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013

逝去的城市之光@Art








喬治·韋斯利·貝洛斯(George Wesley Bellows ,1882—1925)的回顧展,將3月16日,
登陸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將持續展出至7月9日,這是「垃圾箱」畫派(The Ashcan School)的代表人物Bellows首登英倫,引發各界關注。本次展覽展出了他各個時期 120多件作品,包括了描繪拳擊場面和反映紐約市井生活的精品。這些作品來自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惠特尼博物館、耶魯大學博物館等59家機構,足見主辦方的重視。
星星之火的草根藝術
喬治·貝洛斯,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出生並長大成人。
學生時代當過棒球手、打過籃球,出眾的運動天賦使貝洛斯備受讚譽。他還為學校年鑒、商業雜誌畫插圖,在當地同樣也小有名氣,但職業體育、商業插畫,並沒有成為貝洛斯的最終選擇。1904年,大學畢業前夕,貝洛斯離開了俄亥俄來到紐約,住在57街的YMCA。不久便進入紐約藝術學院,投身在Robert Henri門下,重學藝術。
Robert Henri早期的作品尤其受到愛德華·馬奈、弗蘭斯·
哈爾斯和迭戈·委拉斯開茲的畫風的影響。1900年定居在紐約和1902年開始在紐約藝術學院執教。他逐漸開始拒絕印象派和傳統學院派繪畫中講究規整、優雅的傳統,把注意力轉向更為大膽叛逆的現實主義風格,影響了一整代美國畫家。
Henri對貝洛斯筆下流露出的草根特性印象深刻,
他認為正是這種來自底層生活的力量,才是像紐約這樣的新興國際大都市保持活力的源泉。無可否認,美國文化是一種集體榮譽感非常強的文化,它是由很多個性鮮明的文化符號組成。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平民文化」的蓬勃發展,這種「蓬勃」在貝洛斯的筆下,是一種對生活中平凡細節的致敬。1906年,貝洛斯在百老匯附近租了工作室,自此紮根紐約,汲取靈感,並最終成為「垃圾箱畫派」中才華橫溢的一個。
鍍金時代的代言者
1871年到1913年,被稱為美國社會的「鍍金時代」。
1913年,美國的人均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與此同時,這個時代也催生出美國歷史上第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壟斷企業,這些企業時至今日仍是美國經濟的支柱和象徵。
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紐約1905-1908」,
描繪了貝洛斯對於「鍍金時代」里的紐約所留下的獨特印象。我們可以看到街頭打架的少年、在東河邊光著身體玩耍的孩子、康尼島海灘踏浪的一群青年,以及在中央公園大遊行的隊伍。
《紐約》(1911年)描繪了曼哈頓熱鬧繁華的街景,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熙攘熱鬧的人群,象徵工業力量的汽車與不合時宜的馬車擠滿道路。全畫色調較暗,略顯凌亂的用筆與陰沉的天色,相應成趣,給觀者心理平添了幾分壓抑。此畫的珍貴之處還在於,1908年紐約市已立法禁止馬車進城,貝洛斯在這幅作品中描繪了馬車運貨的場面,已成為紐約城市發展歷程中的絕版風景。
創作於1907至1909年的三幅《賓州車站開挖》,
記錄了紐約著名的賓州車站大樓動工興建的情形。賓州車站大樓於1910年竣工,是紐約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為紐約長途火車站,每天數百萬人通過車站來往於紐約於全國各地。1964年,賓州車站大樓因為改建被拆除,如今也只能在膠片、紀錄片里看到。
拳擊場面,血脈噴張
除了記錄城市生活,貝洛斯一生還畫過很多幅拳擊題材的作品,
甚至有一幅出現在1998年正式發行的美國郵票上。本次展覽,主辦方就準備了三幅拳擊題材的油畫,分別創作於1907、1909、1924年。另還有三幅銅版畫,分別作於1917、1921和1923年。
這些作品中《沙奇俱樂部的猛拳出擊》(Stag at Sharkey's)最為精彩,同時也是本次展覽的宣傳主題。
拳擊手們充滿張力的形體,色彩的強烈對比,光影變幻的微妙掌控,不僅呈現一種戲劇誇張的藝術效果,更有著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貝洛斯甚至不忘添加一些血淋淋的色彩,愈加強調了這一層真實感,素描般簡率又傳神的筆觸充滿感染力。貝洛斯能將一塊畫布演變為一個微縮舞台,舞台上既上演著激烈的搏擊比賽,一個個定格的瞬間鮮活了百年;舞台上又濃縮著世紀之交的美利堅民族精神:堅毅、陽剛、活力、勇往直前。
在1924年創作的《丹普西與費爾波》(Dempsey and Firpo)一畫中,
貝洛斯刻畫了拳擊手費爾波將丹普西一拳打出舞台的瞬間。雖然人物的動作仍然誇張,由於光線和筆觸的關係,雖然整個畫面內容強而有力,但形式卻顯得溫柔了許多。
事實上,貝洛斯對於拳擊題材的熱衷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貝洛斯本人是一位積极參与政治的社會評論家,用他的藝術代言了他的時代,他的藝術語言充滿同情、悲憫、幽默、委婉的諷刺,他的作品也出版印刷並發表在當時的一些主流報刊雜誌中,其中不少是當時活躍的政治期刊。從這個立場看,一連串拳擊手圖像,不僅僅是呈現了人體的力與美,也是表達他對種族、性別和宗教立場。
此外,貝洛斯還是一位出色的版畫家、
雜誌插圖作者以及政治題材漫畫家,更是美國版畫藝術的先驅者,曾經與印刷廠的工人並肩工作,製作了近200個優秀版面,印出的作品至今暢銷不衰。「他是一位畫家中的畫家,版畫家中的版畫家,」美國繪畫與雕塑協會的博物館愛麗絲·普拉特·布朗策展人獎(Alice Pratt Brown Curator)獲得者芭芭拉•溫伯格如是說,「我想不出他那個時代還有誰像他那麼視野寬廣,像他那麼勤奮,像他那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成就了那麼多事。」
1925年1月8日,貝洛斯突發患腹膜炎,入院急診,
卻因手術失敗不幸離世。貝洛斯去世時年僅42歲,他留下了深愛的妻子艾瑪,兩個女兒,安妮和簡,留下的眾多作品被藏家們爭相收藏,比爾•蓋茨在1999年花了兩千七百五十萬美元購買了他的名作「Polo Crowd」。
貝洛斯死後,葬於布魯克林區的格林伍德公墓,
他筆下絢爛多姿的城市之光或將成為「鍍金時代」最好的圖像註腳。可貴的是,這些信息並沒有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中,透過展覽,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辨析出那個時代里美國人的點滴生活和專屬於他們的驕傲與榮光。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