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13

劇場魔術方塊 匯集藝文能量 臺北藝術中心 閃亮新地標@Arch



文/廖雅琴;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下班後,和好友相約看一場舞臺劇;週末空閒時,帶爸媽欣賞當代中國戲曲;「太陽劇團」世界巡迴表演來臺,再也不想錯過……民國105年起,位於捷運劍潭 站、新穎耀眼的「臺北藝術中心」將上演各型態的藝文活動,滿足民眾不同的藝文愛好及脾胃,這座具國際專業水準的劇院,不但匯集了臺北的藝文能量,更是臺北 的閃亮新地標。  

臺北藝術中心是臺北市政府首宗採用國際競圖招標模式,徵求國內外優秀建築團隊擔任規劃設計及監造之技術服務,共斥資38億元,經過兩階段的評選,最後由設 計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北京中央電視臺的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所領軍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勝出,並由臺灣知名的建築師姚仁喜領軍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為執行團隊。
庫哈斯獲得評審認同的主因是其設計與臺灣社會結合,三個外型迥異、內部卻能打通的劇院,看似獨立卻能完美搭配,將臺灣文化的動態及多元文化融合,躍然呈現。 


彈性劇場空間 表演不設限

臺北藝術中心由大劇院、鏡框式中劇場及多形式中劇場三個劇場組成,並嵌入一個中央方形量體。其中,大劇院可容納1,500人,採不對稱設計並規劃無障礙走 道;鏡框式中劇場適合舞臺劇、傳統戲曲、偶戲等演出類型;而方形的多形式中劇場可視不同用途轉換成單面到四面或是舞臺環繞觀眾的劇場,容納最具實驗性質的 表演空間。三個劇場可分別獨立自主運作,但在需要時,多形式中劇場可以和大劇院結合,形成一個超級大劇場,變成罕見的長條形舞臺,把觀眾容納量擴大到 2,300人,適合像是1958年齊瑪曼的歌劇《士兵》這部需要百米舞臺來演繹的鉅作,而無論傳統作品或是新銳創作,更可因為超級大劇場而突破空間的限 制。因為可彈性使用劇場空間,臺北藝術中心更有「劇場魔術方塊」之稱。  

除了劇場建築本身令人讚嘆,臺北藝術中心本身也將成為文化觀光的必訪景點之一。即使不看藝文表演,臺北藝術中心內規劃有公共參觀動線,歡迎一般遊客進入劇 場參訪。長約260公尺的公共參觀動線是一條貫穿劇場設備空間及製作空間的通道,提供訪客一窺足以媲美臺上表演的後臺風光。公共參觀動線讓觀眾能夠充分親 身體驗劇場表演製作的氛圍。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表示,未來臺北藝術中心將成為臺北的新地標,將與鄰近的科學館、天文館、圓山、故宮連結成一個文化軸線,不只吸引世界一流的表演團體來臺演出,也提供國內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處固定創作表演與國際觀光客交流分享的絕佳空間。

臺北藝術中心目前已經進入細部設計階段,預計民國104年完工,105年開始對外營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期許臺北藝術中心能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質、促使臺北成為華人文化首都、發展文化觀光產業,以及促使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等方面,扮演起重要角色。 


軟硬兼施 提升藝術質量

至於蓋了一個臺北藝術中心就代表表演藝術更上層樓了嗎?文化局局長劉維公坦言,「我們還需要再努力」,想要強化臺北藝術能量,先有硬體空間還是先有軟體像是節目或人才等,都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兩者並非因果關係,重要的是兩者之間能夠隨時間產生化學效應。


劉維公認為,雖然民國105年才正式營運,但他不希望臺北藝術中心屆時只是一個出借表演場地的地方,他更期許臺北藝術中心能夠在提升表演藝術的質量方面, 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在建築本身仍在動工的此時,他已經在努力催生管理團隊,負責研發、構思、策展及人才培育等軟體建設,未來除了是場地管理單位外, 也能夠自製表演藝術節目。更重要的是,要朝增加演出類型的方向努力,劉維公說,目前臺北不缺乏精緻性藝文節目,但商業性的藝文節目不足,這是臺北與紐約、 倫敦等國際城市不同的地方。

求學時期參加過話劇社的劉維公說,他樂於接觸各種類型的藝術表演,因為工作關係,時常有藝文展演活動的邀請,只要有空,他都會前往觀賞,他也期許臺北市民 的藝術及美學鑑賞能力能夠越來越提升,留學德國的他指出,德國的計程車司機也在聽古典音樂,這是藝術普及化的社會發展成果,而目前臺北的情況則是多與高社 經地位層級密切相關,因此仍有努力推廣的空間。

正如同劉維公的期許,相信有一天,透過臺北藝術中心,能夠達到藝術無階級、唾手可得皆藝術的境界,臺北能夠出現更多如表演工作坊、雲門舞集和明華園等世界一流的表演團體,讓全世界看見臺北,感受臺北豐沛的文化藝術能量。 

@Source: 2013/09/26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