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日治時期的哈瑪星老街廓。(圖∕張筧 攝)
「鐵道咖啡館」內部有許多跟火車相關的文物。(圖∕張筧 攝)
「鬲离」咖啡餐館改建時保留了老建築的況味。(圖∕張筧 攝)
「good day好好生活館」透著淡淡的老屋情懷。(圖∕張簡英豪 攝)
橋頭糖廠裡的白屋是老屋再利用。(圖∕張簡英豪 攝)
斑駁的外牆,或是屋內毫無遮掩的屋樑,像在訴說著對時間的記憶和對往日時光的想像。台灣近年來各地吹起老屋改建的風潮,古蹟整修再利用營造出的復古空間,也悄悄地延伸到尋常巷弄之間。
百年來,高雄從傳統漁村發展成城市,走過日治時期和戰後,許多歷史建築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人們只能在日益稀少的街弄老屋,找尋時代的軌跡。有些老屋改造為餐館、咖啡館,賦予房舍新生命,變身過程中,除了保留時代特質,也掀起一股品味生活的風氣。
看書喫茶昭和風 一二三亭
哈瑪星是高雄填海築地開港以來,第一個現代化的街廓,在熱鬧的街市中還保留著許多美麗的日式建築,其中包括武德殿等古蹟。這個區域,每有一家利用老屋再造開設的餐廳,就往往受到更多的矚目,似乎在許多人心中,都渴望著這些美麗的建物都能敞開大門活起來。
今年8月底才開張,位於鼓元街巷弄裡的「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ヒフミテイ)」,其實是哈瑪星新濱老街廓29戶的其中一戶,喫茶店位於二樓,一樓是整修中的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和銅線創作工藝教學的「巧拙工 坊」,建築有90年以上的歷史,可能就是高雄港開港後哈瑪星第一批新式建築。
一二三亭的老闆姚銘偉參與在地街廓保存過程中,適逢原本的「貳樓茶館」歇業了一段時間,甫從京都休假回來的他,決定承租這個偌大的二樓空間,實踐他開一家店的夢想。
30多坪大的空間裡沒有隔間,但見磨石子的地板、古老的木頭窗戶和有花紋的窗玻璃,屋裡流洩出昭和時期柔和的音樂,抬頭上望,屋頂的木頭結構大體上頗為完整,在燈光的襯托下,顯現時光悠遠的氣息,日治時期這裡可是一家有藝妓的高級料亭,名字就叫「一二三亭」。
「拆掉早年裝修的天花板,露出了百年前杉木的屋頂樑柱結構,空間反而更有層次。」姚銘偉對日本文化始終有份熱情,所以屋裡包括燈具和部分家具、擺飾,甚至是刻意從京都找來,大書牆上則有部分日文書籍及文史哲學方面的圖書。
「京都有很多不同主題的喫茶店,我想用簡單的空間表現出昭和時代的氛圍,剛營業不久,就有很多旅居高雄的日本人和日商、旅客前來,這空間讓他們感動。」姚銘偉不諱言的表示,這裡是個咖啡廳也是餐館,同時也有意將此處塑造成凝結公民意識的地方。
大公陸橋的前世 鐵道咖啡館
今年元月高雄市第一座陸橋—「大公陸橋」,隨著台鐵西臨港線停駛5年後也走進歷史,陸橋拆除後連結鼓山和鹽埕的橋面也變回平面道路。但是我們卻在鼓山二路 上的「鐵道咖啡館」,看到大公陸橋引道的殘跡,原來緊臨鐵道的那排房子,根本就是依著陸橋引道與建的,屋前屋後的高低落差形成一個奇異的空間,無論從哪個 方向進出,都讓人驚呼連連!
「我在這一帶長大,在軌道附近玩耍,即使離開高雄求學、就業多年,還是有朋友在這裡,所以決定返鄉,前年在這裡買下房子,在一位當醫生的老朋友協助下,著 手打造鐵道咖啡館。」老闆林君豪指著吧台的咾咕石說:「看吧,就我們兩戶的咾咕石結構都還留著,其實這一排屋子,就是在橋的引道下方,所以裡頭空間大小也 不同。」
我們跑上跑下,揣摩這空間變化的趣味,就從昔日西臨港線鐵路通過,姑且叫做「後面」的地方說起,吧台面對著由西臨港線改建的自行車道,看起像二樓的地方, 打掉牆面後,刻意營造出一個候車空間,上面還掛著「高雄火車站西臨港線」的壓克力招牌,老闆說,那是當年拆除時被回收商帶走,他又從古物商那裡買回來的。
在環境空間的佈置上,他找到許多和火車記憶有關的元素,像是枕木、鐵軌、燈具,呼應前方的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最特別的是他在吧台後方,打造了一個1:1的 台鐵車廂,像長條座椅、跑馬燈,都仿照車廂模樣,但從裡向外看,則是充滿舊車站意象的斑駁牆和粗黑獷線條勾勒的彩繪,無論是坐在候車亭、車廂或是鐵軌車道 旁喝咖啡,都給人一種恍然和時空交會之感。
原是竹科人的林君豪,其實擁有美國雙碩士學位,也從事貿易工作,回鄉開咖啡廰,把北部的房子也賣了。
回到臨鼓山二路的「前面」吧,有一座英式古典電話亭,是老闆個人的收藏,另牆面上頭居然有座「津津茶行」的木匾,他說那是祖父當年在鹽埕堀江商場開店時的招牌。而今,到林君豪這一代,由「鐵道咖啡館」的圓形招牌,在黃昏之後接著亮起來了。
中生代老屋 創造新感覺
這些建築物同樣標誌某個特定年代的建築語彙,但因沒有古老到必須觸及原樣保存的嚴肅課題,所以融入了更多創意的設計手法,在復古與創新間,找到跟自身情感 對應的物件和元素,或許只是一扇窗戶、一道樓梯,甚至是一面牆被保留下來,這股風潮賦予了現代化街道更豐富的面貌。
像隱身在漢神巨蛋附近新莊仔舊部落裡的「鬲离」咖啡餐館(「鬲离」音同「隔離」),就是因為改建時保留了老建築的況味,加上充滿時尚感的設計,知名度很快 就蔓延開來。三角窗的弧形立面、復古的水洗石外牆、近轉角還有一道鏤空的紅磚牆,外觀、招牌都低調,店內牆面地板,也多是裸色水泥牆,還有早期建材毛玻璃 等元素,地面上甚至留有咖啡餐館當初施工留下的註記,老屋樸素韻味中,富有層次及延伸感的空間,加上復古家具,新舊交陳,有意無意間仍透露出老闆室內設計 的背景。
而位於大遠百附近崑明街上的「good day」,就在獅甲公園對面,40年透天厝長三角的格局,規劃成一個長形吧台,內部還保留著原有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扶手,稍來懷舊情懷,最特別的是頂樓的 開放空間,加以二手木料廢材做成桌面,閒坐其間可享受微風輕拂、悠閒欣賞著高雄的城市面貌。
並不是所有老屋都會像書店喫茶一二三亭和鐵道咖啡館一樣,在城市建築的演替中,彷彿有著顯赫的身世,還有更多老屋重生的故事在尋常巷弄裡展開。
就連知名的咖啡連鎖店都看上了老屋的豐美,位於漢神百貨商圈附近的新田路和自強路口,各自有兩家知名的咖啡店改裝時,同樣保留了五0年代三角窗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內部雖然經過大幅裝修,但長形窗的敘事風格,顯得既優雅而氣派。
橋頭糖廠 老屋聚落重現生機
橋頭糖廠也是高雄知名的老屋聚落,以糖業博物館為主體的歷史建物之外,宿舍區裡有愈來愈多老屋修復利用的計畫正在進行。修復完成的除了白屋,還有漢景空間 美術館,這是一個由八棟宿舍串連改造,極富「綠建築」概念的公共空間,漫步其間不但可以在寧靜的氛圍中欣賞藝術作品,室內外光影交錯,讓空間充滿趣味的變 化和色彩,空間本身亦提供文創商品和餐飲服務。
就在漢景空間美術館後方,還有一棟整建中的建築,這是一座1932年蓋的日式連棟宿舍,原本面臨廢棄拆除的命運,現由國立高雄大學老師帶領學生,融入綠建築概念,邊親手修復老屋邊教學,建物和周邊老樹花木相映成趣,整個過程也成了最好的建築教材。
這些位於橋頭糖廠藝術村三處緊鄰的老屋,先後蛻變成白屋、漢景空間美術館和綠建築,讓糖廠的老屋聚落愈釀生機。
@Source:高雄畫刊 2013/10/14
「鐵道咖啡館」內部有許多跟火車相關的文物。(圖∕張筧 攝)
「鬲离」咖啡餐館改建時保留了老建築的況味。(圖∕張筧 攝)
「good day好好生活館」透著淡淡的老屋情懷。(圖∕張簡英豪 攝)
橋頭糖廠裡的白屋是老屋再利用。(圖∕張簡英豪 攝)
斑駁的外牆,或是屋內毫無遮掩的屋樑,像在訴說著對時間的記憶和對往日時光的想像。台灣近年來各地吹起老屋改建的風潮,古蹟整修再利用營造出的復古空間,也悄悄地延伸到尋常巷弄之間。
百年來,高雄從傳統漁村發展成城市,走過日治時期和戰後,許多歷史建築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人們只能在日益稀少的街弄老屋,找尋時代的軌跡。有些老屋改造為餐館、咖啡館,賦予房舍新生命,變身過程中,除了保留時代特質,也掀起一股品味生活的風氣。
看書喫茶昭和風 一二三亭
哈瑪星是高雄填海築地開港以來,第一個現代化的街廓,在熱鬧的街市中還保留著許多美麗的日式建築,其中包括武德殿等古蹟。這個區域,每有一家利用老屋再造開設的餐廳,就往往受到更多的矚目,似乎在許多人心中,都渴望著這些美麗的建物都能敞開大門活起來。
今年8月底才開張,位於鼓元街巷弄裡的「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ヒフミテイ)」,其實是哈瑪星新濱老街廓29戶的其中一戶,喫茶店位於二樓,一樓是整修中的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和銅線創作工藝教學的「巧拙工 坊」,建築有90年以上的歷史,可能就是高雄港開港後哈瑪星第一批新式建築。
一二三亭的老闆姚銘偉參與在地街廓保存過程中,適逢原本的「貳樓茶館」歇業了一段時間,甫從京都休假回來的他,決定承租這個偌大的二樓空間,實踐他開一家店的夢想。
30多坪大的空間裡沒有隔間,但見磨石子的地板、古老的木頭窗戶和有花紋的窗玻璃,屋裡流洩出昭和時期柔和的音樂,抬頭上望,屋頂的木頭結構大體上頗為完整,在燈光的襯托下,顯現時光悠遠的氣息,日治時期這裡可是一家有藝妓的高級料亭,名字就叫「一二三亭」。
「拆掉早年裝修的天花板,露出了百年前杉木的屋頂樑柱結構,空間反而更有層次。」姚銘偉對日本文化始終有份熱情,所以屋裡包括燈具和部分家具、擺飾,甚至是刻意從京都找來,大書牆上則有部分日文書籍及文史哲學方面的圖書。
「京都有很多不同主題的喫茶店,我想用簡單的空間表現出昭和時代的氛圍,剛營業不久,就有很多旅居高雄的日本人和日商、旅客前來,這空間讓他們感動。」姚銘偉不諱言的表示,這裡是個咖啡廳也是餐館,同時也有意將此處塑造成凝結公民意識的地方。
大公陸橋的前世 鐵道咖啡館
今年元月高雄市第一座陸橋—「大公陸橋」,隨著台鐵西臨港線停駛5年後也走進歷史,陸橋拆除後連結鼓山和鹽埕的橋面也變回平面道路。但是我們卻在鼓山二路 上的「鐵道咖啡館」,看到大公陸橋引道的殘跡,原來緊臨鐵道的那排房子,根本就是依著陸橋引道與建的,屋前屋後的高低落差形成一個奇異的空間,無論從哪個 方向進出,都讓人驚呼連連!
「我在這一帶長大,在軌道附近玩耍,即使離開高雄求學、就業多年,還是有朋友在這裡,所以決定返鄉,前年在這裡買下房子,在一位當醫生的老朋友協助下,著 手打造鐵道咖啡館。」老闆林君豪指著吧台的咾咕石說:「看吧,就我們兩戶的咾咕石結構都還留著,其實這一排屋子,就是在橋的引道下方,所以裡頭空間大小也 不同。」
我們跑上跑下,揣摩這空間變化的趣味,就從昔日西臨港線鐵路通過,姑且叫做「後面」的地方說起,吧台面對著由西臨港線改建的自行車道,看起像二樓的地方, 打掉牆面後,刻意營造出一個候車空間,上面還掛著「高雄火車站西臨港線」的壓克力招牌,老闆說,那是當年拆除時被回收商帶走,他又從古物商那裡買回來的。
在環境空間的佈置上,他找到許多和火車記憶有關的元素,像是枕木、鐵軌、燈具,呼應前方的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最特別的是他在吧台後方,打造了一個1:1的 台鐵車廂,像長條座椅、跑馬燈,都仿照車廂模樣,但從裡向外看,則是充滿舊車站意象的斑駁牆和粗黑獷線條勾勒的彩繪,無論是坐在候車亭、車廂或是鐵軌車道 旁喝咖啡,都給人一種恍然和時空交會之感。
原是竹科人的林君豪,其實擁有美國雙碩士學位,也從事貿易工作,回鄉開咖啡廰,把北部的房子也賣了。
回到臨鼓山二路的「前面」吧,有一座英式古典電話亭,是老闆個人的收藏,另牆面上頭居然有座「津津茶行」的木匾,他說那是祖父當年在鹽埕堀江商場開店時的招牌。而今,到林君豪這一代,由「鐵道咖啡館」的圓形招牌,在黃昏之後接著亮起來了。
中生代老屋 創造新感覺
這些建築物同樣標誌某個特定年代的建築語彙,但因沒有古老到必須觸及原樣保存的嚴肅課題,所以融入了更多創意的設計手法,在復古與創新間,找到跟自身情感 對應的物件和元素,或許只是一扇窗戶、一道樓梯,甚至是一面牆被保留下來,這股風潮賦予了現代化街道更豐富的面貌。
像隱身在漢神巨蛋附近新莊仔舊部落裡的「鬲离」咖啡餐館(「鬲离」音同「隔離」),就是因為改建時保留了老建築的況味,加上充滿時尚感的設計,知名度很快 就蔓延開來。三角窗的弧形立面、復古的水洗石外牆、近轉角還有一道鏤空的紅磚牆,外觀、招牌都低調,店內牆面地板,也多是裸色水泥牆,還有早期建材毛玻璃 等元素,地面上甚至留有咖啡餐館當初施工留下的註記,老屋樸素韻味中,富有層次及延伸感的空間,加上復古家具,新舊交陳,有意無意間仍透露出老闆室內設計 的背景。
而位於大遠百附近崑明街上的「good day」,就在獅甲公園對面,40年透天厝長三角的格局,規劃成一個長形吧台,內部還保留著原有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扶手,稍來懷舊情懷,最特別的是頂樓的 開放空間,加以二手木料廢材做成桌面,閒坐其間可享受微風輕拂、悠閒欣賞著高雄的城市面貌。
並不是所有老屋都會像書店喫茶一二三亭和鐵道咖啡館一樣,在城市建築的演替中,彷彿有著顯赫的身世,還有更多老屋重生的故事在尋常巷弄裡展開。
就連知名的咖啡連鎖店都看上了老屋的豐美,位於漢神百貨商圈附近的新田路和自強路口,各自有兩家知名的咖啡店改裝時,同樣保留了五0年代三角窗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內部雖然經過大幅裝修,但長形窗的敘事風格,顯得既優雅而氣派。
橋頭糖廠 老屋聚落重現生機
橋頭糖廠也是高雄知名的老屋聚落,以糖業博物館為主體的歷史建物之外,宿舍區裡有愈來愈多老屋修復利用的計畫正在進行。修復完成的除了白屋,還有漢景空間 美術館,這是一個由八棟宿舍串連改造,極富「綠建築」概念的公共空間,漫步其間不但可以在寧靜的氛圍中欣賞藝術作品,室內外光影交錯,讓空間充滿趣味的變 化和色彩,空間本身亦提供文創商品和餐飲服務。
就在漢景空間美術館後方,還有一棟整建中的建築,這是一座1932年蓋的日式連棟宿舍,原本面臨廢棄拆除的命運,現由國立高雄大學老師帶領學生,融入綠建築概念,邊親手修復老屋邊教學,建物和周邊老樹花木相映成趣,整個過程也成了最好的建築教材。
這些位於橋頭糖廠藝術村三處緊鄰的老屋,先後蛻變成白屋、漢景空間美術館和綠建築,讓糖廠的老屋聚落愈釀生機。
@Source:高雄畫刊 2013/1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