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轟動的建築新聞是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聯合團隊贏得法國羅浮宮郎斯分館競圖,這是全球重要博物館與美術館,近年分館設置計畫,相當被看重的設計;綜觀此波分館風潮現象—日本建築師掌握不少在歐美的新設計,形同日本建築的外銷。
說起博物館或美術館分館設置,其實國人也應不陌生,國內文化建築首度的國際競圖—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去年揭曉,就是全球著名博物館與美術館分館計畫的一環。其實這是一波文化建築的衍生計畫,早在1990年代,在歐盟制度結構下,法國進行地方分權運動就已開始了,其重要指標是建立22個區域博物館與美術館,並引發全球跟進。
當時法國文化部為回應地方分權與提升公民美學,參考各國案例,如: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眾分館、英國泰德美術館利物浦分館、加拿大蒙特利爾藝術博物館Schawinigan分館等。最引發關注的當然是2002到03年,法國文化部決定龐畢度藝術中心和羅浮宮兩座舉世聞名的文化機構,各增設一座分館。
所以今年最令人矚目的國際競圖新聞,分別是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分館,由日本新銳建築師土反茂雀屏中選,及法國羅浮宮郎思分館,日本建築新銳女建築師妹島和世領導的Sanaa設計團隊勝出。另,日本資深建築師谷口吉生設計的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開幕至今熱潮未退,高齡建築師楨文彥甫剛贏得的紐約聯合國大廈增建計畫,都可視為日本建築師卓越引領當代建築風潮的跡象。
●西化過程的衝突與對立
為何日本建築師能頻在全球好手激烈競爭下出頭天?我們都知西方文化對日本建築的首波影響,僅止於於表象的抄襲與複製,如前川國男的東京文化會館比科比意更科比意。但因未內化為深層的文化價值與理論觀點,造成西式建築與傳統價值的衝突與對立。
再則日本都市相較於西方,缺乏清楚的都市紋理與公共空間性格,更因傳統木構造建築在地震、颱風頻繁的環境難以長久,致使日本都市與建築風格不斷變動並充滿彈性。外加學習自德國超高標準的建築技術,日本都市遂成前衛建築的超級實驗場,此外,加上蓬勃的出版業配合美麗的建築攝影,日本建築的自由創意結合精準的營造,竟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當代建築風格。
晚近日本當代建築普遍朝輕量化、透明化發展,這是源自日本民族性崇尚自然,寧可居住者穿著的衣物多寡,來配合自然起伏的高低溫差,也願多見輕鋼構、單層玻璃、僅設冷氣而無暖氣設備的輕建築大為流行,遂讓建築如同時裝般的「時尚化」引為趨勢。
●日本當代建築 繁花錦簇
這股時尚,以伊東豐雄的媒體建築、妹島和世尋求空間與結構非尋常實驗性的極簡建築。土反茂轉化日本紙材於建築構造的創新紙建築。隈研武敏感地運用材料創造幾乎消失於環境中建築形體的線狀建築。遠藤秀平以工業化材料銓釋自然地景波動的金屬浪版。安藤忠雄早在25年前就選擇不依附流行而以清水混凝土營造冥思的禪意空間走出自己的風格,他們可說都是現代日本建築影響當代世界建築風潮的先驅。
他們的創意,都表現與傳達日本建築對環境共構態度與對新材料寬容的接納度。尤以過往10年,日本建築師創意廣受全球建築專業界肯定。這也是今日幾位優秀日本建築師得以引領世界建築風潮,更成為國際建築主流思潮的推動者,這與保持恰當的關係與距離及日本對外來文化向來開放與彈性所致。
當然日本建築的內外衍生,其實我們可視為早期日本由中國傳入佛教、廟宇建築技術與茶道開始;19世紀明治維新的成功,順利踏上近代化門檻;以及二戰後,日本廣泛接納西方歐美建築文化,再內化為日本建築當代性的多樣風格等連串的效應所致。晚近的脈絡,在1980年代流行後現代與解構主義後,伴隨強勢經濟的徹底商業化,日本建築強調特異造型與誇張表現,但在1990年代泡沫經濟瓦解,建築回歸強調本質的新現代主義,並進而轉化成極簡主義趨勢有關。
所以主張簡單的幾何關係、量體與皮層間的張力、光與重力、材料與結構,再度成為建築師放棄浮誇造型後的空間切入點蔚為主流後,隨即也受到國際的青睞。
●經濟蕭條 年輕建築師走向國際
年輕的日本建築師,在經濟蕭條環境下,只得從住宅設計出發,這些人每每提出令人訝異的創新概念,令人咋舌之餘,也讓人佩服欣賞。例如:完全接受西方教育出身的美國南加大藝術學院建築碩士土反茂,大膽實驗紙管結構設計出教堂、避難所、住家等紙建築,給予日本傳統紙文化一種全新的現代銓釋,這種結合高科技與人文關懷避難紙屋的設計,甚至還榮獲聯合國最佳人道獎。
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女性建築師妹島和世,以慣用玻璃、壓克力等透明材料,從女子宿舍、科學藝術中心、當代美術館等透明建築,來銓釋網路時代流動資訊的透明性,空間隱約呈現女性細緻與素雅特質,並在2004年以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殊榮。
可說日本經濟的蕭條,反促使年輕建築師因困境歷練的反思而走向被國際刮目相看的境界,他們參與國際競圖屢屢也虜獲評審青睞,這代表著新現代建築精神已內化於日本年輕建築師,已為下個世代建築重新定義。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