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V&A博物館在館內搭起兩層樓高的書屋,形成新觀光熱點,遊客得排隊才能入屋參觀。記者陳宛茜/攝影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以戲劇表演聞名的倫敦,今年八月又擁有一座「新」劇院─水母劇院(Jellyfish theatre)。這對表演藝術界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建築界可是一件大事,因為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用廢料做成的環保劇院。
水母劇院的建築材料來自於市場、木材場及建築工地的建築垃圾,或是被丟棄的學校家具、用過的門框與釘子,以及當地居民和企業貢獻的各種廢料。建造者則是德國建築師、行動藝術家考特瓦瑟(Martin Kaltwasser)。
和不遠處根據莎翁時代面貌重建、費時十年完工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相比,水母劇院確實應該稱為「行動藝術」。它花了兩個月建造、只演出一齣前衛戲劇「Oikos」,九月底劇院便隨著這部戲劇一起謝幕,結束短短一個月的壽命。然而拆解後的材料將有機會再成為另一棟建築物。
建築能成為行動藝術?在擁有聖保羅教堂、西敏寺等「世紀古蹟」的古都倫敦,「像行動藝術一樣」的建築,逐漸成為潮流。
以倫敦世博會經費興建、屹立逾一世紀的V&A博物館,最近剛結束特展「建築師建造小空間(1:1 -Architects Build Small Spaces )」。策展人請來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秀建築師,在博物館七個角落打造七棟臨時性建築─包括兩層樓高、用書牆做成的書屋、僅容十人的超迷你劇院、奇幻迷離 的水晶小屋等。
這些觀念前衛的臨時建築坐落於歷史悠久、已成古蹟的博物館之中,卻只擁有三個月的壽命。新與舊、短暫與永恆,形成強烈對比。
倫敦世博會主展場的基地之上,則是另一個固定「展」出臨時建築的展場─蛇型藝廊。該藝廊每年七月都會邀請建築師在藝廊旁的草地上,打造一座壽命只有三個月 的臨時建築。和V&A不同的是,蛇型藝廊邀的都是星光熠熠的大師─妹島和世、庫哈斯、伊東豐雄等,今年上場的是法國建築師尚努維勒。
當建築成為行動藝術,它像彗星一閃而逝、曇花般瞬間綻放,卻迸發驚人的活力與美麗。這種建築毋須考慮市場、不必擔心地價,放手讓建築師大膽進行各種創意實驗。
在寸土寸金的現代都市,行動藝術般的建築不必與豪宅高樓爭地、也不必擔心閒置的資源虛耗。它因此可以成為新秀建築師的創意舞台、或是城市創造觀光資源的活泉─以倫敦為例,如今觀光客暑假來到此地,每年都有新建築可看。
台灣其實比倫敦更早懂得「建築不必天長地久」的道理。20年前,房地產界便爭相以樣品屋製造行為藝術般的話題,吸引買主上門。可惜的是,台灣的臨時建築跨不出房地產的地盤,也無法成為新銳建築師的實驗場。
多麼盼望有一天,台灣也能像倫敦一樣,邀請建築師上台表演一場場,行動藝術般的建築。
@Source from: 【2010/10/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