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011

打造創意大國, 從打造創意街區開始@Culture

張杏如、劉維公攜手 老社區變身文創..

撰文 / 梁任瑋

一位是在大學裡教社會學的教授,一位是長期關心人文教育的企業夫人,看似無交集的平行線,竟在台北市創意能量最高的民生社區擦出火花,而且獲得社區居民的支持,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巷弄文化、創意小店、林蔭花園,這是深具人文色彩的台北市民生社區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由民生東路五段、富錦街、延壽街與新中街所構成的民生社區,面積僅三平方公里,差不多等於三個足球場大小。地方不大,卻是全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一九六七年時利用五百萬美元的美援貸款專案規畫而成,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這裡已經成為全台灣創意密度最高的社區。

其中,登記立案的企業總家數有四千五百家,光是從事設計、影視音創工作的公司或是工作室將近二百二十家;大約每二十家公司中就有一家是設計師、導演、製作人等各類型文創產業工作者,文化創意密度高居全台之冠。

東 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說,民生社區曾經是美軍宿舍,住家及街道規畫彌漫著美式悠閒的空間氛圍,成為當地創意經濟發展與競爭力的養分。去年,他製作「i 台北創意街區地圖」後才發現,不少設計師、廣告人、導演等創意工作者選擇在這裡工作與定居,許多電影、電視劇、MV也相中這裡的氛圍於此拍攝取景,像是電 影《一頁台北》就在新東街取景,《第三十六個故事》、《向左走向右走》則是在民生社區和富錦街區拍攝。

人文精神與生活品味擺第一

正因民生社區特殊的人文景觀和創意能量,在地的創意工作者與永豐餘集團旗下的上善人文基金會,在六月十一日共同主辦了「民生主義 民民好所在」創意街區活動,並由劉維公統籌。

這 項創意街區展也是成立十年的上善人文基金會,投入文化創意的第一場活動,基金會執行長、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夫人張杏如說,「人是在巷弄裡生活的,而不 是在舞台上生活的!」民生社區裡有很多咖啡廳、創意店家,即使是開門做生意,但他們還是保有那份「生活的質地」,這些人是將生活與生意結合在一起的,而非 捨棄生活、賠在工作裡。

張杏如說,台灣人很努力、認真工作,但是生活品質很差,希望藉由民生社區的例子,讓台灣人從生活的「旁觀者」,變 成生活的「參與者」。如同活動中推出的「民生好好學」,就是一種好(ㄏㄠ)學又好(ㄏㄠ)學的生活主張,把教室從學校搬到咖啡館、小酒館、創意工作室裡, 向民生社區的街坊鄰居學習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民生社區的生活風情,讓「住在這裡」就是一種美好。就像在兩年前將住家搬到東區的陸陸參拾陸創意生活空間負責人紀淵字,每逢周末仍會和兒子特別回到民生社區吃早餐,到公園丟球,就是不願意和民生社區脫離。

「這 裡的住戶有一種內在氣質是外人看不到的,就是那種看到路樹被張貼房仲廣告,二話不說就撕下來的正義感。」紀淵字笑說,今年上半年,他整修民生社區的一樓工 作室,就被鄰居「關切」了三次,不管是施工噪音,或是門口花台,只要稍有風吹草動,這裡的居民就會發揮正義感,屢試不爽。

好東西要在「好所在」設計

除 了人的特質,紀淵字對於民生社區的景觀也「無法抗拒」,例如民生社區與富錦街區有超過二十個大小公園,不同的時間點呈現不同的自然風情;另外,由於採美式 社區規畫,民生社區的防火巷相當寬敞,除了店面,甚至連住家一樓都擺了咖啡桌椅與遮陽傘,巷道兩旁花木扶疏,簡直就像是繁忙的台北市中難得一見的「後巷花 園」。

民生社區花園風景之一的芭蕾咖啡,在二○○五年是在三民路開設自烘咖啡廳,經營出口碑後,遷至民生東路五段巷內,半露天的室外庭院,幾隻自顧自晃蕩的店貓,讓芭蕾咖啡充滿了悠閒的氛圍…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