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2012

北京第三次復古@Culture

2012-05-12 07:26:00 
 
導語:幾個月前,北京宣布,今年將撥款10億元,專項用於古建築維護,重點是中軸線的古建築騰退和修復等百項工程,其中包括對6處建國後拆除的城樓建築進行恢復重建。官方稱這是“建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 

經濟觀察報記者謝良兵王夢芹 5月9日,暮春的北京有些炎熱。 35歲的河南人王羽帶著媳婦和孩子坐在82路公交車上。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北京旅遊,原本是隨團而來,​​但為了將古都看得更真切,他們選擇了脫團自由行。 

82路公交車北起國家體育場(鳥巢),南至前門,線路正好貫穿北京的中軸線。這是王羽特意選擇的線路。這一路他們走走停停,可將中軸線上的鳥巢、鐘鼓樓及周邊的胡同、后海、前門大街等一併參觀。 “就是想帶孩子感受一下北京的古都氣息。” 

不過,王羽並不知道,北京這座外人眼中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正在努力將自己打扮得更像一座“古城”。 

幾個月前,北京宣布,今年將撥款10億元,專項用於古建築維護,重點是中軸線的古建築騰退和修復等百項工程,其中包括對6處建國後拆除的城樓建築進行恢復重建。官方稱這是“建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 

一年後,北京中軸線將正式衝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座城市也將迎來建都860週年。
這是北京市第三次大規模復古行動。 

重現古中軸路
 
北京城神聖的中軸線呈南北走向,長7.8公里,在封建時代,它被風水大師認為可以確保能量的順暢流動,因而能保佑王朝的興盛。中軸線上騎跨著九座城門式建築,中軸線及周邊區域曾經排列著40餘座古建築,由於各種原因,部分建築被先後​​拆除。 

王羽一家在鼓樓站下車,公交車站旁邊就是著名的煙袋斜街。儘管天氣日漸炎熱,但街道上胡同里,遊人如織。三輪車馱著尋訪老北京的遊客在灰磚灰瓦的胡同里穿梭,不遠處古老的紅色鼓樓和鍾樓安靜地矗立著,樓下便是梧桐樹掩映的林蔭道。 

時間似乎在這裡放緩了腳步。但登上鼓樓遠眺的王羽卻顯得有些驚訝和失望。往北望去,舊鼓樓大街旁的一大片胡同已成為廢墟,這是地鐵8號線的施工場地。而在鼓樓的東南角,一個被稱為“時間博物館”的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民間曾將古中軸線上的永定門稱為“龍頭”,鼓樓和鍾樓稱為“龍尾”,故宮是“前朝”,鐘鼓樓地區是“後市”。文物保護者稱鐘鼓樓街區是碩果僅存的北京老城平民文化傳統的代表。 2010年,鐘鼓樓地區更是入選美國《時代》周刊“消失前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鼓樓下的姚記炒肝因美國副總統拜登的訪問而聲名大噪,這是王羽計劃中必去的地方。王羽擔心再不去,以後可能就沒有機會了。因為到姚記炒肝吃“最後一碗炒肝”已經成為網上的話題,這裡要拆遷的傳言早就不脛而走。 

事實上,這樣的拆遷傳言在鐘鼓樓地區已經傳了幾十年,每隔幾年這種消息都會被炒熱一段時間。直到2009年下半年,傳言逐漸變成現實。地鐵8號線的開建,讓舊鼓樓大街周邊的一些臨街商舖和居民已經先一步遷走。 

2011年12月,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項目開始啟動。政府拆遷公告列出的徵收房屋的門牌號緊鄰鐘鼓樓廣場的一圈。這讓著​​名的胡同保護者華新民痛心不已。她擔心,這些胡同都將會被拆掉。此前的1999年,為興建停車場,發展鐘鼓樓旅遊,這裡已被整治過。 

這只是北京中軸路恢復工程的熱身而已。作為中軸路申遺的一部分,恢復重建部分城樓是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這6處標誌性景觀分別為: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甕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誌、內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 

另外,中軸線申遺的四大工作任務也已經確定,分別是古建築維修、缺失建築復建、整體環境整治和相關法規制定。令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高興的是,他手上的預算已從往年的每年1.5億元大幅調整至每年10億元。 

但提高的預算並未讓他的工作變得容易起來。北京市政協的調研報告指出,中軸線上有一些古建築被長期佔用,嚴重影響了中軸線承載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如天壇外壇內、先農壇、故宮西華門內側等被多家機構佔用。有數據稱,光騰退資金就需100億元。 

拆與不拆都是錯
 
與華新民等人的反對拆遷不同,居住在鐘鼓樓地區的老居民們卻陷入了現實的糾結中。張旺胡同一位在此生活了60多年的大媽說,街坊的感情讓她捨不得這片地方,但擁擠的環境卻又讓她盼著儘早改善。南鑼鼓巷拆遷一夜造就千萬富翁的故事在這裡不斷傳誦。 

據統計,鐘鼓樓地區平房區老百姓居住環境普遍比較擁擠,戶均面積在20平米以下。東城區的一位官員也稱,要與清代的版圖相比,鐘鼓樓地區當時空間是佔地14000平米,被私搭亂建擠到現在已經剩下不到4000平米。 

這是2010年初東城區提出“鐘鼓樓·北京時間文化城”規劃的合理性來源。這個原本佔地12.5公頃,耗資5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一提出便遭遇了各方反對。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發起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文化遺產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何戍中便是反對者之一。 

何戍中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北京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時間文化城項目的公佈,讓何戍中為之一驚。在一家設計公司的網站上找到效果圖時,他的擔心再度加劇,“很糟糕!”他稱,按照這樣的設計,保護區內的幾個胡同可能會消失。 

華新民也質疑這樣的恢復工程。她認為,鐘鼓樓廣場目前的格局跟清代並無二致,如果人為拓寬,她認為不是恢復,而是破壞。何戍中則稱,鐘鼓樓的“晨鐘暮鼓”,已是對時間文化的最好說明,再修個文化廣場是畫蛇添足。 

2010年底,反對聲再加上北京東城區和崇文區的合併,北京時間文化城項目擱淺,被“時間博物館”取代,佔地縮小為0.6公頃。不過,由波士頓設計集團設計的時間博物館與鍾鼓樓地區的建築不協調,再次引發文物保護者對鍾鼓樓地區整治工作的口誅筆伐。 

同樣的,復建地安門的計劃也因為反對而被取消。專家的討論結果顯示,如果是原址復建地安門,有可能採取路口環島的方式,將對於現有交通造成不小影響。如果是南移復建,則失去地安門作為北京中軸線坐標之一的歷史、地理意義。 

不過,這些反對並不影響北京復建城樓計劃的提出。 2012年將是近年來北京市對文物、古建築保護力度最大的一年。中軸線的申遺準備工作是今年的重點。 2011年3月開始,北京市政協曾組織委員及有關專家學者對中軸線進行過17次調研考察。 

這份調研報告是支撐中軸路復建的重要論據。調研報告指出,中軸線保護缺乏統一規劃,缺失、被佔用等情況突出。一些古建築先前的被拆除,影響了中軸線建築結構的歷史完整性,失去了古都北京的一些重要標誌,造成中軸線建築文化的缺失。 

除了單個古建築的修繕、重建,中軸線的整體開發包括“沿街立面”。孔繁峙解釋說,“沿街立面”是指修整包括中軸線兩側在內的、整個舊城沿街的傳統建築的門面,恢復其舊有風貌。他透露,北京計劃投入幾千萬元對舊城沿街傳統建築實行維修。 

支持復建者稱:“我們沒能保護好一個舊北京,但希望能建設好一個新北京。” 

北京的三次復古潮
 
這並非北京市第一次的大規模復古行動。 

古都是北京的重要標誌,但經過建國初的大拆之後,北京的古都氣息式弱。 20世紀80年代末,為迎接亞運會的召開,北京市打通了北中軸線,這是元大都興建以來700多年間,中軸線第一次向北延伸至立水橋,其長度由過去的7.8公里增加到13公里。 

同時,北京市也對位於中軸線上的一些文物也進行了修建,位於地安門大街上古老的萬寧橋得以重修,再現了古橋的風貌。萬寧橋畔的火神廟也被重修。過去的十幾年裡,北城的快速發展部分恢復了北京城原有佈局的面貌。 

第二次的複古從2003年開始。根據北京市製定的“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規劃,從2003年到2008年,北京市政府投入6億元,區縣及社會配套資金7億元,整個規劃將從2003年一直持續到奧運會開幕的2008年。 

北京希望,在2008年之前將北京的“古妝”重新梳理一遍,以留住老北京的味兒。這一次,以永定門重建為標誌,北京城市中軸線將由1​​3公里延伸至26公里。孔繁峙稱,永定門重建是人文奧運的第一工程,也是北京城市中軸線景觀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點。 

不過,可惜的是,一邊在復古,一邊是北京古建築在消失。 

對於建國後北京拆除古城牆和古建築,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曾絕望地對北京市領導說:“在這些問題上,我是先進的,你是落後的。五十年後,歷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歷史驗證了這樣的預言。但歷史卻又充滿了諷刺意味。 

2012年初,梁思成在北京胡同里的故居被拆。最代表北京市井生活的胡同越來越少。有關研究顯示,1949年北京舊城胡同有3250條,1990年有 2257條,2003年只剩下1571條,目前劃定的33片平房保護區內僅有600多條胡同。胡同的不斷消失尤其是梁思成故居的拆除,也讓重建城樓的決定 充滿了爭議。 

對於城樓的重建,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表示,按照文物法的要求,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 “重建城樓並不是特別有價值,阻止新的毀壞比起重建項目來得更為重要。”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發起人何戍中說。 

謝辰生舉例說,近​​兩年鼓樓地區因為地鐵建設,已經有大片胡同和民居被拆除,不僅破壞了中軸線地區的古城街巷肌理和空間尺度,而且驅散了原住民,在他看來,“失去了原住民,就失去了城市的靈魂。” 

事實上,此番的重建也是困難重重。城門原址如今大都是交通要道,復建不現實。比如,重建的六大地標性建築並非過去的老城門,而是甕城、角樓、雁翅樓等城門、城牆的配套設施。孔繁峙解釋說,這主要是受交通和市政設施等條件限制。 

經濟與文化的博弈
 
這一次,北京的複古除了是為2013年的中軸線申遺,還有北京建都860週年的慶典,更主要的是為了打造北京產業轉型後的重要替代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關於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通過。 《意見》稱,北京將在2020年建成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運盛。 

《意見》提到了九大工程,其中包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利用工程。作為北京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而在北京的“十二五”規劃中,北京每年將投入100 億元,重點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8%。按照北京地區2011年的GDP總量來算,文化創意的“蛋糕” 將達到2880億元。 

不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特邀研究員齊欣更願意將北京此次復古行動背後的動因,歸結於“全社會對文化遺產認知程度和尊敬度的提高”。在他看來,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身來看,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個特點對北京市做決定有影響。 

這個特點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由原來一個點的保護到一個面的保護來拓展,“比如中軸線申遺,涉及的不是一個點,如故宮或天壇,這些已經列入文化遺產了,現在中軸路的申遺是從整體風貌上來保護。風貌保護正在成為一個熱詞。”齊欣說。 

2010年10月21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成立,提出要“充分認識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發揮北京歷史文化遺產在弘揚中華文化中的獨特作用。增強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緊迫感、責任感。切實履行好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職責”。 

一個月後,中共北京市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今後五年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首都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挖掘、傳承和利用,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功能顯著增強。 

數據也顯示,過去的“十一五”期間,北京市區兩級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投入資金約180億元,其中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約70億元,市級財政投入約50億元,區級政府投入約60億元。 

齊欣也擔心,復建沒有錯,但必須用真實和完整來判斷復建的功與過,“沒準是好心辦壞事,熱心大,但根上兒就錯了,做了一個假的當代的東西。 ”齊欣希望,北京市在做恢復工程的同時或之前,把對這件事的認知和法律體系建立了起來。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建立起來了。 “否則,任何人都應該懷疑或誤解背後只是簡單的熱情和經濟利益。” 

人們常說,文化遺產是無價之寶。但齊欣認為,我們恰恰缺乏對文化遺產價值的判斷和計算方法。 “沒有價值判斷的標準,全變成了以GDP產值為判斷標準,這就是彎路,不可能不出現大拆大建,不可能出現古城保護。”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