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1
Defragmentation of Beauty — 25 Magazine Spring 2010@Videos
Styled by Barbara Martelo, Photographed by Marcin Tyszka
With Anja Rubik, Karlie Kloss, Constance Jablonski, Abbey Lee Kershaw, Shu Pei, Alana Zimmer, Maryna Linchuk, Valeria Kelava, Karmen Pedaru
http://25magazine.com/
香水配主題曲 更有味道@Fashion
2011/01/28 記者徐文玲
香水新品趁情人節新鮮上市,有些香氛具有令人震撼的主題音樂。
TOMMY HILFIGER推出具有混音概念的LOUD香水,除像黑膠唱片般的瓶身包裝,還邀請創作樂團The Ting Tings為香水創造主題曲「We're Not the Same」在網路播出。
LOUD香氛要抓住不想要流於平淡的年輕男女,香氣獨特,並圍繞搖滾主題,如女香以玫瑰帶出叛逆、陰晴不定的情緒,男香以廣藿香展現陽剛。
頂級香氛diptyque情推出美女與野獸香氛蠟燭對組,請法國藝術大師Kuntzel與Deygas雙人組創造兩顆心擁抱的圖騰,還邀請專人譜寫香頌主題曲,於網站上播出。
@Source from: udn
Diesel,不只是牛仔@Fashion
在中國的傳統意識中,紅色代表喜慶和吉祥,
紅色成為店鋪的首個裝飾主題,不僅是因為它代表喜慶吉祥,
Diesel
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路11號三里屯Village北區N4-
010-6416 2337
為爵士理想造夢/王璁@People
在廣州爵士圈裡,王璁的名字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身兼多職,本身是爵士歌唱家,曾在義大利庫內奧音樂學院深造過;她曾是紅極一時的爵士酒吧「Blue Note」的老闆;亦是星海音樂學院的音樂系老師……無數的身份在她身上不斷轉變,為她衷心喜歡的爵士樂造著傳播及頌揚的美夢。無論路上荊棘滿布,她總是以最強大的磁場支撐著這個夢。而這個1月,她帶著熟悉的旋律和對佛羅倫薩的懷念再次登上星海音樂廳的舞台。
與爵士觸電的那刻,要回溯到大學畢業前夕,美國林肯爵士樂團到中國進行巡演,英文不錯的王璁成了隨團翻譯。這次一起來的還有爵士大師Wynton Masarlis,奇妙的緣分在如此這般的安排下,令她徹底對爵士樂著了迷。心底的開關一觸即發,將所有的美好情緒統統帶出。那次的觸電,令她深深愛上了爵士樂。自那刻起,她將音樂的舵盤駛向了爵士樂。
無論王璁多麼忙碌,身兼多職,她一定抽出時間深造學習。這其中,大概藏著她對學校的眷戀。而這種眷戀令她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后,又在武漢音樂學院修讀了研究生。2007年,王璁考取義大利作曲家協會全能學生獎學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義大利庫內奧音樂學院深造,修讀音樂語言分析及爵士演唱,她是該院建院以來錄取的第一位亞洲學生。如果當初沒有聽過Wynton Masarlis的演出,沒有遇上爵士,她的生活軌跡可能會就此改變。與爵士的相戀,領悟到的是對生活的全新理解。這樣的理解,讓她在留學義大利時勇於體驗與嘗試。
現在的王璁,每周都要往返廣州和上海,她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同時也是星海音樂學院的老師。作為一個學生,她打算修完博士課程后,為自己摘下博士后的帽子。而作為星海學院的老師,她在開學兩周內,便能把160個學生的名字全部記下。正是這樣的一個王璁,鉚足了能量將一幫真正熱愛爵士樂的音樂人及歌手聚集到了一起。許多人都認為廣州是爵士樂的沙漠,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似乎沒有太多的選擇,沒有太多的同行者。而這些客觀因素上的困難,從來沒有擊倒過王璁,無論如何,她總是用自己燃之不盡的熱情,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當然亦會迎來收穫的那天。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TED 18分鐘改變世界 全球瘋「風格演說」@Trend
如果要列那些名人在TED 發表過演說,那多如繁星,恐怕列出誰還沒上過比較特別。現在,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已經是TED 鎖定邀約的頭號對象,由他來談這幾年全球經濟發生什麼事,已被公認是現在國際金融領域最值得一聽的演說。
TED 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性質其實像媒體,宗旨是為了傳遞足以改變世界的新觀念、新發現。只不過它用的形式並不是出版刊物,而是論壇演說,甚至企圖找回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那種人與人面對面溝通的「對話」傳統。
TED 核心就是每年二月舉辦的大會(TED conference)。在這個大會上,他們會邀請各行各業、類似「華倫巴菲特」分量的人,一起聚集在美國加州的長堤發表演說。會議通常舉行4 天3 夜,一共有45 個講者上台,向在場人士分享他們的觀念。
Google 創辦人現身TED大會
過去5、6 年,在這個大會上發生很多「奇蹟式」的事情。舉例來說,2006 年2 月,在台上演講的是一位傳染病控制專家賴瑞布萊恩(Larry Brilliant),他希望發展一個全球傳染病監控系統,在適當時候可以發出警告,防止疫情大擴散。
台下有人舉手說,「我可以幫助你。」這個人居然是google 創辦人之一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沒多久,賴瑞布萊恩就被找去當Googel 基金會執行長,做他想做的事情。
其他像U2 樂團主唱波諾(Bono)希望讓100 萬美國人動起來關心非洲,英國知名廚師傑米‧奧立佛(Jamie Oliver)希望教美國人自己煮10 道菜,改善肥胖與不健康的飲食問題。他們都在大會上立刻得到類似賴瑞布萊恩的幫助。
TED 希望達到的「對話」、「改變世界」已經發生,正因為影響力愈來愈大,即使入場門票將近台幣20 萬元(6000 美元),仍舊銷售一空,每年都供不應求。
除了實體活動外,從2006 年開始,TED 將講者的演說影像上網,網友連註冊都不必,就可免費取得。這個動作打破了原本只是菁英人士間聚會的圍牆,社會大眾都可以受到講者的啟發。
當TED 演說上網後,傳統媒體開始注意它的影響力。曾有媒體報導,TED 是個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新興媒體,它幾乎一下子就做到了眾多媒體集團的夢想。
為什麼每年舉辦論壇演說的單位這麼多,而TED 卻能引領風騷?這得先從TED 幕後最重要的人物克里斯安德生(Chris Anderson)談起。
克里斯安德生曾經當過短暫的記者,之後就開始一連串的媒體創業,大部分以雜誌為主,例如:business 2.0。他也曾經做過網站,對數位媒體不陌生。媒體出身的他,對傳播技巧很嫻熟,2001 年,當他一接手TED 營運時,就是以「媒體」定位來操作。
他知道傳播影響力的關鍵點是什麼?一個有分量的講者或者名人,加上打動人心的演說技巧。
目前整個TED工作人員約有70 位,工作內容就落在這兩個主要領域:一個是發掘講者,另一個就是訓練講者,做這輩子最動人的一次演說。
@Source from: 30雜誌 2010.06.24
永遠前衛的建築冒險家 跟伊東豐雄學思考自由式@People
在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的建築世界裡,建築就像一場永不停止的冒險。伊東的建築,從抽象、無機的「風之變樣體」,40 年後變成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伊東的人生,從30 歲漆黑封閉的黑盒子批判者,成為當今最親近自然最有人味的建築大師。
不斷批判辨證的旅程,讓他開展出更加遼闊的建築格局,這裡,是花、是貝殼、是聲音的涵洞。他,安靜優雅地看見自然界驚奇的衍生秩序。
試著拿一枝筆,畫一朵花。很多人的畫法可能是圓圈組成的花瓣,但到了伊東手裡,這朵花變成看似規則又不規則的複瓣玫瑰花,一筆勾著一筆,跳脫人們習以為常的線性結構,自然形成一種令人稱奇的衍生秩序。
而躺在白沙上螺旋狀的貝殼,也進入了伊東的建築世界。螺旋體在建築上相當罕見,因為非線性結構大費周章,但是伊東說,「貝殼之所以會呈現螺旋狀,那是牠持續成長的證明;如果是圓形,就表示牠已停止生長。」
這些來自於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伊東哲學,要訴說的是一種被都市機器人們早已遺忘的真實生命,尋找有機成長的生命力,是伊東建築最迷人之處。
伊東的自由
在快窒息的都市森林裡,很多人的一天,都是從自閉症的住宅中,透過高高的煙囪開口確認了早晨的陽光,接著開始一天的工作。敏銳的建築師,總是早一 看見人類內心的狀態。伊東透視到都市嚴重的「孤兒現象」,他想透過建築找回尊嚴和自由。
5 月31 日,打著粉紅領帶的「Ito 様」,看似紳士的鞋子內,居然露出了紅黑相間的有機圖案襪,大師溫文有禮,語帶幽默機鋒,拿起手中的水杯,他,更像個哲學家。水杯的「搖蕩」,蘊含著輕微抗拒,卻希望刺激出某種流動,創造自由的空氣。這天,正是伊東豐雄69 歲生日。
生日禮物,大師為台灣30 世代寫下生日感言,白紙上木刻般的字痕寫著:「去創造自由吧!」如果要認識自由的大師,必先認識搖蕩後,水杯裡「水之變樣」的奧妙。
30 歲設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從一個接不到任何案子的非主流,躍升為國際建築巨人,40 多年的建
築師生涯,伊東一直讓自己處於像河川中「流動」及「漩渦」的思考狀態,透過水流不斷的沖刷與刺激,從自然與時間的消長中,體悟建築最大的自由度。
這個呼吸般的自由空氣,作為一種與20 世紀「抽象空間」抗衡者,伊東提出了完全與主流相反的「真實空間」思考。他認為人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建築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新的真實(new real),應該是可碰觸的,產生具有機生命力的仿生建築。
這個取法自然的新真實空間概念,在高雄世運主場館,成了像風吹絲帶一樣遼闊優美;到了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進入的是中國玄學裡壺中居境地;而在台大社科院,他又把學院巨塔變成一座可呼吸的白色森林。
@Source from: 30雜誌 2010.08.05
台灣就是不一樣 風格力@News
小小的一個海島,像川劇的「變臉」,快速切換著不同表情,也像任意門的魔術方塊,新舊交錯、東西融合。
在台北,剛上了國際《Wallpaper》雜誌的好樣餐廳,只是一條巷子裡的風格小店,但老闆Grace 的臉孔上卻有著「自信下的美好」;在「伊通公園」藝術家莊普的臉孔上,你又可以看見「城市中的黑色幽默」。他在舉著立牌的兩隻米老鼠上,寫著:「 我討厭村上隆」、「我討厭奈良美智」,詼諧又批判。
在台中,最受部落客歡迎的一中商圈多多綠茶老闆,臉孔是「用kuso 玩味人生」,當你失戀的時候,他會給你一杯叫做「心痛的感覺」的白開水,要價50 元。
在台東,有機小農賴盈羽的臉孔是「踩在土地上的滿足」。為了種植父親愛的水蜜桃,從城市走入深山,她把夢田變農田。
台南謝宅民宿主人謝小五的臉孔是「過去美好的回憶」。他用兒時記憶與設計創意,讓四十多年老屋子有了新生命。
人的精彩,各式各樣的生活主張,讓台灣進入「風格經濟」時,有了不一樣的可能。
「6」的無限可能
作家侯文詠觀察,過去台灣是OEM、ODM 工業式的縱軸發展,大家只能在同一條直線上競爭,但是進入多樣性的風格經濟橫向軸線時,每個人都是獨立經濟體,要的是有個性的生活主張。
「現在台灣愈來愈多的消費行為,取決於個人對風格的偏好,急於展現我是誰?」風格經濟專家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觀察。
在這個重新交會的時代,台灣的經濟樣貌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方程式,這是台灣最新名詞叫「六級產業」,它融合了一級農業、二級工業、三級服務業,你可以把各級產業組合成「1+2+3」,也可以玩「1X2X3」,有趣的是,「不論是加法,或乘法,答案都是六級產業,」專門輔導文化創意產業的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分析。
拿下世界麵包大賽冠軍的吳寶春,就是玩「(1+3)X2倍」的例子,他以台灣一級產業獨特的酒釀桂圓、米釀荔枝的東方餡料,融入西方麵包中,做成「酒釀桂圓麵包」及「米釀荔枝麵包」,變成三產的消費服務,再加上躍上國際舞台加倍力道,連讓日本人都迷上他的米釀荔枝麵包,組團飛來學藝。
他曾連中餐都吃不飽,現在成為全世界最會做法國麵包的達人,講課、開店、當顧問,也準備成立公司平台,把一產的荔枝和整套服務流程外銷到日本,一個麵包師父已不再是師父,成為風格達人。
台灣第一個女神農、遊山茶訪總經理葉淑盆,先生是第三代的茶農,原本只賣批發市場,但台灣買家有個習性,總認為別人「挑剩」茶一定不好,她看著那些一斤可賣到幾千元的「黃金」變成乏人問津的「草」,夫妻決定成立「遊山茶訪」。
從一級的茶農,到二級的製茶工廠,到三級的消費品牌,加上多年精研的茶道文化,葉淑盆正在進行「1X2X3」的風格品味融合,希望建立台灣獨有的茶文化風格品牌。
@Source from: 30雜誌 2010.08.12
閱讀,讓你不一樣@Thinking
顛覆一般人的想像,一個完全沒有機械產業背景的經營團隊,如何帶領這個傳統上由師傅帶徒弟傳授技術的「黑手行業」,進而成為國內線性傳動產品的領導廠商,與日本、德國的競爭者一較高下?
創立於一九八九年的上銀科技做到了。多年來,他們專注於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產品的研發和製造,提供電腦化精密設備的主要核心元件,在全球陸續獲得的專利數已超過六○二件。由於上銀科技的技術與國外競爭者不相上下,價格卻比同業便宜,因此訂單源源不絕,今年上半年的EPS更是業界第一。
「學習力就是競爭力」這句話,或許是最好的註解。閱讀EMBA雜誌二十多年的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表示,由於董事長卓永財熱愛閱讀,當初他從企管顧問公司轉換到機械產業時,便思考如何在這個領域裡跟別人不一樣。他觀察,這個產業通常都是透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經驗傳承,較少致力於創新。因此,他採用許多擁有機械碩士背景的人才,鼓勵員工大量閱讀專業書籍和論文,持續創新技術,EMBA雜誌就是卓董事長指定主管必讀的書籍之一。
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分享,平日她也習慣推薦員工閱讀EMBA裡的某幾篇文章,並且在會議中時常提到文章裡的重要觀念,引發員工興趣,透過這個方式建立共同語言。
最近她從EMBA第二八八期「西南航空用愛領導」這篇文章,即獲得不少啟發。她指出,過去從許多書籍都曾讀到西南航空的成功經驗,但她總覺得要讓員工在工作中「享受樂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可能要先找到有這類特質的員工。這篇文章即給了她解答,裡面提到經營者本身必須很有耐心地塑造組織文化和氛圍,用愛與尊重的方式對待員工,員工也會以相同的方式關心客人。
她表示,或許大部分員工不像西南航空的空服員必須直接面對顧客,但員工在工作中的心情,對於產品品質的影響卻很大。由於產品製程複雜,從鋼材到最後材料的組裝,至少要經過二十到五十站。如果其中一個站的員工因為心情不好,不小心輸入錯誤數值,整批半成品只能全數報廢。因此,雖然通常員工人數越多的企業,越需要用紀律去管理,但上銀科技在管理上仍保留一定彈性,例如雖然員工必須穿制服,但工程師可以留長髮蓄鬍子,部份辦公室的員工也可以穿拖鞋。
此外,隨著團隊成長和新一代員工的加入,她認為主管應該以教練式領導帶領員工,讓員工發揮自己的優點,也許目前很少企業這麼做,但未來他們將朝這個方向努力。透過閱讀,上銀科技持續累積灌溉事業的豐沛養分。
@Source from: EMBA雜誌第290期(2010年10月出版)
很久以前,有一種創新@Trend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裡……」知名的電影「星際大戰」,片頭是這樣開始的。它結合了最新的科幻和最古老的神話元素,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科幻片的風格,創造了一個「新」類型。
也許最近的年度會議中,你的公司希望強化的能力之一,正是創新。創新要從哪裡著手?這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事實上,創新可以從模仿,或者身邊的舊元素開始。
因為在其他產業,可能早就找到了更好的做事方法,或是發明了好東西。從別人那裡汲取創意,尋找「啟發」、「刺激」,創新似乎也就沒有那麼遙遠了。
但模仿是有學問的。首先,應該盡量遠離自己的領域,尋找模仿對象。直覺公司前創新長墨瑞(David Murry)說:「如果你是在自己的領域裡借用點子,人家說你是小偷;遠一點,人家說你是聰明人;更遠,人家說你是天才。」
因此,如果你聽到醫療保健產業和流行時尚品牌互相交換員工,以找出值得彼此模仿的做法,也就不用太驚訝了。
還有,不要只模仿知名的、成功的公司,這樣很可能不過讓你產生一些me-too的做法而已。誰說失敗者不值得學習?蘋果公司賈伯斯說,他回到蘋果擔任領導人的十年內,唯一雇用過的顧問服務,是分析捷威電腦公司(Gateway)的零售策略,以便蘋果公司模仿捷威的零售店概念,推出蘋果零售店時,不會重蹈捷威的覆轍(第293期第五○頁)。
模仿別人的構想,要記得改變或組合。就像「星際大戰」把不同素材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一種創新。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結合模仿和創新,做個聰明的模仿創新者(imovator)。
除了創新之外,年初時刻,很多企業思考的,還包括長期的經營課題。有幾個問題,是高階主管應該問自己的。
例如,我們應該訂定怎樣的策略界限?如果我們不知道,哪些商機是我們不該去追求的,那就表示公司沒有明確的事業策略,也表示不同單位員工的行動,將可能稀釋了資源,或傷害了公司的聲譽。
還有,我們應該如何產生創造性壓力?大多數人都喜歡擁抱自在的習慣和熟悉的東西。為了克服這種慣性,我們必須設法把大家推出安逸區,激發創新。公司不妨訂定有挑戰性的目標,對員工或各事業單位進行績效排名;或者,刻意讓大家的職責範圍(績效責任)大於執掌(資源掌控),迫使大家必須尋求跨部門合作與交流(第293期第一一○頁)。
結合跨疆域的元素,永遠是最好的創新泉源。
@Source from: EMBA雜誌第293期(2011年1月出版)
瘋台灣主持人Janet 30歲身價千萬@People
文/蘇鵬元
「瘋台灣」主持人Janet:買超過3000元的東西就要考慮/一手賺錢一手記帳 30歲身價千萬
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Janet謝怡芬,實際上個性勤儉,不追求物質享受,靠著存錢、記帳與匯率換算法抑制消費,把閒錢用在投資自己,才30歲就已身價千萬元,堪稱御財有術的小富婆代表人物。
螢光幕上,Discovery頻道「瘋台灣」節目主持人Janet(謝怡芬)總是給大家健康陽光的形象,曾去過四十多個國家,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旅遊的她,只要講起旅遊,話匣子就停不住,而她第一次感受到錢的重要性,竟也和旅遊有關。
籌措旅費/賣小餅乾、洗車樣樣來
在美國長大的Janet,從小就懂得靠自己籌措旅費。十六歲那年,她申請到厄瓜多的海外志工服務,對高中生來說,這筆旅費並非小數目,為了能夠成行,Janet用盡各種方法籌錢,包括賣自製餅乾給鄰居朋友、寫信向老師、企業募款等等。
就在想破頭之際,她靈機一動,先到加油站詢問能不能免費用水,然後在入口處設立洗車服務處,接著請最漂亮的朋友高高舉起牌子,打出「免費洗車」的宣傳。
免費招數果然奏效,吸引一堆車主上門,她和朋友會在洗完車後,很有心機地向對方說:「剛剛那個開賓士的好小氣喔,才給這麼一點小費」,聽到小女生的天真抱怨,不少車主真的浪漫加碼。最後,這個純收小費的小生意,在扣掉請朋友吃飯的費用後,順利籌到五百美元旅費。
類似上述想盡辦法籌措旅費的情節,不斷在她的人生當中發生。
像是在法國當家庭保母、在阿根廷街頭當街頭藝人等,這樣多彩多姿的經歷,不只增加人生經驗,也讓她了解到賺錢是多麼不容易。
正因一分一毫得之不易,Janet拿到薪水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半的錢存起來。對她來說,出社會初期,累積本錢很重要,唯有累積一定的金額,才可以拿錢去投資,以增加更多財富。
所以,Janet說,「賺五萬元的時候,至少要先存兩萬五千元。」
克制消費/超過一百美元就是很貴的商品
雖然螢幕上光鮮亮麗,但周圍的人談起對Janet的印象,總是節儉。助理Jennifer就說,Janet購物都深思熟慮,甚至不主動去逛街。
經紀人李景白也有很深刻的印象,Janet三年前意外接下「瘋台灣」的主持棒時,當時她從美國來台發展一段時間,仍未有明確方向,原本已經打算回美國,衣服也已打包上了船運,在預算有限下,治裝費頂多只能買地攤貨,不過Janet也買得非常高興。「不會一定要穿名牌」,是經紀人留下的第一印象。Janet自己也提到這點,「如果高中時可以穿十美元的T恤、三十美元的牛仔褲,為什麼現在不行?」
為什麼會這麼省?Janet說,都是因為父母親不在乎物質生活,父母親沒給,小孩自然不會想要,「我的衣服都是姊姊給我表姊,我表姊再給我」。
除了對物質要求不高,Janet還自創一套匯率換算法,用來克制衝動性消費,而這方法是從過去在美國的生活經驗而來。
她認為超過一百美元的商品,就是很貴的商品,而一百美元大約是新台幣三千元,所以只要買超過三千元的商品,Janet就會考慮再三;同樣的道理,當她去馬來西亞出外景的時候,由於一元的馬來西亞幣約等於新台幣十元,所以只要商品超過三百元馬來西亞幣,Janet內心就會掙扎許久
Janet回想買超過三千元的東西,不是打折過的衣服,就是為了工作走秀的時尚精品,她目前手上的皮夾,是從大學畢業後用到現在,一用就是九年。翻開Janet的皮夾,裡頭現金不到一千元,「出來拍外景時,吃的、用的都是公司付錢,自己花不了多少錢。」Janet笑笑地說。
除了在消費前運用匯率換算法思考外,從高中到大學時期,Janet也養成記帳習慣,而這個記帳習慣則是受父親影響。
在美國的時候,父母給她一張信用卡,雖然不會限制花費,但要求必須留下每一筆簽帳單,「以前我都要把每一張簽帳單給我爸爸看,因為他都會逐項打勾,一個一個check(檢查確認)」。耳濡目染下,Janet從高中時代,就養成記帳習慣,就讀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因為當時一年學費就要四萬美元,除了申請獎學金,剩下的就只能辦助學貸款。
Janet會利用學校發的學生簽帳卡,先把錢存進戶頭,再在校園內簽帳消費,然後每個月確認消費金額,只要這個月超過一百五十美元,下個月就少花一點。
製造機會/投資所屬公司替自己加值
出社會之後,Janet並未停止記帳習慣,只要每個月消費接近一萬元,就會節制消費。
來台工作後,她與室友在台北市合租房子,仍然會在付完房租、水電費後,馬上記帳,並每隔四個月將手寫的記帳本輸入電腦Excel檔案,將費用區分為水費、電費、房租等欄目,每筆帳目都一清二楚。
不過,講起檢查帳務,Janet比起爸爸的功力,可謂自嘆弗如。
@Source from: 《今周刊》710期
HTC頭號熱血設計大將>>陸學森:我就是想改變世界!@People
蘋果的iPhone就跟西瓜種子一樣滑!」、「天線不Work,就只是個玩具,不是手機!」話語或許聽來戲謔,但卻也頗為實在,這些全出自HTC創意長陸學森(Horace Luke)的口中。如此的高標準不僅是用來衡量對手,更是對內要求的準則,因為他的目標很宏大,要用自己的設計,改變世界!
經歷多元設計背景、獲獎無數的陸學森,是HTC執行長周永明在二○○六年延攬接任創意長,為HTC軟實力團隊掌舵的核心人物。「如果不是要做品牌,我是不會來HTC的,」他說。
說起話來相當熱情隨和的陸學森,對設計的標準很高,總是要求旗下設計團隊在五秒內就要讓產品可被感受到它的設計理念,不然就稱不上好設計。他還擁有異於常人的精準眼光:「只要有一個pixel(像素)的失誤,Horace都抓得出來,」和陸學森一同工作的產品設計經理黃聖鑫形容。
先突破自己
陸學森的第一個突破,是他自己。父母都是會計師的他,最初的志願其實是念會計並成為一名精算師。然而曾在高中受珠寶設計老師啟蒙,而學會用設計表達自我的陸學森,最終還是突破了保守窠臼,轉而學習建築、雕塑,最後又因為雕塑不足以累積「改變世界」能量,轉而走上工業設計。做過空間模型,也設計過珠寶、會展空間及商業陳設,陸學森人生前半段的設計之路在進入耐吉(Nike)時達到高峰。
身為耐吉企業形象設計師的他,身邊盡是全球最頂尖的設計師,左邊的同事曾為上一季的Tommy Hilfiger操刀設計,右邊的人還幫藍寶堅尼(Lamborghini)跑車設計過內裝。在多元組成的團隊裡,學到了多工(multidiscipline)合作的整合能力,更了解如何同時用空間、產品、廣告等元素,為產品訴說故事。
最後受夠了消費產業總是「傳真來、傳真去」的落伍溝通方式,嚮往科技的陸學森,毛遂自薦找上了微軟,陸學森開始將設計融入科技的新嘗試。
雖然剛開始新東家並不十分相信他,只願釋出兼職工作,而且做的也是無關銷售的未來概念計畫,但一九九七年,陸學森以reMemory COncept攝影預警系統為微軟拿下了美國《商業週刊》(現更名為《彭博商業週刊》)IDEA設計大獎「突破設計」銀獎。之後陸學森就陸續參與了滑鼠、第一代XBOX、Windows XP相關設計工作,最後進入行動運算團隊,也因此結識周永明。
然而這些精彩的設計經歷特質,都還不足以說明陸學森在HTC軟實力團隊的「核心」角色,因為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為HTC一片片拼起了軟實力大軍的人才拼圖,一步步讓各方設計人馬集結在HTC旗下。
二○○六年,執行長周永明的品牌夢想打動了陸學森加入HTC,在設計領域累積了廣大人脈的他,立即找來了過去在微軟的合作老友班佛(Drew Bamford)與沙泰(Micah Shotel),負責於西雅圖成立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中心。
「Horace的嗜好是蒐集人才,」One & Co合夥人柯以爾(Scott Croyle)笑說,而他自己所屬的公司,也是陸學森的收藏之一。
「他總是喊著go go go,要我們繼續往前做,就算做錯也沒關係,」One & Co合夥人貝克(Jonah Becker)如此形容。
稱職的啦啦隊長
「我只是一個啦啦隊,」陸學森自嘲自己的工作很簡單,不過是喊喊加油,或是在設計與技術團隊溝通遇上瓶頸時,幫忙拜託工程師再想想辦法而已。說來簡單,但其實陸學森要兼顧的面向卻十分複雜,手機除了要美、要好用,還得要工程團隊製造得出來。
「這全部都與『整合』有關,要將所有東西帶進這小小的手機裡,」陸學森說,很多細微的設計都必須奠基在許多紮實的基本功。他笑說自己的設計之路是從每天每天「削鉛筆」開始。
陸學森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築設計公司任職,那時連設計都搭不上邊,老闆只是交給他一盒髒兮兮的彩色鉛筆,要他不但要把鉛筆削尖,還要把鉛筆按照色相、明度、長度一一排好,「光這個工作,就花了我兩個半星期,天天削著鉛筆,」他回憶。
陸學森指指身邊的團隊,強調他們第一份工作就能動手設計,真是幸運無比。然而也或許正是因為自己崎嶇的自我探尋之路,陸學森對於團隊也多了份體貼與期待,一聲聲的激勵,都是希望他心中「改變世界」的熱情種子,能傳遞給每個團隊成員,持續探索世界舞台!
@Source from: 數位時代雜誌 2010.12.07
未來,三樣東西會消失@Trend
凱文.凱利這位經常四處旅行,以親身觀察和思考來寫作的媒體人,長期關心技術演進如何改變社會的議題。他觀察不久的將來,書包、辦公桌椅及紙媒都會消失……
凱文.凱利(Kevin Kelly)是《連線》創刊主編,他從高中畢業後就到世界各地遊歷,包含1970年代曾在台灣生活一段時間。以日常觀察為基礎,結合技術變化談趨勢,是他的一貫風格。
12月初的一個冬日中午,接受完密集媒體採訪後,凱利來到北京清華大學一棟早期建築所改建的餐廳,與包含我在內的幾位座談會與談人一起吃飯,做例行的會前溝通。這座明年將慶祝百年校慶的大學,建築風格借鏡自美國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而這所學校也是凱利先前寫作時常參考的技術來源。
席間,大家都想把握機會,多從他口中聽到些意見,一場溝通會很快又轉變成一場記者會,別人提問由他回答。但凱利畢竟不是自動販賣機,也不是那種什麼都能談的名嘴,面對他所不了解的問題,特別是和中國有關的,他很技巧地把問題拋回去,詢問對方的看法,場面很快又轉成是他在問大家問題。
他終究還是一個有科技信仰的人,謹守「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態度。或者見識過太多大場面,已經熟練自如。這趟中國行,是為了他在1994年的舊作《失控》發行簡體版而來。像他這種從科技發展看社會趨勢的專家,在中國還沒有。
中國目前這個領域只有工程師和科學家,這也就使得他的發言得到相當的重視。
這位經常四處旅行,以親身觀察和思考來寫作的媒體人,近年文字產量和提出新概念的能力遠不及過去,但關心的主題仍然不變:技術演進如何改變社會。他在北京的6天行程中,被太多演講和採訪,把時間切得太細又填太滿,以至每個話題都只能點到為止,但仍做了盡可能的陳述。
書包不見了 在教育方面,他認為書包和課本必然會消失,教學內容將以可互動的影像為主體,透過電視、電腦或電子書螢幕都可以,重點在於教學方法要改變,讓學生有更多參與感,針對課程規劃和內容可以有更多討論。回家功課可以透過發郵件,回到學生家裡的電子裝置上,家長可以和小孩一起做功課,並且把意見反應給老師。 把老師、學生和家長整合起來,讓教育有更多可能性和參與感,是凱利認為在目前的技術和產品發展下,可以促成的事。小孩不用背書包上下課,課本也不是一本本印刷好而不能改的材料。過去,學校和老師主導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學生和家長只能配合,這還是屬於工業時代的批量生產概念,有利於在可控成本下進行推廣。當技術進步把教育的成本往下降,針對個別需求的個性化教育就有出現可能。當然,凱利也強調,當學校和老師釋出更多控制權,學生和家長,特別是家長也要多花時間來參與,才會有效果。
辦公桌椅會消失 在工作方面,他認為辦公室桌椅和大門也會消失。在電腦網絡和社群網絡發達之下,很多工作將透過「群包」(crowdsourcing)來完成,類似維基百科的概念。有著同樣興趣或同樣專長的工作者,彼此可能認識或不認識,透過網絡組織起來,就有可能共同來完成一件工作。
群包比外包更進一步,不只是把特定工作針對特定供應商開放,而可能是把所有工作對所有人開放。至於工作代價是有償或無償,就看工作性質。過去,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專家和同好組織起來,成本非常高昂,如今則大幅下滑。那些不喜歡組織層級和官僚結構的自由工作者,或者具有某種稀缺價值,而藉由和不同專案合作以放大其價值者,構成了群包的基本參與者。
凱利認為,群包將讓更多好想法被落實的成本降低,因而可以啟動。不過,面對不曾謀面的合作對象,這中間的信任基礎和工作品質的監督和管理,將是另一個大議題。
紙媒Bye-Bye 在媒體方面,他認為紙張終將消失。紙張、印製和流通等發行成本,註定絕大多數紙媒只能是在地媒體,無法符合全球化的需要。他認為,即時、個性化和低成本大量流通的特性,是全球化時代需要的媒體。另外,媒體工作者的內容和角色也在轉變,許多部落格寫手吸引的人氣,甚至超過媒體。這種個人媒體或業餘媒體,成長速度和影響力非常驚人。當所有人可以向所有人傳播訊息,誰是媒體、誰是受眾的角色就很難釐清,權力更大,挑戰也更多。
凱利不是那種驚世駭俗的大膽發言者,他更像一個溫和陳述故事的人。他提出問題卻不必然提出解答,雖然後者是聽眾更期待從他身上得到的。但這也是他的另一種提醒:可以被批量複製的執行建議,在我們正在進入的新時代,可能是不存在的。
@Source from: 數位時代雜誌 2011.01.27
2011年,找個自己的角落 / 幾米@People
嚴格說來,幾米早就不只是繪本作家,過去結合周邊商品的行銷,讓「幾米」成為品牌,如今更跨足設計界,成為貨真價實的生活風格(Lifestyle),原來繪本的世界也可以成為真實生活的態度。
那,「幾米」是哪樣的生活態度?走趟幾米的世界迷宮,看一段音樂魔幻劇場,你可以猜到幾分。
迷宮共有12 個角落、1 個世界中心,充滿神祕和處處暗藏驚喜。12 個世界角落象徵時鐘的12 個刻度,沒有動線規則,沒有制式解說,一切隨你探索。你可以在裡頭散步、找尋,或是佇立、凝望,更可以躲藏在任何一個角落回憶、發呆。你無須擔心會迷路,因為每個角落的入口,就是出口,溫室的蘭光網替代木牆,多了環保與穿透性,在這個角落同時望向另一個角落,自由來去。別忘了,探險完畢,回到世界中心,在iPad 上寫下你對這個世界的期望。「迷宮裡,永遠不會迷路;任何時刻,生命都有出口」,這就是幾米的生活態度。
走完迷宮,去隔壁欣賞「走向春天的下午」音樂魔幻秀!融合繪本故事、音樂舞蹈及大型幻術,華麗的多媒體投影技術,像置身幾米畫中的奇幻馬戲團,身懷絕技的獅王、小丑、貓咪、兔子,出現、消失、切割、飄浮的神祕幻術,全部真實呈現眼前。
想知道這些設計師如何重新設計「幾米」嗎?以下解析幾米風格重要元素,開始找個角落,設計你的幾米風。
幾米作品常出現兔子,某種程度也像是創作者的自我投射。如同他在《走向春天的下午》裡寫的:「 下學期又要話劇表演,讓我演一雙小兔子好了,這樣至少可以跑跑跳跳動一動。我像兔子一樣害羞,妳像獅子一樣威風,為什麼獅子會願意做兔子的好朋友呢?」幾米的本人就像害羞的兔子,不愛出鋒頭,身形瘦小,講話輕聲、靦腆,如果有人尊稱他為幾米老師時,他會不好意思糾正:「我不是老師,叫我幾米就好。」他曾畫了一本《謝謝你毛毛兔,這個下午真好玩》,主角老太太在廢棄動物園裡與毛毛兔重逢,重溫兒時夢,毛毛兔象徵溫暖與愛,喚醒老太太心中沉睡的小女孩,就像幾米用他的故事與圖畫喚醒每個大人心中的小孩,就算人老去了,童年的夢想與記憶還是能飛翔。純真的兔子,也是童真的幾米,難怪超過50 歲的他,看起來像30 出頭。
「我在森林裡,藏著好多好多的祕密,有些祕密我也記不得了⋯⋯,我看到我遺失的夢,在黑暗中微微發著光⋯⋯,我想再作一個夢!」
幾米的大部分作品都會往森林去「追尋一種不是現實的東西」,可能是遺失的記憶,可能是失落的夢想,走向森林,就像走向未知的生命旅程,在純淨而溫馨的森林裡,擺脫現實的陰影,不過,當故事主角從森林歸來後,還是會面對生命中真實的殘酷,繼續前進,「這就是成長,」幾米曾如此說。
10 多年前,幾米生了病,當時不曉得自己會不會活下來,心想出書可以當作紀念,開始繪本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森林裡的祕密》,不難明白,幾米愛畫森林、草原的原因,那是伴隨他走過低谷的療癒力量,也讓筆下的森林透出撫慰人心的生命力。
@Source from: 30雜誌 2011.01.27
30、40、50、60 人生幸福四重奏/劉德華非常態度 30年不敗@People
文/楊紹華、林心怡、莊 芳
前言
知足、節流,才能創造富足人生的起點;熱情工作加上理性投資,
才能大步走向富裕;守住財富、身心安頓,才能細細品味幸福人生;
最後,懂得分享與付出,人生才能臻至圓滿。
打造不同階段的四把金鑰,就能一路敲開幸福門,走向富足境地。
「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坐在眼前的劉德華,歪著頭想了大約十秒鐘,擠出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自己。
劉德華這個名字,對於全世界的華人來說,絕對不會陌生。在跨越五、六、七年級生的族群,他是陪伴著大家一起成長的偶像明星。看過劉德華版「神鵰俠侶」或是「旺角卡門」(又名「熱血男兒」)的人,現在可能早已成家立業;聽過他說「喜歡飄逸長髮」的女性影迷,如今還捨不得剪掉一頭秀髮。他的存在,是象徵這個時代的一種記號,也是一段青春回憶的代表。
三十年前出道/做足準備迎接機會
要說劉德華的演藝歷史有多「悠久」,早期和他合作過的女星多到不勝枚舉,陳玉蓮、關之琳、鍾楚紅、張敏、王祖賢、吳倩蓮、張曼玉等;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曾經熟悉的名字,已經逐漸消失在台面上,依然活躍在舞台的,惟獨出道三十年來、不敗的天王劉德華。
為什麼說他不敗?他在出道三十年的歲月裡,累計演出上百部電影、發過上百張專輯,舉辦超過四百場演唱會。幾乎每一年,他都會帶著新作品出現,似乎不停地告訴大家:「劉德華還在。」一般人恐怕不會用「正常」這麼普通的兩個字來形容自己,顯然,劉德華很希望別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
劉德華說,別人都覺得他不正常,三十年來,好像從未停歇,「其實,我並沒有刻意計畫,只知道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每個機會。」但無論是早期演繹的白面書生、叛逆青年或是武林高手,可都不是天外飛來的工作機會,而是他「刻意」準備得來。
無線電視台(TVB)藝員訓練班剛畢業,才十九歲的劉德華,還沒接到太多工作,就為電視台舉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擔任引導人員,負責帶領得獎人上台。那年,正好遇到知名藝人泰迪羅賓獲得「最佳男歌手獎」,見到劉德華外形出眾,泰迪羅賓立刻請他為一部新片「彩雲曲」試鏡。
年紀輕輕的劉德華滿心期待,以為可以獲得男主角的演出機會,想不到,「電影公司嫌我太胖,只安排我演個稱作『肥仔』的角色。」雖然遺憾未能當上主角,但卻踏上了他電影之路的第一步。從那時起他就知道,「身材太胖絕對不可能成為主角。」從此以後克制食欲,努力維持良好的身形。
就連香港歌壇天后、劉德華的好友鄭秀文,也對他的毅力大感佩服。她接受訪問時表示,「人人都想品嘗美食,但華仔為了保持最佳狀態,每天不停鍛鍊、嚴格控制飲食,才能一直維持接近完美的體態。」
已拍片無數/卻不計辛苦配合演出
鄭秀文對於二○○一年和劉德華一起拍攝電影「瘦身男女」印象很深。兩人扮演胖子,需要長時間化妝,並且要穿著很重的特製衣服。「那時我直接問他:『華仔,你已經到了現在的地位,應該不需要與我一樣,接演這麼辛苦的角色吧?要全程投入裝胖,還會傷害皮膚、承受肉體上的痛苦……』」劉德華給她的答覆是,「別想那麼多,盡力演好每個角色就是了。」
在近期新片「新少林寺」中,劉德華有一場下定決心剃頭出家的戲,「到了那一刻,他毫不猶豫地拿起剪刀為自己削髮。」導演陳木勝表示,那一幕順利拍完後,工作人員趕緊上前關心,近看才發現,他的頭皮有不小心弄傷的痕跡。由此可見對於工作,劉德華確有不同於「正常人」的忍耐功力。
「我想,沒有多少藝人可以花三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不停地為自己的工作付出,大概就只有劉德華做得到!」鄭秀文說,多年後回想起與劉德華的合作,她都記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在多高的地位,都要好好把握。」
就算保持演員該有的基本配備「外在條件」,還得加上對工作的熱忱,才能接近成功。為了得到金庸著名小說《神鵰俠侶》改編電視劇中的楊過一角,從未拍過武俠片的他,在試鏡前跑去YMCA青年會上課,從早到晚練習翻筋斗。還特地在訓練時,模仿斷臂的楊過,把一隻手臂綁起來,學著在身體不平衡的情況下前翻、後翻,完全練會才肯罷休。
遭公司冷凍/努力不懈充實自己
當時沒人想到劉德華會演古裝,他指著招牌鷹鉤鼻說,「尤其我長得像個外國人,鼻子又這麼大。」試鏡時,劉德華主動在評審前表演單手翻筋斗,令人意外的表現,當場打敗所有競爭者。「別人都沒準備,角色就讓給我嘍。」談到這段往事,劉德華露出一絲得意的表情。
這齣戲的確令他初嘗走紅滋味,只是好景不常。訓練班畢業後,他和電視台簽了三年合約,在即將續約之時,劉德華提出除了拍攝電視劇以外,每年還想多接拍一部電影的要求,但遭拒絕。之後,整整被冷凍九個月。
這段時間,完全沒有機會接演主角,只在「鹿鼎記」中軋上一個配角飾演康熙皇帝。「演配角也無所謂,以前從沒人記得誰演過皇帝,這次,我就要大家記住『劉德華演皇帝』。」就算只是小菜,同樣也要做到色香味美。劉德華和編劇找遍明、清歷史資料,讓自己在戲中,成為絕對不可或缺的「配菜」。
「每件事情只要充滿信心、做足準備,回報一定不會低!」九個月的冷凍長假裡,練武打、學騎馬、讀英文,劉德華樣樣都來。多年後到台灣拍攝電影「異域」,精湛的騎馬技術終於派上用場。周遭的人問他,「你為什麼騎得這麼好?」他還調侃自己,「不就是那九個月嘛!」
「我不覺得難過,」劉德華看來一派自在地說,拍了幾年戲,一部接著一部沒停過,「這段空下來的時間,正好讓我靜一靜,去思考未來的路。」他也越來越能理解,「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安排的...
@Source from: 今周刊 2011.01.28
iPad翻轉你的想像!@Trend
2010年11月30日,一家3C用品店的門口,還沒到早上11點的開門時間,排隊人龍就已湧現,原來眾所期盼的蘋果iPad,終於在台灣開賣!搶得頭香的消費者凌晨4點就來排隊,開賣首日,全國不到1萬台的備貨量就售出九成。
不只台灣瘋iPad,拿下眾多2010年度科技酷品排行榜冠軍的iPad,從4月上市以來,至9月底蘋果公布第四季財報為止,已在全球大賣超過700萬台。分析師預測,若再加上年底購物旺季,iPad全年總銷量可望上看1300萬台。這些亮眼數字,早已粉碎iPad推出時「定位模糊」、「只是放大版的手機,縮小版的筆電」等各種質疑。
填補硬體市場空缺 iPad的出現,不僅為蘋果的事業版圖再添一名生力軍,同時也在全球掀起平板電腦大戰,各家科技大廠都把iPad視為頭號對手,紛紛搶推平版電腦一決雌雄。若單從硬體來看,「平板電腦」並非新概念,但為何只有iPad能在全球創造供不應求的熱銷佳績?
「iPad比筆記型電腦更方便,比智慧型手機更強大!」或許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n Jobs)在產品發表會上說的這句話,就是iPad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賈伯斯的精明布局,讓蘋果能搶在第一時間填補手機與筆電之間的市場空缺,成功創造先進者優勢。
再者,承襲蘋果產品的一貫優點,iPad擁有流暢的介面設計與直覺的使用者體驗,就連時尚的外觀設計,也是所有蘋果迷津津樂道之處,這讓iPad比起其他平板電腦更顯突出。
若細看產品規格,輕薄易於攜帶的尺寸,方便使用者隨時隨地把玩,上網、玩遊戲、收發email、看電子書、瀏覽線上影音都不成問題。偌大的高解析度螢幕,加上支援多點觸控技術,能準確而靈敏地反應使用者動作,輔以178度超廣視角的LED背光顯示器,提供更銳利、清晰的影像,這些都大大加強了進行以上活動的樂趣。
最後,iPad帶給眾人的最大驚喜,莫過於提供「iPad+App Store」的完整生態系統,無縫整合軟體與硬體的使用經驗。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iPad仍存在一些缺點,其他平板電腦還是難以撼動其市場地位的根本原因。
由App Store打造的「軟硬結合」產業鏈,已成功帶動蘋果旗下眾多產品,賈伯斯聰明地把iPad也納入這個體系中。目前在App Store上,已有超過30萬款應用程式,幾乎都能在iPad上執行,更不用提還有超過3萬5千款專為iPad設計的應用程式。
若把以上種種優勢全都加總起來,iPad可就不只是一台平板電腦,而是一個可以創造無限可能的新媒體平台,而iPad也的確正朝這個方向前進,在許多領域中帶來翻轉力量。
突破傳統使用模式 首先,在廣告方面,eMarketer資深分析師維納(Paul Verna)認為,iPad能提供消費者更全面性的廣告體驗。維納引用Nielsen的調查指出,35%的iPad使用者喜歡點選各種形式的廣告,包括影片、文字、多媒體與互動廣告,遠高於iPhone(18%)與其他電子設備(17%)。若再加上蘋果的iAd平台,iPad將為未來的廣告市場帶來巨大商機。
而媒體業更將iPad視為挽救下滑銷售的救星,紛紛計畫推出iPad專屬的出版物。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就計畫推出只能在iPad上閱讀的電子報《The Daily》。
但在這之前,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則已搶先發表了iPad版雜誌《Project》,善用iPad的多媒體互動特色,在內文中嵌入各種圖表、連結與影片,期望為新聞媒體的收費模式找到一條出路。
同樣的道理,iPad也為電子書領域投下一顆震撼彈,為此賈伯斯還特地為iPad打造專屬的電子書應用程式iBooks。
從消費者端來說,iPad多媒體互動功能為書籍增添更多註解與資訊,讓「看」書變得更有樂趣。從作者端來說,iPad完整的生態體系,從製作、上架到銷售一氣呵成,打破傳統出版流程,省下大量成本。從電子書閱讀器來說,iPad不失為一個新的選擇,直接威脅到Kindle的銷售。
最後在遊戲領域,App Store創造出的遊戲軟體熱銷奇蹟,早已不用贅述,若能在iPad上複製這一成功模式,將為遊戲開發者帶來新的銷售管道。不過對開發者來說,iPad更大的螢幕、更強的硬體配備、更多元的使用行為,則是未來開發遊戲時的重重挑戰。
看到這裡,你或許發現,iPad最大的創新之處,不在於它的硬體規格,而在於它的使用方式,當它應用在不同領域時,就能產生出不同的使用行為。對賈伯斯來說,他創造了一台新的科技產品,但對很多人來說,iPad卻成為開創更多可能的新契機。
@Source from: 數位時代 2011.01.18
二○一一年的十大商機@
創業家雜誌(Entrepreneur)指出,以下為十個即將改變今年的大趨勢,對公司而言,代表十個賺錢的機會:
趨勢一:世界對創意很飢渴。不管景氣將以何種速度復甦,創意都是王。公司不能站著不動,要把創意爆發出來。
趨勢二:又是嬰兒潮。嬰兒潮的年齡漸長,商機也隨之而來。例如,建築業可以蓋更適合年長者居住的房子;超市降低貨架高度,並且提供能夠連結到輪椅的購物推車;由年長者擔任店員,或者回答如何使用科技產品的電話客服人員,專門服務年長者。
趨勢三:整理行李了!根據預測,在美國,今年旅遊業將起飛,觀光產業會是價值一點四兆美元的大餅,創下史上新高。飯店、旅行社、露營地等,都將跟著水漲船高。
趨勢四:社交網購。網購成為一種社交活動,不再是網友一個人上網默默地買東西,而是跟親友邊線上聊天邊下單。例如,會員限時搶購折扣名牌商品的網站,就非常依賴會員在網路上的交談衝買氣。許多公司透過網友揪團,光做網路團購生意,就已經大賣。
趨勢五:可愛的家。前兩年因為金融海嘯,消費者暫停家中需要整修的部份,現在他們的錢包再度打開。此外,還有消費者希望房子變得更節能環保,相關綠色產品都是當紅炸子雞。
趨勢六:健康照護。根據美國勞工部的官方數據,美國二十個成長最快的產業,其中一半都跟健康照護相關。從二○○八到二○一八年,健康照護相關產業在美國會有三二○萬個新工作機會,比任何產業都多。
趨勢七:男性的生活。無論是帶有培根味道的牙籤,還是能夠修飾啤酒肚的服飾,越來越多公司瞄準年輕、學歷高、收入好的男性。
趨勢八:小綠綠。已經好幾年,乾淨科技都是創投業者的心儀對象。美國相關產業前年獲得四千二百億美元的資金,占創投業投資的一七%,比大前年的八%,成長一倍以上。
趨勢九:追求負擔得起的奢華享受。經過金融海嘯洗禮,消費者變得更挑剔、對價值更敏感。為求生意上門,之前公司端出價格低、品質好的產品,現在消費者已經習慣,繼續期望有這樣的產品。
趨勢十:身體動起來。即使在不景氣期間,加入健身中心的會員人數仍然保持穩定成長。根據統計,美國目前有四千五百萬人是健身中心的會員,其中超過一千萬人是在二○○九年時加入的。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93期(2011年1月出版)
大衛·芬奇:鬼才的艱辛與堅守@People
大衛·芬奇看起來有些憨厚,可是他的片子卻都有點小邪惡—如果你曾經看過他導演的《七宗罪》、《搏擊俱樂部》和《異形3》—這個外形與影片風格相差甚遠的導演成為了2011年奧斯卡頒獎季的大熱門—他導演的《社交網路》橫掃各大影評人協會獎,勢不可當。2010年,芬奇憑藉《返老還童》獲得了第一次奧斯卡提名,而這一次,會僅僅是提名嗎?
劍指奧斯卡
Facebook、億萬富翁、人性挖掘、社會批判,每一個奧斯卡評委幾乎都能夠從《社交網路》中找到他需要的內容。《紐約時報》說:「《社交網路》有點像當年的《心理遊戲》,只不過,從當年的心理懸疑和驚悚,變成了《社交網路》中的青春和勵志。」這話只對了一半。青春只是表象。
故事通過倒敘、插敘等手法,著重描寫Facebook從無到有再到壯大過程中,以馬克·扎克伯格為中心的各個人物的聚散離合。在芬奇的影片中,馬克·扎克伯格卻只是一個擁有奇思怪想,說話有些神神叨叨,性格孤僻甚至有社交障礙症的男孩。他創造了Facebook帝國,建立了一個無需邀請函的超級俱樂部,打造了龐大的社交網路。然而他本人卻是一個沒有社交的人,他沒有辦法與任何人建立長久穩固的關係,無論愛情還是友情。他已經習慣孤獨,在他的眼中,人的心思和情感太難捉摸,不像數學公式和計算機程序那樣步步準確,於是,他寧願選擇後者。
縱觀近幾年的奧斯卡評委趨向,越來越傾向於將現實題材與人性批判相結合的影片。無論是2010年伊拉克戰爭題材的《拆彈部隊》還是2009年以電視節目為切入點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Facebook、億萬富翁、人性挖掘、社會批判,每一個奧斯卡評委幾乎都能夠從《社交網路》中找到他需要的內容。這也足以能夠解釋,為何在奧斯卡頒獎季,《社交網路》會擊敗包括《盜夢空間》等熱門,橫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等多項大獎。
天才與魔鬼
無論在電影內容還是影像風格上,芬奇的電影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其他導演迷失在大投資大場面中時,他卻始終有他的標準。
1981年,芬奇正式開始為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公司工作。在那裡,他跟盧卡斯學到了很多,包括拍攝電影的技巧、手法,尤其是好萊塢工業的技術正處於突飛猛進的時期。在此期間,他參與了兩部大製作—《星球大戰:絕地反擊》和《奪寶奇兵2》。之後,他開始成為一名專業的商業廣告和MV的導演。他的風格總是與眾不同,黑色另類成為他的主題。最終,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製片人看中了他,並開始了他的導演處女作—《異形3》。超過5000萬美元的本土票房,足以讓這個新人受寵。接下來的大衛,可不希望繼續拍這種授人以柄的影片,他其實早已胸有成竹。
1995年,一部《七宗罪》終於橫空出世。他找來了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現在看來,這絕對是一對黃金組合,再加上戲骨凱文·斯派西的詭異演出,造就了一部經典。之後再度和布拉德·皮特聯手的《搏擊俱樂部》,更是展現了他顛覆一切的才能。影片不斷地摧毀原有的秩序,建立新的價值框架,這部電影標誌著芬奇的電影風格邁向成熟。進入新世紀,他的《顫慄空間》、《十二宮殺手》和《返老還童》都展現了他對於各種類型影片駕馭的才能,《返老還童》更讓他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提名。
明星的「噩夢」
哪怕是再大牌的明星,在他眼中,也就是一個「活道具」而已,一切都要為了劇情和場景服務。
從《七宗罪》、《心理遊戲》到2010年最新的這部《社交網路》,每一部都有能夠讓人驚艷的場景與讓人叫絕的故事情節。而凡是出演他影片的演員,更是以被「虐待」而聞名。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芬奇對於演員的要求,對於場景的苛刻程度。在芬奇看來,這些光鮮靚麗的演員,只不過是他用來「破壞的活道具」。不管結果怎樣,他只要求真相,即便將世上所有那些看起來美好的事物都撕得粉碎也在所不惜。因此,在他的影片中,你能夠嗅到一種耐人尋味的殘忍。
布拉德·皮特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在《七宗罪》中,他就深受冷雨摧殘。因為情節需要,影片中很多場景都要表現陰暗的氛圍,因此雨景特別多。布拉德·皮特經常是一天中至少有12個小時都是濕淋淋的。他承認,自己到現在經常感到肩膀酸痛,就是當年《七宗罪》落下的病根。在《搏擊俱樂部》中,皮特也在其中與多名職業拳擊手實戰「肉搏」。儘管他接受了數月的專業訓練,但芬奇為了突現影片效果,要求拳拳到肉,因此還是讓皮特吃了不少老拳
另兩個有發言權的,則是好萊塢影帝邁克爾·道格拉斯和影后朱迪·福斯特。他們分別在《心理遊戲》和《顫慄空間》有過出色演出。在《心理遊戲》中,邁克爾·道格拉斯有一場開車沖入河中的戲,芬奇要求道格拉斯親身演出,以求逼真效果。當時已經年過半百的影帝在水下足足呆了兩個小時,這場戲才算完成。在影片拍完后,他也戲稱,這超越了他在水下拍戲的一個紀錄。
專訪知名導演大衛·芬奇
Q=《周末畫報》A=大衛·芬奇
Q:眾所周知,你是當今美國著名音樂錄像帶及電影導演之一。但其實你在導演電影處女作《異形3》(Alien3)前,不過是替史密斯飛船樂團和麥當娜拍攝音樂錄像,及擔任一些廣告的導演,你是如何踏上成名之路?
A:我向來都本著個人做事的宗旨,就是儘力而為,以不問成果的心態去做好自己的分內事。當然,能否成功還要看很多其它因素,包括幸運之神是否願意眷顧你,哈哈。很明顯,儘管我的處女作不太成功,但是其後的兩部電影《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因為反映了當代社會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而受到外界高度的關注和重視,這可能是跟我努力做事,並且獲得幸運之神的眷顧有關吧。
Q:喜歡你作品的影迷會一致同意,你對光影拍攝的技藝有著不一樣的獨到見解和發揮,這和你的早年經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嗎?
A:還記得我在年少時總喜歡花整天的時間畫畫,對雕塑、攝影和用錄音機錄音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大約7歲時,我看到電影《神槍手與智多星》的後期製作才如夢初醒,我之前一直以為電影是實時播放的,當時真的很震驚,想著:「哇,好酷。」這似乎是個好工作,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那棟樓的小孩都想做導演,而我也開始使用8毫米攝影機拍攝自己的作品了。
Q:那是從什麼時候好萊塢開始關注你,是你拍的音樂錄像帶嗎?
A:不是,你也知道,好萊塢常常裝作沒有關注你。有點奇怪的是,你得在洛杉磯呆足夠長的時間,人們才會信任你。我拍音樂錄像帶有10年了,1984年就搬到了洛杉磯,從1987年就開始拍些宣傳錄像帶,但是在我拍了8年還是10年音樂錄像帶和廣告以後,好萊塢才願意給我一個機會拍電影,真可悲。
Q:在你的作品中有什麼一貫的共性?
A:其實我過去的每一部作品,都希望盡量表現出作為導演應當具備的調度場景的技巧,我相信電影中的角色應當有人性化一面,才能讓觀眾有共鳴。到了《社交網路》,我的想法也沒有變過。不過我想強調一點,我個人認為《社交網路》算得上是一部精彩的人物電影,青年馬克創辦Facebook的過程轉化為天才的一個悲劇,主題是深刻的,編、導、演及技術環節,我們都非常用心地做到最好。比如馬克被女友甩了以後,他獨自走回大學宿舍,經過梯間、同學派對,然後坐在桌前打開電腦。這幾分鐘的段落,街景儘是灰黃深沉,配樂充滿實驗色彩,運用聽似雜音的電子音樂結合單鍵鋼琴聲,散發著冰冷混雜的新世代氛圍。全片格調正是由此展開,一步一步地配合主角從大學的群體生活進入寂寞的個人世界,達到以技術說故事的格局。
Q:很同意你的說法。電影開始不到20秒,馬克與女友在酒吧里談話,話題從嚮往進入高級社團到貶低女友大學,句句鋒利,逼得女友大叫分手。電影由始至終刻意不站在任何一方,這是你新鮮有趣的表達手法嗎?
A:毫無疑問,Facebook的創造「真相」依然是個謎,刻意分析只會墮進深淵,因為「真相」可能連當事人也不知道。所以我集中展現出網路化的社交特性之外,更道出一代天才為名成利就所付出的代價:有億萬身家卻無知心好友,這是很有諷刺性和警世意義的。
Q:《社交網路》十分具有奧斯卡得獎相,先被洛杉磯、波士頓及紐約網上影評人協會推選為最佳電影,後來又有多倫多、舊金山及紐約影評人協會錦上添花,同時頒出最佳電影及導演獎。本片備受讚賞,你有何感受?
A:這可算是拍攝這部電影的最大回報,它的成功,在於能窺照現今的社交網路現象,不歌頌不批判,只呈現出代表這個時代的生活寫照,我敢說,它絕對是2010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擺的不是地攤,是生活@Lifestyle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廣州的廣場、過街橋、公園長廊附近,擺客們開始將各種各樣的服飾衣帽、小飾品等小玩意兒擺上攤位,拉開了城市夜生活的一角。擺客們都以年輕斯文的帥哥靚女居多,所擺賣的商品也以時尚靚麗個性鮮明的小飾品等為主,其中不少是款式新穎時尚的新品。與其他商販不同,年輕的擺客們做起生意更講原則,不盲目降價,只是享受過程和積累經驗。
幾乎所有擺客擺賣的商品,都是以自己熟悉或喜歡的商品為主。如一對年輕情侶,女生白天在服裝店做售貨員,晚上則雙雙出來當擺客賣服裝,從進貨到銷售,女生駕輕就熟;而另一位本身在店裡從事電器貿易的女孩子,晚上則出來擺賣小家電,雖然剛開始生意一般,但該女孩子認為在地攤上銷售可以直接與終端客戶打交道,學到了在公司學不到的東西,對經營風險的認識和把控也更加深刻。還有白領們,就是因為自己熱愛某樣東西,比如圍巾,願意跟人分享自己的愛好,乾脆就出來擺個地攤。甚至不少人是開著寶馬當擺客,享受的就是那種自由自在賺錢的樂趣。
時代美術館再啟航@Art
消失在廣州市民視線里兩年多,堪稱為華南地區第一家4A級社區美術館的廣州時代美術館,在2010歲末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次亮相頗為華麗,首先是國際著名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和阿蘭·費勞克斯合作的精緻「小品」經過兩年的建造,終於與市民見面。其次是這座剛剛重新投入使用不久的「偏遠」「天外來物」的美術館在一個月內,舉辦了兩個「很靠譜」的展覽,並在本地藝術界掀起一定的波瀾。
這座從設計之初到完工亮相歷時7年的美術館,可謂天生麗質。集結「珠三角城市化進程的案例」、「國際建築設計大師的作品」、「生活空間介入式結構」等特殊身世的美術館本身,即是一件觀賞性很強的作品,整個展廳內部以利於藝術作品展示的乳白色為基調,寧靜、純美。牆壁與頂棚上設有節奏分明的方、圓形玻璃窗,再加上美術館設在頂樓,站在展廳內可見片片白雲藍天,此景與展場中作品的交相映襯,有「天成」之象,亦是國內美術館少有。
此次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及劉小東、徐冰等重量級人物參與的「學院力量:中央美術學院當代造型藝術展」,確實為時代美術館增色不少。王璜生重在強調一種學院精神的氣質與品格,突出體現一種無畏和堅守的「力量」,一種潔身自愛的典雅尊嚴。然而,幾年前「學院」一直被認為是保守、失落的象牙塔。對此,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蘇新平認為:當代藝術的衝擊、觀念藝術的出現,確實給造型藝術學科帶來了許多新的考驗和問題。但是,他並不認為造型藝術是「落伍」「守舊」的代名詞,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而今,當年所謂的「前衛藝術」,由於市場等各種因素,逐漸由邊緣走向主流,由體制外走向體制內,近年來又被囫圇地統稱為「當代藝術」,學院的造型藝術也改稱為「當代造型藝術」。「當代」似乎是夾於「前衛」與「傳統」之間的「安全區」,可以名利雙收的「最佳地帶」。我們都知道這裡的「當代」,在這個時代語境已經基本不具有時間概念的屬性,絕大多數是指歷史學和藝術史中的文化概念。繼而,這種已經為市場所接受的「當代藝術」無疑全然喪失了「前衛性」,而成為藝術規範或權勢的一部分。學院藝術也一樣,並非是因為扣戴了「當代」的帽子,便能繼續引領藝術界的發展。
唯一的辯說可能是,所謂的「先鋒、新銳、領先的藝術」是針對大眾而言的。畢竟廣州時代美術館是一座嵌入樓盤的社區式美術館,為社區民眾服務,發掘當代藝術與公眾之間的接融區也同樣是美術館的使命。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復古插畫,又見「天才夢」| 薛穎峰@People
薛穎峰並非張愛玲迷。在畫這組插畫之前,用近乎臨時抱佛腳的方式攻讀《小團圓》、《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因為沒有用「張看」的眼睛構想這位海上奇女子,薛穎峰筆下磨出的張愛玲的天才夢,不是人未到過的境界,而是人未道出的境界。
外祖父是中國第一代插畫宗師賀友直,自小看著外公在畫桌前勾細節勾得腸子直癢,於是癢慣了,長大后的薛穎峰常鑽進「很飛」的狀態里,跟這些似有若無的人物對話。在菲籽畫廊展出的「小團圓」系列插畫共9幅,多為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情感對弈。有用胡蘭成的輪廓勾勒出的「山也是你,水也是你」;連環畫長卷「封鎖」裡外灘的萬國建築,兩邊是「朦朦的月光」中,寫作中的張愛玲與在獄中閱讀《紫羅蘭》雜誌的胡蘭成;還有「張愛的蜂巢與盔甲」,摔成碎片的陶瓷的心,駐滿《小團圓》里的各色人物。復古插畫的《天才夢》,是薛穎峰對張愛玲一生的總結:穿著盔甲,拿著勁兒,文辭犀利。人很洋氣,思維很西式。
薛穎峰的筆墨還是相當收斂。瘦高個兒、蘑菇頭、一副大框架眼鏡,站在你面前,像極1960年代Beatles樂隊里的某位成員。英倫國度里的冷峻、陰鬱、獨立的特質,亦成為在他的作畫媒介中的常態。在2007年,他參與創作中國第一本入駐紐約最大漫畫藝術書店「Forbidden Planet」的獨立漫畫叢書《CULT青年的選擇》中,是薛穎峰較有代表性的風格:黑白色調,並不寫實的人物像,線條處理得相當乾淨。
身為名門之後,薛穎峰走上藝術之路,顯然受外祖父賀友直影響。「外公就住在我們對面,從小被訓練用文字總結觀察到的細節。慢慢看得多了,就知道要畫什麼。」在巨鹿路的弄堂里,老爺子老早的就在桌前作畫,身體力行「一早抵三功」的老法。待到10點半開始午餐,吃到一兩點后,午睡。下午3點左右繼續畫畫,五六點晚飯,小菜一點點上,黃酒一點點喝,直到半夜……賀友直早年的生活,在薛穎峰眼裡,就是「最早的宅男」。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販賣回憶,經典重生@Business
是否過時的產品就只能成為一種回憶,被廢棄在倉庫里?這些看起來沒什麼價值的產品在一些有商業頭腦的商家們的眼中,卻是無價之寶。當懷舊產業盛行之時,我們不禁瞥到其創新之處——販賣回憶。或許你會想到那個等值於幾個億白花花銀子的乾隆天價粉彩瓶子,又或者你會想起搖身一變躋身耐克阿迪之列的中國解放鞋,再或者你還想到像稻香村、同仁堂、王致和這樣的中華老字號。他們在今天的成功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但都有個共同之處——頭頂那個叫「回憶」的光環。
親切至上
其實對於時下許多年輕人來說,老品牌的國貨意味著一種神秘感和歷史的厚重感,他們願意去窺探幾十年前人們使用著什麼樣的護膚品、穿著什麼樣的鞋—而這一切都為老產品重新被人關注提供了可能。其實在國際市場角逐中,老品牌重新獲得市場青睞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昔日十幾歲的小孩子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商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這個消費力強的群體,而那些有著一定歷史,跟他們童年時代回憶相連接的品牌則佔據了優勢。看到這些熟悉的品牌標誌和產品,總能引消費者會心一笑。
如國際授權組織主席查爾斯·里都先生所說:「無論製造商或者零售商,都更傾向於接受那些已經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追隨者的東西。」「一般來說持續一個已有的品牌,或是重新包裝一個已有的品牌,要比創建一個全新的品牌容易穩妥得多。」
耳濡目染的力量
顯然,米高梅公司(MGM)非常清楚這一規律:與其想辦法創造一個形象來確立在消費者心裡的地位,不如打懷舊牌。於是,早已塵封多年的動畫形象「粉紅豹」被重新搬出來,在短短4年時間裡推出了2部電影。原本只想通過「舊片新拍」來尋求票房收入的米高梅,窺探出了新的商機:許多年輕父母進入電影院看粉紅豹,為的是從中尋求兒時記憶。如果,把對記憶的延續從電影院延伸向超市、百貨商店,會出現什麼結果?米高梅找來零售生產商,共同設計並開發了一條主要針對兩歲左右兒童的產品線。「這是一種很好的策略,將大人們對這個品牌的喜歡延伸到他們的下一代,他們一看到這個熟悉的品牌,就會想著把這些品牌介紹給他們的孩子們。這些古老的品牌也會給消費者更多的機會,去選擇那些耳熟能詳的商品。」米高梅的營銷總監保羅·富里特如是說。
不過,販賣回憶也不能只是單純地翻出舊品牌炒作,只有在原有產品線和原有設計上進行創新,才能夠在保持老品牌歷史和文化的同時,讓人覺得不落伍、不過時。正如香港著名品牌設計師Tommy Li所說的那樣,「讓人覺得這個品牌很熟悉、很親切,同時又不失時尚,才是老品牌新營銷的思路」。
@Via:iWeekly·周末画报http://iweek.ly
1.26.2011
專訪荷蘭著名攝影師萊尼爾•格裡琛@People
金融危機之後,荷蘭攝影師萊尼爾•格裡琛(Reinier Gerritsen)在紐約華爾街地鐵站呆了整整七周,悄悄拍攝過往的乘客,記錄下他們最秘密的一面,最近,格裡琛將這一攝影系列集結為《華爾街站》一書出版。儘管有人質疑“這樣的水準在這個年代只能算是二三流的街頭攝影”,但更多的人則認可攝影師的做法,“格裡琛把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場景:臨近離別,短暫一瞥。他很擅長在門前給整個車廂來個連環炮式的全景掃攝,然後回到工作室把一張一張個性鮮明的個體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畫冊中引爆出驚人的化學反應。”
文/陸彥,莊清湄,薛文婷 圖/Reinier Gerritsen
年輕男子穿著西服,蓄著鬍鬚,眼睛緊閉,皮膚蒼白,iPod 耳線纏繞於耳,像是若有所思,又像是昨晚熬夜了。他右邊那位先生看上去也沒睡好,黑眼圈就可以說明一切。畫面左邊有一位元男子,皺著眉,抿著嘴,直瞪著地面。
在另一張照片上,一位身穿米色風衣的中年女士剛剛發現了攝影師,有點驚訝地盯著鏡頭。濃重的黑眼圈說明主人公昨夜同樣沒睡好。中年女士右邊站著一位有點上了年紀的禿頭老先生,低頭查看著他的黑莓手機,表情有點憂心忡忡。中年女士左邊緊鄰著一個年輕的黑人女孩,有點憂傷有點迷茫。畫面上另外兩位元乘客目光呆滯地看著前下方。他們的背後,一個年輕的男乘客發現了攝影師的秘密行為,吃驚地瞪大了眼睛。
睡眠不足、憂傷、迷茫、不快樂、心事重重。荷蘭攝影師萊尼爾•格裡琛在紐約華爾街地鐵站潛伏了整整7 個星期,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來往乘客們抓拍下一個個凝固的瞬間。畫面中的他們,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至少很多人的表情看起來都不快樂。
這不正是國際大都市上班族的真實群像嗎?白天為工作疲於奔命,晚上回到家,面對的是同樣危機重重的家庭。或者沉迷燈紅酒綠,在酒精、香煙、派對中,企圖忘記白天在超級大都市奔波勞碌的艱難。當太陽升起,人們帶著昨夜留下的倦容,重新踏上為生計奔波的路途。這種種情形,我們早已熟視無睹,然而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卻被重新賦予了生命。
某種程度上來說,來自各個種族、各個階層的人們跨入了同一趟列車的同一節車廂,他們儼然成了一個同生死、共患難的小團體。人物是隨機的,地點和時間卻是固定的。這些照片的拍攝地位於曼哈頓鬧市區的華爾街站和中央公園站之間的地鐵上,時間則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普通人再普通不過的表情,從一個最真實的側面反映了肆虐於2009 年的金融風暴:從他們的臉上,觀眾們似乎真的能讀出,股票跌了,操盤手慌了,金融體系垮了。
最近,荷蘭攝影師萊尼爾•格裡琛將這一攝影系列集結成書,書名為《華爾街站》,由德國老牌藝術圖書出版公司Hatje Cantz 出版。
“歐洲人”系列之後成就《華爾街站》
萊尼爾•格裡琛對街頭的人物眾生相有著濃厚的興趣。2005 年,他策劃過一次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拍攝專案“歐洲人”。為此,萊尼爾•格裡琛走遍了25 個歐洲國家,將鏡頭對準了街道上的芸芸眾生。他發現,只要一件螢光色的安全夾克,就可以讓路人注意不到他是個帶著好奇心的攝影師,而把他當成了一個土地勘探員,於是,他能混跡人群中,盡情拍照而不被發現。
“歐洲人”這一題材系列後來在眾多博物館中展覽。在這一題材中,攝影師對街頭陌生人命運的好奇心讓觀眾一目了然。觀眾從這些照片中不僅窺見了當代歐洲人的生活,也許還看到了他們自己。
《華爾街站》是格裡琛紀實風格攝影的延續。2009 年,他在紐約華爾街地鐵站拍了相當數量的照片。在選擇拍攝題材的時候,他有意識地把自己置身於“文獻攝影”(通常指攝影中一種常見的風格和形式,常運用於記錄重要和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的傳統中,追隨著布魯斯•大衛森在1980 年代(BruceDavidson,美國著名攝影師)、沃克•埃文斯在1930 年代(Walker Evans,美國著名攝影師,以拍攝大蕭條後的美國慘澹狀況著名)的腳步。埃文斯和大衛森都拍攝過地鐵中的人們,他們著迷於人們在超級大都市中的日常生活,著迷於觀察個人隱私和公眾生活之間的分界線如何消失於地鐵中。
格裡琛把拍攝地點選擇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紐約,拍攝時間選擇于世界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後。從圖片中我們看到了數目巨大的地鐵乘客。這些未經擺拍的群體畫像反映了金融危機打擊下人們的集體感受。當世界經濟體系崩潰後,人們尚未瞭解到事情的嚴重性,迷茫和憂傷佔據了他們的心胸。萊尼爾•格裡琛的“華爾街站”系列把世界經濟中失去的和可能的歷史轉折人格化了。
是二三流還是後現代的街頭攝影19 世紀中葉,法國詩人波德賴爾在文章中指出,浪跡於超級大都市中的漫步者構成了現代社會中的奇觀。這“漫無目標的漫步者”眩暈於永不結束的人流和車輛;街道上發生的無數事件;無數建築被拆毀,無數建築在興建。事實上,新聞記者、娛樂記者和攝影記者在超級大都市的街道上發現了他們的興趣所在—無論是沃克•埃文斯、布魯斯•大衛森,還是萊尼爾•格裡琛都是這樣。
1938 年到1941 年之間,沃克•埃文斯持續拍攝紐約地鐵。1961 年,他將作品集結出版,書名為《召喚》。評論者在前言中指出,攝影師的鏡頭體現了人性中眾多複雜的層面。2009 年,這一情況得到了延續。萊尼爾•格裡琛選擇了相同的地鐵線——萊剋星頓線去拍攝地鐵乘客,和沃克•埃文斯在1940年做的事情如出一轍。不同的是,與1940 年相比,現今的紐約變成了人類的大熔爐,各種社會層面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人種的背景在紐約融為一體,為觀者提供了更複雜的視覺奇觀。
人們往往會通過偽裝自己去隱藏內評論者認為,萊尼爾•格裡琛的圖片將金融危機下人們的焦慮和茫然人格化了心的痛苦與陰暗,而這也是人們內心最簡單、最強烈的行為。美國著名影評家及小說家詹姆斯•愛吉曾在他與埃文斯的合著《Many Are Called》的序言裡寫道:“埃文斯準確地嗅到了地鐵眾生相。”人的一生中,只有在為數不多的時刻會把自己的面具摘下,埃文斯則抓住了在車廂中的的時光,把人們最初的樣子捕捉進他的鏡頭。
2009 年, 繼承著前輩們的傳統,格裡琛也著手開始了這項嘗試,並擬定了詳細的計畫:他從跨入月臺的那一刻起就打開了相機,直到快要關上車門的最後一刻,仍抓緊最後的時機對著車廂掃一遍鏡頭。他的攝影從乘客等車的時候就開始了,直到他們離開他還在等待。這樣的狀態下要想擺拍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有人朝著鏡頭的方向看過來(鏡頭藏在口袋裡不會被發現),那簡直是上天的恩賜;如果他能看上鏡頭十秒,那不是想得出神,就是陷入沉思。
不過一些評論者評價《華爾街站》:“這樣的水準在這個年代只能算是二三流的街頭攝影。”推崇者卻說,這是一種後現代的街頭攝影,“照片的魅力在於它有種神秘的不確定性。一張照片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式,這本書用這種多維的組合挑戰著我們生銹的腦袋,讓我們借由照片這個跳板重新思考生活。”
媒體高度評價《華爾街站》
這些照片在這場金融風暴過後給我們帶來了別樣的啟示。沒有人會去嘲笑圖中人,大家都明白自己身處何境,轉而冷靜客觀地去思考。遭受重創的人們在地鐵中,好像躲進了地下的避風港,難得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華爾街站》畫冊所帶來的全新視角,在這場危機過後,其價值甚至可能遠超於某些報刊雜誌經濟版的專欄。它深度揭示了華爾街常態背後的另一面,沒有那麼轟動,沒有那麼張揚,但足夠真實。
評論家Frits Giersberg在集結出版的《華爾街站》前言中寫道:“人們總是簡單地以為:在攝影這門行當中,一切可能性都已經窮盡了。當然這不是真的。仍然有很多事情等待人們去發現,前提是你必須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攝影師和藝術家。但是因為思維的惰性,人們總是更容易傾向於認為所有東西都已被拍完了。”
“萊尼爾•格裡琛的《華爾街站》絕對有資格被看作是一個偉大的例子。雖然地鐵攝影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但是格裡琛還是在某種意義上開創了先河,因為沒有人用過他這樣的手法。他的視角不僅新穎、獨特,而且頗具挑戰性,似乎是融合了多種角度於一身。對於一名富有想像力及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說,從來不會缺乏新鮮的題材。”
“《華爾街站》裡的那些照片乍一看仿佛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場景,而事實上它們本來就是,除了有那麼一點特別,有那麼一點錯綜複雜。個中原因在於每拍一張照片,格裡琛都把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場景:臨近離別,短暫一瞥。他很擅長在門前給整個車廂來個連環炮式的全景掃攝,然後回到工作室把一張一張個性鮮明的個體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畫冊中引爆出驚人的化學反應。”
B=《外灘畫報》
G= 萊尼爾•格裡琛(Reinier Gerritsen)
“那種親密的感覺仿佛整個地鐵站都是我的”
B:請介紹一下你的這本新畫冊《華爾街站》吧。
G:這本畫冊的裝幀和設計非常好。書的設計者是在荷蘭非常出名的德國設計師Hatje Cantz,他找到了照片和文字的平衡點,使它們恰到好處地呈現一種節奏感與韻律感。
B:你出版這本畫冊的初衷是什麼?
G:2008 年,我去了法蘭克福、倫敦以及巴黎這些歐洲經濟大動脈的城市,想在這些城市中挖掘出經濟危機的情況,但是這個系列做得並不是很成功。次年也就是2009 年1 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在紐約的華爾街停留了兩周時間。在一開始的5 天之內我就在華爾街的地鐵裡拍下來一些照片,然後第6 天我意識到我找到了想要的靈感。這些成果後來在荷蘭雜誌《VN》上刊登,它們真的很棒。所以我決定回到那塊福地。我的朋友Elise Engler 在紐約有套很大的公寓,在紐約期間我可以住在那兒。算起來在紐約尤其是在華爾街,我前前後後總共呆了有7個星期。
B:有沒有人發現你的“地下工作”?
G:有,而且有很多,但畢竟在紐約街頭有很多攝影師,所以路人已經習以為常,也就不當一回事了。另外一方面紐約人很好奇、很友好也很和藹可親,經常有人會湊過來問我:“嗨!你到底在幹什麼?”然後我會慢慢解釋給他們聽。
B: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碰到過什麼困難?
G:經常會有員警來盤問我,但當他們搞清楚狀況以後也不會對我過多阻攔。在地鐵裡拍攝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按下閃光燈或是扛上三角架那麻煩就大了。
B:那麼有沒有遇上意想不到的驚喜?
G:所有那些在地鐵裡像拉家常一般平凡而又溫馨的對話,讓我覺得這整個車廂像是一個大家庭。有一個士兵讓我記憶猶新。記得那時我跟他短暫地聊天之後到站要下車了,離別的時候,他向我行了軍禮。我完成我的任務收工回家了,而他即將要踏上前往伊拉克的不歸之路。
B:你是否也認為經濟危機使全球受到重創?那麼是物質方面的打擊更多還是精神方面的更多?
G:兩者都有。但是在危機中我們也在成長。世界瞬息萬變,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B:你是否把沃克•埃文斯視為偶像?
G:沃克•埃文斯的確非常偉大,但是我的偶像是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
B:在你所有的拍攝物件中,誰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G:那個奔赴前線的士兵。他很害怕在戰場上會發生什麼,更害怕再也見不到家人。我很同情他。
B:你有沒有兩次拍過同一個乘客?
G:有。那是一個17 歲的小夥子。當我大約隔了近一年的時間再次遇見他時,我決定送他那張我拍他的照片,可是他那時在車廂的另一頭,所以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潮把他沖得不見蹤影。
B:在拍攝完成之後再次回到華爾街,你心中有沒有什麼異樣的感覺,比如共鳴或是親密?
G:對,那種感覺就是親密。就好像整個地鐵站都是我的。
B:華爾街現在情況怎麼樣了?
G:相比危機剛剛發生的那段時間,整個紐約已經恢復很多了。
B:中國有一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西方人也常說:“黑暗之中總有一絲光明。”那麼你覺得這次危機給我們帶來一些什麼啟示?
G:我們都意識到了我們必須去適應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還有一點就是貪婪會導致人類的毀滅。
B:你找到你的新“獵物”了嗎?
G:是的,最近我正在海牙參與一個拍攝政府建築的專案。
@Source from: 外滩画报 2010-10-21 總第 409 期
創新企業中的科技探路者@Trend
約翰•阿德勒很不解。這位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創新與技術部的副主席一生中出版了180多份受同行審評的論文及書中章節部分。但跟許多著名的研究學者一樣,要在醫學期刊上發表文章,他也得忍受出版過程中長時間的拖延。可是當時間拖延之後,也許學術研究領域又會有新的發現和成果,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學術出版都要滯后許多。
但對於阿德勒來說,他只想讓自己的研究發現能讓盡量多的人在最快時間內分享—可在現實生活當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一次日常的交談中,約翰將自己的苦惱訴說給兒子特里普聽,於是特里普就和自己的朋友、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的賈德•弗里曼討論是否能夠搭建一個平台,讓人們在上面分享文件。於是,在這個想法的催生下,Scribd網站誕生了,在這裡,任何人都可以更輕鬆簡單地將第一手研究成果上傳網站,供全球讀者分享。
現在每個月有5000萬人瀏覽該網站上內容,包括上面的研究報告、短篇故事、樂譜、食譜、書本、雜誌、漫畫和建築圖解等。不僅如此,網站還通過廣告、額外服務,以及銷售網上部分內容的盈利模式來不斷發展。
在特里普和賈德•弗里曼看來,Scribd網站成立的初衷非常簡單:幫助父親開拓發表渠道。可不曾想,這個網站可以成為許多專註學術研發的人員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實際上,因為想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產生創業想法的創業者不在少數。
2010年湧現的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初創企業也都或多或少在迸發創業想法時,有著這方面的原因。這些公司或多或少對現有的行業服務狀況有所補充,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行業的發展,一如Foursquare公司就在現有互聯網模式上改變人們對「社區網路」和「地點」的定義。也有一些初創企業靠自己的力量推動著行業的發展:研發出更有效的藥物和醫療方法、改良商業溝通模式、減少污染,以及使用更節能的材料作為汽車生產和建築的材料。
而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這些小型的初創企業,不管是綠色環保領域,抑或是醫藥領域的企業的出現,都在很大程度上補充現有的大型企業的業務類型,並且也打破了企業的壟斷。正因為這類型的初創企業的存在,才進一步加快了科技的創新和進步,也更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樣看來,只要有好的計劃,善於發現問題和不斷挖掘新的解決方案,創新就變得觸手可及。
探路者:
Foursquare(美國):集社交網路與遊戲一身的定點手機軟體
Foursquare公司提供流行的在線手機服務,使用者可以「登陸」並向朋友報告目前所在位置,或獲得所在地的相關信息。公司利用遊戲機制給使用者提供獎賞,給最常登陸某地的使用者頒發「市長」榮譽獎。全球各地不少商人都在使用Foursquare服務,並向使用者提供特別優惠。目前Foursquare公司擁有約300萬位客戶,收入當中有40%來自美國境外。
Ecovative Design(美國):環保包裝,絕緣材料
EcovativeDesign從真菌中「種植」出絕緣包裝材料。公司的「環保搖籃」產品是包裝市場中聚苯乙烯包裝材料的直接替代品。「環保搖籃」跟聚苯乙烯有一樣的物質性質和保溫性能,但生產所需要能量僅為生產聚苯乙烯的1/8。同樣環保的技術也被用於「蘑菇牆板」,綠色環保的隔熱板能取代目前用於辦公樓與民用住宅的含有害物質的隔熱板。
Scribd(美國):網路文件共享
Scribd的目的是讓所有人都能在網上發布第一手成果,並找到相應的讀者。該網站每月吸引5000萬使用者,提供研究報告、短篇故事、樂譜、食譜、書本、雜誌、漫畫和建築圖解等資料。只要有一個網頁瀏覽器,你便能瀏覽和共享Scribd上的文件。網站通過廣告、額外服務,以及網上內容銷售的一部分所得來獲得盈利。
Atlassian(澳大利亞):軟體開發工具及協作軟體
Atlassian製作出來的軟體能讓各種團隊有效合作共同開發產品。Atlassian公司已有來自134個國家超過20000位客戶,從新企業到像甲骨文、微軟、寶潔、諾基亞、殼牌、亞馬遜和百思買等國際大企業都有。Atlassian在過去8年內成功完成了7次收購。單是今年7月,便通過風險投資公司AccelPartners賺取了6000萬美元。
Adimab(黎巴嫩):發現人類抗體
Adimab公司由世界兩位傑出的酵母菌生物學家:蒂爾曼•根格羅斯和戴恩•維特普所共同創辦。Adimab研發出一種以酵母為源的抗體探索平台,該項新技術能有效提高針對各鍾疾病的各類型新療法的研究速度,從幾年縮短到數周。目前與公司合作的大型製藥公司有默克製藥公司、羅氏製藥公司、輝瑞製藥公司,和諾華製藥公司。
Spotify(英國):社交網數字音樂服務
Spotify是個在多個硬體平台上運作的合法數字音樂流動服務,讓音樂迷們除了蘋果的iTunes和盜版音樂之外有了第三個選擇。Spotify迅速從一個小型瑞典服務商發展成為一家在歐洲六國擁有700萬使用者的國際企業,更打算在今年打進美國市場。Spot i fy不僅允許使用者以簡便的方式獲得約800萬首音樂,還能通過社交工具與好友分享音樂。
1.21.2011
娛人得利@Thinking
圖片來源:http://www.happysocks.com
撰文/鄭雅菁 動腦編輯部
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品牌如何替消費者找到幸福快樂?商品
施點魔法吧
又是如何傳播歡笑?價格遊戲該怎麼玩?通路和宣傳又該如何吸引喜歡刺激新鮮的消費者?
忍不住偷嘗一口起司的大麥町在街上奔跑,打開香檳噴出五顏六色的氣泡在空中跳躍,瑞典Happy Socks將襪子彩繪上這些色彩繽紛的故事,讓消費者每天把快樂穿在腳上。
整齊劃一的跳著Michael Jackson的顫慄舞,一轉眼又化身成輕盈妖嬈的韓國少女團體,嬌媚地跳著Nobody。他們不是表演藝人,而是菲律賓監獄的受刑人。原來這是菲律賓監獄的娛樂管理新方法。監獄為了減低受刑人聚眾滋事的事情發生,安排他們在休息時間跳舞放鬆,沒想到這麼一跳,經過網路上傳到YouTube之後,卻成了各方矚目的焦點,國際媒體爭相報導。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紛紛指名參觀這座位於菲律賓宿霧的監獄,橘色的囚衣也成了最受歡迎的紀念商品。給人冰冷印象的監獄,反而成了歡樂的歌舞天堂。
誰都想要人生幸福快樂,但生活的歡笑往往來自簡單的小創意。FUN商機在這一片苦悶寂寞的市場裡潛力無窮。行銷人該如何販賣幸福,兜售快樂?
娛樂時代 享樂至上
在這人人都需要解悶消愁的世道下,娛樂行銷儼然成為抓緊消費者的仙女棒,一旦中了快樂的魔法,顧客就再也忘不掉商品服務帶來的享受。
娛樂行銷簡單說來,就是商品或服務的品牌形象透過娛樂手段,吸引消費者的注意,目的是傳達行銷的訊息,而娛樂行銷的核心在於創造體驗。
以娛樂經濟的角度來看,消費者透過情感上的滿足,或是在娛樂活動中得到自我實現的快感,因而做出消費的抉擇。消費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娛樂的訊息,而是主動參與娛樂。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娛樂行銷,就是商品、服務透過電影等影音媒體,達到宣傳的目的。像是日本優衣庫(Uniqlo)最新推出的潮T,就恰巧搭上電影「挪威的森林」風潮。改編自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電影「挪威的森林」還未上演就已造成轟動。優衣庫趁勢發表一系列潮T,將那些電影中難忘的場景以及揪心的台詞,化成一件件T恤,滿足村上迷們收藏經典的心願。
總體而言,娛樂的內涵離不開文化、體育和休閒三大範疇。但是這些娛樂的因素又將如何置入行銷的策略中?從行銷4P的商品、價格、通路及推廣中,我們都能看到「娛人得利」的經典案例。
療癒商品 趣味出擊
社會型態快速變遷的新時代下,壓力無處宣洩的消費者,對於能創造生活小樂趣的商品,可是一點抵抗力也沒有;不管是那些造型可愛、惹人憐愛的小娃娃,還是專門讓消費者解悶、發洩怨氣的小玩具。從這些讓人開心的療癒系商品走紅趨勢中,不難發現商品的開發設計,不再只重視功能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娛樂因子變成商品的一部分,讓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獲得趣味及滿足。
日本APPARESTORE在2010年5月,推出一款冷藏動物園系列(Fridgeezoo)牛奶盒。因為地球暖化、北極融冰,無家可歸的白熊、企鵝和海豹等小動物,變身成會說話的牛奶盒,藏身在家家戶戶的冰箱裡。當消費者一打開冰箱,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便會貼心地送上「你好嗎?」「在找什麼東西呢?」的問候。如果冰箱的門開得太久,他們可是會受不了的直喊「熱死了!」,提醒消費者該關冰箱門了。
喜歡冬眠的小白熊會用懶洋洋的聲音和你打招呼!帶著日本關西口音的企鵝總是緊張兮兮,偶爾還會用鼻音唱歌給你聽!用來儲藏牛奶的容器,不再只是一項工具。這些被賦予人物性格的動物牛奶盒,彷彿成為人們寂寞生活中的小小慰藉。顧客不再只是消費商品有形的功能,商品所帶給顧客情感層面的滿足,和體驗後的愉悅經驗,將成為影響顧客消費選擇的重要考量。
價格遊戲 集體殺價
傳統經濟學家在研究價格策略時,只考量到成本以及市場兩個面向。但是有些聰明的商家,早就懂得如何在計算成本之餘,透過價格的數字遊戲,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像是父親節禮品的88折促銷、情人節花束「3999‧天長地久」的訂價,利用趣味的數字諧音和特殊節日做結合,鼓勵消費者掏出荷包裡的銀子,買一個樂子,也博取好兆頭。
1.20.2011
用「麥肯錫學」開始創業@Business
撰文=楊倩蓉
一個麥肯錫顧問,為什麼轉念開始創業賣冰?
34 歲的丁光正,美國耶魯名校畢業,曾經在麥肯錫國際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大中華區顧問,從南加大一路念到耶魯,畢業後從金融圈到麥肯錫管理公司,未來成就幾乎指日可待,但選擇了人生一條很不一樣的道路。
32 歲那年,他忽然驚覺,如果現在不創業,以後就更沒勇氣跳出舒適圈,所以他寧願放棄年薪600 萬,回台創業。他選擇的創業項目,居然是霜凍優格(frozen yogurt)。
為什麼是霜凍優格?而不是時下年輕世代熱門首選網路創業?
年少時曾經深受肥胖之苦,無法抗拒美食誘惑的丁光正,創業的目的就是希望找到好吃又不會發胖的美食。
為了找尋這個創業方向,跑遍美國東西岸,吃過20 多家霜凍優格,最後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品牌霜凍優格。看準它的市場潛力,2009 年9 月,丁光正辭去麥肯錫工作,把霜凍優格當作創業生涯起點。
不過,面對台灣這塊陌生市場,讓這位麥肯錫顧問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如何讓沒聽過霜凍優格的台灣消費者接受高品質與高價位(平均一份價格約在150 ∼ 180 元,相當於一份簡餐的價格);二是提升顧客回流率。
過去在麥肯錫工作一年半的經歷,服務對象全都是美國《Fortune》雜誌選出的全球500 大企業,丁光正說:「麥肯錫教會我兩件事,這兩件事對我的創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麥肯錫學1
@做好基本架構再出發
在一般人眼中,不過是賣冰 的行業,但是丁光正的創業思維卻是一開始就用國際觀的眼光來經營這份賣冰事業。從大中華概念出發,把自己的店擺在世界舞台上思考,他說:「 一開始我就決定做大,在台灣開出25家優格店,但如何利用這25 家店進入別的國家,才是以後我想要做的事。」
2010 年底,丁光正在台北開出3 家霜凍優格專賣店,銷售率比去年同期成長90%;今年初,他已經計畫好進軍東南亞,預定在馬來西亞開出第一家海外店。丁光正是怎麼辦到的?
丁光正在台灣展店之前,反覆做的第一件事是—先停下腳步做好基本架構。他先蒐集資料,找出國內外是否有先例可循,這些先例帶來的結果如何,哪些值得參考?哪些需要警惕,確認方向之後,再開始著手。
他說,麥肯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用國際觀的眼光來看待一件事情。30 歲便進入麥肯錫擔任顧問的他,憑什麼讓大企業的老闆聽從他的建議與分析,原因就在於麥肯錫有非常完備的研究資料庫,可以鑑往知來找出相關領域的案例為對方分析比較,找出最理想的答案。
進軍台灣市場,他面臨的第一個選擇就是,究竟要賣高價位的霜凍優格,還是走低價位的霜凍優格?
低價位雖然討喜,但是會降低品質,品牌反而容易折損,研究清楚,丁光正決心走高價位的路線。因為價位高,消費層屬金字塔頂端,客層雖小,在行銷上卻更能集中火力。
別小看文化的力量@Culture
劉黎兒,基隆人。台大歷史系畢業,旅居東京20餘年,自認個性樂觀、好奇。 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lill/
撰文:劉黎兒
觀眾看了一年,好不容易等到最後高潮,尤其「近江屋事件」是「龍馬傳」關鍵 場面,但遭突然闖進的字幕所破壞,龍馬在樓梯下用土佐腔大喊「勿騷動!」是很著名的鏡頭,而全身是血地遭長刀攻擊,臉上浮起苦痛的表情,字幕竟直貼在龍馬 臉上,讓人看不清表情,非常掃興。或許這是最後一集,正好與選舉投開票日同時的「不幸的偶然」,但觀眾無法接受,很想大扁決定插入白色發光字幕的NHK負 責人。
許多反應認為,若是大地震或大爆炸案等,身為公共電視的NHK有義務速報,但居然為了區區知事選舉而搞字幕!不僅觀眾、許多評論家 也相繼為文痛批字幕事件。有評論家認為,這是日本現在電視台管理鬆散的結果,稍等一、二分鐘再插入的話,或許好些;但NHK也想搶報導政治新聞權威,選舉 結果分秒必爭,不肯放過。事實上,這並非現在管理鬆散問題,而是日本傳統上多少認為政治優先於一切,至少優先於戲劇、文化,比起連續劇最後高潮,選舉結果 更為重要。這種認識自古至今未變,但這次NHK或其他媒體,終於認識不能小看戲劇、文化的力量了...
「看不見的客人」才是業績決勝點@Business
二十天 決定百貨公司全年勝負
撰文:林讓均
百 貨周年慶是各家百貨公司全年業績的關鍵戰役,今年由於新百貨公司的加入,戰況比之前更為激烈。其中,信義商圈的百貨公司密度可說全台第一高,除了既有的新 光三越信義店四館、一○一購物中心、貴婦百貨BELLAVITA等店,去年十月統一阪急百貨台北店趕在周年慶季開幕,今年三月還將有「紐約紐約」易主、改 裝之後的ATT SQUARE,富邦集團旗下的Momo百貨也選在後年進駐信義區。
雖然競爭激烈,但拜景氣回春之賜,消費者更敢花錢,二 ○一○年周年慶,幾乎各家百貨業績都創新高。以規模前三大的「百貨三雄」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與遠東百貨來說,就分別在周年慶期間創下新台幣二○一. 一億元、八十七億元與七十一億元的營收;與○九年相比,年增率分別達到一五.六%、一四.五%與一八.三%。
「成長王」遠百
抓住軍公教主顧的心
成立已四十四年的遠東百貨,去年周年慶業績年增率高達一八.三%,坐上「成長王」的寶座;而去年全年超過二四六.八億元的業績,年成長幅度也在業界居於領先,達一○.七%。
近年表現讓同業都覺得亮眼的遠百,歷史長達四十多年,全台八家店幾乎都開在各縣市最早發展、政府機關林立的早期鬧區,遠百也因此成為軍公教客群比率最高的百貨公司。
遠東百貨公關襄理鄭嘉蕙指出,根據旗下Happy Go卡資料與賣場觀察,遠百的軍公教與家庭主婦客群加起來比率就超過一半。這批主顧客不僅讓遠百安度金融海嘯的衝擊,今年甚至繳出傲視同業的好成績。
軍公教族 群有多會算?遠百的軍公教客人會選在周五上門,因為這天刷Smart Pay有五%的回饋金,等於刷兩千就送一百,另外遠百還進行「滿三千送兩百」活動,因此如果消費六千元,就一共會有七百元回饋。一○年,全台灣有一半的 Smart Pay的刷卡次數,是來自遠東百貨。
「這群客人很會比價,但一旦你讓他覺得值得,一個客人就會帶四十個客人上門!」鄭嘉蕙笑 說,去年底周年慶她就目睹一個個國防部的軍官穿梭於馬路兩邊,每人兩手各拎著兩瓶特惠橄欖油,卻連一個兩元的購物袋也不肯多花錢買。這種一個人買四瓶油的 搶購風潮,足以證明軍公教客群口碑渲染的威力。
當別家送日系品牌限量提袋當周年慶贈品,遠百卻走務實路線,送出一匙靈、衛生紙或羽絨被等日用品,迎合軍公教主顧務實不花俏的消費性格。
「營收王」新光三越
拉攏「看不到的客人」
全國擁有十三家店的龍頭品牌新光三越,不僅周年慶業績飆破二百億元,去年全年業績也創下歷史新高、超過七三○億元,是全國百貨中名副其實的「營收王」!
「競爭者這麼多,周年慶真是愈來愈難做了!」新光三越販促部經理周寶文說,由於新光三越是全台最大的百貨集團,在全國七個城市有十三家店的周年慶檔期都不一樣,因此去年周年慶他們乾脆大打宣傳戰,同時瞄準「看得到的客人」與「看不到的客人」。
「這幾年我們訴求的是"Global Reach, Local Touch."!」周寶文說,新光三越的國際品牌形象已經很鮮明,但在百貨業短兵相接的戰場上,為了增加顧客的黏著度,他們開始經營與腳下這片土地的關 係。例如,這幾年中南部的新光三越分店會在周年慶開幕時,全體誓師完再拉著廠商到地方上敲鑼打鼓大遊行,目的就是讓街坊鄰居知道該來消費了。現在,也會派 出行銷人員到公司社團經營關係,至少要掌握地方上福委會的消費需求。
更有趣的是,新光三越開始說故事了。眼尖的消費者會注意到,近來新光 三越型錄的最後一頁,刊出的不是促銷商品,而是台灣各角落的文化故事,像是今年過年檔期,就介紹了鹿港國寶大師吳敦厚的燈籠工藝;而平時,新光三越各分店 也會闢出藝文展演空間。周寶文說,小故事、小互動可以讓客人對新光三越品牌更認同,進店時間也增加了,同步拉抬平日與周年慶時的業績。
靠著持續創造回店理由,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已超越太平洋SOGO百貨忠孝店,連續三年蟬聯全台店王寶座,今年更一舉躍上一六○億元的年營收。
太平洋SOGO百貨則蟬聯「坪效王」的地位,為期十二天的周年慶期間,台北三館的單日坪效超過一萬八千元,是同業的三倍有餘。此外,太平洋SOGO去年全年營收達三九○億元,換算坪效也達到業界最高的一五○萬元。
「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周年慶是否玩得太凶、太不健康了!」太平洋SOGO百貨總經理李光榮說。儘管SOGO今年周年慶與年營收雙雙創新高,但周年慶之後,他著實自我檢討了一番:「短短十幾、二十天的百貨周年慶業績,占比居然達年營收的二○到三○%,會不會太高了...
美女名廚頂著台大光環進廚房@food
美女名廚頂著台大光環進廚房
撰文:林孟儀
去年底,樂沐甫和欣葉台菜、鼎泰豐等,被頂級亞洲美食評鑑指南年刊《The Mile Guide》同列為台灣前五大餐廳。其實樂沐也是被台北一○一、遠東百貨鎖定,亟欲邀請進駐的餐廳,更有不少企業家捧著錢上門想投資。
走進樂沐一樓的歐式大理石挑高門廳、參觀完古堡般的大酒窖,就會相信自己身處距離法國巴黎最近的美食天堂。大手筆砸下六千萬元租地自建的樂沐,二○○八年才開業,第一年現金收支就打平,年營收約五千萬元;而主廚還是一位七十年次、台大外文系畢業的美麗女子陳嵐舒!
餐廳企業化吸引各路高手參與
樂沐四樓的電梯門一開,整整四十五坪大的廚房空間,忙碌熱鬧得簡直就是動畫電影「料理鼠王」的場景。只見擺盤區、冷熱前菜區、肉區、魚 區、甜點區等六大不同的工作站排開;挽起髮髻、身形纖細的陳嵐舒,一邊協助擺盤,一邊穿梭在各區嚴厲地用法語下達指令,十多位廚師也以法語齊聲呼應。擺 盤時,肉的熟度、熱度不對,陳嵐舒臉色一沉,立刻退回,要求廚師再處理,並在旁指導。「法式料理一個盤子裡可能要擺上十樣東西,包括配菜、主角、醬汁、裝 飾,所以團隊合作特別重要;任何程序錯誤、漏單、服務流程上出錯,都是會讓我罵人的事!」長相溫婉甜美的陳嵐舒,突然板起臉孔嚴正地表示。的確,不像中式 料理,烹調一盤佳肴,由大廚一人大火快炒即可搞定;法式料理的主廚,尤重領導統御的能力。而二盤開胃小點、三個前菜,二道主菜、中間還多一道冰沙,最後有 主甜點、飲料,如此複雜的菜單,也不容任何程序錯誤而耽擱。
「法式料理可以精細到什麼程度?它所有的尺寸都是固定的。」陳嵐舒說要切丁(brunoise),廚師就必須問她,是要零點幾公分的立方體,「這不是只有美觀,熟度也才會一致。」
儘管樂沐目前僅有一家餐廳,卻已經成立公司,人資、採購等部門一應俱全,光公關部門就有四個人,還有專門拍照、製作文宣的設計人員!
「我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我這家餐廳,被世界認可;所以一開始就有計畫,就知道不會是只有一家餐廳,不然就不用開了。」陳嵐舒野心不小,認為只有將餐廳企業化、集團化,才會吸引更多人才參與。
「如 果人員成熟度夠,不排除在台北開分店。但目前以行銷面來講,如果在台北開,就不會有客人到台中來朝聖了,所以這是一個旗艦的概念,客人只有到台中本店來, 才能享受到這樣的氛圍。」管理部經理林雨韻分析,對於未來的拓展策略,她們早有設想與盤算。陳嵐舒不禁透露,今年八月,樂沐即將在台中七期開出小酒館定位 的二店...
1.19.2011
Givenchy鬼魅面具神祕冷清@Fashion
Givenchy 2011春夏廣告運用黑白呈現藝術,純白色的清冷氛圍營造另類美學。圖/轉載自網路
法國精品Givenchy推出2011春夏系列廣告,設計師Riccardo Tisci找來兩位攝影師Mert Alas與Marcus Piggott掌鏡,運用黑白呈現另類美學,純白色清冷氛圍,鬼魅般面具造型與隱身於面具之後的模特兒Jonathan Marquez,更為廣告勾勒出另類世界。
針對此次以白色調貫穿廣告概念,設計師Riccardo Tisci表示,長久以來他都很敬佩罹患白化症的人,他們的膚色也正好反映出他這季的設計概念。此次廣告將率先於義大利版的Vogue登場,接下來也將陸續於法國版與美國版亮相。
Givenchy 2011春夏系列廣告由超模麗亞卡拉波斯克諾(Mariacarla Boscono)、娜塔莎波莉(Natasha Poly)、艾麗絲斯圖貝格(Iris Strubegger)共同演繹,攝影師Mert Alas與Marcus Piggott也大膽啟用新模達芙妮洛妮維爾德(Daphne Groeneveld)、男模Jonathan Marquez、Pablo Otero、Stephen Thompson打造黑白世界的藝術美感。
@Source from: udn1.18.2011
米其林指南 台灣篇3月上市@News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享譽國際、有百年歷史的旅遊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今年上半年將發行「台灣篇」,向全球介紹台灣最值得觀光的景點和飯店;目前米其林評鑑團隊已進入最後總結階段,最快今春就會推出英、法文版本。
目前亞馬遜網路書店已開放預購,預計三月十六日釋出英文版,全書共三百八十四頁,訂價為二十四點九九美元,預購價為十六點四九美元;網站指出,本書將介紹台灣溫泉、登山步道及美味小吃,並帶大家探索太魯閣、台南和台北。
台灣是繼二○○七年日本、二○○八年香港、澳門後,第三個被米其林評鑑的亞洲地區。「米其林指南」每年發行量超過百萬本,是歐美人士出國旅遊、享受美食的重要參考,「台灣篇」推出後,預料將掀起歐洲人遊台熱潮。
二○○八年底「米其林指南」推出「香港澳門篇」後,台灣就積極與米其林接洽,希望以優質觀光環境和獨特道地美食,吸引米其林來台。二○○九年台灣與米其林 公司正式簽約,預定二○一一年先推出介紹旅遊景點和飯店的「綠色指南」(Green Guide),視市場反應後,再推出評薦美食的「紅色指南」(Rouge Guide)。
官員透露,米其林簽約後,已派數名「秘密客」,在台灣各大景點、遊樂設施和飯店旅館親身體驗;由於合約有保密條款,連外交部也不知這些「秘密客」何時來台、勘察何地,更增添「綠色指南─台灣篇」神秘性。
官員指出,評鑑餐飲的「紅色指南」遠比評鑑景點的「綠色指南」耗時更久,通常要三至四年,經過無數次「秘密客」實地勘查環境和試吃,才會集結成冊。由於台灣飲食文化與歐美大不相同,米其林方面表示將待「綠色指南」出版後,看市場反應再決定,目前還未正式定案。
為了讓「紅色指南」評鑑早日啟動,外交部去年底與「台灣福爾摩莎美食廚藝協會」合作,由副會長岳家青率領六人主廚團隊,遠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台灣美食 節」活動,除邀請五百多名歐盟政要出席外,也在布魯塞爾地鐵出入口刊登廣告,不但吸引媒體報導,也在當地掀起台灣美食熱潮。
1.13.2011
行為設計時代的來臨@Design
以極簡主義為基礎,賦予其全新含義— 「行為設計」理念的日本設計師村田智明在6月應創意生活(Creatife)之邀來華交流。他雖有一副嚴謹冷酷的表情,但實則是一個親切有趣的人,作品也如其人,在「極簡」的外表之下,卻是處處替使用者考慮,細膩之中充滿了玩味。
所謂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是指在研發新產品之前,產品開發人員要去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分析使用者的心理行為,設想使用者在不同時間、空間的行為及不同界面下對物品的需求,根據不同情況,提供最佳解決方案,開發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秉持著這種設計理念的村田智明,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便是在2005年獲得義大利Good Design大獎的蠟燭Hono,「靈感來源於普通的蠟燭,為了追求與普通蠟燭的貼近度,我專門設計了一根火柴作為開關的一部分,這還增加了整個產品的趣味性」,在他看來如果一盞燈只能起到照明的作用,那麼這個產品是不夠成功的,「設計是引發人與物之間心理交流的東西,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觸動到使用者的內心。」
要做到觸動使用者的內心,就必須讓設計師以普通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發現問題。村田智明認為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前期的考慮應佔到總開發時間的80%,重要的是去思考使用者會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會使用多久,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怎樣的問題,看似很小的問題都可能因此開發出一件產品,比如,通常我們的便簽紙多為矩形,插進書中后,露在外面的角很快就會褶起來,既不美觀也不實用,而一個小小的圓形書籤紙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行為設計實則是在探求根源性的問題,研究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再配合最簡潔的方式去解決它」,誠然,如果只是設計巧妙,科技運用得當,而沒有一點點人情味,任何產品終究只是死物,村田智明突破的正是大多數設計師只重視產品外觀的局限,在解決了形與色之後,為產品注入了精神內核,做到了令設計貼近人心。
為了更好地推廣「行為設計」這個概念,村田智明聯合擁有共同理念的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品牌Metaphys以及Hers Design Bank,並根據聯營企業的不同特點,開發出專屬的產品 線。雖然合作的企業各不相同,但在以「行為設計」理念為前提的條件下,Metaphys的產品都是典型的極簡主義風格。面對極簡主義設計師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平衡簡約與功能性?」村田智明巧妙地融入「解決方案」的概念,在發現問題之後,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最好地解決,一開始就把功能性擺在前面,在滿足了實用性的需求后,再從簡約的角度進行設計,這樣便能做到既簡約又不失功能性。
產品藉由創意生活的銷售網路進入中國市場,對村田智明和他的Metaphys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一個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的國家,推廣創意類產品,必然會受到惡意抄襲,拷貝的衝擊,除了在自身價格的定位上更加親民,重視品牌價值的開發,加快更新產品的速度以外,只能寄望更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加快這種不正當行為的消亡。對於中國文化頗有了解的村田智明,站在一個設計師的角度感嘆,「古代的中國是一個極具發明精神的國家,你們並不缺少創造力的基因,應該儘快找回這種值得驕傲的精神。」
極簡主義的運用
Bauhaus
Bauhaus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設計界,它所提倡的在不抹殺個性的前提下,作品的形象不模仿任何風格樣式,也不作裝飾點綴,只是採取簡潔和線條分明的設計,每一個局部都自然融合到整 體中去的風格,以及強調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產品本身的做法,至今仍然是眾多設計師頂禮膜拜的法則。北京798藝術區里的那些被改造的大型廠房,便是典型的包豪斯風格。
Peter Walker
美國當代最出色的建築園林設計師之一,Peter Walker受到歐洲和亞洲園林設計風格影響頗深,他提倡在園林設計中融入極簡藝術,作品遍布全球,包括正在建設中的紐約世貿大廈紀念館,位於北京亮馬橋路附近的美國駐華大使館,也是出自他之手。在保持自己極簡主義風格的同時,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使其更像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庭院,做到了將抽象的自然環境與場地的實際條件完美地結合。
MUJI
作為我們最常見到,提倡極簡主義風格的品牌,從原研哉到深澤直人都秉持著給消費者提供簡約、自然、富有質感產品的理念,做到了簡約與功能性的平衡。從上世紀80年代成立至今,無印良品不像是一個品牌,更像是一種生活哲學,它把日本禪宗式的生活理念融於其中,在如此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裡,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無論是產品還是店面設計都讓人感到舒 適、安心、簡約的生活體驗。
3+1 Bedrooms
這家隱身於北京衚衕中的設計酒店,具有典型的簡約主義風格。在保留了傳統衚衕居所的同時,在內部置入大面積的留白空間,由白牆、白床、白沙發等物件構成。老闆兼設計師曹長毅經營的另一家餐廳Paper,也同樣保持了這種風格,不破壞事物原狀的前提下,對內部空間進行有序地改造,營造出簡約寧靜又具有張力的氣氛。
@Source from:iWeekly·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