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11

伊東豐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People



他闡述的建築設計與改建理念更令人醍醐灌頂,最深刻於他那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位在青山綠水中成長的設計師為大自然和建築的關係重新賦予定義,除了超越現代主義建築的領域,更重新制定可持續建築的理念。

築大師伊東豐雄(ToyoIto)出現在香港設計營商周的媒體採訪室時,人們很快安靜入座,說話間,他常常目光凝聚於某處,間或靦腆地微笑。白T恤、黑色 休閒西裝、銀色Prada鞋,伊東豐雄在謙和儒雅之外,他闡述的建築設計與改建理念更令人醍醐灌頂,最深刻於他那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位在青山綠 水中成長的設計師為大自然和建築的關係重新賦予定義,除了超越現代主義建築的領域,更重新制定可持續建築的理念。

  記者:您對綠色設計有哪些看法?

  伊東豐雄:可持續性設計是我們必須去做的,這意味著投入更多資金,因此,很多人說,我覺得可以通過制定法律來實現。事實上,可持續性設計唯一面臨的是技術問題,是對於建築設計的挑戰。我一貫的態度是,永久性的態度才是一種風格,你需要激情去做事情。

  記者:您覺得如何才能實現綠色設計?

  伊東豐雄:建築如今的功能是創造一個更舒適、接近自然的室內環境,更多新技術中包括節能和利用太陽能。最基本的是,讓建築與自然接近,而沒有明 顯區別。我曾在新加坡有一個購物中心的改建項目,通常,建築頂部是很多空調系統,我利用它近海的地理位置做了有趣的設計,頂部設計了兒童使用的游泳池,一 開始,人們覺得不好用,但孩子們很有興趣跳進去,後來變得很受歡迎。

  記者:在您的設計中,為何對自然相當重視?

  伊東豐雄:這與我的成長經歷與記憶有關。小時候,出門就是一個大湖以及環抱的群山。我每天觀察湖面,可以預知天氣。在日本,文化、自然和建築三 者的含義很深,設計意味著重新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們可否做一棵大樹形態的建築,樹木的DNA裡有一種能力,它從周圍植物、地理位置、陽光雨水等 自然環境以及氣候條件中獲得生長的形態,這是很複雜的關係,但我們可以從植物學到很多。

  記者:您對於香港城市的建築有哪些觀點?

  伊東豐雄:我從沒看到過類似這樣的海港,但我不喜歡反射陽光的材料,這些大廈的牆面還是可以利用,做一些事情。至於西九龍文化區專案的建設,我覺得它需要一些平衡,可能設計一個大的公園。

  記者:您目前在西班牙進行一個公園設計,請談談它的進展。

  伊東豐雄:這個休閒公園位於西班牙托拉維亞(Torrevieja),靠近地中海,專案已經做了八年,因為它是政府投資,所以進展緩慢。

  記者:您是否有計劃建立自己的建築設計學校?

  伊東豐雄:我認為目前日本的大學教育不足以令學生獲得真正建築師的資質,比如,探討建築究竟為何而存在?我發現,教育自己公司員工已為時過晚, 所以計畫建立自己的設計學校。另一方面,我也接觸到了一些年輕中國設計師,現在的年輕人能在30多歲就幸運地獲得大項目,但我依然從與他們的交流中看到了 他們的自我懷疑。而我在那個年紀,同行之間對於建築設計進行著熱烈討論,可謂是黃金時期,之後,在40多歲時,我才開始接手一些不大的項目。

@Source: 2010-01-18
21世紀》

Chloe 蟒紋上身 遊牧女郎野性美@Fashion

Chloe秋冬大玩異材質拼接與爬蟲類紋路設計,展現遊牧民族情調。 圖/Chloe提供

Chloe秋冬大玩異材質拼接與爬蟲類紋路設計,展現遊牧民族情調。圖/Chloe提供

Chloe秋冬延續了品牌所擅長的飄逸風。圖/Chloe提供

Chloe秋冬大玩異材質拼接與爬蟲類紋路設計,展現遊牧民族情調。 圖/Chloe提供

2011/07/27 記者林哲良

擅以俐落剪裁勾勒女性身材曲線的精品Chloe發表2011秋冬系列,不僅大玩異材質拼接與高彩度對比,蟒蛇紋、鱷魚紋等圖樣也躍上針織衫及風衣中,將女性化身具冒險精神的遊牧民族。

Chloe秋冬系列依舊保持其俐落、簡單剪裁展現女性優雅身形,不過在布料選用上,點綴上動物漸層皮紋圖樣,再以丹寧、軟棉布、羊毛及皮革混搭拼接,創造出對比層次色彩,色調則借取自然光彩,米白色、綠色、酒紅色與芒果黃色展現豐富色彩。

秋冬褲裝則以府綢布料打造寬鬆版型,運用流暢剪裁搭配中性襯衫飾有的拼接口袋,呼應都會風情,而本該筆挺的大衣,本季輪廓也增加些許垂墜感,搭配上 皺摺過膝裙與珠寶裝飾縐織洋裝,充滿奢華氛圍;晚裝也延續品牌擅用的飄逸感,軟棉布、烏干紗、縐褶斜紋呢紛紛成為長裙與女衫布料,飾以蓬鬆摺邊,再透過 黑、象牙色對比,創造鮮明輪廓。

配飾也呼應動物皮紋設計,黑色漆皮高跟鞋點綴爬行動物圖紋與白色裝飾,寬版繫帶扣環輕扣設計凸顯女性足部嫵媚;鱷魚皮揉製成的長方形提包,眼鏡蛇頭 形的袋蓋前飾不僅展現細緻設計,也呼應服飾主題,另外,手工繪染包款則以筆刷呈現獨特性,對比色幾何亮皮提包與大型旅行包則喚起遊牧民族生活的復古風格。

@Source: udn

蔣瓊耳:開啟情感設計@People

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在心裡

《盒子》可以說是一個彙聚了普通人記憶的寶藏,這些日常的東西因為與觀看者的經歷相互印證之後被喚醒,急切有力地把看見這些秘密讀解密碼的人拉回到屬於自己的回憶之中

《盒子》是蔣瓊耳涉足情感設計的處女作。亦為一件文化物品,它被賦予要承載歷史與情感的功能訴求,而與受眾的國籍、年齡、財富截然區隔。近日,以《盒子》為主體的傳承與情感展,悄然開幕,歷史情感得以在放大的、展板圍成的盒子裡,繼續延伸。

撰文_Maya 編輯_孫潤青 攝影_朱江

2 23日下午,走入香港廣場南座中庭的那個白色盒子裡,憑著老照片的印跡追尋與回憶那些從身邊流逝的過往歲月。這個設在公共空間的展場更像是一個接一 個的屋子,窗子和門都洞開著,有點超現實的意味。與那一個個陌生的故人面面相覷的一瞬,時不時地會有思緒從開著的窗門中飄散出去,尋找屬於它自己的根 莖。潔白的底色襯著那些或已經暗淡泛黃,或因為手工著色顯得剝離了現實圖景的人們,還有他們的表情與服裝,他們身後的天空與照相館裡擺設的佈景和道具。在 細微與瑣屑中,回憶,即使是個影子,它的重量也足以留住匆促的腳步與浮躁的心緒。

對瓊耳的專訪也就從這一片潔白裡開始了。《盒子》其實 是一個開端,我們希望人們可以開始留意生活物品中的情感,那些故事、回憶、時間的影子、手工的痕跡,使它們傳承且引人共鳴。而能夠在設計中掌握這些情感元 素正是情感設計的主張,也是我們對於奢侈品的全新認知。瓊耳特意穿著一件本白的手工製作羊絨氈大氅,柔軟而垂墜的面料隨著穿著者的身形完成著自然的雕塑。“‘上下’collec tion與傳統手工藝師傅合作的作品也正是要把傳統工藝與其中的情感在使用與傳承中積澱下來。撫摸著手下的羊絨氈大氅,瓊耳進一步解釋著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將傳統的手工藝與文化傳承到未來。無論產品還是藝術品,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品質,包含了時間與情感,才具有感染力。

上下計畫每年推出一件文化物品,而《盒子》是第一件。瓊耳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化物品它應該是超越物性的,以情感作為紐帶傳遞下去。第一年我們的主題是:傳承與情感,也就是盒子的英文名字‘pass it on’


耳講述了關於《盒子》的兩個封面故事。第一個是哥倆好。這是一張手工上色的老照片,白襯衫、紅領巾和綴著紅五星的軍帽透露了那個時代的資訊。他們的父 親在照相館負責手工上色的工作,是裡面技術最好,出活最快的人。年輕時,他總覺得自己長得太嫩,每次給自己的照片上色,他總會在嘴唇上添上一撇鬍子以顯得 老成。結婚後,因為工作和住房問題,他每週都要坐很久的公車和妻子見面。《盒子》裡有張照片就是妻子帶著還年幼的孩子去車站接他,那一瞬他覺得很感動。 照片沖洗出來他就上了色,直到今天妻子還是認為這是自己最喜愛的一張照片,其中的微妙其實不言自明。

第二個封面是瓊耳的外公外婆和年幼母 親的合影。她的外公比外婆大約20歲,外公對當時還是中學生的外婆一見鍾情,一直等到她成年娶了她。藝術家外公說外婆的手最美,指如削蔥根那種,他畫 過很多外婆的手。而外公在瓊耳1歲時就去世了,在家裡一直能看見外公的照片,從小瓊耳就覺得自己和外公有神交。她和外婆親,都叫好婆。好婆常帶著她和 哥哥玩打仗的遊戲,還在床上一起織毛衣。我特別想念每天放學好婆給我們準備的點心,油煎包子、小餛飩、粉絲湯……”說著說著,瓊耳似乎已經進入到屬於自 己的盒子裡那些關於童年的歡欣無憂和飄散的市井香甜之中。

瓊耳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在心裡。有的打開來和 人分享,有的還鎖著,就在相遇與交流的時候看是否能找到那把鑰匙。你的鑰匙就在自己手裡。在言必綠色設計的今天,我更願意把《盒子》稱為一種情感設 的形式,溫暖地直接碰觸到內心最柔軟的某個角落。

《盒 子》裡這本厚厚的書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彙聚了普通人記憶的寶藏,當慢慢打開這個盒子,慢慢翻看這本關於記憶的相冊的同時,也慢慢揭開了裡面珍藏的秘密。 冊是關於個人的故事,它們很簡單,卻又十分感人。瓊耳很投入地說著設計的緣由,比如17歲的天晴寫給21歲自己的信,更有意思的是,21歲的天晴也回 了信給以前的自己。在排版上我們也為情感的碰撞預留了空間,比如有一個對頁的設計是這樣:左邊是一張媽媽小時候和幾個小男孩的合影,說明他們都是喜歡過媽 媽的;對頁就是媽媽和爸爸的合影,說明爸爸並不是那些小男孩中的一人。其中的意味來自情感的變遷與人在時間面前的無奈和體會。

裡時不時還跳出些意料之外的小驚喜:一枝夾在書裡已經乾癟的野花、一隻裝著信的舊信封、幾張錯落夾在書縫裡的照片、糧票……藏在書下麵的紀念品也微小而普 通,一截紅絲帶、紅領巾、小飛機、幾個彩色玻璃彈珠、一張半價的兒童票、一枚簡陋的戒指、21歲的天晴寫給17歲的自己的信,還有一張手工染色的照片…… 瓊耳解釋說:這些日常的東西因為與觀看者的經歷相互印證之後被喚醒,急切有力地把看見這些秘密讀解密碼的人拉回
到屬於自己的回憶之中。

用這些片斷般的個人史收藏中國近100年的歷史片段,就像她90高齡的外婆在時代的劇烈變遷中幾乎經歷了五輩子的人生,中國並不缺少感情,也並非沒有生 活品質,它們還在平凡中延續。這一切溫潤甚至有些暗淡了的瑣碎在不同的記憶興奮點上啟動了許多遺忘很久的往事,甚或一些細微的情緒:童年的無憂無慮、糾 結著困擾與興奮的青春、不明就裡的動盪情感、無奈的失去與不舍、對於生命的重新梳理……在一年半的材料收集過程之後,他們挑選了那些最能夠打動人的照片與 故事放進盒子。

而今天,把展覽放在開放的公共空間,表達的是對所有人的一個邀約與一次交流。白色讓空間更加開放,為展示的照片和觀看者留下呼吸的空間,這就像中國畫裡面的留白。無論是《盒子》,還是展覽,瓊耳希望它們都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成為一個紐帶,讓這些珍藏的感情與關於時間的記憶延續下去。限量3000冊的《盒子》的每個收藏者都會留下自己的聯繫資訊,他們也許會在這個盒子中繼續收藏自己的故事與特別的物件,到一定時候再拿回來和其他人 分享。法國前總理也是《盒子》的收藏者之一,他感慨地說:只有中國才能做出這樣的東西,這就是一件藝術品,它承載著情感的傳遞與分享。瓊耳就是要用 中國的當代的形式把有關中國的歷史與情感帶到世界,甚至延續到未來。

在展場的最後部位放著一個潔白的郵筒,旁邊的架子上放著筆和那張封面哥倆好的明信片。瓊耳解釋說:來看展覽的人能拿起久不動用的筆來,寫下點話留給自己惦記的人,或者很久沒有聯繫的人:老師、同學、戀人、朋友、親 ……然後,由上下郵局幫他們把這些話遞出去。所以,《盒子》只是一個由頭、一個引子。我期待著人們可以開始留意生活物品中的情感,意識到它們的價值,並 傳承。

@Source: 『週末畫報』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