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006
Arch @ 北京變臉 誰能取代 紫禁城?
2兆台幣.10大名師.7大奇景 北京正在變臉
趕在2008年奧運聖火入城前,北京耗資2兆台幣、聚集全球前十大建築師、秀出建築七奇景,齊力要將這半個台灣大的巨龍之首,打造成地平線上最奪目的競技舞台。
向以紫禁城的銘黃琉璃瓦、與朱紅高牆的素顏,形成世人強烈第一印象的北京,如何妝點自己?是京劇小旦還是西方名伶?又來不來得及粉墨登場?
這場變臉運動,也使得標誌著舊北京文化的老胡同,在保與拆之間,成為最熱的論戰標靶。
2006年1月1日凌晨,天安門廣場上,奧運倒數電子計時鐘的數字,瞬間跳為「950天」,代表中國大陸籌辦2008年奧運各項準備工程,進入緊鑼密鼓的完工階段。
當台北101大樓、上海黃埔江畔大放跨年煙火,北京正以二十四小時不停工的大小吊車與堆土機,迎接新年的到來。
現在到北京旅遊,就像是闖進後台化妝室般不合時宜,因為你會瞧見梳妝打扮得厲害、卻還沒定妝,眉毛只畫了一半、粉也只撲了一層的北京。
在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目前最如火如荼進行工程建設的城市,當推北京。因為2008年,就是北京引頸企盼的「showtime(表演時刻)」。
距2008奧運剩下兩年半的時間,自1267年成為元大都起,已有八百五十年建都史,向以紫禁城的銘黃琉璃瓦、與朱紅高牆的素顏,形成世人強烈第一印象的北京,如何妝點自己?應扮成京劇小旦還是西方名伶?來不來得及粉墨登場?
全球最新焦點從上海轉到北京建築奇觀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級新建築,正在北京大規模崛起。
美國《BusinessWeek》去年底選出「中國新十大建築奇觀」(China’s New Architectural Wonders),北京壓倒性地奪得七個名額,其餘三個奇觀則落在上海。北京的七個奇觀分別是:CCTV中央電視台新總部大樓、擴建中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奧運主場館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奧運國家游泳館「水立方」、國家大劇院「水煮蛋」、當代MOMA住宅,及由十二個知名亞洲建築師設計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住宅。
熱中於興建地標性建築的北京,以五項公共建築、二項私人住宅,標新立異的奇招爭豔,一舉超越上海那以玻璃帷幕大樓為主的商業景觀,大大提高了國際上的能見度。
前國家建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會長聶梅生指出,北京是首都,有太多掛上「國家」級的標誌性公共建築,設計表現空間大。不若上海,清一色是商業辦公大樓。
「上海只是個showroom(陳列室),是個營業場所;北京,才是真正的金庫、大掌櫃!」赴北京發展多年的台灣建築師、紅鶴顧問執行總監易介中以北京缺乏「可比性」,強調北京獨特的傲人地位。
對易介中而言,北京沒有必要跟上海比,「因為不管北京怎麼變,永遠是中國名門正室的大老婆!」
1987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至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之前,熱錢湧進上海十里洋場所造就的振興及繁華,一直是國際媒體的焦點。
但目前全世界的目光,已隨著奧運的火炬移轉到北京。這個深沈拘謹、雍容大氣的皇室后妃,一起身準備出場,就讓上海這個在人前長袖善舞、奢華外放的貴婦,也相形失色。2008年奧運,不僅是一場全球運動員的交鋒,也已成為頂尖建築師追逐世界目光的競技場,更是北京與上海雙城的高下之爭。
最多金投資從奧運場館蓋到住宅建築
搶在2008年奧運前,北京「建築奧運會」早已鳴槍起跑。
為了奧運,北京須建設三十一個場館,包括新建十一個場館、五十九條道路、五座橋樑,外界預估總建設額將達50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兆元)。當前全球建築投資金額最高的城市,北京當之無愧。
除了北邊的奧運建築群正日夜趕工,北京的東南西北各區,也隨處可見廣袤的大型工地,正進行建設。2005年1到9月,北京市總施工面積為一四七.八平方公里,等於有二.四個二環內北京舊城大小的建築工地,都在施工中。
不僅奧運場館完工啟用訂在2008年,規模龐大的住宅建案,也趕著將完工交屋日訂在2008年。
在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院士吳良鏞眼中,北京的建築正在快速「變大、變新、變洋」!「現在全世界哪裡像北京一樣,聚集了世界上排名前十大的建築師?」到北京發展房地產業已十年的台灣甲桂林廣告公司董事長張裕能,興奮細數每位國際級建築師的分量與北京新作。他甚至預言「中央電視台新總部大樓,將成為『新紫禁城』,而且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最具實驗精神從世界遺產到前衛地標
北京七大建築奇觀中,唯一已經完工的公共建築,就是杵在天安門廣場斜對面、人民大會堂旁的那顆「水煮蛋」——國家大劇院。
出租車駛經這顆亮晃晃的巨蛋,師傅得意洋洋地對觀光客介紹這顆蛋:「個兒挺大的,還不錯!這看著啊!反正是比原來有變化。」但是住家有幸與水煮蛋相鄰的西郊民巷大嬸兒,卻對這個新鄰居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這有什麼好拍的?像個墳堆兒似的!」
不論是墳頭還是雞蛋殼,擺在斜對面黃瓦紅牆的故宮,及蘇俄式建築的人民大會堂旁,都讓這顆水煮蛋更顯前衛。
建築是文化的容器。坐擁四大世界遺產古建築——紫禁城、萬里長城、頤和園及天壇的北京,現在有太多的新建築,試圖以各自劃破天際的高分貝或古怪的造型尖叫著,掩蓋了紫禁城、天壇低調寡言的皇室風采。
出身台灣、1980年代便到大陸發展、曾設計中旅大廈四座特殊塔樓外型的建築師彭培根曾警告,洋建築師將許多不可思議的設計拿到中國,利用中國的資金,驗證新建築結構和外形設計,將來可能會留下一些因建築技術不成熟而故障不斷的隱憂。
@遠見雜誌 2006.03+林孟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