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013

把市集當公司經營 讓產地直銷逆轉勝@LOHAS

撰文者:楊念蓁

在全台地價最高的台北市信義計畫區裡,一塊價值將近20 億元的240多坪土地,竟不是趕緊蓋成豪宅,而是讓台灣農運先鋒楊儒門打造成有水牛耕種稻麥、蔬果的3層梯田,而這與台北101大樓毗鄰而立的「城市梯田」藝術計畫,還將展出至今年8月。
而早在2008年7月,他創立的248農學市集,就把20多位遠在偏鄉的產地農友,聚集到台北忠孝東路4段248巷內的一塊小空地, 直接與消費者互動。
4年半下來,這個可讓農友過好生活、消費者健康吃的「產地直銷」新平台,不但在台北東區和天母、板橋、新店和淡水等處遍地開花,還進駐新光三越、誠品等設櫃,楊儒門計畫,未來5年還將新增40處以上的據點!
目前,全台約有33個農學市集,但同樣的「產地直銷」模式, 為什麼248不但能賺錢,還能快速複製?
其實,在248農學市集開市不到3個月時,楊儒門一度因經費不足、消費者不上門而打算收掉市集,但重新調整經營與管理方式後,才能逆轉勝。只是對這一路以來的過程,楊儒門總是謙虛地笑著說:「都是有朋友的幫助。」
不過一開始,楊儒門原本要做的是農業網站,但在規畫網站內容時,他才發現行不通:「寫得太困難,消費者不會看;寫得太簡單, 農友不會看,其實,寫得不管是簡單還是難,農友都不會看,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楊儒門說。
正為此煩惱時,楊儒門去香港時,意外發現香港竟有不少的農學市集,看到市集裡的農友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讓楊儒門有了新的動力。他一回到台灣,就去拜訪當時已經成立1年的台中合樸農學市集,讓他更確認要推廣台灣農業、改變農友生活,「市集」是一個比網站更可行的管道和方式。
於是,楊儒門又找到朋友引介, 認識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在說明農學市集的理念後,章啟明很大方的把忠孝東路4段248巷一塊閒置空地,免費借給了楊儒門,這也是市集取名「248」的原由。

絕處逢生》營運2個月險撐不下去 靠友人傳經營訣竅闢生機

省下土地租金,沒有經驗、手上只有5萬元經費的楊儒門,靠著人脈和衝勁就開市了。
一開始,從4位市集工作人員、到20多位擺攤農友,都是「友情相挺」,也就是每週2天的營運與人事費用全都「自掏腰包」,而那僅有的5萬多元經費, 光拿來租20 個帳篷就幾乎用掉一大半,還去請了樂團來現場演唱造勢。可是,進「篷」的消費者愈來愈少,接著農友、工作人員也開始退出。「我們自己也去找農友,但很難, 因為大家對這個的概念很低,人家根本不知道你是在幹嘛。」最慘時,參與農友只剩下8人,才營運2個多月,市集就已經快撐不下去。
楊儒門表示,當時也認真想過是不是該收掉,認賠算了?不願就此被打敗的楊儒門心想,要解決錢不夠用的問題,「不如去找人捐款!」這麼想的楊儒門,找 上一位經營公司有成的友人,但這位朋友拒絕捐款,楊儒門不放棄,改而請他傳授經營的方法,「他告訴我3 點,一個是成本概念,二要有收支表,最後要有對未來的展望。」
聽完後,楊儒門馬上檢視市集的支出項目,第一個請樂團唱50分鐘就要3,000元,效益有限,但對財務卻是一大壓力;其次是,帳篷等硬體設備,2個多月的租金已可以買新的,此舉節省了不少開支。
省錢之後,要如何吸引人潮呢? 他們就用市集廚房來取代樂團,讓農友們運用自家農產品來下廚,既不用多花錢,又能吸引消費者,增加購買意願,一舉數得。
學會建立收支表後,對於成本更有概念,不僅設備和材料是成本, 人事、時間也都是要考量的成本。經過2個多月的磨合,248農學市集就從原本的虧損狀況,達到損益平衡。「也是有了成本概念以後, 我們也慢慢知道要如何幫助農友去行銷,因此參加的農友也就愈來愈多了。」楊儒門說。

多元經營》尋求合作積極拓點 協助農民找到長期通路

全台的農學市集經營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是以教育、推廣為主,1個月可能就擺攤1次,但248農學市集卻以「要讓參加的農友可以過生活」為目標,因此4年來不斷尋找可以擴大銷售的模式。
楊儒門表示,農友在市集做1 天,最多能售出5%的農產品,即使做3天,也不過賣掉20%的產品,那家裡80%的產品該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找其他的友善通路、自己開店,就是希望在平日的時候,農友的產品也有一個地方可以做銷售。」因此,248農學市集積極拓點,並且與百 貨公司、飯店、餐廳等進行合作。
楊儒門笑說:「人家都說,我們就是娶某包生子。」農友來了,後續的銷售與推廣,248農學市集都會幫忙,還會協助農友訂出合理價格。就是希望農友可以藉由參加248,找到未來可以長期合作的通路,就能夠回家專心種植,產地直銷,不需要再依靠市集的幫忙。
因此現在整個248團隊,分成4 個經營項目:1.農學市集;2.實體店面(含百貨公司櫃位);3.生態教育園區;4.協助企業做顧問。
很多人會質疑楊儒門,「身為一個社會運動者,怎麼可以跟財團、企業有掛勾?」但楊儒門認為,社會運動可以很多元,甚至與企業合作還比政府合作更有效能。何況, 要讓市集持續下去,就必須先讓參與的農友和工作人員能生活下去。
楊儒門算過,2個市集才能養得起1個工作人員,而開1家店就可以養3個工作人員,如果做企業顧問,可以養更多的工作人員。他指出,有了這些工作人員,就能夠協助更多的農友販售;而且企業投入做農業,對於社會對務農的觀感也會有正面影響,這不也是很好?

經驗分享》2重點扭轉經營頹勢 用規模經濟攤提部分成本

根據這4年的經驗,要經營好農學市集,楊儒門認為有2個重點:
1. 市集設點:不管是假日才擺攤的農學市集或是實體店面的農學園,都需要選在對的地點,才能吸引目標客群來消費,因此248團隊就根據方圓1公里以內,是否達到3個指標來判斷:
①消費力:可從2點來看:➊房價;➋單位面積人口密集度。能買得起5,000萬元的房子與500萬元房子的人,消費力就會有差。而單位面積人口密集度愈高,消費力相對也較高。
②認知度:主要是看當地居民, 對於有機、安全無毒等產品的接受度。可從3個面向來觀察:➊同質性商店;➋咖啡店;➌書店。通常願意花100多元買一杯咖啡或是時常購書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願意花多一點錢在食品上。
③生活型態:最後還必須找與這類生活型態相符的人。楊儒門表示,對居住環境很注重的人,對於飲食的安全性也會比較注重,因此248團隊就會從3點來評估:➊公園;➋學校;➌綠地(包含如河濱公園等的休憩空間)。
2. 抽成模式:248農學市集參考國外市集的例子,參加市集的農友要付10%的營收給市集,市集這10%的收入就是用來發放工作人員的薪資以及場地維護的費 用。而農學園或是百貨公司的櫃位,則是與農友協商後,會抽取3成的營收, 用以支付在百貨公司設櫃與店面營運的各種費用,而若有剩餘的資金則會用來準備下一個據點或店面。
楊儒門表示,即便是農學市集也需要產生規模經濟,若只是守著單一個市集,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我們不需要降低原物料的成本, 但透過規模經濟,可以攤提掉部分設備與人事成本。」楊儒門解釋。
248農學市集,秉持著要讓參加的農友有辦法過生活的原則,幫助農友推廣、行銷台灣的優質農產品,協助諸多品牌建立,例如「春一枝」、「在欉紅」、 「來春嬤」等品牌。在欉紅代表林哲豪就說: 「最開始在實驗階段時,我們需要一個地方認識消費者,而我認為市集是一個很好的形式,篩選過後, 決定是248,是因為248不會很死板的要求你一定要符合什麼認證, 而是他是在一個精神和理念上的認同,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4年多來,248農學市集已經從台北東區的一個小市集,擴張成7 個農學市集、擁有3家的實體店面農學園、1個生態教育園區,還打入信義計畫區的百貨公司,在A11 館設櫃,今年5月也即將進駐誠品,楊儒門表示,今年預計再新增6個據點(農學市集與農學園),3月馬上就在新竹要開辦新的農學市集,而未來5年,248農 學市集將以50個據點為努力目標,讓更多安全、友善的農產品能夠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

【延伸閱讀】楊儒門推薦想學經營者必讀的3本書
從企業經營的門外漢,變成全台最賺錢的農學市集經營人,楊儒門推薦要學好經營,不能只看別人成功的故事,更要看別人失敗的故事,因此每次到學校或企業演講時,必定會推薦的3本必讀書目: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大敗局》
《股權戰爭》
小檔案_248農學市集
成立時間:2008年7月
創辦人:楊儒門
現況:7個農學市集、3家農學園、1個生態教育園區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