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1

未來,三樣東西會消失@Trend

Kevin Kelly看網路

凱文.凱利這位經常四處旅行,以親身觀察和思考來寫作的媒體人,長期關心技術演進如何改變社會的議題。他觀察不久的將來,書包、辦公桌椅及紙媒都會消失……

凱文.凱利(Kevin Kelly)是《連線》創刊主編,他從高中畢業後就到世界各地遊歷,包含1970年代曾在台灣生活一段時間。以日常觀察為基礎,結合技術變化談趨勢,是他的一貫風格。

12月初的一個冬日中午,接受完密集媒體採訪後,凱利來到北京清華大學一棟早期建築所改建的餐廳,與包含我在內的幾位座談會與談人一起吃飯,做例行的會前溝通。這座明年將慶祝百年校慶的大學,建築風格借鏡自美國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而這所學校也是凱利先前寫作時常參考的技術來源。

席間,大家都想把握機會,多從他口中聽到些意見,一場溝通會很快又轉變成一場記者會,別人提問由他回答。但凱利畢竟不是自動販賣機,也不是那種什麼都能談的名嘴,面對他所不了解的問題,特別是和中國有關的,他很技巧地把問題拋回去,詢問對方的看法,場面很快又轉成是他在問大家問題。

他終究還是一個有科技信仰的人,謹守「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態度。或者見識過太多大場面,已經熟練自如。這趟中國行,是為了他在1994年的舊作《失控》發行簡體版而來。像他這種從科技發展看社會趨勢的專家,在中國還沒有。

中國目前這個領域只有工程師和科學家,這也就使得他的發言得到相當的重視。

這位經常四處旅行,以親身觀察和思考來寫作的媒體人,近年文字產量和提出新概念的能力遠不及過去,但關心的主題仍然不變:技術演進如何改變社會。他在北京的6天行程中,被太多演講和採訪,把時間切得太細又填太滿,以至每個話題都只能點到為止,但仍做了盡可能的陳述。

書包不見了 在教育方面,他認為書包和課本必然會消失,教學內容將以可互動的影像為主體,透過電視、電腦或電子書螢幕都可以,重點在於教學方法要改變,讓學生有更多參與感,針對課程規劃和內容可以有更多討論。回家功課可以透過發郵件,回到學生家裡的電子裝置上,家長可以和小孩一起做功課,並且把意見反應給老師。 把老師、學生和家長整合起來,讓教育有更多可能性和參與感,是凱利認為在目前的技術和產品發展下,可以促成的事。小孩不用背書包上下課,課本也不是一本本印刷好而不能改的材料。過去,學校和老師主導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學生和家長只能配合,這還是屬於工業時代的批量生產概念,有利於在可控成本下進行推廣。當技術進步把教育的成本往下降,針對個別需求的個性化教育就有出現可能。當然,凱利也強調,當學校和老師釋出更多控制權,學生和家長,特別是家長也要多花時間來參與,才會有效果。

辦公桌椅會消失 在工作方面,他認為辦公室桌椅和大門也會消失。在電腦網絡和社群網絡發達之下,很多工作將透過「群包」(crowdsourcing)來完成,類似維基百科的概念。有著同樣興趣或同樣專長的工作者,彼此可能認識或不認識,透過網絡組織起來,就有可能共同來完成一件工作。

群包比外包更進一步,不只是把特定工作針對特定供應商開放,而可能是把所有工作對所有人開放。至於工作代價是有償或無償,就看工作性質。過去,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專家和同好組織起來,成本非常高昂,如今則大幅下滑。那些不喜歡組織層級和官僚結構的自由工作者,或者具有某種稀缺價值,而藉由和不同專案合作以放大其價值者,構成了群包的基本參與者。
凱利認為,群包將讓更多好想法被落實的成本降低,因而可以啟動。不過,面對不曾謀面的合作對象,這中間的信任基礎和工作品質的監督和管理,將是另一個大議題。

紙媒Bye-Bye 在媒體方面,他認為紙張終將消失。紙張、印製和流通等發行成本,註定絕大多數紙媒只能是在地媒體,無法符合全球化的需要。他認為,即時、個性化和低成本大量流通的特性,是全球化時代需要的媒體。另外,媒體工作者的內容和角色也在轉變,許多部落格寫手吸引的人氣,甚至超過媒體。這種個人媒體或業餘媒體,成長速度和影響力非常驚人。當所有人可以向所有人傳播訊息,誰是媒體、誰是受眾的角色就很難釐清,權力更大,挑戰也更多。

凱利不是那種驚世駭俗的大膽發言者,他更像一個溫和陳述故事的人。他提出問題卻不必然提出解答,雖然後者是聽眾更期待從他身上得到的。但這也是他的另一種提醒:可以被批量複製的執行建議,在我們正在進入的新時代,可能是不存在的。

@Source from: 數位時代雜誌 2011.01.27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