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08

建啤 釀出尚青ㄟ文創味@Culture

圖/建啤產業工會提供
女研究員倒啤酒。
圖/建啤產業工會提供
喝啤酒比賽。
圖/建啤產業工會提供
圖/建啤產業工會提供
建國啤酒廠。
圖/建啤產業工會提供

全球去工業化的趨勢,掀起一股新的文化創意浪潮,灰濛濛的老工廠、外型樸素的老倉庫,紛紛卸下大量生產的任務,披上創意的衣裳,變身為饒富興味的文化新地標。

坐落在台北市八德路、渭水街交口的建國啤酒廠,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創意據點之一。身為日據時期台灣唯一的啤酒製造廠,建國啤酒廠與日本北海道札幌啤酒廠齊 名,擁有全世界不超過十套的四座銅製糖化釜、開放式傳統發酵槽、傳統的製酒設備,默默運轉近一個世紀,夜以繼日生產一瓶又一瓶新鮮正港的台灣啤酒。

啤酒節 打響知名度

不同於華山藝文特區、松山菸廠等工業地景,老早停工歇業,人們只能靠老照片追憶。建國啤酒廠是一座會呼吸的「活古蹟」,隨時都能來一杯尚青冒泡的生啤酒,熟悉古老製法的老員工堅守崗位,穿梭在古意盎然的紅樓、綠樓、鍋爐式機房、木造建築群之中,分不清今昔光影。

十幾年來,建啤兩度停工,老員工數次面臨調職窘境,在文化界、規劃界和建啤產業工會奔走下,好不容易保存至今。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頗有感慨 表示,台灣談產業遺產時,時常忽略「工人」的角色,事實上,建啤廠生產的少量啤酒,保留很多手工製程,都得靠這一批資深老員工,才能持續運作。

八年前,台北市文化局先在建啤廠區,指定七處市立古蹟,包括一整條生產線的機器設備,定位為「台北啤酒文化園區」;2006年追加四處歷史建築。近 兩年,知名度愈來愈高的「啤酒節」,湧入上萬人次,2008台北雙年展也走入建啤廠區,9月、10月的周末,搭起螢幕放紀錄片。

一連串的活動,卸下建國啤酒廠的神秘面紗,人們開始懂得到建啤走一趟。台灣菸酒公司董事趙銘圓說,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學校、團體申請導覽,參觀老建築和台灣啤酒的生產流程。

走過搶救階段,建國啤酒廠逐漸轉型,步上城市文化的舞台,但也同時面臨「活化保存」的新關卡。環視市民大道沿線的產業遺產,均面臨相似挑戰。丘如華表示, 華山藝文園區和松山菸廠,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委託民間營運,建啤也在民營化壓力、諸多現實考量下,摸索活產業保存步伐的下一步。「政府力量介入就是最佳方案嗎?什麼樣的經營模式,才能符合建啤廠的保存需求?」長期關注建啤保存、曾任建啤產業工會幹事的江美誼也丟出思考,她期待建啤除了配合外界辦活動,還能從文化保存的角度,提出一套有系統的未來規劃。

「空間會愈玩愈活。」江美誼說,國外的產業遺產走到活化保存階段,一定要和在地相連結,博取社區居民的認同;建啤空間的潛力還很大,除了免費喝啤酒,若能透過更多元的活動,提升與居民的互動,可以引發新點子、也能了解一般民眾對建啤廠的期待。

今年8、9月,建國啤酒廠90周年系列活動,就是在這些思維下起跑。除了台灣菸酒公司和中山區公所主辦的年度啤酒節、社區導覽外,在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的協助下,邀請國內外學者、文化保存界、周邊社區和啤酒廠的老員工們,還首度透過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工作坊模式,一起腦力激盪,幫建啤廠勾勒未來方向。

9月22日古蹟日當天,近40位關心建啤的人透過交互輪替、分組討論模式,歷經一整天,分別從文化創意、活化保存、永續發展、觀光的角度,擬出多項具體方案。

不少建啤老員工希望推出啤酒文化創意產品,提升觀光價值;有人提議研發「無酒精的啤酒」,獲得熱烈回響;也有人建議挑幾首喝啤酒必唱的歌,挑幾篇喝啤酒必讀的好文。

拚觀光 社區一起來

如何拉近建啤和社區的關係,也是討論焦點。「打掉圍牆!」「設計創意圍牆!」成為最夯的呼聲。大家紛紛想點子,有些老員工希望展示生產啤酒的原料,建議設原料栽培區,種植水稻、大麥、啤酒花等,也希望結合社區規劃師,吆喝附近居民一起參與。

「吃喝玩樂也可以搞得有歷史、有文化、有秩序、有品味。」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韋伯韜在工作坊前的研討會表示,公司將把地圖、資料全部上網,希望市民持續發揮想像力,上網表達想法。

四年前,台灣菸酒公司身為建啤廠土地委託代管單位,曾經提出蓋複合式辦公大樓的規劃案遭否決,今年7月上任的韋伯韜聆聽國內外專家意見後表示,太大規模開發是不適宜的,既然剷平蓋大樓已經否決了,歡迎大家提供意見,「這塊土地是市民的,就要多聽市民的意見」。

只是,如何落實各方討論,才是最具挑戰的一步。全程專心聆聽的東京大學西村幸夫表示,期待台灣菸酒公司能針對大家的討論,實際執行未來的規劃,「抽象的保存概念,才能化為具體行動」。

@Source: 2008/10/03 經濟日報 ╱陳珮馨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