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2011
李照興:亞運城──新一代嶺南文化精髓@Arch
從一直往北直開到機場的公路與地鐵系統,到廣州南及亞運城的大規模基建與新市中心規劃,種種發展看來,廣州正享受著她的新都市建設運動。而這又跟中國新一波的都市化息息相關。
如果說中國城市的上一波現代都市化首先是基建硬體的投入,先從配套與居住設施去實踐現代化的話,當前的新一波造城運動,無疑更似是對整體綜合生活形態的打造。至今,城市規劃的重點已不止於問有多少交通配套,有多少現代樓房,而是更講究一些新概念,如城市的幸福度,住宅的低碳性,傳統的延續性,小區的保育率,以及其可提供的休閑旅遊資源等等。
如果先不說廣州而是以全中國著眼,似乎已看出一種都市發展模式,就是在古老舊城之旁,建立新城。這當中的優點在於,既保留了舊區的固有城市格局,歷史傳統,文化建設,同時以新城的發展作為互補及預留更多發展的可能性。然而這種相對二元化的發展方針,有其局限。因那意味著一種新舊的割裂。特別是新城如果全是新的規劃建築,一切從零開始,要人搬進去由頭適應小區生活,則並非一個人性親和做法。更為可取的方向,是近年講究的整全(holistic)發展。
在上海,上海老城西邊的大虹橋生活圈是明顯的新城設計。在廣州,則可說以亞運城為代表。但有趣的是,亞運城有更近於第二波即整全發展的特點。因為在我看來,大虹橋由於先天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不足,可能出現一種只有全新而欠新舊交融的整全性。
而相比起來,亞運城地理上是整體新廣州概念的新的南向發展延伸,其靠近的廣州南站作為日後往來廣州與北方和南下香港的中心點,也有現代化的在亞運會期間已落成的新市中心。而最能體現這些優勢的特色,可說是亞運城可提供的旅遊及消閑生活資源。
旅遊資源是文化、地理、建築、傳統、基建、交通的整合體現,一個理想新城,同時必定是個適宜旅遊的城市。在這幾方面,亞運城確有它綜合的特色。
首先,它不乏蓮花山及周邊水鄉的天然綠化環境,這為綠色旅遊提供了一個上佳的選擇。蓮花山不高,中等的難度步道及山的高度綠化形成一條適宜步行及登山的路線。蓮花水道則是貫穿整個亞運城的三條河涌水系而成,河道與周遭的嶺南派建築融成一體,以水來象徵著嶺南水鄉近水吃水的傳統生命力。這種水鄉情懷,放眼中國絕無僅有。我在廣州逗留的日子,就常於江邊的農屋飯店,邊吃新鮮食材,邊看著江水緩緩流過。我們已無法想象,廣東文化如果沒有了稻米與水鄉,會變成什麼模樣。
提到嶺南文化,不能不提的還有嶺南建築。我第一時間想到青磚步道和騎樓房子。當然還有小時候最為之著迷的滿州窗。亞運城把這種嶺南特色,保存並延續於其新城規劃中,不以完全未來現代感去招徠,尊重傳統又不限於傳統,這點就是其聰明與誠意之處。所謂水鄉的保育,一定要把建築與水道合而為一,才可真正玩味當中神髓,而這嶺南水鄉無疑是一次用心的演繹。
沿水鄉走過,再進村長院的小博物館,可說是先從宏觀大建築開始,而後微觀察看到嶺南文化的工藝及非物質精華。因為廣東的傳統工藝如骨雕,陶瓷,廣綉,屏風以至紅木傢具,一應俱全。來一趟這兒,就像同時去了石灣,潮州和肇慶。
至於用聲色藝的角度去欣賞嶺南文化如戲曲、畫作、詩歌、盆景,就更是風雅並得嶺南精髓了。
這種整全的旅遊發展策略,與其說是單純的保育,不如說其特色在把其它傳統嶺南文化賦予現代的新生命更新。一種新與舊兼容,先進與自然的交融。因為在這裡,當領略過眾多古雅的嶺南文化精髓過後,置在我們面前的,同時還有新廣州概念下的先進未來部分。最明顯是,亞運會期間已開始運作的亞運綜合館,那超現代化的未來感建築外貌和彩帶造型,可說已成了這兒的新地標。至於沙灘排球館中那完美的細沙,也著實教人過目難忘,無時無刻不把我們帶回亞運期間那熱鬧的城市氣氛與活力。
走在連接廣州市中和這裡的地鐵四號線,於與亞運城接連的空中連廊上,遠遠看來,這連廊像一條絲帶,它把車站與新城接通,有它最實質高效的功能。而其實走在其中,你真正感受到的是:亞運城不僅這些,它是貫通了此城的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廣州的過去與未來。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for iPhon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