯名、翻玩創意的T恤、多達80幾種顏色的POLO衫、男女牛仔褲,以及各式機能材質的商品都會引進。

至於售價,UNIQLO也選擇暫不公布,但根據內部人員透露,由於台灣店由日本總公司直營,價格上仍具有「相當期待性」,粗估整體售價約比日本貴1成,以基本款T恤為例,每件售價可能在400 至500元間。

除了統一阪急台北店外,UNIQLO也積極跟其他業者洽談拓點,據了解,目前也已經跟交九轉運站的京站時尚廣場簽訂意向書,預計明年春夏將開設200至250坪的中型店,SOGO也跟UNIQLO接洽,希望明年下半年可進駐SOGO剛標下的前新竹風城購物中心。

@Source from: 【2010/06/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時尚精選/LV世足獎盃手提箱 低調沉穩@Fashion


LV今年為世足賽冠軍獎盃訂做的手提箱,前日正式在巴黎曝光,名模黑珍珠Naomi Campbell應邀出席活動。
圖/LV提供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
LV為即將到來的世足賽,先找比利、馬拉度納及席丹三位球王,拍攝品牌核心價值的廣告。前日又在巴黎,公布為世足賽獎盃訂製的手提箱。

LV應國際足球協會的邀請,為每隔四年,許多國家想搶到的世界盃足球賽冠軍獎盃,特別打造專屬的手提箱。LV表示,該手提箱由專屬LV的巴黎Asnieres工坊,由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師傅全程手工打造,兼具傳統與精緻技巧。

該手提箱採用LV經典的Monogram帆布花紋,以及品牌在1890年,由佐治威登發明的黃銅S鎖頭、金屬角位作為細節,為了襯托出獎盃的金黃色,箱內部採用深咖啡色內裡,有著一種低調的沉穩質感。為了方便獎盃放置,該手提箱採用上方、前方均可打開的設計。

日前的發表會上,由名模黑珍珠Naomi Campbell揭開手提箱,LV全球主席暨行政總裁Yves Carcelle等也出席。該手提箱會在今年7月11日世足賽總冠軍頒獎典禮上,與冠軍獎盃一同現身。

@Source from: 【2010/06/0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球最大斥資1兆 杜拜新機場今啟用@News

杜拜新機場試營運,波音777客機接受噴水禮讚。(美聯社)

曾因倒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的杜拜,27日將正式啟用新的「杜拜世界中心馬克統國際機場」(Dubai World Central-Al Maktoum International)。已有全球最高大樓的杜拜料將再創另一紀錄,新機場日後可望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是倒債危機後杜拜此際的最佳寫照。杜拜將在周遭盡是半途停工的別墅群中,為馬克統機場舉行揭幕儀式。馬克統為杜拜的執政家族。機場初期僅供貨機使用,明春開始接待旅客,日後則會脫胎換骨,成為五個平行跑道的龐大運輸樞紐,踹下美國亞特蘭大全球第一機場(客運量與航班數最高)地位。

此刻仍可見到駱駝吃草的草地,未來將有四個航站大廈,可處理的旅客數量,為全球第二大芝加哥歐海爾與第三大倫敦希斯洛機場旅客的總和。最終,新機場每年將可應付乘客1億60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1200萬噸。

新機場將引領杜拜東山再起?杜拜對新機場的野心昭然若揭,不過目前經費奇缺。

這座杜拜的第二座國際機場將分階段於20年內完成,涵蓋140平方公里土地,也是斥資逾320億美元(約台幣1兆)的杜拜世界中心計畫的一部分,而杜拜仍有逾1000億美元(約台幣3兆)債務待償還。

不過,舊的杜拜機場即曾讓專家跌破眼鏡。它原只是,既不起眼、風又奇大的小機場,數十年後,卻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運輸中心之一。新機場距離杜拜機場大約40公里,而杜拜機場早已是中東最繁忙的機場,今年第一季已接待1147萬旅客,較去年同期成長20.4%。

儘管手頭拮据,杜拜新機場計畫卻始終沒有縮水或變更。

杜拜官員表示,新機場是杜拜極其重要的基礎建設,未來有賴新機場維繫杜拜地區運輸與後勤樞紐的地位。
@Source from: 【2010/06/27 聯合報】
@ http://udn.com/

爛泥植栽 髒亂舍區變公園@Landscape

橋仔頭文史協會與樹德科大學生,利用木屑堆肥植栽,改變橋頭鄉仕隆國小舊宿舍環境。記者林保光/攝影
經重新打造後,在雨中仍顯得愜意。記者林保光/攝影

【聯合報╱記者林保光/橋頭報導】2010.06.25
高縣樹德科技大學學生與文史工作者,重新打造橋頭鄉仕隆國小老舊宿舍區,昨天展現成果;原本一片髒亂的學校閒置區塊,變成公園景觀,校方及居民都叫好,讓這群大學生也覺得辛苦有代價。
樹德科大建築與環境設計系與橋仔頭文史協會,開創「教室就在田野間」的社區服務,4年前起,策劃出「產學課程社區實作」計畫,第一批參與田野實作的學生們,今年將畢業;昨天橋仔頭文史協會在他們畢業前,舉辦這項成果展。
橋仔頭文史協會理事長鄧超鴻說,協會與仕隆國小簽訂修復、管理校區兩間舊宿舍,才和樹德科大建築與環境設計系合作,設計相關課程,讓學生瞭解舊建築物如何修護,畢業前就具重建老建物的經驗。
橋仔頭文史協會執行長何政億說,學生重新打造的區塊,日據時期是老師宿舍,後來成為校工宿舍,直到民國91年間棄置,成為仕隆國小校區的閒置空間,原本雜草叢生,一片髒亂,過去還常聚集遊民和吸毒的人,令校方及居民頭痛。
這兩間老舊日式宿舍,還有門牌號碼,是「橋頭鄉仕隆路進校巷14號」。這4年來,樹德科大學生和文史協會為重新改造環境,建環系教授楊博淵打趣說,「到進校巷14號勞動,似乎成了大一學生入學後必須通過的洗禮」。
學生們找工匠教導「竹編夾泥牆」古法,重建宿舍牆壁,利用木屑堆肥或爛泥植栽。學生說,大夥將附近水溝的爛泥都幾乎挖光了,居民一直很好奇,現在才知道是為了改變這片老宿舍的環境。
@Source from:【2010/06/25 聯合報】

全球最高 新加坡戶外泳池啟用@Arch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綜合娛樂城,24日啟用號稱全球最高的戶外游泳池,離地面200公尺,長150公尺,採無邊界設計。中央社記者唐佩君新加坡傳真

99年6月24日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新加坡24日專電)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綜合娛樂城的空中花園今天正式啟用,擁有號稱全球最高戶外泳池,首日500張票也於數小時內銷售一空。

濱海灣金沙綜合娛樂城昨天開幕,號稱全球最高的戶外游泳池及可容納900人的空中花園今天啟用,游泳池位於娛樂城飯店56樓頂樓,離地面200公尺,泳池採無邊界設計,長150公尺,空中花園則大到可容納4架半的A380飛機。

濱海灣金沙綜合娛樂城空中花園今天正式啟用,為鳥瞰魚尾獅港口、夜景的新景點,門票20新元(約新台幣460元),首日入場票數小時內即銷售一空。

慶祝空中花園啟用,金沙綜合娛樂城舉辦攀岩大賽,來自亞洲、加拿大、歐洲、新加坡、美國等21名好手,攀爬200公尺高的飯店大樓。曾協助法國蜘蛛人攀爬台北101大樓的台灣攀岩好手戴昌盛也受邀參賽。

戴昌盛為台灣唯一參賽選手,他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前半段耗費極大體力,並開玩笑說以48歲參賽得認老了,但玩的很開心。

6.20.2010

你所不知道的黑澤明@Culture






1990年,他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 他是訪日的外國導演最想拜見的人。他因為嚴厲、霸道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得了個“天皇”綽號。1998年,他的逝世標誌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逝世時,平成天皇送來供品,世界各地的三萬五千人前來送別。他,就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
2010年,是他的百年誕辰,真實的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有太多的影迷和觀眾對此充滿好奇。
年輕時的故事
年輕時的故事年少的時候,黑澤明一心去冒險,卻常常受不了接踵而來的壓力。中學時代,黑澤明因為不能忍受電車的燥熱,準備跳車,幸被兩個大學生發現,抓住了他。 20歲時,他接到徵兵通知書。徵兵檢察官是父親的學生,悄悄讓他免除了兵役。
黑澤明留在了後方,最後進入電影製片廠工作。他沒有上前線成為一名鬼子兵,卻在數年後勇敢承認自己無法抗拒軍國主義的洗腦。他太想拍電影了。最後,他完成了讚揚軍需工廠女工們的《最美》。黑澤明畢生都喜愛這部電影,他還和女主角扮演者加藤喜代結了婚,並終生廝守。
縱橫電影界
1951年,黑澤明的影片《羅生門》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獲獎後,片酬終於讓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拍幾年電影了。他完成了日本電影史上的傑作《活下去》、《七武士》和《蜘蛛巢城》。
拍《七武士》時,東寶公司給出高達1億日元的大片成本。拍演員下河捉魚的場景,全部動作必須在一個鏡頭裡拍完,結果所有的魚都用完了,只好現買。水車旁邊的茅草屋被燒的情形沒有倒映到河裡,為了追求畫面完美,他讓劇組連搭了三次景,燒了三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影片原定三個月殺青,卻拖了八個月,最後花費2億日元,東寶公司幾乎破產,製片人森岩雄被松竹公司指責“管教無方!”幸好,試映後,前來購買拷貝的影院經理踏破大門。森岩雄乾脆把賣不出去的十部舊片和《七武士》捆綁銷售,獲得很好的票房成績,東寶公司不用擔心被拍賣了。這部巨作連續30年被《日本電影旬報》評為日本史上最優秀的電影。影片裡用的多機拍攝方法,成為電影攝影史上的偉大變革。
遭遇艱難
60歲時,恰是日本電影最艱難的時期。《電車狂》(1970年)的票房失敗使他舉債,拍攝電視劇也因為酬金問題屢屢被傳媒放大,加上《虎!虎!虎!》開拍不到21天,就因為前期準備耽誤進度而與美方解約。如果單純解約的話,黑澤事務所要賠償巨額違約金。雙方就協商以導演身體狀況欠佳的理由善後。沒想到後來誤傳成‘導演有精神問題’的流言。作為第一個真正被西方認識的日本導演,盛名之下的他選擇了自殺。女兒黑澤和子道:“父親總說,要是小津、成瀨等前輩都還活著,我就不會那麼累了。”

黑澤明一生多產。當副導演的時候,就可以一周寫完一個劇本,甚至同時寫好幾個劇本。片廠裡,有時候幾個攝影棚同時拍他的劇本。他畢生完成電影30部,並留下許多未能實現的劇本,最終由他的弟子們完成。
女兒談“我的父親母親”
黑澤明的女兒黑澤和子,1954年生於東京。自從《夢》開始,黑澤和子擔任父親電影的服裝師,直至今日也活躍在日本電影創作一線。在溫暖的春日午後,筆者來到東寶電影公司附近的成城學園,和她仔細地聊起了她的父親母親。
Q:你的母親原來曾是很有名的電影演員?
A:我的母親喜代,是大戶人家出身,姥爺是船務官員。母親年輕時很漂亮,短髮,打扮時髦。父親是奧黛麗·赫本的粉絲,我覺得母親和赫本很相像。1945年,他們結婚後,母親完全放棄演員生涯,做了一個辛勞的家庭主婦,操持父親的飲食起居。
Q:黑澤明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態度如何?聽說因為過於嚴厲,大家叫他“黑澤天皇”?
A:是啊,他吼人很厲害的。父親是個非常單純的人,他就是想把事情做好。身邊的人哪兒做得不好,他就真的開罵,總是那幾個副導演最慘。如果辦得好,他也馬上很開心。大家都摸透他的脾氣了。
Q:你認為黑澤明的性格是什麼樣?
A:我最開始也覺得父親是個嚴厲得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但是他後來寫了一本自傳《蛤蟆的油》,看了那本書,才知道原來父親也有非常膽小的一面,慢慢開始理解父親。母親去世後我一個人照顧他,更能看到他柔弱的那一面。
Q:還記得父親自殺的事情麼?比較失禮地問一下,這個事情和他的癲癇病有否關係?
A:父親從小就和別人不太一樣,會做出一些旁人無法理解的舉動。後來一次身體檢查,醫生說他腦子裡面有根血管和常人不一樣,鑒定為真性癲癇症。醫生說,也能治,可治好後也許你就不是黑澤明瞭。癲癇病在過去是一個很不好聽的病,但父親想了想無所謂,就沒有治。我倒不覺得有什麼關係。其實我覺得父親並不是真的想自殺,他就是小孩子脾氣。小孩子得不到心愛的玩具就會滿地打滾直到母親妥協。父親覺得自己為日本電影做了那麼多貢獻,一個人承擔起日本電影的很多重負,到頭來卻那麼不被人理解,很痛苦。所以我想他才選擇用剃鬚刀割腕的方式來引人注目吧。
Q:黑澤明去世這麼多年,是否還有來自父親的壓力?
A: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自豪。我去年到北京拍廣告,走到哪兒,中國人一聽我是黑澤明的女兒,就跑來和我合影。我理 解他們不是想和我,而是想和“ 黑澤明的誰誰”合影,廣告導演完全被晾在一邊,真不好意思。父親受到那麼多人,尤其外國的人喜歡,真是很開心。

《設計的圖謀》:設計要想什麼@Book

看得到的是設計,看不到的也可以是設計。但無論設計師如何思考再思考,還是有很多人覺得設計就是做“表面功夫”。為什麼設計,這是許多年來每一個設計研討會都會談論的話題。看得到的是設計,看不到的也可以是設計。日本著名理念設計師阪井直樹在日本《PEN》雜誌開了4年設計專欄,就是不斷地思考這些問題,本書集結的正是其對設計的感想和思索。
別人是設計師,阪井直樹則是設計概念家。設計概念家做的事情可以說是高於設計師的,因為很大一部分設計師並不善於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概念,這就是阪井正在做的事情。
在為中文讀者特意寫的編後記中,阪井先生就亞洲、尤其是中國80後對設計產品的新審美,以及設計的發展趨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最近的亞洲設計力,正迎來了一個新世代與巨大的飛躍。中國出現了汽車設計學校;日本人日常使用的Apple等製品中也有不少是臺灣製造;另外,韓國三星公司也十分重視設計,同時還經營著一家設計學校。亞洲各國整體的設計力與十年前相比已有了階段性的成果與提高。探究其原因,我認為:與歐洲和日本設計師交流的增多,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為設計先進國製造產品,在學習到製造法的同時也學習了設計,此兩點尤為重要。


建築界的“妹島年”@Arch




建築界的“妹島年”
日本女建築師妹島和世常這樣說:“建築是人和城市溝通的媒介。”也正是這句話,幾乎成為了她從業至今一個暗自遵循的不二法則。
15年前,當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與凱撒立衛(Ryue Nishizawa)合夥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時,那一年獲普里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也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這對建築界的組合並沒有把目光放在宏大的建築項目上,也並沒有完成數目龐大的建築工程,而是以幾乎一年做一個項目的節奏慢慢尋找著自己的獨特語言。而時間越往現在靠近,他們也越加顯示出其重要性。
2004年,他們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The 21st Century Museumof Contemporary Art)在第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摘取最傑出方案金獅獎;並在今年剛剛獲得業界最高榮譽的普里茲克獎。
對於一個建築的評價,每天使用這個建築的人自然也是最有發言權的。而妹島建築設計的第一步,便是研究將要處於其中的人的行動和感知,以及人們的行動與其它事物的聯繫。妹島總是試圖打破室內與室外的隔閡,尋求一種透明性,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既能享受陽光和自然,又能擁有私密空間和對自然界變化的感知。妹島對創造禁錮、宏大的建築體量和敘事空間毫無興趣,空間於她不再是簡單的圍合之物,而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
妹島的這種通透,內外交融的空間理念其實深深存在于東方文化傳統之中。她認為她和凱撒並沒有直接運用日本傳統建築的手法,但傳統建築中那種質樸的建造方式、對輕質材料的使用,以及室內外空間的模糊性,的確對他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日本評論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妹島和世這一代建築師是從小被電視、電影和錄影媒體培育起來的一代建築師,因此他們這代人對於空間的理解發生了巨大改變。因此從妹島和世身上體現出的某種混合的特性,非常耐人尋味。
妹島出生于1956年,1981年進入伊東豐雄建築事務所,並在裡面工作了7年之後才開始自立門戶,她對“極少主義”設計理念的把握,建築輕而薄的質感,以及內部空間的重視,無不受到老師的影響。而日本在戰後價值觀的改變,比如磯崎新的“反紀念性”,“未建成”的否定建構的思想,也非常強烈地影響到伊東豐雄這一代的建築師。
伊東豐雄的仙台媒體中心是一個改變空間組織的重要作品,他用玻璃打造整棟建築,把電腦媒體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放入了建築空間,非常自然地從早期對造型變化的追求進入一個更多元和內斂的創作時期。與妹島和世同時代的建築大師隈研吾也提出過消除建築表現的口號。妹島正是在這種文化交融與對抗中慢慢發展出屬於她自己的空間語言。
她在2003年完成的位於東京的私人住宅“李子林住宅”(HouseinPlumGrove)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頗有意思的是,房屋的主人認為:舒適並不是一個居所所必需的特質,居住空間應該擁有自己的緊張感。妹島則非常成功地在其中植入了這種張力。由於她的很多建築表面都採用了玻璃的元素,使得人們覺得她的建築具有強烈的“風格”,但妹島所追求的那種透明,卻遠沒有使用玻璃這麼簡單。

“我覺得我想找到某種不用透明材料的透明性,不是物理上的透明,而是通過平面組織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這個李子林住宅當中被推向極致。內部和外部空間被妹島用空間分割和開窗的方法彼此穿透而達到“透明”。因此在這個房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景框當中的景框,有時候,甚至無法判斷空間真正的深度。

妹島和世和凱撒立衛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是不是從小就想當一名建築師,凱撒在一旁笑說,妹島她其實只想當外婆。妹島愉快地接受了這個說法:“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真的非常想當外婆。因為她們很放鬆,坐在走廊裡享受著陽光。”這位身材嬌小,面容和藹,戴著黑框眼鏡的建築師對於兒時的夢想,似乎比那些“從小想當科學家”的孩子們貫徹得要徹底:走進她的建築裡,再想想“坐在走廊裡享受陽光”這句質樸的話語,會發現確實沒法找出更為貼切的表述了。

6.19.2010

古瑪雅人的可持續性城市設計@Arch

“天空之地”廢墟

導語:古瑪雅城卡拉考的3D地圖被繪出,科學家根據建築、道路和梯田的分佈,認為:“卡拉考是一個低人口密度的農業城市中心,與吳哥寺類似。在這種類型的城市,農業是城市自身的組成部分,周圍環境和地貌與城市融為一體。”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借助於鐳射探測及測距(以下簡稱LiDAR)設備,科學家發現了瑪雅古城邦卡拉考遺址此前未知的大量建築、道路和梯田,其中包括了數千座新建築、11條新公路、數萬處梯田以及遍佈這座古城的大量隱秘洞穴。根據勘測獲得的資料,卡拉考的面積超過68平方英里(約合177平方公里)。所有這些發現說明卡拉考的規模要超過此前任何人的預計。
  穿透植被 顯現3D瑪雅城
  在2009年4月飛越古瑪雅城邦卡拉考遺址上空過程中,科學家利用LiDAR設備——雷射光束從地面反彈——繪製了一幅位於伯利茲西部的遺址3D地圖。在此之前,人類學家阿倫-蔡斯和戴安-蔡斯曾花了幾十年時間在吞噬這座瑪雅城(西元550年至900年處於興盛時期)的濃密灌木叢中跋涉,但他們只發現了卡拉考廢墟的一小部分。阿倫說:“可能只有將所有植物移除,才能看到下面的東西。”
  5月初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舉行的國際科技考古討論會上,科學家公佈了勘測發現,此次勘測在短短4天內便揭示了此前未知的大量建築、公路以及其他特徵。借助於機載鐳射穿透濃密雨林進行測繪,一座嶄新的古瑪雅城呈現在世人面前,其規模遠遠超過此前任何人的預計。
  LiDAR測繪獲取的新圖像揭示了卡拉考的最高建築以及一系列宮殿和廟宇(被稱之為“Caana”)。為了繪製卡拉考的3D地圖,一架雙引擎飛機在這座古城上空飛越,發射雷射光束穿過濃密的樹冠。在接觸到地面、建築以及下方其他結構之後,雷射光束便發生反彈。雷射光束從飛機發射到地面反彈的路線經過測量,並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統)設備進行三角測繪以產生用於繪製3D地圖的資料。
  梯田農業為古城特點
  古瑪雅人將Caana廟和宮殿稱之為“天空之地”(sky place)。此次勘測發現了數千座新建築、11條新公路、數萬處梯田以及遍佈這座古城的大量隱秘洞穴。根據勘測獲得的資料,卡拉考的面積超過68平方英里(約合177平方公里)。
  “卡拉考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低人口密度的農業城市中心,與吳哥寺類似。在這種類型的城市,農業是城市自身的組成部分,周圍環境和地貌與城市融為一體。”戴安說。卡拉考的大量梯田和水庫系統說明古瑪雅人在數百年時間裡就一直在實踐具有可持續性的城市設計,可謂非常超前。在此次LiDAR勘測前,科學家只對少數梯田進行了測繪,因此並未意識到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對卡拉考的古瑪雅人的生活擁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據資料顯示,在鼎盛時期,大約11.5萬人生活在卡拉考,這一數量是現代伯利茲城人口的兩倍。西元895年左右,卡拉考中部被付之一炬,可能是毀於戰火。LiDAR專案組表示,截至1050年,這座古城已被完全廢棄。
  從勘探所得的資料中顯示,古瑪雅人曾在卡拉考Ceiba Terminus地區附近修建了一些梯田,在LiDAR測繪獲取的圖片中,有著起伏的波紋就是梯田。LiDAR圖像同樣展示了大量建築、產業區、市場、廣場以及將這些區域連接在一起的道路。根據LiDAR獲取的資料,一些此前被認為並不屬於卡拉考的古代遺址實際上就是這座大城市的組成部分。專案負責人阿倫表示:“LiDAR是一種最為有效的研究方式,説明我們確定人口密度、梯田密度、梯田與住宅之間的關係以及古人改造地形地貌的程度。”
  借助于鐳射、衛星以及其他成像技術,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發生革命性變化,但所有這些技術永遠也無法取代科學家的雙手。蔡斯夫婦表示,有關卡拉考的LiDAR資料說明很多遺址已可以進行地面研究。比如曾經在一次考古發掘中發現的一個陶瓶,上面刻有瑪雅人太陽神圖案,這些細節化的考古發掘是無法用LiDAR勘測來進行的。
  另外,根據勘測,一些建築群並不擁有明顯功能。研究人員希望對附近一些彼此互不相連的區域進行勘測,它們的年代可能追溯到不同時期。

@Source from: 2010年05月25日 东方早报

當路易士-康遭遇倫佐-皮亞諾@Arch

路易士-康的傑作 金貝爾美術館

導語:當倫佐-皮亞諾答應接手擴建美國沃斯堡金貝爾美術館的時候,很多人懷疑這位年過古稀的義大利建築大師、1998年的普里茲克獎獲得者是不是瘋了,因為他面對的是他建築事業的老師之一,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建築詩哲——美國建築大師路易士-康的代表作。此外,全球各地重要博物館不停歇的擴建也正引發爭議。不管皮亞諾拿出何種方案,他都可能面對建築粉絲和藝術純粹主義者的口水。
  將在本週四正式公佈的皮亞諾的這份擴建方案日前被《紐約時報》披露。即將在今夏破土動工的金貝爾美術館擴建部分矗立于路易士-康老館以西27米處,現在仍是一片點綴著樹林的草坪。新館和老館的入口處在一條對軸線上,兩者的側翼將被一個透明玻璃結構的大堂連接起來;而新館則隱藏在這個透明大堂之後,部分埋藏於地底,將擁有一間大禮堂、一個圖書館和若干展室。


路易士-康的傑作
  路易士-康在美國建築界的超凡地位或許只有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可以匹敵。建築史學家文森特-斯考利曾評價康為“現代主義轉向的鉸鏈”。他將純粹的幾何形式和一種沉默的光輝融合在一起,這更像出自于羅馬先驅的遺澤,而和他生存的後期現代主義時期的潮流截然不同。
  金貝爾美術館是康的代表作,這幢低平的建築由五個平行的拱形展室組成。它的外形如遠古建築那般樸素,但它和光線之間的關係卻令人稱奇。在設計中,康讓光線通過中央槽灑向每個展室,中央槽橫貫五個展室的拱頂,陽光經由貼在中央槽上的彎曲鋁片反射到屋頂內部,沿著牆壁漫射下來照亮陳列其中的畫作,給予房間一種神聖的氛圍。
  在1980年代,金貝爾美術館首次提出擴建要求,當時計畫將老館的兩側向外延伸。這種無視老館的完整性,將其隨意複製延伸的做法幾乎遭到了全美國的反對。
  皮亞諾的師生對話
  皮亞諾的擴建設計並非如老館一樣具有超越性,甚至也無法和他自己的代表作休士頓梅尼爾收藏博物館相媲美。然而皮亞諾卻努力在對偉大建築的尊敬和堅持自己的建築信念兩者之間做到微妙的平衡。皮亞諾帶著對康的尊師之誼,設計了一場兩個建築間關於時代的文明對話。
  設計中,皮亞諾在微調新老兩館的關係上花費了大部分精力。在新方案中,面對面的新老兩館被一個清淺的水池相隔。大多數參觀者將從位於這個水池底下的新停車場上到新館的門口。為了表示對康的敬意,皮亞諾將階梯和電梯都設計成面東,因此當你到達地面,你第一眼看到的將是老館的拱形入口。從那裡,你可以轉身進入新館,也可以儀式般地繞行水池一周進入老館。
  擴建方案中,也有些痛苦的取捨。康建造的老館入口有一片完美的室外空間:從草坪中升起的幾級狹窄的臺階,周圍的橡樹,以及雙商場前的細長的反射池。對所有曾走過這條道路的人來講,內心寧靜的感覺是絕難忘懷的,但這種體驗將部分消失。然而,另一方面,皮亞諾的擴展計畫也彌補了金貝爾美術館的瑕疵,這或許是因為康對德克薩斯汽車文化的誤解而造成的。康希望參觀者穿越草坪從建築的正前方進入美術館,但大多數人卻是從後方進入,因為停車場在那裡,他們因而錯過了康設計中最美的部分,但皮亞諾修正了這一參觀路線。
  皮亞諾對康的尊敬在內部設計上也無處不在。離開水池轉向新館,參觀者的目光可以從新館的玻璃大堂直接透過,看到花園及花園後覆蓋玻璃幕牆的會議室——這種視覺體驗給康的室外入口添加了層次感和對比感。對於建築的材質,空靈的玻璃對話康的混凝土和石灰,意味著尊重,也使得新館成為老館的一種鏡像。
  擴建計畫最大的挑戰是創造出一種可以和康的拱頂相媲美的屋頂結構。皮亞諾本人也是深諳光線的建築妙用的大師之一,他創造了一個用混凝土支柱支撐的孿生木條結構,織物、玻璃板、鐵質的百葉窗等都融合在這個構架中,形成一個高度精細的調光機器。我們不得不等到建築完工後才能評價新館的光線效果是否和路易士-康留下的一樣不凡。
  至今,對這個擴建計畫最大的批評來自皮亞諾的設計是否顯示了對康的天才的過度膜拜,但是假如要選擇一個人來崇拜的話,為什麼不選路易士-康呢?

@Source from: 2010年06月02日 东方早报

給書生活的地方@Arch

一個無邊無際的“圖書陣”呈現在眼前

導語:由一棟兩層建築改造而成的Livraria da Vila 書店,不僅巧妙地多出一層的格局,設計師還通過開天窗及在地板上“開洞”的方法,很好地消除了低層高所產生的逼仄感,並且營造出充滿生活氣息的閱讀空間。
從很遠處你就能看到那個巨大的招牌—Livraria da Vila,這是一間位於巴西聖保羅的書店。書店建造於一條狹長的地帶,建築面積卻有79000 平方米,前身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在改造的過程中,設計師Isay Weinfeld 大動干戈,先是加固了地基,之後又去除了建築中原有的幾根柱子,再用金屬材料增加牆體的剛性,並且還挖出了一間地下室。
  書店的入口堪稱驚豔,幾個旋轉書架從正面看上去像極了櫥窗,從面前經過大概也很難想像它們背後所隱藏的玄機—當把它們一一以90 度旋轉開來,一個無邊無際的“圖書陣”就呈現在眼前。步入店內,視野所及之處都被五顏六色的圖書所佔據,黑色木制書架由地面連至天花板,幾乎覆蓋了所有牆面,店中央也擺滿了高高低低的桌子用來陳列圖書,就連樓梯都被利用起來,成為擺放暢銷書的“貨架”。
  不知道是否為了節約空間好多安排些書架,店內甚至沒有設置任何窗戶,唯一與外界連通的視窗便是屋頂的一排天窗。整齊排列的長方形天窗與其下方的樓梯正好形成了“鏡面”式的呼應效果,同時也將自然光線從二樓引向一樓。為空間帶來生動性的設計還在於,高大的多層書架都是靠牆陳列,在樓層中間的部分,則主要以矮桌和兩層小書架來擺放,並且穿插各式沙發,搭配上現代設計立燈,將書店變成一個具有家居氛圍的地方。
  有趣的是,設計師在一、二層及一層和地下室之間分別開出了長方形和圓形的兩個“大洞”,使三層空間上下貫通,形成一個巨大的loft 式結構,有效消除了層高不足所造成的逼仄感。而這兩處樓層間隙也都被利用起來,“洞”內安裝了特別定制的內嵌式書架,激發出人想要去探索其中有什麼精彩書本,不過要夠到上面的圖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它的裝飾性功能不言而喻。
  與一、二層的暗色調不同,地下室顯得明亮了許多,也許因為這裡是孩子們的天地。地下室的書架、地板、天花板均以白色鋪陳,營造出活潑輕快的氣氛。可以看出,圓形是設計上的主題,天花板上大大小小的圓孔照明燈與地板上隨意散落的豆袋沙發相映成趣,而位於中央的圓柱書架則與頂部的圓形洞口相互呼應。地下一層除了是兒童書籍區之外,還有一個小型禮堂,可供書店舉辦講座和各類培訓活動。
@Source from: 2010年06月04 外滩画报

廣州歌劇院,敬請入席@Arch


從設計手稿開始算起,廣州歌劇院讓人等候了整整5年。在過去的5年裡,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討論它。不僅因為它是廣州新建的七大地標性建築之一,也不僅因為它是出自建築大師之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華南區從來沒有一間像樣的能夠擔負起國際化演出使命的場館,何況,它甚至還可能與國家大劇院齊名。

充滿未來主義風格的廣州歌劇院是由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兩個石頭所組成,黑色的大石頭是主體大劇場,內有1800個座位的歌劇院以及錄音棚、藝術展覽廳等,其舞臺比觀眾席大3倍。小石頭則是有400個座位的多功能劇場。內部可用“鋼筋鐵骨”來形容,鋼材用量是國家大劇院的兩倍,建設難度超越“鳥巢”。如此複雜的不對稱非幾何體結構,在國內還是第一次。走進其中,如同置身於一個奇幻的岩洞裡,燈光亮起,人如同徜徉在星光閃耀之中,心醉神迷。

廣州歌劇院內部的聲學設計由馬歇爾—迄今唯一仍活躍在設計界的聲學界最高獎“塞賓獎”得主所擔綱,聲音效果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其獨特的“雙手環抱”式看臺,使內牆的形狀及角度有利於提供側向反射聲,同時避免回聲的干擾,從而使混響音色既優美又清晰。

對於即將揭幕的這座由英國著名設計師Zaha Hadid所設計的標誌性建築,被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認定是“一個新的文化奇跡”。洛林·馬澤爾是美籍法國指揮家、作曲家、小提琴家、世界音樂大師,亦是廣州歌劇院開幕劇《圖蘭朵》的音樂總監和指揮。5月6~9日,有史以來演出陣容最浩大的歌劇院版的《圖蘭朵》將連續上演4場,正式宣告廣州歌劇院盛大開幕。《圖蘭朵》僅僅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整個“開幕季”更令人興奮—從法國普雷洛卡舞蹈團《白雪公主》到莫斯科國立模範劇院的戲劇芭蕾《天鵝湖》,廣州歌劇院每年計畫超過200場演出,正式向世界敞開大門。當然,在計畫和大批國際藝術家及團體合作的同時,亦將依據本土市場融入更多地方性新創意,比如來自香港城市當代舞團的廣東現代舞周。相對於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來說,廣州歌劇院作為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劇院,將呈現出更時尚化的走向。

About:
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英國籍伊拉克人,當今世界最有名的女建築師,是到目前為止世界建築界“諾貝爾”—普里茲克建築獎(Pritzker)的第一位女得主。廣州歌劇院是她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

用透明材質打通“超空間”@Design

日本建築師隈岩吾的透明塑膠新材料裝置《空氣磚》

導語:三件作品,都出自大牌之手,只是這三人身份互不相同——建築師、雕塑家、工業設計師。日前,一場名為“超空間”的藝術展在滬申畫廊揭幕,日本建築師隈岩吾的透明塑膠新材料裝置《空氣磚》、當紅印裔英國雕塑家阿尼什-卡普爾的壁上圓球雕塑《曖昧狀態》、已故日本工業設計名家倉俁史朗題為《好胃口》的一組玻璃和鋁製成的餐桌椅被並置。對於這樣的混搭,策展人清水敏男表示:“‘超空間’是指從現實空間到非現實空間,達到這一狀態很重要的特性是‘透明’,三件作品都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這個過程。我認為藝術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分,而上海這座城市有能力吞噬各種藝術作品。”

  開幕當日,受到最多關注的或許還是隈岩吾的作品,不僅因為其尺度較大且自成空間,更多的或許是因為隈岩吾本人也身臨現場。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隈岩吾表示:“我一直在找尋21世紀建築的基本驅動力,在19世紀是石頭和木材,20世紀是混凝土,21世紀會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所以我一直在尋找。”建築師的尋找本非孤立的藝術行為。在隈岩吾之前的作品中,無論是長城公社“竹屋”中運用的竹子,還是在日本山頂的博物館中採用經過處理的傳統紙作為原料,都是作為建築構築環境、融入環境的手段。在策展人眼中,這些憨態可掬的透明泡泡體現的“透明感”不只是因為它的物質屬性,“這件作品展示了和環境之間的透明關係,不是因為它本身是透明的,而是作品本身和環境之間的互動呈現出一種互在其中,但又有距離感的關係。”清水敏男說。
  阿尼什-卡普爾的作品也頗值玩味。這位印裔英國雕塑家在歐美雕塑界可算得上是當紅炸子雞,最近更因為拿下倫敦2010奧運會標誌雕塑“哈伯泡泡塔”的設計而飽受爭議。此次參展的作品,帶給觀眾的卻不是震驚,而是安靜。泛著金屬光澤的圓球被懸貼在展室的牆壁上,使得本來平常的空間,莫名因為這些本應沉重的球體而有了輕飄的懸浮感。所謂“曖昧”,或許就來自於輕與重的感覺錯位。


  此外,在當天與展覽相關的論壇上,論壇嘉賓清水敏男、隈岩吾和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對於藝術、建築和城市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對話,三者的“真實性”從各個角度被反復強調。伍江認為建築的真實性應該是讓使用者得到更好的品質,隈岩吾則從建築理念的角度來解析,“建築應該以和人、環境的關係作為基礎,考慮當地的特色,創造出新的環境。”建築不僅應該成為作品,更應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而存在。而對於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其是否能夠真正體現一座城市的表情則是最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超空間”的建築、藝術和設計,在現實中仍然要和真實空間發生關聯。
@Source from: 2010年06月07 东方早报

利樂環保新瓶裝舊酒@Design

利樂包裝能有效降低葡萄酒運輸成本,但最近這張環保牌也被質疑了。

導語:像喝果汁一樣用吸管來喝紅酒?利樂包裝的葡萄酒,是解決葡萄酒環保問題的王牌,或者只是炒作概念的噱頭。
  在糾結在沒有酒窖的家裡如何合理儲存葡萄酒?還要查看沒有酒窖,究竟應該如何放置酒瓶,才能讓軟木塞發揮最大作用?對環球葡萄酒貿易運輸銷售鏈條當中產生的高量碳足跡,有些內疚,擔心品酒對下一代人的地球會有破壞性結果?總是找不到開酒瓶器在哪裡,面對葡萄酒總是束手無策?那麼,你或許可以考慮一下用利樂紙盒來包裝的葡萄酒。
這種紙盒我們並不陌生,牛奶、果汁乃至調料都有這種包裝,可以延長保存時間、減輕包裝重量,對風味也沒有影響。根據測算,葡萄酒改用紙盒包裝的話,光從運輸上,就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量。因為新包裝可以更便利地利用空間, 紙盒也比玻璃瓶要輕很多。一卡車的紙盒葡萄酒,用以前的玻璃瓶裝的話,要運25卡車才能運完,由此節約的燃料和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當然也就可以計算出來。
  如果不去思考地球和人類,只是單純地考慮自己買酒的便利性的話,紙盒裝的葡萄酒似乎也是一個好選擇。一般來說,傳統的750毫升裝的玻璃瓶葡萄酒,瓶子的重量和酒的重量大約是1:1,但是用紙盒來裝的話,紙盒和酒的重量比就會變成3:97,對於手臂無力而又熱愛品嘗佳釀的人來說,這幾乎是購物福音了。更不要說平常存放葡萄酒時,我們都不得不擔心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來放置酒瓶,以免軟木塞因為乾燥而漏進空氣——在風沙飛舞的北方,這個問題時常需要考慮。而玻璃酒瓶雖然避光性已經做到了一定境界,但不可避免還是會對酒的品質有所影響——這是為什麼酒窖都要修在地下室的原因。但是用7層材料製作、完全不 透光的紙盒,這個問題也解決了。
  最早在5年前,法國的“法國兔子”(French Rabbit)就已經開始嘗試這樣的包裝了,他們將這一舉動稱之為:“舊大陸的品質與新大陸的思維的完美結合”。這個品牌的所有者是法國的酒莊博易賽特(Boisset),已經傳承了兩代人,他們的產品有三種:梅樂、霞多麗和赤霞珠,這三種葡萄則來自於法國南部的傳統葡萄酒生產區朗格多克魯西永。當時他們為了推廣這種新鮮的包裝頗費了一番力氣,他們的紙盒包裝設計一直到現在也還十分搶眼。
  如今紙盒包裝的葡萄酒已經有了四處開花的趨勢,不論是在舊大陸的法國、義大利這樣的老牌葡萄酒產區, 還是在新大陸的澳大利亞、阿根廷等新興葡萄酒生產區域,都有很多酒莊開始選擇用紙盒來包裝。這與“有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有關,很多選擇紙盒包裝的酒莊, 都是打“有機牌”的新興酒莊。美國加州的CalNaturale就是擁有30年歷史的有機酒莊,去年夏天他們推出了紙盒裝的赤霞珠,今年春天推出的則是紙盒裝的霞多麗。
  而人們對於這種包裝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從小在速食氛圍中長大的一代人,現在可以用吸管來喝葡萄酒 了!熱烈擁抱紙盒裝葡萄酒的人們,像倒牛奶一樣從紙盒裡倒出葡萄酒,品嘗過後認為和玻璃瓶裝的嘗不出任何區別。的確,橡木桶對於葡萄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能夠給出每個酒莊獨特的風味,但是軟木塞就很難說能夠做出類似的貢獻。可能除了訓練有素的品酒師,很難有誰喝出一杯酒究竟出自一個絢麗的紙盒,還是從一個懷舊的玻璃瓶裡倒出來的。擁躉們認為,完全不需要對葡萄酒有酒窖和酒器的拜物教式的崇拜,只要酒本身好,再加上一顆能夠感恩好酒的心就已經足夠。
  但對於堅守老派葡萄酒文化的人們,這不啻重大打擊。那瓶塞開啟時,瓶口發出一聲輕輕的歎息的儀式感,曾經是最廉價的葡萄酒也還葆有的光環。一個小小的軟木塞,卻好似一道葡萄酒文化的堤壩。紙盒包裝則無疑是對這道大壩無情的破壞。不過,最早的時候人們用皮來做酒囊裝葡萄酒,然後是陶罐,然後是木桶,再然後才是玻璃瓶。容器的變化,從歷史來看總會給人們帶來一些不適應的陣痛,對風味的懷疑以及最終對新情況的適應。紙盒包裝大概是這條演化路線上的新一站,在它的前面可能還會有更新的包裝。不過,終究來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換瓶不換酒”。而且還有一點值得提一下,那些傳統悠久的酒莊,好比法國的“五大酒莊”, 他們的手裡有諸多王牌,用不著環保這一張,堅定的用戶群就一定會跟著他們走。所以在紙盒包裝的酒裡,基本上不會見到黑比諾這樣矜貴的品種,年份大致也不會非常久遠。這大概也符合市場細分的原理,只認知名酒莊的人們,不會考慮酒是否好攜帶,是否環保的問題。
  不過,紙盒包裝葡萄酒的環保牌, 最近也被質疑了,王牌有變成廢牌的嫌疑。在加拿大和美國,已經有環保機構對包裝葡萄酒標榜的“易於回收”提出了問題:在北美洲很少有地方能夠回收利樂紙盒,可能只是會砍伐更多的樹木來做紙盒,產生更多的浪費。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號召人們更多地回收葡萄酒瓶,像使用啤酒瓶一樣來使用葡萄酒瓶。但能有多少人回應,也還是未知數。葡萄酒要環保,究竟有沒有最終的完美方案,恐怕還要繼續等待。

@Source from: 2010年06月18日 15:38 第一财经日报

抽象藝術家入駐歷史老廠房@Culture


藝術庫的前身是上海第八棉紡織廠,棉紡織廠的一些原有元素,如紡織機、傳送軌道和鐘樓等都做了保留

導語:上海的抽象藝術始終是這個城市的一個當代藝術符號,日前, 上海第一個以上海抽象繪畫為先導, 並由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及一群東西方當代藝術創作機構所組成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在寶山區淞興西路258號的半島1919藝術庫開幕。
該藝術庫的前身是上海第八棉紡織廠,棉紡織廠的一些原有元素,如紡織機、傳送軌道和鐘樓等都做了保留,工業化時代留下的灰白外牆,紗包吊鉤,感覺冰冷的機械廠房裡如今集中入駐了上海抽象藝術家孫良、薛松、潘微、陳剛、陳牆、李磊、周長江、曲豐國、黃淵青等。
  藝術庫開幕當天,活動現場以藝術家油畫作品的某一個部分為傘面裝飾製成的裝置作品懸在半空,嘗試將東西方文化融為一體。藝術家們在各自開放的工作室裡與往來的人們暢談、交流。藝術庫試圖為上海當代藝術提供展示交流的開放平臺。
  上海第八棉紡織廠籌建於1919年,曾經作為中國第一紗廠——大中華紗廠,1921年併入永安公司,解放後為第八棉紡織廠。該廠區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原廠不同歷史時期建造的各式建築68幢,且大部分建築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築。藝術庫由5幢歷史建築組成,總面積為5000平方米,廣場面積5000平方米。這些含有厚重歷史意義的建築成為了這個城市的文化遺產。
  人們很難想像,數十年前,這裡曾工作生活著10萬名紡織工人。曾經的老廠房在經過時代的洗禮後,賦予建築以藝術的新生命力。
@Source from: 2010年06月18日 12:23 东方早报

6.18.2010

紐約時代廣場將設臨時街景@Landscape

紐約時代廣場無論被稱作什麼,都是紐約城的前廊或者視窗,反射出這座城市的繁忙。日前,紐約市交通部宣佈,將為時代廣場佈置一個新的臨時街景。獲勝的提案要在時代廣場的步行區更新街景設計。布魯克林區的藝術家Molly Dilworth設計的這份計畫模擬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曼哈頓衛星資料圖案,被稱作“冰水熱島”。Dilworth的想法聚焦於城市熱島效應,即城市的溫度高於周圍鄉村。
Dilworth採用了明亮的藍色和反光材料,反射出更多的日光,但吸收的熱量較少,而且為步行區提供了更為舒適的座席區。色彩和圖案令人想起水或者一條穿越時代廣場中心的河流,也構成了對應這裡紅色、橘黃色、明黃色看板的又一視覺焦點。

3月份紐約交通部和時代廣場聯盟發起了設計競賽,這也回應了市長布魯姆柏格將時代廣場作為“市鎮綠光”計畫一部分的想法。競賽收到了150份提案,評委會據此挑出了獲勝方案。

該方案計畫在7月中旬佈置,陳列18個月。之後,景觀設計專家和建築師、工程師等將為時代廣場設計新的道路陳設和地下基礎設施等,並改變時代廣場周圍的道路。永久性廣場改造計畫將在2012年開始進行。

日本建築師給法國博物館一頂“中國帽”@Arch



日本建築師阪茂(Shigeru Ban)於1989年的某一天在巴黎的一個工藝品商店轉悠,一頂中國竹帽的設計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阪茂對法新社記者說:“我驚奇這種材料的結合:編織的竹條作為結構,油紙作為防水材料,乾燥的竹葉起絕緣作用。它很像一幢建築物的屋頂。”

二十年後,這種“竹帽”出在阪茂的最新的設計項目中——這就是法國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re)新的分館。

最近對公眾開放的這個新的分館位於梅斯城(Metz)北部,它的屋頂類似於一個巨大的中國“竹帽”。

阪茂說:“這是我接手的最大的項目。”他從前的設計,包括在一些國家為難民設計的緊急避難所和最近為遭受地震災害的海地難民設計的住房。

阪茂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他的辦公室對法新社記者說:“我設計了許多別的較小的建築,以研究這種屋頂,但還沒有人設計過那樣一個大的木頭屋頂。這是目前最大的‘中國帽’。”

“蓬皮杜中心”每的吸引數百萬參觀者。他們通過建築物正面的由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設計的一個“玻璃管道”。這個設計項目在1977年投入使用時,引起了公眾的轟動。

阪茂說:“‘蓬皮杜中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並且因為它的這些著名的建築物,在我設計新的分館時,對我有很大的壓力。”

他設計的木頭屋頂放置在有玻璃百葉窗的第一層的上面。這些窗戶在天氣暖和的情況下能夠打開,以吸引參觀者。在3個鞋盒形的展覽廳之間,設計的最高的窗戶可以欣賞梅斯城的景色。

阪茂說:“我希望向人們提供某種獨特的東西,而不是設計一種能夠存在於世界任何地方的建築物。我希望將這個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聯繫起來。”

@Source from: ABBS獨家編譯據美國“建築新聞網站” 轉載請注明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