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裡的工匠技藝》所講的,是一個感染與延續的觀念,「一個盛世工匠的技藝,本質是最重要的。」導演侯孝賢說。
侯孝賢在台灣電影史上,佔有相當特別的地位,但即使侯孝賢的粉絲都未必知道:侯孝賢幫國立故宮博物院拍了一支影片,而且新近竣工。
《盛世裡的工匠技藝》分別以「唐英」、「多寶格」、「果園廠」、「明人出警入蹕圖」為主題,作四段切入,描寫十數件明清精品,乍看大不同於侯導平時拍片走向,但看那細膩運鏡與描寫,卻讓人想起《海上花》精雕細琢的美術與服裝,幾乎是繁工密織的講究。
技藝 找一個定位
「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所找到的位置。」李維史陀的一段話,為整部影片下了最好的註腳。
侯孝賢赴歐旅遊前接受《故宮文物月刊》訪談,則指出:「像我們講三十而立,就是你開始在社會上找到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包括你自己本身,也包含別人看你的眼光。最重要的是不知道為什麼,你開始跟世界接軌,好像可以掌握一樣,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存在。」
或者這也是侯導在拍片越見純熟爐火純青的反視,而對「技藝」帶有興味盎然的研究,「看那些農民或手工藝的,經常擁有一種奇怪的自信與篤定,他靠這技藝生活、成家,也靠這,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他更相信,技藝背後還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受人關注。
片中提及的唐英,就是清初著名的督陶官,侯孝賢從閱讀資料中察覺,乾隆與唐英的關係非常微妙:他並不完全信任唐英,眼光也高於唐英,他在製作上不斷要求,雖不滿意卻未撤換他,顯然乾隆仍認為唐英比其他人適合,而這就碰觸到文物創作過程與生產機制。
巨畫 由誰來主導
像故宮院藏《明人出警入蹕圖》這樣的巨畫,也往往需要大量匠師投入才能成就,其中由誰主導、如何主導?錯綜人際關係與整個生產機制的微妙變化,侯導透過文物想看見的,其實和我們透過一部影片想窺見拍攝背後種種,只是異曲同工。
以自己的眼睛把關,侯孝賢對於文物的好奇專注凝視,卻帶來許多文物專家習以為常而忽略或未曾想過的切入點,侯導也強調,唯有拍出文物背後的故事,才能對觀者產生作用,並且打開新的視野,自會從中衍生新的面貌與契機。
因此,對故宮而言,這部影片已經「竣工」,但侯孝賢卻認為,《盛世裡的工匠技藝》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有趣的是,侯導不管拍攝任何東西,最關注的都是「人」,卻因緣際會,陸續與博物館結緣。
繼故宮之後,去年法國奧塞美術館邀他與阿爾薩斯(Olivi-er Assayas)等四位國際名導,共同創作每人各30分鐘組成的電影,侯導想拍與印象派有關的故事,訴說時間與距離,影片雖已見雛型,其實仍是片斷,在鋪陳的故事中,這部尚未開拍的電影,讓人對侯導接續而來的變化有了更大的好奇期待,猶如看著盛世裡的工匠展現著從不自我滿足的技藝。
@2006/03/31 民生報 + 賴素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