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012

倫敦奧運造城記@Culture

























在施特拉福,眼睜睜地看著警察從河中撈出一具浮屍,
台灣人游邑目瞪口呆。在英國這幾年,他沒想到在倫敦邊陲竟藏有罪惡之城。低下頭來,他念想著英國政府竟要把這種地方改造成倫敦奧林匹克公園,而自己竟是規劃這次改變的主導者。游邑緊張極了。從一群世界知名建築設計師中奪下2012倫敦奧林匹克公園總體規劃項目,已讓這個倫敦HOK建築事務所的小人物心跳加速。更何況是以設計師的身份加入英國申奧代表團。他的筆不斷地在設計圖上修修改改,有時是為了節約建造成本,有時是為了安保問題,有時是為了修改河道寬度以防禦未來的自然災害。事實上,在他的設計圖中,不僅僅有眾所周知的奧林匹克公園,還有周圍亟需改建的地區。因為,他所需考慮的,不單單是在2012年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奧運會舉辦地,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如何在奧運后煥發新機。「對當地的再建設,是贏得奧運會主辦權的一貫手法。」2012年倫敦奧運暨都市再生設計主建築師游邑告訴說。對於已舉辦兩屆夏季奧運會的倫敦來說,奧運的經濟效益遠勝於政治意義。「英國政府根本不在乎奧運,他們要的是利用奧運的機會改造這個地區。因為這個地方讓倫敦很丟臉。」

  施特拉福,距離英國倫敦市中心僅5公里,開車僅需20分鐘就能到達。過去400年,這片區域被重工業污染。時至今日,人為因素更是惡化這裡的居住環境。地鐵站里隨處可見的針頭,嚇人的塗鴉以及黑幫勢力遊盪的廢棄工廠,都讓這裡成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地方,以及房價的窪地——英國人不願意在這裡買房。便宜的房價吸引了各國移民聚集於此。走在街上,和游邑擦肩而過的路人往往是西非人、猶太人或孟加拉人——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可能就是當地殺人或吸毒等社會事件的製造者。

  事實上,1980年代末期,關於東倫敦的振興計劃早已開始。「但是惡勢力太大,政府無法一下子解決。」游邑說。因為接手這次設計案,游邑還多次收到來自惡勢力的恐嚇信。倫敦經濟學院的托尼·特拉弗斯認為,奧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東倫敦的升級計劃至少可以加速50年。

「施工開始后,鐵網把整個區域圍起來。那些黑勢力想躲在廢棄工廠里,也很難。」游邑說。那些工廠,黑幫曾經的地盤,呈現在游邑的設計圖中則是場館或是空地。與其通過暴力連根剷除,游邑覺得還不如用「疏浚」的方式,「我們不趕你走,而是幫你把城市整理得更好」。

然而,英國政府真的能夠如願以償,借著奧運的經費將萬惡之城變為天使之城?由於巨額的維護費,許多場館會在奧運會結束后被拆除,屆時倫敦奧運又將為施特拉福以及英國經濟留下什麼?

昂貴的生態城

同樣的問題也曾困擾著游邑。英國是首個三次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這次,他該如何讓人們印象深刻?翻閱以往的奧林匹克公園,許多場館儘管設計得美輪美奐,但整體規劃略有欠缺。「很多都是先把地整平,然後把體育館、網球場、游泳池等場館如同種植物般一棵棵地種上去。」這讓長期專註都市規劃的游邑不敢苟同。如果按照傳統做法,倫敦奧運的建設恐怕要失去「綠色奧運」光環。在700萬平方米的規劃用地里,存在著許多高低不平的小山丘——裡面是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戰爭垃圾。如果要整平,單是運輸成本就是一筆巨額費用,如果重新找地堆放無異於二次污染。無論是因環保的名義或是其它原因,英國政府不打算運走這些廢物。這個限制性條件反而讓游邑勝人一籌。一開始,他一直在苦苦尋找設計主題。工業革命、海洋文明、地鐵或是最出名的食物Fish and Chips,究竟什麼才能代表英國文化?最後他在上班途中找到了靈感。在倫敦,每天他要走40分鐘去上班。倫敦街頭散布著的花園讓他感覺很舒服。「人們坐在那裡享受陽光、享受人與人的互動,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想把整個場館區規劃成大型花園,而這恰好也解決了山丘難題。游邑決定將建築依照地形高低起伏來做設計。在保持原生態環境的理念下融入花園概念,這個想法讓他一舉打敗競爭對手,為任職的倫敦HOK建築公司拿下設計合約。「我們這次是贏在表達出英國人的精神。公園對英國人而言,不僅是休閑場所,更是社交場合。」游邑說。

在他的筆下,縱橫交錯的運河被擴寬了河道,臭氣熏天的淤泥不見了,反而多了戲水的鴨子。他還保留了當地的生態物種。那些雜亂叢生的樹種本該被鋸掉,但游邑把所有樹種都先移植到南面的空地,等河岸兩邊的建設完成後,又讓這些樹重回河岸。

「生態城的概念為我們加分許多。」游邑說道,雖然對當地的改造是申奧的一貫手法,但是英國加入生態城概念,尤為突出。7年前,當倫敦獲得2012奧運會舉辦權時,英國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此次奧運會的核心。環保的美名背後卻是昂貴的成本。生態城涉及到循環經濟,關乎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較高的建造成本。比如,採用了電力共生的系統可以節省40%的能源,卻比一般的系統多出15%的造價。倫敦奧運最初打出的兩大亮點「環保」和「低成本」,逐漸陷入此消彼長的循環。在環保的名義下,倫敦奧運的預算成本從24億(英鎊,下同)攀升到2007年的93億。據英國議會下院最新的估算是110億。但天空電視台體育頻道調查,如果算上公交設施的升級成本,奧運價碼將猛增至240億。

開源節流

在經濟壓力下,倫敦組委會想辦法節省開支。主體育場「倫敦碗」為了省錢,甚至冒險放棄使用全頂房屋,只有2/3的頂棚。奧運村公寓也比預期減少了1000套。普遍體現在更多場館的「節流」手段,是租用短期使用的座椅、防護欄和其它基礎設施——這比買全新的便宜多了。

不堪重負的英國政府還求助於財力雄厚的私人資本。本屆奧運村項目原本由澳大利亞開發商Lend Lease負責出資完成。不幸的是,就在倫敦獲得舉辦權的后3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私人資本甩掉了這一項目。無奈接手的英國政府最終還是把它賣給卡達王室下屬的一家房產公司,哪怕虧損了2.75億英鎊。

這種成本飆升的壓力,也蔓延到游邑等設計團隊的身上。2012年倫敦奧運號稱是歐洲15世紀以來最大的開發案。但讓游邑懼怕的反而不是案子之大,而是經費的限制。除了通過修改方案,減少項目建設外,游邑還得幫政府在財政上想出生錢策略。在設計方案時,就預估到有8個新建的場館會在奧運后被夷為平地,80%的地面鋪面也會被拆掉。這些奧運后重現的空地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游邑透露,目前通過預售奧運后的新土地,英國政府至少賺了6億英鎊。

「倫敦辦這個奧運是不會虧損的。」游邑說。他的工作在2007年5月宣告結束,之後是HOK公司的技術團隊對整個施工過程的監督。他認為整個設計方案會將施工成本調控在預算範圍內。但奧運主辦城市一向有低估成本、高估收益的傳統,倫敦也不例外。與2005年英國獲得主辦權時的初始預算相比,倫敦奧運會的總體公共開支還是翻了一番。

在收益上,倫敦奧組委首席執行官保羅·戴頓在今年3月初曾公開表示,英國將從奧運會項目中獲得20億英鎊收入。在當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倫敦奧運的業績讓這位曾經的高盛員工感到滿意。目前倫敦奧組委的運營主要依託民間資本,通過當地贊助商籌資、門票銷售和特許經營等。另外一小部分則來自國際奧委會全球贊助收入和轉播權銷售收入的分成。

賽后的城市

隨著奧運的臨近,許多生意已塵埃落定。除了盯著奧運前的建造成本以及奧運期間的各種直接收益,人們開始把目光放長遠,關注賽后的經濟效益。首當其衝的是,奧運后的遺產能否被充分利用。回看歷屆奧運,游邑提起了他心目中最好的範本,1992年夏季奧運會的東道主巴塞羅那。巴塞羅那將運動員村建在水邊的荒地,建成后城市依水而落。將奧運變為城市重建的一部分,這種做法一直為人津津樂道。2000年奧運會的東道主悉尼也算是賽后利用狀況良好。倫敦和巴塞羅那、悉尼一樣,都是在廢棄工業區或荒地展開改造。然而,施特拉福能否效仿它們?倫敦東區一向缺乏就業機會,雖然建造過程中,一個奧林匹克公園解決了10000個工人的就業問題,但完工後,他們何去何從?諸多行業也在這次建造項目中分得一杯羹,但這種輻射效益是否會在奧運后戛然而止?

英國人不會忘記,那個「重建城東貧民區」的公開目標,以及奧林匹克公園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與住宅的使命。沒有多少場館可以像北京奧運的鳥巢一樣成為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並以此為生計。他們惦記著那些事與願違的慘痛教訓。雅典的很多場館至今還都空置著。2004年雅典奧運會花費了兩倍於預算的金額45億歐元。現在,每年希臘政府為了維護比賽場所就得花去一億歐元。游邑開玩笑地說:「希臘債務危機可能就是被這些場館維護拖慘的。
 
他慶幸倫敦奧運后,新建的14個場館只有6個會被留下,成為當地社區的基礎設施。比如,造型酷似白色「翅膀」的游泳館會在奧運后成為公共開放的游泳池。而離游泳館不遠的「倫敦碗」,在奧運后,將整體「出售」給一家英超球隊作為主賽場。奧組委竭盡所能,避免那些留下的場館成為大白象工程。不過,這些場館能否真正發展成為生機勃勃的商業投資,只有時間知道。

那些被拆掉的場館都將被夷為平地。開發商們則巴望著可以從奧運后的再建設中大撈一把。出於整體規劃的考慮,在游邑的設計圖紙中,這些新生土地早已被劃定了可能的去向——輕工業區、寫字樓或是住宅區。

對於負責總體規劃的游邑來說,他還留下的是一個不同以往的生活環境。而這足夠讓房地產項目獲得足夠的升值空間。和以前不同,這裡已經是一個交通便利、充滿安全感的宜居之地。路面交通已蓋好9個全新的地鐵站,其它舊車站也翻新。游邑還說服將歐洲之星的路線拉進這個區域,直接促進施特拉福當地的商業發展。此外,游邑透露,奧運後有五個百貨公司將在此區域拔地而起,並帶來人流與商機。奧運村也將變成3600套商品房流入房地產市場。據稱,每套商品房的價格還與曾住過的運動員的知名度有關。

「我記得改造前,60萬萬人民幣就可以在那裡買一套維多利亞式建築,現在要200萬元了。」他說。然而,周邊地產價值的飆升卻引來嘈雜之音。有當地居民抱怨,這些昂貴的房子只有富人能買,他們的生活條件依然難以改變。而這無疑與最初改善當地居民的初衷背道而馳。

關於奧運遺產的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但至少收穫了一個新興的居住區。游邑透露,到2012年為止,奧運只是施特拉福城市改造計劃的第一階段。奧運后的未來16年,施特拉福將鼓勵家家戶戶栽種盆栽、照料花園,延續「花園城市」的理念。在他的規劃中,25年後,施特拉福將成為自給自足的「循環生態城」。哪怕倫敦沒有申奧成功,這片區域的改造仍將繼續。但因為奧運,大筆的經費和美好的名義已讓改造速度突飛猛進。長遠來看,對於這個「城市傷疤」而言,奧運至少是個快速治癒疼痛的創可貼。
 
@Source: 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