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艋舺」帶動台北市剝皮寮一帶觀光效益。但地方人士說,隨電影退燒,當地人氣也有下滑趨勢。(中央社檔案照片)
電影「艋舺」一炮而紅,帶動台北市剝皮寮一帶觀光效益。但地方人士說,隨電影熱潮開始退燒,當地人氣也有下滑趨勢;北市府計畫在當地舉辦台北市設市90周年特展,吸引人潮。
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杉木來台,在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一帶剝樹皮,「剝皮寮」因而得名。擁有近200歷史的街廓中,不但有清代街屋、精緻洋房,還有閩南式、巴洛克式「混搭」建築,台北市政府經過10年整建,去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並提供電影「艋舺」劇組拍攝。
今年初隨著「艋舺」票房大賣,當地周邊湧入大量人潮;但根據文化局資料,去年底至今年初辦理為期3個月的「台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特展,湧入超過42萬觀光人次,平均每日人次約湧進4500人,到今年暑假,文化局辦理「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每日人次剩下2607人,短短半年,人氣掉了近4成。
「一個剝皮寮、加上旁邊的鄉土文化中心,能撐多久?」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會長洪文和說,剝皮寮去年熱鬧開張,當時確實帶來人流,但半年過後,人潮明顯減退,剝皮寮周邊缺乏整體規劃,帶動的人氣只是曇花一現,「你看看海角七號那裡(恆春),現在(觀光效益)怎樣?」
萬華區青山里長李朝成認為,其實萬華還有許多文化景點都被遺忘在巷內角落,例如學海書院(高氏宗祠),以及號稱「台北第一街」的貴陽街,都是富含歷史故事的地點。他建議北市府,應趁剝皮寮崛起之勢,點串成線、線連成面,規畫觀光導覽,行銷萬華。
李朝成分析,剝皮寮現狀是「硬體有了,軟體還空蕩蕩」,遊客當然只會來一次,但像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遊客可以踩高蹺、看大神尪繞境,還能DIY做捏麵人、串琉璃珠手鍊,結合歷史街景與文化體驗,遊客有吃有玩,軟硬體相得益彰。
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認為,剝皮寮已成為台北市的亮點,參觀人次應看「整年度」,而非僅幾個月份做比較。謝小韞說,今年9月將在剝皮寮辦理「台北市設市90週年」展,展出內容精彩可期,預估每月人次將再創紀錄。
@Source from: 2010/9/5 (中央社記者陳虹瑾台北5日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