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風光舉辦首屆「世界設計大會」,現在又喊出要爭取台北市成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彷彿「設計」是一顆仙丹,可以挽救產業、可以讓城市回春?台
灣個人最早獲得德國iF設計獎的周育潤,雖屢獲國際大賞,卻念茲在茲,總在思考「設計」在台灣扮演的角色,其實它更像維他命,應該滋養活化這塊土地。
從跨國企業到一人工作室,周育潤依然很踏實,雖沒有大品牌的光環護航,他設法點燃的小燭光還是很耀眼。不過,他的個人工作室面臨的問題,卻不是獎牌獎盃所能化解。
在 台灣,「設計」這個詞,像是沒發育完成的青少年,大家卻把他當成人禮遇,期待他呼風喚雨、功成名就。「台灣很多老闆都想要用設計產品來轉型,其實,我們做 的是設計服務,這與業主溝通時的想法就不一樣;就像按摩,按過才知道服務好壞,但要先付錢,不能事後不滿意就不付,若老闆這樣想,那就不是服務了,而是買 商品。」
周育潤指出目前台灣設計的困境,雖然政府單位做了很多推廣,學校紛紛成立設計相關科系,媒體上也經常報導台灣出國比賽的好成績,尤其學生拿獎的比例逐年提升,但是大家還是把設計跟產品畫上等號。
「設計不是最後的形象,它是一個產品被開發生產的整個流程,包括使用者、市場性等都要思考參與,它是服務,必須有成本,這是很多老闆不能理解的,以為東西長得漂亮就好,不了解設計的價值為何。」
如 果老闆都不在乎,那消費者又豈能悟道?平民百姓向來最直接的體驗是「好不好用」,對於「好不好看」都不吭聲。有趣的例子就在周育潤身邊,當年他在飛利浦任 職,LCD顯示器才上市不久,適逢父親節,他買下自己設計的第一件顯示器送給父親,在眾人的期待下,父親拆開紙箱,「啊?長得也一樣?」這四四方方的產 品,還真看不出兒子的「設計」在哪裡?
兒子解釋,它站得穩不穩?它的重心與角度?開孔位置、散熱功能,邊框粗細、按鍵模式等,這些細節部分來到生產線,就知道設計的功力為何了。「就是因為每個看起來都一樣,就更要去找出創新的地方,就要更努力。」周育潤在飛利浦把基本功練得很扎實,這也訓練他日後獨當一面的能力。
即便大環境還在孕育「設計」這株幼苗,資歷完整的周育潤則像一名有機農夫,灌溉滋養的方式,富含永續發展的胸懷。此乃始自二○○七年,周育潤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推出竹電扇與竹椅,一舉打響台灣設計的國際知名度。
「衝突性非常大,強調手工部分又要商品推廣,工藝師花了兩三個月編一個花瓶,要價二十萬元,但那屬於不能用的裝飾品,我們要做的是,看得出手工技藝但又不能價格太高。我之前做的訓練,畫設計圖時就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用量產角度去畫,但這個設計跟原來處理的很不一樣。」
親自造訪南投竹山的周育潤,震懾於地方產業的沒落殘敗,「一百多坪大的廠房內,竟然只有一個工人,裡面還堆放傳統加工器具,看起來停擺很久了。」眼前景象說明,竹藝品與生活的距離,已經被拉得很遠,此時周育潤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出民眾想買的竹編產品?
初次探索就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然而,這是否真幫助到台灣的竹產業?這個問號至今仍縈繞在周育潤的心中,「不是在於產品本身而已,設計師得去思考台灣的未來,這件產品對台灣這塊土地有什麼影響力?如何去改善?這是我比較關注的部分。」
周育潤心目中的「設計」不是產品本身,它必須具有其他影響力,而那往往是被大家所忽略。如同二○一○年發表的「泡泡沙發」,由一顆竹編球為單位,緊密堆砌成一席舒適的雅座,這每一顆小球,同時也牽繫著一群人的生活溫飽,幫助被遺忘的產業編織未來。
非洲跟南投竹山有什麼關連?對周育潤而言,那是一段啟蒙與理想的距離。
二○○一年,周育潤在美國唸書時,無意間在設計雜誌上看到一則報導,介紹一件專門設計給非洲國家使用的物品,稱不上有什麼亮眼的設計,卻讓周育潤感動不已。
「我們現在看到的iPhone、iPad等蘋果系列,公認非常好的設計,卻只是供給世界人口的一○~二○%使用,絕大部分的人仍面臨許多基本生活問題。」周育潤看到這彷如神來一筆的設計,竟然能造福更多人、解決更迫切的問題。
在非洲,水源地有限,女人、小孩都要徒步去挑水,他們頭上頂著桶子,走在崎嶇不堪的泥地,一不小心還會將水灑出,而且提水與頂水的動作,對婦女及小孩容易造成身體骨骼上的慢性傷害。
一 九九一年,南非工程師Pettie Petzer與Johan Jonker發明了「滾筒水桶」,一個桶子體積九十公升,可提供七口之家的兩天飲水量,而且桶子使用抗紫外線的材質,適應各種路面、滴水不漏,推起來只須 十公斤的力量,可走得更快、更安全,連小孩都能輕鬆上手。
「這設計真的很棒,沒有任何高科技,只使用最原始簡單的概念,反過來想,我們的生活上真的需要這麼多產品嗎?當然很多產品確實讓人們較便利。我也不是環保主義,非得用竹子不可,其實我很愛塑膠椅子,但要去思考的是,設計愈好的東西,人家愈不會丟棄,這就是環保。」
周 育潤對「設計」的理想狀態,最終實踐於「泡泡沙發」,堪稱竹藝家具的顛峰之作,「設計有很多不同的思考面向,並不只是環保材料、回收等;我在想,留在台灣 的竹工廠要做什麼?工藝並不能構成產業。今天我必須用設計把它賦予商業價值、可以販售,這才能形成產業,吸引更多人參與,尤其是年輕人。」
這一顆顆的竹編球,出自於一群印尼新娘之手,她們不但協助工藝師完成作品,同時也有了收入,「如果作品變成商品,可以大量銷售,那就有更多人來學來做,如此就能讓竹編製品的工藝延續傳承,而不是只有設計師和工藝師獲益而已。」
從跨國企業到一人工作室,周育潤依然很踏實,雖沒有大品牌的光環護航,他設法點燃的小燭光還是很耀眼。不過,他的個人工作室面臨的問題,卻不是獎牌獎盃所能化解。
在 台灣,「設計」這個詞,像是沒發育完成的青少年,大家卻把他當成人禮遇,期待他呼風喚雨、功成名就。「台灣很多老闆都想要用設計產品來轉型,其實,我們做 的是設計服務,這與業主溝通時的想法就不一樣;就像按摩,按過才知道服務好壞,但要先付錢,不能事後不滿意就不付,若老闆這樣想,那就不是服務了,而是買 商品。」
周育潤指出目前台灣設計的困境,雖然政府單位做了很多推廣,學校紛紛成立設計相關科系,媒體上也經常報導台灣出國比賽的好成績,尤其學生拿獎的比例逐年提升,但是大家還是把設計跟產品畫上等號。
「設計不是最後的形象,它是一個產品被開發生產的整個流程,包括使用者、市場性等都要思考參與,它是服務,必須有成本,這是很多老闆不能理解的,以為東西長得漂亮就好,不了解設計的價值為何。」
竹椅打響國際知名度
這 是周育潤直接面對業主的最大感慨,當然,台灣環境的先天不良,讓設計扎了根,但要茁壯卻很艱苦。早期台灣做代工起家,當然不需要設計,因而設計如何創造價 值就無法表現;反觀大陸的例子就令人焦慮,「大陸有市場性,所以品牌存在、因而設計存在;但是台灣沒有大市場去做品牌,所以設計這件事跟著不存在。」如 果老闆都不在乎,那消費者又豈能悟道?平民百姓向來最直接的體驗是「好不好用」,對於「好不好看」都不吭聲。有趣的例子就在周育潤身邊,當年他在飛利浦任 職,LCD顯示器才上市不久,適逢父親節,他買下自己設計的第一件顯示器送給父親,在眾人的期待下,父親拆開紙箱,「啊?長得也一樣?」這四四方方的產 品,還真看不出兒子的「設計」在哪裡?
兒子解釋,它站得穩不穩?它的重心與角度?開孔位置、散熱功能,邊框粗細、按鍵模式等,這些細節部分來到生產線,就知道設計的功力為何了。「就是因為每個看起來都一樣,就更要去找出創新的地方,就要更努力。」周育潤在飛利浦把基本功練得很扎實,這也訓練他日後獨當一面的能力。
即便大環境還在孕育「設計」這株幼苗,資歷完整的周育潤則像一名有機農夫,灌溉滋養的方式,富含永續發展的胸懷。此乃始自二○○七年,周育潤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推出竹電扇與竹椅,一舉打響台灣設計的國際知名度。
重振台灣竹產業
二○○八年的巴黎家飾展上,這把高腳竹椅被法國評審及媒體封為「美得令人心碎的作品」,這美譽讓周育潤感到有點害羞,其實,他不過是很務實地去執行工業設計師的任務。「衝突性非常大,強調手工部分又要商品推廣,工藝師花了兩三個月編一個花瓶,要價二十萬元,但那屬於不能用的裝飾品,我們要做的是,看得出手工技藝但又不能價格太高。我之前做的訓練,畫設計圖時就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用量產角度去畫,但這個設計跟原來處理的很不一樣。」
親自造訪南投竹山的周育潤,震懾於地方產業的沒落殘敗,「一百多坪大的廠房內,竟然只有一個工人,裡面還堆放傳統加工器具,看起來停擺很久了。」眼前景象說明,竹藝品與生活的距離,已經被拉得很遠,此時周育潤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出民眾想買的竹編產品?
初次探索就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然而,這是否真幫助到台灣的竹產業?這個問號至今仍縈繞在周育潤的心中,「不是在於產品本身而已,設計師得去思考台灣的未來,這件產品對台灣這塊土地有什麼影響力?如何去改善?這是我比較關注的部分。」
周育潤心目中的「設計」不是產品本身,它必須具有其他影響力,而那往往是被大家所忽略。如同二○一○年發表的「泡泡沙發」,由一顆竹編球為單位,緊密堆砌成一席舒適的雅座,這每一顆小球,同時也牽繫著一群人的生活溫飽,幫助被遺忘的產業編織未來。
周育潤小檔案
1974生於台北,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美國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碩士。曾任職於燦坤、聲寶、飛利浦,現為KEV Design負責人、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兼任講師。非洲水桶 催生泡泡沙發
使用東方的竹子,打造西式的沙發,將竹材特性發揮極致,兼具輕盈、透氣、彈力多重效果。非洲跟南投竹山有什麼關連?對周育潤而言,那是一段啟蒙與理想的距離。
二○○一年,周育潤在美國唸書時,無意間在設計雜誌上看到一則報導,介紹一件專門設計給非洲國家使用的物品,稱不上有什麼亮眼的設計,卻讓周育潤感動不已。
「我們現在看到的iPhone、iPad等蘋果系列,公認非常好的設計,卻只是供給世界人口的一○~二○%使用,絕大部分的人仍面臨許多基本生活問題。」周育潤看到這彷如神來一筆的設計,竟然能造福更多人、解決更迫切的問題。
在非洲,水源地有限,女人、小孩都要徒步去挑水,他們頭上頂著桶子,走在崎嶇不堪的泥地,一不小心還會將水灑出,而且提水與頂水的動作,對婦女及小孩容易造成身體骨骼上的慢性傷害。
一 九九一年,南非工程師Pettie Petzer與Johan Jonker發明了「滾筒水桶」,一個桶子體積九十公升,可提供七口之家的兩天飲水量,而且桶子使用抗紫外線的材質,適應各種路面、滴水不漏,推起來只須 十公斤的力量,可走得更快、更安全,連小孩都能輕鬆上手。
設計的最終理想狀態
這 個幸福的設計,後來成為非營利組織「Hippo Water Roller Project」慈善援助計畫的主角,甚至在二○○八年Google的十歲生日,創辦人懸賞一千萬美元,徵求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意念,當時就舉了這個水桶當 例子:「在圓桶上安裝活動推桿,讓非洲落後地區的居民,輕易將九十公升的水『滾』回家。」「這設計真的很棒,沒有任何高科技,只使用最原始簡單的概念,反過來想,我們的生活上真的需要這麼多產品嗎?當然很多產品確實讓人們較便利。我也不是環保主義,非得用竹子不可,其實我很愛塑膠椅子,但要去思考的是,設計愈好的東西,人家愈不會丟棄,這就是環保。」
周 育潤對「設計」的理想狀態,最終實踐於「泡泡沙發」,堪稱竹藝家具的顛峰之作,「設計有很多不同的思考面向,並不只是環保材料、回收等;我在想,留在台灣 的竹工廠要做什麼?工藝並不能構成產業。今天我必須用設計把它賦予商業價值、可以販售,這才能形成產業,吸引更多人參與,尤其是年輕人。」
這一顆顆的竹編球,出自於一群印尼新娘之手,她們不但協助工藝師完成作品,同時也有了收入,「如果作品變成商品,可以大量銷售,那就有更多人來學來做,如此就能讓竹編製品的工藝延續傳承,而不是只有設計師和工藝師獲益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