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011

倫敦的公眾討論與城市規劃@Arch







如何優化格局與實施進一步規劃,是每一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全球最富有的地區之一,國際化大都市,為其他城市做了一個鮮活例子。

倫敦發展署提出的「公眾討論」讓每一個倫敦市民都可以加入討論,對城市的發展和規劃表達自己的意見。倫敦這個城市,借著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會的勢頭,煥發新的動力。

畢書德(Peter Bishop)作為倫敦發展署設計、開發與環境部總監兼副首席執行官,過去20年中,先後在倫敦的四個行政區擔任規劃總監,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經常受邀演講授課,是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建築和建築環境學院的客座教授。

《周末畫報》×Peter Bishop

6年前《大倫敦空間發展戰略》正式向全社會頒布,我想知道的是,這個規劃到目前推進的情況如何?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跟我們分享?
這個戰略是由時任市長利文斯通發起的,我當時也是規劃局的主要負責人。但這只是一個大的基本綱領,33個衛星城區還要基於這個大的發展戰略,分別制定各自的發展計劃。現在的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也正在對這個戰略進行新一輪的「公眾討論」,適當地對當年的計劃進行一些新的改變。到2012年,會有一個基於2004年戰略規劃基礎的新規劃方案出台。

您剛才提到「公眾討論」。能否舉一兩個例子,有沒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倫敦市民議論比較熱烈的「討論方案」?
目前討論比較熱烈的主要有兩大塊:一個是民生非常關注的住房問題。有多少新房子要建?新建住房的面積如何?面積較大住房和較小住房的比例是多少?當然,還有房價。第二個問題是新的開發對於環境的影響。我們正在推出一項新的環保政策,以適應發展的要求。

這些討論是否真的有效果?我是說公眾對於決策的影響力能有多大?
公眾的否決票當然影響很大。有時候一個人就能否決,但有時候成千上萬個人也否決不了。關鍵是看提出來的反對意見是否合理有效,能不能充分證明他的否決是正確的和有根據的。如果影響到一個工程的進程,通常有兩種做法:第一,如果反對的聲音是必須要考慮的,而且又是爭執不下,那麼就要找一個第三方機構來進行評估和裁定;第二,政府和民眾之間要做一個妥協,看雙方是否能各讓一步,來保證項目的進行。

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這個戰略發展到現在,您覺得有什麼重要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的?
首先,我覺得我們這個規劃是完全開放式的。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倫敦市民,都可以加入到我們的討論中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任何人對這個項目有異議,那麼他都可以投否決票。其次,我們值得一提的還有「混合住宅」這樣一個規劃,其中包括「鄰里混合」的關係。

我們提出的概念是,在同一個社區裡面,有不同的人種,不同種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居住在同一個社區里做鄰居。而不應該是白人歸白人區,印巴人歸印巴人區,黑人住在黑人區。同時,這個區既要有富裕階層,又要有貧窮的,中產階級以下的人。「鄰里混合」是我們接下來重點要做的規劃;最後還有一個,一定要在保持原有歷史風貌的前提下進行開發,不能破壞建築原有的功能。

我們得談談「錢」的問題。這次倫敦的發展戰略,預算從哪兒來,總數是多少,佔全年政府支出的百分之幾?誰是批准這些預算的部門?這些預算最後由誰來核實?
(笑)讓我先說說投資比例。這次大倫敦空間的戰略,大部分投資都來自商界、資本市場,政府只投資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現在有一個趨勢,政府的投資會變得越來越少。目前倫敦發展署每年的規劃總預算為4.8億英鎊,其中預算的50%,都撥給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剩下的50%用於其它市政基礎建設和土地的收購。至於誰批准這些預算,我們有一個專門的董事會,其中包括倫敦市長和商界的主要投資力量。另外,還有一個專業的會計董事會來對政府的投資進行專門的審核,審核這些投資是否用好。當然,我們發展署作為最主要的預算開支部門,也自行審核,並會定時向市長報告預算執行情況。

我注意到,在所有規劃中(經濟發展、交通、文化、能源、環境……),其實都緊緊圍繞三點:倫敦居民健康、機會平等和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從這三點入手的必要性在哪裡?到現在為止做得怎麼樣?
我想向您更正一下。我們發展署的規劃,主要目標就是倫敦經濟的發展和倫敦的繁榮。您說的這三點,是實現我們規劃目標的最終價值觀。目前我們具體的一些目標包括:成功舉辦倫敦奧運會;倫敦舊城區的改造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考慮環境問題;支持企業在倫敦的發展;將倫敦進行進一步的國際化推廣,宣傳倫敦;對倫敦市民進行技能再培訓。

您最後談到了「市民培訓」。這是否意味著倫敦市政府希望通過合理的規劃,來實現更好的社會平等?
對於為倫敦市民提供平等機會,這的確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核心價值之一。很多人認為,倫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這裡的財富分配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公。這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說,倫敦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財富分配不公,各個種族和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不公,高失業率,以及受高等教育人數遠比我們計劃中的要少。這些問題的暴露,也迫使我們要去改善,提高管理這些問題的效率。現在倫敦發展署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和物力在學校和教研機構上。我們也相信,一個充滿平等機會的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公平和穩定的社會。

倫敦奧運場館其實已經開始動工建設,您現在才考察時間上是否有些遲了?另外我所知道的是,倫敦主場館的建設,已經建設得差不多了。而且這是一座可以拆除重建的建築,非常實用。跟現在日常維護需要很高昂費用的北京鳥巢相比,您覺得孰優孰劣?
在倫敦申辦之前,我們已經去看了很多國家的案例。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巴塞羅那,因為巴塞羅那就是通過奧運會,徹底改變了那座城市和那塊地區的功能。而我們的同事,也在北京奧運會前後,密切關注著北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至於你說的倫敦主場館和鳥巢的比較,我覺得還是要分不同的情況來看。

鳥巢這個體育場是非常棒的。中國地大物博,北京奧運會要留下一個實實在在的「遺產」,鳥巢就是一個最好的象徵,雖然後期的維護成本可能會很高。但中國人口多,8萬人的體育場,還是能夠有很多用處的。倫敦不太一樣,我們的主場館也有8萬個座位,但奧運會過後,我們會將這個體育場拆除重建,然後建一個大約能容納2.5萬人的場館。這也是為什麼倫敦主場館都是可持續材料建成,並且可以重建縮小的原因。如果說40年以後,倫敦再申辦奧運成功了,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場館重建。

@Source from: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