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2006

Thinking @ 跟李安學公關 一起回到電影夢的開始

李安導演此次返台,除了為母親祝壽以及其他公開行程外,分別還有兩場精彩的座談會。一場是在母校台灣藝術大學與學弟妹的電影專題座談;另一場則是文化總會與新聞局所主辦的座談。就台藝大這場座談會,返台前,其助理李良山特別通知台灣藝術大學,不需要有媒體時間,台藝大自然也遵守了這樣的規則。然而,5月3日當天,在台灣藝術大學的座談會,沒有一家媒體遲到,SNG車當然也都提早到了。這是我們最佩服台灣媒體的部分,他們就是有辦法客服種種困難!


座談會中,對象是台藝的師生,李導演真情流露,分享了許多當年的經驗,在這邊摘錄幾個精彩片段,李安導演說:

「人的內在外在不一樣,你要學會跟他相處的方法。學習去觸摸他,體會他。另一方面,也要在創造中,學習跟人的相處。這是一輩子的事。我見過很多導演,前兩部戲不錯,他就以那時的態度工作,過度的自我,過度強調導演的個性,這就無法跟大家工作,等之後拍不出好戲,大家就離開他,他就開始憤世嫉俗,然後慢慢在電影圈消失了」

這段話套用在廣告人身上,同樣也受用,我們人生中有一個很大的功課,是去學習如何跟「內在的自己」相處。永遠得學習「改變」,當時的成功,不會是永遠的成功。而在談到華人市場,導演分享了他的經驗:

「台灣市場是不夠的,你們將來要用華人的眼光看電影,大陸是個大市場,這沒有辦法,所以將來也要接受並瞭解一些大陸不好的東西,或他們愛看的東西。

我這一代是跟大陸文革一代競爭,我有優勢,因為他們是被摧殘的一代,我是被教育的一代。但你們這一代要小心,因為你們是被摧殘的一代,而大陸他們是被教育的一代。華人去西方市場打,一定是從下往上打。無法一開始就在好位置。」

談到跨文化的問題,李安說:

「貫穿我的作品的東西,就是壓抑的經驗。有壓抑的東西,我就很會作。又我在美國當學生,適應力比其他外國學生強,也因為我善於壓抑。懂壓抑,就懂符號,有話不會直說,繞來繞去,符號與影像的應用就比別人強。我的文化底蘊,是我的特色。我拍理性感性,先去英國住6個月,一磚一瓦,一狗一馬,一個個去體會。有個狗專家說:這是唯一沒有用錯狗的電影。

又如,《與魔鬼共騎》,我也是這樣作功課。別人拍了幾10年南北戰爭,那個味道也沒弄對。我也不是去研究,學到夠用就好。電影是一層皮,入目三分即可,不必很透。碰到專家,多少要受一點氣,等你掌握比他好,就不必受他的氣了。」

李安的敦厚氣質、耐心、用功,是讓所有人佩服。本次其返台,除了在座談會中的誠懇分享外,還有一個媒體經驗是很有趣的。5月4日的平面新聞中,各大報自然都有相關的訊息,我們看到《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一致跟觀眾分享當天李安在台藝大的座談狀況,主要都是據實的報導當天狀況與座談會內容。而一向另類的《蘋果日報》,偏偏要斷章取義的以聳動的「李安譏章子怡沒坐相」這樣的標題及挑倖的字眼報導當天的活動。因此就在隔天(5/4)的新聞局座談會中,李安語重心長的表示:「現在年輕人每天就看這些八卦,腦子會產生什麼好影響?」,其他的媒體為了確實澄清「不是該八卦媒體」,主動的指責了《蘋果日報》的報導。其實從頭到尾,李安並未指出《蘋果日報》,倒是「其他媒體」都共同指責了該則報導了!

從李安導演的處事與言行,我們認知到一點:最好的公關,是認真、誠實與敦厚。當然,還有耐心。其他的則不需要多說什麼,如同李安在座談會中所說的:「我現在最不需要的是宣傳」。


@吳佳倫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