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2011

華語音樂, 供應全球八成需求@Lifestyle

作者:王一芝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不難聽到台灣製造的流行音樂。要說台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搖籃,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過去40年來,幾乎每個年代,台灣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和作品產出,引領全球華人的聽覺。

從1970年代民歌運動的王夢麟、齊豫、馬兆駿、黃大城,到1980年代羅大佑、李宗盛、潘越雲、陳淑樺、 蘇芮、小虎隊,張雨生代表滾石、飛碟兩大唱片公司爭奇鬥豔,或者是1990年代,星、馬、香港、ABC湧入台灣的偶像潮流,以及台灣音樂新浪潮的伍佰、陳 昇、交工樂隊、郭英男,甚至是2000年後以周杰倫、蔡依林、羅志祥、張韶涵為代表的新數位時代。

在華語流行音樂圈,台灣始終是個重要指標。

華人區域傑出歌手或創作人都知道,想要發行國語唱片,非得先在台灣成功,再前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華語圈發展。「如果沒有在台灣被肯定,將很難在華人流音樂圈立足,」滾石集團董事長段鐘沂指出。

例如,唱紅〈心痛〉〈喜歡你〉的新加坡實力派歌手陳潔儀,就是從台灣紅回家鄉,甚至一度轉往中國大陸發展; 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形容為影響香港樂團風格的人物,同時也是繼許冠傑、張學友之後,第三個獲得「歌神」稱號的香港男歌手陳亦迅,最在意的也是在台灣的表 現。

一位台灣唱片製作人也透露,也許兩岸開放後,許多台灣優秀音樂製作人紛紛跨海替中國歌手製作唱片,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在中國紅的歌手要進軍台灣很不容易,但在台灣當紅或紅過的歌手一到中國,幾乎都是票房保證。

為什麼台灣能夠成為華語流行音樂重鎮呢?最大的原因是,台灣擁有一群全世界最挑剔、又最難滿足的聽眾,而這個基礎是1970年代的民歌運動所打造出來的。

無庸置疑,沒有民歌運動,就沒有台灣流行音樂。笑稱自己是吸美國流行文化奶水長大的段鐘沂說,他那個年代受到美軍駐台的風氣影響,年輕人耳朵聽的、口裡唱的全是西洋歌曲。

直到1976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揭竿起義,舉辦「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李雙澤當場率先提出「唱自己的歌」的怒吼,引發當時大學生風起雲湧的創作風氣。

從一把六根弦的吉他、生活唾手可得的題材作為創作起點,民歌清新的風格瞬間風靡全台,也替台灣樂壇培養許多音樂創作人才及歌手。像是侯德建、羅大佑、葉佳修、李宗盛等,紛紛從西洋音樂,走向創作。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