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古又文擊敗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000名的競爭者,
贏得美國最大藝術設計機構Gen Art舉辦的指標性國際服裝競賽「前衛設計獎」,
古又文的故事對台灣設計師出身的專業養成下了新的註解,
就是:努力的人,就有機會。一時之間,媒體蜂擁而上,
幾乎全台灣都知道了古又文這個美夢成真的故事。
了解自身優勢 找出適合自己的路 。
為了參加國際競賽,他努力克服英文不好的問題。
沒錢補習的他,最瘋狂時曾經參加3個英文讀書會。
現在他面對媒體侃侃而談,連政論現場節目都上了,看不出原本有口吃
藉由參加比賽,古又文選擇適合的姿態,務實的走出自己的路。
古又文得到大獎的這個 「情感雕塑(Emotional Sculpture)」 系列,
過去參展時連入圍的邊都沒摸著。
失敗並沒有讓他失去對自己的相信,反而讓他理性地分析,
檢討每次的缺失,並大膽嘗試新元素,在前半年研究材料階段,
甚至試過塑膠繩及汽車內胎來嘗試編織,最後決定用平常做羊毛氈的羊毛條,編織出3D立體感的作品。
市場區隔 走出自己的藍海
由於設計出的商品並不符合在主流市場的生產線,
無法大量複製、生產的作品一向不受青睞,
古又文的作品常受到廠商「有誰會穿?」的羞辱,
但家庭的教育告訴他,要勇敢走下去,人言並不可畏。
直到2007年他參加香港時裝週才發現,被國內廠商認為太過誇張的單品,
日本買家卻願意用三倍的價錢購買,一瞬間,他才看見世界何其大
只要我做自己、有創意,就能生存,他難掩激動地說。他要往國際舞台走,
於是也在家人不太贊成下,堅持前往英國就讀倫敦中央聖馬汀服裝設計碩士課程。
很多人建議他,得獎後,講些「得體」的話,
但古又文對政策、時尚產業仍直言批評,因為他發現,
原來他的故事也能改變別人的命運,如果大家願意聽他說,他就一次說盡
結果發生一些令他感動的事。
曾經在接受越洋採訪時,某媒體記者受到他故事的激勵,
說出他原本的夢想是當考古學家,不該放棄,應該重新勇敢追尋;
又有另一個朋友的母親看了電視上他的採訪,同意孩子去學彩妝,古又文才發現,
台灣年輕人有太多陣亡的夢想,原來透過自己的分享可以改變很多人的想法及觀念。
得獎後,古又文始終沒因此而鬆懈,因為用這樣戰戰兢兢的心態,腳步會比較踏實。
他形容,原本離自創品牌的夢想有3000公尺,
得獎後,也許距離突然縮短只剩1公尺,卻是好長的1公尺,因為如果躁進地走那一公尺,只會粉身碎骨。
成功的方程式或許類似,但如何延續這份成功,古又文路才開
【參考資料:2010/04 康健雜誌 13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