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入選全球六十大最佳設計學校,實踐大學繼承早年家專時代奠定的基礎,融入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不但為台灣服裝相關行業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還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六十所最佳設計學校之一。
「明亮的燈光下,珠針包和五顏六色的布料散落在白色工作桌上,在這裡,縫衣機、蒸汽熨斗、燙檯等設備一應俱全。每位「裁縫師」都全神貫注地製作手中的衣物,有些人在縫衣機前專心縫製著衣物,有些人起身使用熨斗把手中的衣物燙平,有些人則在桌上剪裁布料。
這個看起來相當專業的裁縫工作室,其實是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教室。而這些「裁縫師」,一年之前多半也只是普通高中的學生,穿的是市面上賣的成衣,從沒想過要自己做衣服。進了實踐服裝設計系之後,他們才開始上這一連串專業的課程。
從畫圖、挑布開始打基礎
目前就讀三年級的毛靖雅說:「『服裝構成製作』是一、二年級的必修課,一年級要學會製作下半身的窄裙和褲子,以及上半身的襯衫;二年級難度提高一點,要會製作西裝外套、大衣、風衣。」現在無論什麼衣物,大致都難不倒這群年輕人。
「我 們從畫設計圖開始學,自己畫平面圖,還親自去台北市迪化街永樂市場挑布,布買回來以後要和老師討論,因為我們喜歡的材質不一定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感覺,而且 每種材質縫製時也有不同的技巧。打版、裁布、縫製、整燙等,所有程序都要自己做一遍。」實踐大學強調實作,另外,還有「服裝設計」、「立體裁剪」等許多課 程,也都有功課要交,毛靖雅笑說:「我們經常都在熬夜趕作業!」
大家看到服裝展示會上的模特兒在伸展台上踩著台步,光鮮亮麗,其實念服裝 設計可不是輕輕鬆鬆地畫畫圖、剪剪縫縫就好。目前擔任夏姿男裝主設計師的吳東澤笑著說:「我從小就愛畫畫,對設計有興趣。中正高中畢業以後,本來想學建築 設計或空間設計,可是覺得搬磚塊很重。沒想到考上實踐服裝設計系以後,才知道搬布更累!大學時代,有一份打工的工作是當牛仔品牌修改師,我還得騎重型機車 去各大百貨公司收衣服,不然根本拿不動。」
他說:「實踐重視基礎,體制偏日系,風格類似日本文化女子學院。以前學生時代打版、車縫,大家 都得熬夜縫製作業,的確很辛苦,可是到了業界就會發現,以前所下的苦功,其實對工作幫助很大。」服裝系的課程還包括講解布料特性、加工方法等的「織品材料 學」,說明織品表面色彩過程原理、織品檢驗方式等的「織物染色與檢驗」,這些課程都讓學生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校友在設計領域發光發熱
實 踐服裝設計系成立於一九六一年,是當時國內第一所服裝設計系,也因此有許多知名校友,包括龍笛實業負責人蔡孟夏、牛耳時裝負責人洪麗芬、瑪格服飾負責人李 蕙珍、啟騰事業負責人竇騰璜和張李玉菁等人。實踐大學並於九七年成立設計學院,除了服裝設計系之外,把建築設計系所、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媒體傳達設計系和 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也納入院中。
實踐大學在設計方面的努力,已經受到各界注意。美國《商業周刊》曾在○七年,將實踐評選為全球六十所最佳的設計學校之一,○九年又評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為世界前三十所最佳創新整合設計與商業思惟研究所。
設 計學院院長章以慶說:「設計學院提供了一個跨領域的平台,我們每年還會邀請知名大學的教授,到實踐辦一個跨系所國際設計工作營,集合這些系的老師來共同指 導英文與執行力俱佳的學生,針對某個主題團體提案和創作。例如,今年邀請了英國中央聖馬丁設計藝術學院工業設計所教授班.休斯來台灣,以『綠色經濟提案設 計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為創作主題,四系的老師和同學一起切磋、激盪出創意,而且不用出國,就能學到外國大師的經驗,彌足珍貴。」
辦國際設計工作營激盪創意
設 計少不了和國際接軌,因此各系有外籍老師,讓學生平常上課就要面對外國老師、和老師討論,在課堂外遇到外國人也不會畏縮。例如,工業產品設計系邀請國外專 家指導工作營,多半是在兩周內密集上課。服裝系還會帶學生到國外,這不是走馬看花的觀光行程,一般是在三周內,白天上課,晚上回旅館後還要討論,課程很緊 湊。
就讀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多半都很有創意,但其實最有創意就是小孩子,可是經過十多年的教育,很多人長大以後創意反而不見了!章以慶希望「慢慢把他們剝開,四年級就會看到他們和當初進來的時候不一樣了。」
實踐希望給他們「可能性的啟發」,「他們雖然有生活經驗,但不表示有合適的美感。所以我們培養他們有深度的藝術美感,從不斷觀察中,被潛移默化,至少要具備基礎涵養。」章以慶說。
雖然現在大家口口聲聲談設計,但是天馬行空的創意,不見得能造福人群。
章以慶認為,「設計的重點,其實是對人的服務。實踐大學偏重食衣住行等生活面,我們教同學如何照顧人的生活,而且還要具備市場的了解度和執行市場面需求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