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2010

隈研吾:環境大於建築@People










和安藤忠雄比起來,隈研吾在建築領域的名氣可能沒有他的前輩那麼高,但他卻是近年來中國最紅的建築設計師之一,不僅因為他規劃了三里屯Village商區,或者設計了瑜舍酒店與最近落成的三里屯SOHO,同時還包括兩本著作《十宅論》與《負建築》。

《十宅論》從日本文化角度入手,講述各個階層自己固定的住宅風格,《負建築》則表達了他的核心建築理念:讓建築消失。也就是強調環境與居住之間的和諧統一,通過設計,讓居住者體驗到舒適的環境,從而忽略建築本身的存在。這個核心理念在他所有的作品當中均有所體現,而他在採訪時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則是他理念的通俗解釋— 「我設計建築,但更注重環境」。

隈研吾第一次來到北京是在1998年,當時他收到張永和的邀請,來為潘石屹「長城下的公社」做設計,從而誕生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件作品—竹屋。從照片上看這所房子,可能會認為它的外形過於出格,但你要走進其中,就能發現它與周圍環境的搭配實在是妙不可言。這也正是隈研吾最擅長的地方:利用環境特徵來創作,並隨著環境特徵的變化而變換建築形態。就他的作品而言,並非只是一個個靜態的呈現,而是處處體現著對於建築物周邊的深層思考。這不僅僅局限於建築本身,更側重於建築、人類與自然的協調。

讓建築消失

20世紀80年代末,東京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因此許多新建築也油然而生,無論新老還是大小,無論人工還是自然,所有一切都雜亂無章地混合在一起,這也許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魅力之所在,但也有缺乏秩序的缺點。隈研吾的建築生涯就從那時開始,他渴望尋找一種方式,讓突兀的感覺消失。當時他正好接到龜老山展望台的項目,起初,他像許多建築師一樣,做了形狀各異的外觀模型,但始終不能讓自己滿意。於是他準備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對於外觀形態的設計,而是先考慮室內外分界部分的細節。

他在山頂開了一個U字形的口子,再在上面堆土、植樹,恢復山的原來形狀。這樣一來,只有從空中鳥瞰才看得見這條縫,而地面的人們看到的依然是山。如此一來,建築的形態被抹消了,更重要的是,用這種方法進行設計,避免了對於建築外觀的苦思冥想,而是讓其順應室內外分界部分的細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從學術角度而言,當所有人都在嘗試凸顯造型的時候,他卻發現了凹陷隱蔽造型的優勢。

在中國設計

就三里屯Village商區而言,隈研吾規劃當中的巧妙之處不在於UNIQLO旗艦店的不規則外觀與色彩斑斕的窗戶,而是地面走道的鋪陳。雖然每一條路都是東南西北的正方位走向,但與我們熟悉的中關村街區不同,你不會看到太多的十字交叉口,而是類似於許多個丁字路口的集合,給人一種蜿蜒曲折的感覺。這種設計放在車流穿梭的地方,也許會造成擁堵,但在人流穿梭的商業購物區,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購物環境。

從顧客的角度而言,類似小街區的設計更有人情味,即使走了很多路,也不會讓你因為疲憊而放棄接著往下逛的願望。從商家的角度而言,就算是不起眼的小商鋪,也不容易被錯過,因為顧客每到一個丁字路口交匯處時,就會看到一家店鋪的招牌,如果換成十字交叉口,那麼人們看見的只能是一條狹長的走廊。所以,他會說自己喜歡Steven Holl設計的MOMA萬國城,尤其是錯落有致的空中走廊,認為這種搭建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但自己卻不會從事那樣的設計,「因為我的著眼點在地面,在於怎樣讓人更舒服的行走其中」。

而要在只有一條馬路之隔的三里屯SOHO做設計,隈研吾考慮到的不僅僅是這組建築與周圍民居的和諧,同時還要顧及到馬路對面。「於是我沒有將這幾棟樓設計成矩形,而是近乎於橢圓的不規則形狀,而從空中去看這幾棟樓的時候,又會覺得它們是在環抱著三里屯Village。」這樣一來,從相對低矮的街對面往三里屯SOHO望去,就不會有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造成的壓抑。

縱然這裡設計的如此周密,同時充滿了人性的考慮,但還是有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會困擾三里屯SOHO的將來,那就是旁邊的交通。SOHO在北京的其它項目都毗鄰雙向10車道以上的寬闊馬路,而三里屯SOHO前面的工體北路只有4條車道,另一側的三里屯南街更是捉襟見肘。不知道三里屯SOHO完成大規模招商之後,這裡的交通是否能承受住人流的襲擊。

《周末畫報》對話 隈研吾

Q:你的設計一直強調與周圍建築之間的和諧,但是站在三里屯SOHO俯視周圍那些6層的磚牆民居,會有一種不協調的感覺。你在設計之初,是否考慮了這方面的因素?

A:正是出於對周圍建築的考慮,所以我們沒有設計一個矩形的整體建築,而是通過幾棟樓的林立,分配使用面積的整體需求,不會讓一個龐然大物在低矮的民居當中拔地而起。同時,為了不讓我們的建築有突兀的感覺,從而在整個區域到細節的規劃上,都用了曲線線條,而非稜角線條。

Q:在設計三里屯SOHO的時候,除了考慮與周圍建築的關係之外,還會不會考慮交通問題?

A:就交通而言,我們讓人流與車流分開,區域內的地面上只供人們行走,而所有汽車都只能開往地下停車場。這樣一來,把兩者分割,不會造成太多的矛盾。

Q:從你第一次到北京至今,也有十幾年來,你如何看待北京這些年來的變化?

A:1998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時候,發現很多新建築只是孤零零地建起來,和周圍建築沒有連接性,給人一種非常寂寞的感覺。如今再看北京,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建築師們似乎還是在乎建築外形,而不是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去思考建築的功能。

Q:在東京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

A:100年以前木屋都很好,就是你在小津安二郎或黑澤明電影里看到的那些建築一樣,十分注重與周圍草木的和諧,這個道理就好像北京以前的衚衕。但是20世紀80年代末,東京正值經濟景氣充滿活力的好時代,許多新建築因此拔地而起,顯得十分混亂,所以那時的東京也被稱為無秩序的都市,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依然存在。

Q:你怎麼看待近幾年國外設計師在北京設計的新建築?比如國家大劇院、CCTV新址或鳥巢。

A:我不喜歡這些建築,他們只是考慮了建築外表本身,而沒有考慮到和周圍環境之間的匹配,同時也忽略了人們走在其中的感受。我想以後的趨勢會慢慢轉變,設計師設計的不僅是一個建築,而要考慮到一個整體環境的各方面因素。

Q:如果讓你設計國家大劇院或CCTV新址?

A:國家大劇院只是一個圓形,沒有考慮與周圍的融合,另外,這樣一個性質的建築應該是親民的,不應該那麼高大雄偉,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是在拒絕別人。而CCTV把周圍都圈起來,也好像是在拒絕人。所以你看我的作品時會發現,我的風格和歐洲設計師截然不同。

Q:你怎麼看待今天中國的建築設計師?

A:我有很多中國建築師的朋友,這幾年他們也設計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可以說,比起日本年輕一代的建築師,和中國建築師交流起來更有意思。
@Source from: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