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深交所運營中心(資料圖)
2010年08月29日 來源: 華龍網
上海證券交易所 (下稱 “上交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有多麼殷實的家底?公眾的心裏並沒有個數字。
但是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來。令人矚目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在建的交易所大樓,所花費的資金絕大部分都是他們自籌資金。
未來一至三年,在上海和深圳這兩個中國金融聚集的城市核心區域,將出現兩座設計獨特且造價不菲的大樓,分別被稱為上海金融交易廣場和深交所運營中心。後者的“漂浮平臺”設計方案由央視新大樓設計者、建築設計大師雷姆‧庫哈斯擔任首席設計師的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設計。
而兩座大樓的主人,前者是上交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下稱“中證登”),後者則是深交所。
據本報獲悉,兩座大樓的土地和建設成本不菲,上海金融交易廣場計劃共耗資55億元,而將更早完工的深交所運營中心的建設總投資從最初的25億元幾經調整,目前據說已經上報證監會的預算是30多億,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最終建成可能需要花費更多。
“即使其中有部分是通過貸款,但自有資金的規模也是相當可觀的。”在上海某大型券商高管看來,歷經中國證券市場20年風雨,交易所積累的盈利必須要找到承載方式,而造樓則可能是最好的途徑。
大搬家
美國紐約百老彙大街18號,華爾街拐角的南側,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YorkStockExchange,NYSE)就坐落於此。不到10層樓高的紐交所大樓,除了懸挂的那面巨大的美國國旗,這個綜合來說全球最大的營利性證券交易所,從外面來看沒有引人矚目的地方。
相比較而言,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未來的大樓要比紐交所氣勢恢弘得多。
緊靠深圳深南大道中段北側的原高交會館地塊,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未來的深交所大樓就在這兒。今年6月26日,被命名為深交所運營中心的深交所新大樓正式封頂,而其正式完工的日期則是2011年8月。
據了解,深交所運營中心建築總高245.8米,總建築面積26.7萬平方米,是現代化的超高層辦公樓。知情者透露,這座新大樓在建設的3年多時間裏,預算已不斷攀升。
“這座大樓的建設難度比一般的大樓要高。”接近深交所的人士告訴本報,由於有“懸挑”的設計,因此造價攀升不少。
資料顯示,深交所運營中心由方正的塔樓和空中懸挑的裙樓所組成,裙樓兩個方向的懸挑高度達到36米和22米,為國內罕見的巨型懸挑超高層建築。運營中心由荷蘭建築事務所OMA負責設計,可以“媲美”央視75米懸挑高度的新大樓。
而上述人士則介紹說:“之前的一個建築方案是懸挑裙樓可以自由升降,以此用來表示股市的升降,但是因為造價太高取消了。”
緊隨深交所之後,上交所、中金所及中證登上海分公司也在今年6月份正式確定了上海金融交易廣場的設計單位。
6月10日,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在6家中外設計公司中脫穎而出,負責位於上海浦東竹園商貿區“巴士地塊”上的上海金融交易廣場項目設計。據本報了解,該項目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2萬平方米,毗鄰上海科技館和世紀公園。
據悉,目前上交所、中金所和中證登共同出資設立了上海竹園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以負責開發上海金融交易廣場項目,而上交所內部人士透露,項目整體工程預算為40億元,上交所、中金所和中證登的投資比例大約為6:3:1。
如果加上地價,上海金融交易廣場的整體投資則將在55億元左右。2008年2月,上交所、中金所和中證登分別以10.935億元、8.8億元和4.41億元的價格拿下上述地塊。本報致電上交所辦公室人士張煒,但他表示無法就此提供任何信息。
造樓
據本報了解,在證監會內部,亦對深交所花巨資蓋樓有所爭議,同時認為軟件提升,特別是關乎監管、服務能力方面的提升才是交易所的重點。
四家單位此次大興土木,的確有發展的需要。但是在證券行業的一些內部人士看來,“造樓藏富”或許則是這些金融交易平臺不願意說出的真實原因之一。
1990年底,上交所和深交所這兩家帶有試點性質的證券交易所分別在滬深兩地挂牌成立,其最初的辦公場地當時狹小簡陋。在那個市場經濟起步不久的年代,交易所的創建者們甚至擔心交易所能否長期維持。
上交所的早期辦公地位於上海市黃浦路上生意冷清的浦江飯店,而深交所的場地則在深圳市上步工業區203棟。20世紀末,滬深交易所分別搬入浦東南路上的上海證券大廈和深南大道上的深業中心大廈,不僅處於核心區域,也寬敞許多。
不過,此次搬入的辦公地也並非交易所所屬的物業。據了解,上海證券大廈是保利集團與上交所聯合投資,總投資接近10億元,上交所佔據的比例不到30%,而且大樓地皮屬於保利集團。而深業中心大廈則完全屬於深業集團,深交所純粹是租賃。
上交所打算建造大樓的時候,分別在陸家嘴(600663)商務廣場和中國保險大廈租賃辦公的中金所和中證登上海分公司也在此次一同加入了造樓行列。
上交所和深交所是中金所的股東,同時這兩家證券交易所在中證登公司各佔50%股份。
“造大樓一方面是交易所發展的必要,另一方面則是為給多年來累積的巨額盈利尋找存在形式。”接近上交所的一位人士稱,20年的發展,滬深交易所積累的盈利保守估計也超過了50億元,而作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自律性機構,如此大的利潤將如何處理無疑是個難題。
上述人士說:“造樓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能夠保值也可以名正言順。”
也正式因此,“這次造樓搬家交易所貸款的金額並不多。”上述人士還透露說。
收入格局演變
隨著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陸續推出,曾經僅僅是在上交所之後跟隨的深交所越來越有趕超“老大”的趨勢,而在深交所之後,新興的中金所則勢頭更是迅猛,其僅僅半年收入規模就能與滬深交易所抗衡。
“中國的金融交易平臺雖然大多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實際上這些年都積累了巨大的現金。”某外資投行上海代表處的首席代表對本報表示,即使是低調的中證登,由於其壟斷地位,收入也十分可觀。
但對於各大交易所每年的利潤情況,一直是一個謎,有的交易所雖然也有財務報告,但是極少為外界看到。
滬深交易所的收入來源主要在於交易經手費、上市公司繳納費用和交易席位費,中金所的收費比滬深交易所缺少上市公司一項,而中證登則依靠過戶費、派息登記費等。
滬深交易所的交易經手費比例為雙向0.015%,中金所則是雙向0.01%,這是最大的一塊收入。根據交易所公開的數據,滬深交易所以往五年平均的年交易金額都在數十萬億元的規模,也就是說僅僅交易經手費一項,滬深交易所每年就收進了數十億元利潤。而股指期貨交易80天,已經有20億元人民幣進到了中金所的賬戶裏。
而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之後,深交所的交易規模也開始逐漸趕上上交所,交易所的收入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
截至2010年8月27日,深交所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1027只,超過上交所862只A股的數量。在成交量方面,深交所已經從幾年前每日交易金額只有上交所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變為如今基本與上交所持平的局面。
接近中金所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以目前股指期貨的交易情況而言,如果保持下去,中金所將無疑是未來的收入排名新“霸主”。
最重要的是,這些交易所一直以來積累下來的財富並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置方式,也沒有對會員單位進行返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兩大證券交易所大興土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而來。(據經濟觀察報)
@Source from: 華龍網 via 新華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