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社群的契作食物配送中心,供貨給上千個家庭。 記者徐兆玄/英國攝影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
莎拉(Sara Davies)領著兩個女孩,在倫敦海克尼(Hackney)春田公園裡「下田」。看到我們來訪,她隨手從田畝旁的樹叢中摘下葉子泡茶,「這裡不灑農藥也不放肥料。」鮮嫩的葉片在茶杯蕩漾春天的氣息,這是我喝過最新鮮的倫敦下午茶。
「我住在倫敦,我熱愛種子與植物。」戴著墨鏡、耳環工作的莎拉,是個時髦的城市女孩,擁有倫敦最時髦的職業─都市農夫。
耕作日記 寫部落格
四年前莎拉參加「耕種社群(Growing Communities)」的都市農田,從志工、助理一路當到總監。如今莎拉管理三處農田,帶領逾百位倫敦人在假日「下田」。
「愈來愈多人搬進都市。但在都市裡,人與土地、食物的關係淡漠無比。我們走進超市買食物,卻不知道它們怎麼從土地裡長出來。」英國都市人口高達百分七十八,農業人口卻僅占百分之二,莎拉認為,解決之道是把農田搬進都市、把都市人變成都市農夫。
忙完農事,莎拉坐在電腦前,把這一天的耕作日記寫進部落格中。「你們很快就會吃到新鮮的捲心菜。」她貼上捲心菜照片,還附上自製食譜。
耕種社群 英國正夯
每周三上午,這群都市農夫的心血結晶,和廿五個專業農夫所種植的蔬果混合,一箱箱運往六個配送點。下午,上千名參與契約合作計畫的海克尼居民陸續抵達,帶走一袋袋為他們量身訂做的蔬菜。每個袋子裡放上一張紙,列出產地與食譜。
袋裡超過七成的蔬菜和三成的水果來自海克尼,近九成蔬果來自倫敦,沒有一份蔬果來自歐洲以外。耕種社群工作人員凱莉(Kerry Rankine)驕傲表示,「我們不但減低食物里程,還支持了廿五個小農、復興了四百英畝的農田」。
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耕種社群,是倫敦第一個「社區支持型農業」。這是英國正夯的一種農業組織,社區居民組成團體與農家訂立契約,預先支付耕作所需款項,農夫再根據居民需求生產蔬果,而社區居民還可以參與耕作、自耕自食。
小孩買菜 認識食物
耕種社群會員每年遴選理事,負責監督耕作方式與品質。本屆理事長潘妮(Penny Walker)說,耕種社群的農夫必須以消費者認可的方式生產食物,而農夫也會邀消費者進入農田,了解「土地守護者」的辛勞。
2003年,耕種社群成立倫敦唯一全有機農夫市集Stoke Newington ,設攤者全是本地農夫,多數農田位在距離市集六十哩處。
周六,原應放假的Willam Pattern小學卻是人聲鼎沸。這所小學在周六變身為Stoke Newington農夫市集,成為另一種學校。居民雪莉說,「我喜歡帶著孩子來這裡買菜,教他們認識食物與農夫。」
農田食物 凝聚居民
在這座大自然教室裡,老師是農夫,課本則是大自然。被居民暱稱「香菇老師」的馬修,攤位上堆著十幾種菇類。他一邊拿大湯匙攪動鍋裡 的香菇湯,一邊向顧客介紹新發明的菇類食譜。「這裡每個攤販都能解釋食物的來源和作法,你不必面對冰櫃和一無所知的店員。」耕種社群工作人員妮可表示。
@Source: 聯合報 2011/08/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