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2011

別用錯誤方法對待你的大腦@Thinking

作者:林成之(Hayashi Nariyuki)    
只要依大腦接收、感覺、理解、思考、記憶的順序,戒除7個壞習慣,就能提高大腦對事物的理解力,在關鍵時刻充分發揮最佳表現與獨創思維。
對很多事情提不起勁、無時無刻都以效率為優先、總會脫口說出「今天好不想工作喔」、「這樣大概就可以了」⋯⋯,大腦其實並不喜歡你這樣。

  對人抱持興趣與好感、互相傳遞心意、互相扶持生活,請記得「認同差異、共存共生」才是大腦期望的事。

有害大腦的習慣只做少數自己感興趣的
  大腦天生就擁有「尋求夥伴」的本能,所以本質上任何人都喜歡讓別人感到開心。

  但是,現今社會中,成果主義的抬頭助長了相互競爭的態勢,造成愈來愈多人認為「不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能夠取得成果、獲得認同就好」的趨勢。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那種,無論對什麼事都很感興趣並且想要一探究竟的人呢?這種人在各種學習上都會表現得相當出色,腦筋也特別靈活。另一方面,無論腦筋多麼清楚的人,只要不感興趣的事就記不起來,也無法深入思考或是產生任何具獨創性的想法。

  特別是那些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的人,更要注意。因為對凡事都不感興趣時,不僅會讓大腦的思考機制無法有效運作,若大腦的神經傳導路徑不用,也會日漸衰弱。

  有些人隨著年歲的增加,會失去對事物的興趣,覺得「做什麼都很無聊」,行動量大減,這就說明了在思考能力衰退的同時,大腦神經傳導路徑的機能也同時衰退了。因此,為了磨練大腦「尋求知識」的本能,絕不可以覺得或說出自己「不感興趣」。

有害大腦的習慣動不動就抱怨「討厭」、「好累」
  資訊一旦被A10 神經群貼上「討厭」的標籤後,大腦就很難對這些資訊發揮積極的作用。為了提升大腦的理解力、思考力、記憶力,就必須先讓資訊貼上「有趣」、「喜歡」的標籤。換句話說,培養「喜歡的能力」其實就

  等同於「讓頭腦更聰明」。

  因此,即便在面對負面的要素時,也應該要思考怎麼做才能變得稍微喜歡一些,同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當難以抱持興趣面對挑戰時,就先在設定條件、縮小範圍的狀況下試試看。因為這種每天的積極努力,將會成為活化大腦的力量。

  而有些人平常也習慣把「好累」掛在嘴邊,會說出這樣的話,事實上也是大腦「自我保護」習性的展現。但有些人卻因為沒有發現到這個現象,所以把這樣的行為誤解為「抱怨才能抒發壓力」。

  然而,這種負面的言語,無論是自己說出口,或是聽到周圍的人說,對大腦而言都只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已。不經意說出口的話語會讓大腦的運作效率變差,而且從牢騷和抱怨中當然也無法激發出嶄新的構想。尤其,在開始投入工作或學習前,更應該避免抱怨、發牢騷。

有害大腦的習慣小心翼翼地完成被交付的工作
  一般而言,「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等價值觀只會受到讚揚,不會遭到否定;但是,這背後卻隱含了「慎重前進以防失敗」這種「自我保護」的習性。而「以防失敗」的想法其實與「或許會失敗、如果失敗了怎麼辦」的想法互為表裡。

  「或許會失敗」對大腦而言是個「否定語」。而且,如果小心謹慎而緩慢地做一件事時,注意力就會不自覺地變得渙散,當快要接近完成時,一不小心就會覺得「差不多要結束了吧!」,結果很容易在根本就沒有完成的情況下,覺得「差不多就好」,最後就輕易妥協了。

  為了提升大腦的達成率,集中注意力以完成目標,「小心翼翼」其實是錯誤的方式。想完成某個工作目標或是在運動競賽中想要獲勝時,當然必須全力以赴。「迅 速做出決定、付諸行動,一口氣奔向目標」的心態,在工作、運動等攸關勝負的場面尤其重要。在討論「達成目標」之前,探究「該如何達成」,並執著於最後關 頭,能讓大腦的才能發揮到極限。

有害大腦的習慣時時刻刻考慮效率
  所謂的「動態核心」,就是形成「思考」的大腦機能聚集之處。資訊在大腦透過「動態核心」的複合機能,被帶入「思考」當中,產生「想法」、「精神」或「信念」等無形的東西。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