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沒有起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徐莉玲放著貴婦不做,蘊釀了13年,決定號召文化界精英,成立學學文創。
三大學門、21學院,一年要開5000堂課的學學文創,相信教育的力量,總有一天,能讓文化創意能真正成為一個產業。
國內的政治紛擾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時,文化創意界也陸續集結了一批重兵。但他們不是要挺扁,也不是要倒扁,而是要用美學救國!
這批文化精兵來自各個領域。有飯店業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廣告界的意識形態廣告董事長鄭松茂、服裝界的夏姿創辦人王陳彩霞、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電視圈大姊大張小燕等,只要大家叫得出名號的文化創意界要角,盡在其中。
這批文化創意人都是「學學文創志業」的股東,而且最可怕的是,這張已有100多位重量級股東的名單,還在持續增加中。
浩大的陣容,已經造成了一股莫名的恐慌氛圍。看著一長串股東名單,一位台北文化人半開玩笑地說,「現在名字沒有在這上面的人,都要緊張了,可能表示自己已不在主流了。」
有這等廣大神通能號召這批精兵,彷彿打算揭竿起義的人,正是昔日百貨界的女強人、1993年嫁入豪門,成為台玻常務董事林伯實夫人的徐莉玲。
今年54歲的徐莉玲,是台灣百貨界的頭號傳奇人物。過去她以中興百貨為沃土,培養了國內許多本土設計師,而聲名鵲起。
蟄伏13年後,徐莉玲重批戰袍;但是,大環境變了,對岸也崛起了。面對台灣原本就有限的設計人才紛紛西進的傾斜生態,徐莉玲要如何以學學文創為基地,動員民間的力量,開啟台灣創意產業的時代?
【焦慮】我贊成大家去大陸,但不希望大家連根拔起去大陸!
內湖基隆河灣畔、堤頂大道上,10層樓高、據傳耗資近10億元的學學文創大樓,可以遠眺大片落地窗外的台北101。徐莉玲以一身白淨裝束,薄施脂粉、峨眉淡掃,神清氣爽地現身。
13年來,徐莉玲的美麗沒變,企圖心與膽識也依舊。
只是很多人不解,已經嫁做人婦的徐莉玲,放著清閒的日子不過,何苦非要跳出來,拋頭露面辦學校不可?
為了響應並協助學學文創,而進駐該大樓的意識形態廣告董事長鄭松茂觀察:「徐莉玲相信這件事,是為了台灣社會,她對台灣有一種焦慮。」
徐莉玲不否認,她對台灣社會有相當嚴重的焦慮感。「為什麼這時候非要出來不可?因為每次跟朋友通電話,大家都說人在大陸,但他們何時才會回台灣?」
「我贊成大家去大陸,但不希望大家連根拔起去大陸!」徐莉玲心急如焚地提高音調。
接著,徐莉玲像個傳道的牧師,開始滔滔不絕地闡述發起學學文創的產業觀察與理想。
她指出,以服裝業來說,台灣自創品牌年營業額都在5億?10億元之間。市場規模小,營業額衝不高,廠商自然沒有辦法使用昂貴的創意服務。
「營收能到百億、千億,就可以使用全球最好的廣告公司、顧問、設計師,連帶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都起來了!」她表示。
【願景】銜接人才斷層,就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希望所在。
徐莉玲認為,大陸市場將是突破自創品牌市場太小的最大機會,「代工經濟要轉到自創品牌經濟,大陸市場絕對是台灣的康莊大道!」
方向明確,但台灣最缺的就是土壤與人才。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第一代,慣用的思惟邏輯是以管理手法降低成本,到身為富裕第二代的她,選擇念文化大學美術系時,仍被社會眼光視為叛逆的。她還記得參加大學球賽時,場邊的學生總是喊:「美術系加油,『沒出息』加油!」
六、七年級這批第三代,則是想要學什麼就學什麼,迎合未來創意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但她憂心的是,第二代屆齡退休後,都跑到大陸找生涯第二春,第三代學成也投身大陸工作,台灣第四代,誰來關注?
她深信,台灣需要營造一個環境,讓第二代有實務經驗的人,回台灣進入教學系統,讓第三代願意返台打基礎,自創品牌。銜接起台灣二、三、四代的人才斷層,就是台灣文創產業的希望。
但於此之前,必須集結所有的創意人才,讓大家可以跨界學習、跨界交流。徐莉玲心目中所謂的跨界學習平台,就是辦學。
但扶植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時間、需要燒錢,政府曾將文化創意產業訂為兩兆雙星的雙星產業之一,始終不見成效。
而且,教育是百年樹人、滴水穿石的大計,連政府做不到的事,徐莉玲竟敢以民間的力量,還挑最難的教育下手?
【條件】徐莉玲像水泥!把磚頭、鋼筋統統黏在一起。
過去這段時間來,的確有不少人對徐莉玲表達疑慮。
政治評論家南方朔就忍不住問她:「妳覺得台灣還有希望嗎?妳覺得台灣還能搞創意嗎?為什麼要搞一個苦差事?以妳的資歷跟先生支持,要到大陸哪個省開百貨公司沒辦法?更簡單的事,妳為什麼不做?」
「我就是要看到台灣人、大中華區的中國人有生活品質,有文化創意產業起來,」徐莉玲的回答,單純直接。
選擇辦學,是因為「今天沒有辦法教一個人速成,讓他立刻變得有創意、有美學品味,但也不能因為沒得速成,所以就不蹲下來撒種!如果不撒種,就永遠也不要想收割!」徐莉玲語重心長地說,「我現在50幾歲了,就是要來撒這個種,至於是哪一代來收割,不重要。」
過去在中興百貨擔任總經理時,徐莉玲就發現,只有用教育才能改變所有人的觀念,增強所有人的能力。
所以,她過去就是以辦學校的心態在做百貨業。當時中興百貨固定每星期借用台大校友會館的場地對廠商開課,交流百貨最新資訊與自創品牌的知識。
因此即便徐莉玲40歲結婚時,仍然希望將來能做一件跟教育有關的事。學學文創的這個大夢,可說在徐莉玲心中醞釀了足足有13年之久。
為了學學的夢,13年來,徐莉玲並沒有閒著。
雖然鮮少在媒體上曝光,但她戲稱自己一直是國內許多自創品牌的「無給職顧問」,免費提供業界商品策略及合作方面的諮詢;因此她一復出,文創界響應四起。
鄭松茂打趣地比喻,「徐莉玲很像水泥!就是可以把磚頭、鋼筋統統黏在一起的黏著劑。」
「很多人的夢想都很偉大,但是徐莉玲有落實的條件!」身為學學文創監察人、以代理亞曼尼家具(Armani Casa)聞名的晴山家具執行總監黃世潭直言,「她就是有這個條件可以燒錢,別人做不到,也不願意燒錢。捷徑容易被取代,她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才會彰顯價值!」
【做法】「學學」的私塾課程,一個老師每三個月教10位學生,一年只教40位。
對徐莉玲而言,如同辦好百貨公司要先辦教育一樣,文化創意產業並非一蹴可幾,也得從教育開始。
她指出,台灣體制內的教育很少邀請企業界師資授課,有實務經驗的人進不了教學系統;而且因為科系招生的壓力,很難鼓勵跨界學習的風氣。
「很多教科書打開一看,還是代工經濟理念的課程,但現在已經是行銷時代了耶!」徐莉玲不可置信地搖頭說。
她認為,要變得有創意、懂美學,每天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嘴巴吃到,甚至手接觸到的,都得是創意的能量來源。
徐莉玲甜蜜地提到,49歲才生、正在讀幼稚園大班的兒子,經過她在生活中的引導,從小就很有創意:一歲時唱的每一首歌都改歌詞,還說以後要有一部四層樓高的車子,蓋的房子要有雨刷。最近他嚷著要發明一種鹹的水果,「你沒吃過吧?我有創意吧?」兒子一派天真地問。
意識形態廣告鄭松茂提到,30年前,義大利為了加厚時裝產業的基石,不是培養設計師,而是培訓了在職的技術從業員,如打版師傅等。30年後,果然提升了時裝產業人才的質與量,全世界有目共睹。
學學要做的事亦然。「如果你從今天來看教育的未來,永遠都會覺得這是很難的事。可是以學學的私塾課程為例,一個老師每三個月教10位學生,一年能教40位學生。教育是很滴水穿石,但是做到了,成效就會很明顯!」鄭松茂認同學學以教育做為跨界學習平台的力量。
為了學學,昔日有工作狂,做事很篤定的徐莉玲又回來了。
黃世潭笑說,去年底徐莉玲打電話來,說想辦學校,下個星期就和先生林伯實去看了現在的辦公大樓,再下個星期就買下了大樓。「前後不到一個月,執行力超強!」黃世潭深感佩服。
現在,連林伯實要見徐莉玲一面也不容易,因為她都把心力放在學學。「她的身體我不知道,但心理絕對不會累,當熱誠已經淹沒了這一切,何來疲憊呢?」黃世潭觀察。
【賣點】教師變股東,是徐莉玲用創意綁住各界精英。
徐莉玲的文化創意產業大夢,從學學的名稱便可窺知一二。「學學」一詞來自禮記學記篇,指學而後知不足,學問的來源,在於教學相長。
「老師下課後,都可以是另一間教室的學生,學生也可能變成某一堂課的老師!」徐莉玲深信,唯有跨界交流、教學相長,才能發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大學習潮。
但是,有雄厚財力、名人股東加持,學學想當國內文創產業的火車頭,在師資、招生狀況、課程與未來的轉型,都存在著許多挑戰。
師資是目前學學最大賣點與核心競爭力,為了避免堅強的師資陣容曇花一現,學學採用新的經營模式。
「其實我在經營一個創意社群,一個talent hub(人才聚集地),」徐莉玲解釋,身為最大股東,她卻希望師資入股,而且只要10萬元,就能成為股東;「因為我要的是人才,當了股東才會有承諾。如果他是我的朋友,第一期來教課,下一期會不會繼續來?」
教師變股東,是徐莉玲發想的新商業模式,也確實可以「黏」住各界精英。再者,課程設計方面,鄭松茂指出,學學集中式的授課方式,與外界零散的演講、講堂,必須創造差異化,才能維持魅力,且引領學員有系統地上課,才能有別於外面隨性的、零散的演講。
他認為,師資是學學第一階段的最大賣點,但不能永遠靠師資。第二階段必須開設關於創業的輔導課程,甚至提供實質協助,才能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投公司」。
「畢竟別忘了,學學成立是希望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百花齊放,終極目標是要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鄭松茂強調。
【考驗】資本額1億元的「學學」,徐莉玲似乎沒想過回本問題。
而學學當前的最大問題就是招生,一年號稱要開5000堂課的學學,能否招到足夠的學生?
恐怕初期市場仍有待教育,因此學學想了一個新點子,推出針對企業的學習券,以企業做基本盤,希望企業主送員工來上課,培養創意職能。
「誰先想到買學習券送員工,誰就有更優秀的員工;誰先想到買學習券送給客戶,他的客戶群就更有品味,」徐莉玲忍不住當起推銷員。
未來,黃世潭提到,學學可以像堆積木一樣,將更多的附加價值層層堆疊,「價值無限大!」
不過回歸實際,資本額1億元的學學,預計幾年可以回本呢?徐莉玲冷不防愣住,似乎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支吾了一陣子才回答:「嗯,三年回本吧!」
「唉呀!種田的人,不會覺得播種是一種賭注啦!他一定相信會長出東西來,所以我就是種田的農夫!」徐莉玲輕笑。
@遠見雜誌 + 林孟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