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2010
林劍:時裝的民主化進程@Fashion
林劍,時尚推手,專欄作家,身體力行的時裝評論家。
西方人經營了百餘年的橫向民主,似乎對時裝界不太湊效。如果說,選票造就了政治領袖,可時裝的銷量卻並不見得說了算,不然,Taobao肯定可以秒殺Barney』s、Selfridges和Colette。
這個古老的行業仍舊基礎於集權的機制。全世界有多少人參加巴黎時裝周?800個買手、2000個文字記者、400個攝影師,僅此而已。正是這3200人,締造了流行,領導了全世界數億時裝消費者。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大嘆「世界是平的」的同時,時裝界卻仍舊在流行明顯帶有封建殘存勢力的詞,比如「女王」、「新貴」、「老佛爺」、「末代皇帝」……
時尚界的權力階層,很少質疑過這種太過縱向的體系。而庶民們則也早已習慣了這種臣僕關係。web 2.0與SNS似乎帶來了時裝民主化的福音,一開始每個架設在互聯網上的個人博客都像是當年海德公園裡的自由政論。而且,權力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君不見Bryanboy、Tavi都已坐在了秀場的第一排,分享著Anna們的「特權」。
時裝民主化的進程總是滯後於社會。宣揚民主的資產階級執政上百年了,haute couture才悄然讓位於更適合大眾的ready to wear。而web 2.0和快速時裝到底誰成就了誰,也是一個存有爭議的問題。
當the Sartorialist、Jak & Jil和Garance Doré的街拍博客的日點擊量早就超過某些國際時裝大刊1個月的銷量時,不禁讓人懷疑,雜誌里那些夢幻一般,耗費了巨大財力人力所炮製出的大片,是否真實地推動了潮流?同樣,沒人會指望Bryanboy和Tavi能像Suzy Menkes或是Sarah Mower那樣寫時裝評論。大眾是否曾經一絲絲關心過時裝背後的豐富隱喻和文化?很明顯,讀者們用點擊量「選舉」出的草根時尚英雄們,無一例外地重視「即時體驗」,在快速的閱讀中,不要思考,即刻沉溺。
Twitter和微博的興起,更進一步強化了「即時體驗」。140字和一張圖片的體量限制,以及便捷的一鍵式分享轉發,使得這種「微媒體」的黏度很高。很多人都在歡呼,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在瓜分著傳統時尚媒體貴族們的特權時,「最後的貴族」卻也沒有閑著。
Marc Jacobs、Dolce & Gabanna如此深愛著Bryanboy,總讓人覺得有一絲不安。他們把草根時尚明星,請到傳統的時裝秀現場,奉若上賓,讓他們嘗到了特權的滋味。劉阿斗後來也在魏國的奢華生活中,棄守了故國,「此間樂,不思蜀」。Frida Giannini甚至讓他們和Madonna、Gwyneth Paltrow以及Tom Cruise這一級別的國際巨星排排坐。她說:「他們在現場都瘋了,紛紛無以復加地大書特書。」自古以來「招安」就是化解掉草根革命力量的一把利器。
時尚品牌紛紛在學習新媒體營銷,blog、iPhone apps、facebook、twitter輪番嘗試。有人曾說facebook和twitter已經淪落為了營銷工具,而不再是真誠的社交網路了。
傳統媒體也在跟進,Chanel的Shanghai-Paris系列大秀上,微博最活躍的現場報導者均是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當已經掌握了特權的人把觸手伸向新媒體時,誰還要費心討好缺乏專業訓練,並且不易馴服的草根英雄們?
新媒體確實意味著垂直的時尚世界正在日益變得扁平。但在品牌的「招安」行動,以及傳統媒體的「反攻」動作中,新媒體確實沒有在根本上撼動這個古老的行業。小病毒可能無法讓人喪命,甚至催生出了抗體,使之越發強大。當然,也並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悲觀,畢竟「微傳播」的方式,還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微受眾」。
趣味被微分化,潮流被微分化,如果暫時不能撼動強大的傳統時裝體系的話,至少在虛擬網路那些枝蔓的場所里,潛藏著無數個蓄勢待發的微型「自由國」。真正需要悲觀的是,重視「即時體驗」的新媒體是否會把整整一代人變成無法做複雜思考的時裝怪物?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Labels:
Fashion / 時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