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2010

回歸,在電影與舞臺之間@Culture






派翠克•斯圖爾特爵士(Sir Patrick Stewart)從容地走上舞臺,那顆光禿禿的腦袋在燈光的照射下越發鋥亮。不知是不是因為這個醒目的模樣,導演方才看上了他,請他出演《星際迷航》裡的艦長皮卡爾?開個玩笑。要知道見到這位老紳士時,他的光頭著實搶鏡,這就很容易不小心就忽略掉其他更重要的,比如他的談吐、舉止和在英音、美音之間隨意切換的口音。  

受英國文化協會「智慧課堂」的邀請,派翠克•斯圖爾特來到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為大家做了一次生動的演講。

今年已經70歲的斯圖爾特絲毫沒有耄耋老人的老態龍鍾。修長、挺拔的身材,是當年演舞臺劇打下的底子。雖說大家熟知的是他出演《星際迷航》中的艦長皮卡爾和《X戰警》裡擅長讀心術的X教授,但斯圖爾特最早的表演經歷卻是在英國約克郡的小劇場舞臺,而且在2003年,他離開好萊塢重返英國舞臺劇。

像派翠克•斯圖爾特這樣從電影熒幕回到舞臺劇的英國知名演員還有很多,比如:裘德•洛、奧蘭多•布魯姆、伊恩•麥凱倫、裘蒂•丹奇、瑞切爾•薇茲......  

用舞臺洗脫「花瓶」罪名

「演電影和表演舞臺劇有很大區別嗎?」我問。

「簡單來說,我認為演舞臺劇和演電影都一樣,我對觀眾都必須誠懇。可能最大的區別在於,舞臺劇直接面對的是觀眾,演員的動作很重要。在演電影時,演員面對的是攝像機,你所想的通過攝像機拍下來,呈現出來,攝像機在抓你的思考。」 斯圖爾特回答。

但事實並不簡單得如斯圖爾特所說的「一樣」。在好萊塢的權力系統裡,演員,即使是明星,在一部電影裡都不能掌控什麼。演員的演出效果受制於製片人、導演,甚至是剪輯師......作為產品的電影是每個人出力的產物,而舞臺劇更像是手工藝人的作品,它最需要倚靠的是演員的創造性表演。

換句話說,舞臺劇對於演員的演技要求更高,它是檢驗演員們表演功力的試金石。不僅僅英國演員有回歸舞臺的傳統,美國的諸多本土電影明星也會在鏡頭前擺完pose,然後在百老匯的舞臺上一秀歌唱舞技。諸多科班出身的明星們原本在大學戲劇系就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對於舞臺劇自然再熟悉不過,比如:湯姆•漢克斯、羅伯特•德尼羅、梅麗爾•斯特裡普......都是在舞臺上演出多年,才轉戰於電影圈。

成名之後,又回到舞臺,續寫事業的另一座高峰。美國電影圈的名流們尚且如此,對於戲劇歷史更為久遠的英國演藝界來說,從電影鏡頭前回歸到舞臺是更為順理成章的事。

回歸的支持

別看派翠克•斯圖爾特在演藝圈混了幾十年,直到2010年6月,他才被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爵士」頭銜。這份姍姍來遲的授封,也說明不少問題。

在英國,演員並不是非要等到年過半百、演技爐火純青或者影迷千千萬時,才會被授銜。相反,被冊封的標準與此人的知名度並無很大關係。悉數那些受過冊封的英國演員,很多都是在默默無名時,獲得了冊封的榮譽,比如:伊恩•麥凱倫、海倫•米倫......對於演員來說,舞臺劇的表演功力過不過硬,才是受封的考核指標。要不是斯圖爾特在2003年才重返英國舞臺劇,他也不用等到70歲才被授予爵士頭銜。

聰明者如裘德•洛、奧蘭多•布魯姆就知道在好萊塢混跡的同時,也要在英國的舞臺上站穩腳。不然,到了80歲,他們可能都不一定有頭銜。在這個處處都講究傳統和榮譽的國家裡,被冊封是演藝界的一大習俗。而且,有英國政府及各種基金會對戲劇的支持,回歸戲劇舞臺並不會淪落得窮困潦倒。

「我也不知道別的英國演員是否像我這樣從好萊塢再返回英國舞臺。像我這樣的,估計挺少的。其他演員從舞臺劇轉向電視電影后,有偶爾回來演舞臺劇的。我熱愛電影,但劇院是我的生命。』」斯圖爾特說。

但是在好萊塢當「艦長」也好,在英國舞臺上扮麥克白也罷,斯圖爾特認為做演員最重要的是先得有份與表演有關的工作,然後再是挖掘內心,演好角色。「不要害怕,不要怕自己演得不夠好,長得不夠帥,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如果你總是買失敗的保險,當然不會成功。」對於注重戲劇傳統的英國人來說,無論是年輕人或者資歷豐富者,回歸舞臺,偶爾或是專註,都是對自己、也是對戲劇的尊重。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