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2010

丹麥風格的簡約演進@Design


在丹麥形形色色的建築設計中,陽光優於隱私的設計之風被演繹得徹頭徹尾;在造型設計上,簡約而不簡單的傳統設計在近年來糅合進了一種多邊的互動。世界在變小。交流改變了我們的傳統。從這裡,這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師們向變遷的時代做出了回應。陽光對我們來說是稀缺產品!丹麥建築設計師麥 德森(Bo Madsen)的一句話,打開了我們對丹麥設計發現之旅的一扇視窗。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地鐵除了特別守時之外,也許還有一個算得上世界少見的設計。在它的每個地鐵入站口的天花板上開著一個不大的玻璃天窗。柔和而溫暖的自然 光透過這個天窗,投射到等候地鐵的人們身上,讓周圍的人工照明顯得蒼白無力。它恰如其分地印證了上面那句話。

簡約而不簡單

仲夏時分,波羅的海的海水依舊冰涼,但哥本哈根的海灘上卻照樣遍佈著享受陽光的人們。北歐國家丹麥在冬令時分,白晝最短時只有不到4個小時。陽光是奢侈 品。這個自然現象為丹麥文化牢牢地打上了地理烙印。麥德森毫無疑問繼承了這種對光明的渴望和熱愛。對於陽光的鍾愛,使他在設計哥本哈根奧裡斯塔德新區的時 候大面積地採用了玻璃幕牆,甚至出現了一套公寓除了承重牆之外,剩餘牆壁全部是玻璃的情況。每一套房子幾乎都是透明的,可以清楚地看到裡面的人的一舉一 動。這讓作為參觀者的記者感到瞠目結舌。

麥德森已經習慣於我的驚訝,簡單地解釋道:隱私在我們這裡是第二位的。大幅採用玻璃之後,整棟建築出於受力考慮,呈現出三角錐體構造,線條硬朗簡單。 在一馬平川的北歐平原上,這幢七層高的樓體已算得上是高樓,麥德森乾脆給它起名為喜馬拉雅,毫不掩飾丹麥人對於這個自然意象的欣賞。那種彪悍硬 朗的作風,讓人很容易聯想起丹麥設計史上三大代表作的頭號作品:建築師約恩·烏松設計的悉尼歌劇院。這棟建築史上的不朽作品,外形上既像風帆,又像蚌殼, 白色的外牆和柔美的線條與喜馬拉雅似乎是兩種流派的作品。實際上兩者之間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們都摒除了繁複的裝飾,造型簡約;色彩上使用了大面積 的單色塊,儘量避免複雜的配色。這個特點實際上也是由丹麥缺少陽光所決定的。不論是傢俱設計還是各種建築造型,都儘量使用大塊的單色,以製造明亮的光感, 或者是暖色為目的,以營造家居的溫馨感覺。

無論是簡潔樸實的線條、強調光照甚於強調隱私保護的實用主義態度,都反映出設計師在創作時採用的線性思維。而這種思維方式,在丹麥一以貫之的設計傳統當 中,被概括為簡約主義,或者用現代工業設計鼻祖的包豪斯學校校長米斯·凡德羅的話來總結,是簡約而不簡單。丹麥創意設計者們在發掘靈感的過程當 中,充分將以人為本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實現了功能、人文和審美上的融會貫通。丹麥設計師雅各森設計的蛋椅就是這樣一件經典的作品。

除了造型和色彩之外,材質運用在丹麥設計當中也獨具一格。丹麥人口稀少,森林覆蓋率極高,由此帶來了木制傢俱和木制作品的興起。1930年代,德國包豪斯 設計風格的興起和擴張,將工業設計項目和新材料應用帶入丹麥。這些新材料由於具備良好的可塑性,賦予了丹麥設計師們更加靈活的造型潛力。

繼承傳統後的嬗變

在哥本哈根一座由廢棄的醫院改造成的工作室裡,記者見到了年輕的傢俱設計師迪特·漢默斯特羅姆(Ditte Hammerstrom)以及她設計的幾把椅子。它們從造型、色彩和功能上完全繼承了丹麥設計的風格,但是又顯而易見地加入了一些簡單的裝飾性元素。它們 使用的是金屬或者木料作為基本材質,依舊使用大面積純色或者木料原色。只不過在椅面上加入了一些粉紅色的直線,或者用白色海綿裹纏,讓線條變得複雜,同時 讓光線出現明暗層次。我向她詢問在創作這些作品過程中所遵循的創作思路。這個問題對於強調靈感甚於強調規則的設計師們來說,似乎略顯門外漢。迪特停頓 了一下,微笑地說:我沒有遵循什麼特有的創作原則和特徵,一切全憑靈感。說罷,她告訴我,她在設計當中考慮得更多的已經不再是作品的功能性,而是功能 與形式的平衡,這對於執著于功能優先的丹麥設計者來說,的確是一種改變。

我帶著尋找創作思路的問題拜訪了丹麥造型設計師克洛(Astrid Krogh)女士。她的工作間就像是一個電工房,地上散落著光纖、電線和造型殘片,四處懸掛擺放著縮微造型,在屋子偏僻的一角還貼著一張泛黃的中國農村辟 邪符。克洛女士的主要工作是為現代都市設計各種夜景燈光造型,包括一些大型企業或者城市建築的Logo。新材質的運用,包括光纖和氖光燈的使用,是克洛女 士作品的一大特點。在我追問她使用這些新材質是否是對傳統設計的革新時,她的回答是:世界在變小。交流改變了我們的傳統。

丹麥設計,隨著時代的變化,它的創作理念也經歷著不間斷的嬗變,而讓這種藝術風格發生嬗變的,正是我們這個在飛速走向融合和交流的小小寰球。

@Source from: 『週末畫報』 採訪/撰文 夢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