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12

畢卡索:我們在緬懷什麼@People

2011-11-16 

這位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總在不斷自我質疑、自我打破,同時不斷超越外在規範。關於畢卡索,如果有一樣東西是我們這些業餘得不能再業餘的粉絲會緬懷的,那一定是他體現的關於自由的定義。

我懷著自豪而又高興的心情告訴你們,歷經3年半時間的艱苦調查,我們終於找到了《馬頭》和《玻璃杯和罐壺》這兩幅被盜的畢卡索畫作。瑞士SF廣播公司興奮地在本月7日宣佈了這則消息。只是,已被畢卡索畫作被盜新聞轟炸到神經麻痹的全世界,實在歡騰不起來:因為3個月前,畢卡索一幅鉛筆畫在三藩市美術館又遭賊手。算上去年5月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失竊的《鴿子與豌豆》、前年6月在巴黎畢卡索博物館被盜的畢卡索畫冊……這位多產畫家已有500多幅作品失蹤或被盜了。

與此同時,上海這座城市正被一種莫名的榮譽感和高度緊張感所包圍。“2011畢卡索中國大展於本月18日在世博園區中國館開幕,展出的62幅畢卡索作品的保險金額高達6.8億歐元,折合每件作品約1億元人民幣!保險公司要求畫作分8次航班運輸,展品抵達展館隨即進入具有溫、濕度控制的貯存空間。場館裡佈置著多道安防措施,實行24小時嚴密監控,以確保全部畫作的存放安全。兩個場景相映著讓人唏噓,這像是某種暗示,更像是對世人某種隆重的介紹:在我們的時代,畢卡索的作品不僅因其藝術價值而備受關注,這些畫作的商業價值也是不容置疑的。有趣的是,這位大師終其一生向我們闡釋的,卻是與這些高度戒備相反的—“自由

游走於藝術之間的自由

實際上,想要用三言兩語去描述畢卡索和他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幾乎所有的公開資料都顯示,畢卡索是世界公認的20世紀最舉世矚目、最多才多藝、最有影響力、最具偶像化的藝術家,他的天才似乎與生俱來。按照國際藝術品鑒賞及收藏家尼克龍·莫里的說法就是,近百年來的西方藝術,舉其重要者,幾乎沒有一個流派不是肇始於他,或是被他吸收並利用。

但相比之天才,畢卡索更喜歡被人稱作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我像別人寫自傳那樣畫畫,那些畫不論是完成了的,還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記中的一頁。每個人的年齡都由自己決定,我生命裡持續的青春是用來發現的。

在創作初始的藍色時期,畢卡索是憂鬱的,他的作品裡寫滿了悲天憫人;而在愛情滋潤的玫瑰色時期,他的作品轉向大略簡潔,但對世界的愛卻不言而喻;在立體主義時期,他排除了社會成見,在作品裡畫滿著打碎並重建的迫切渴望;他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是回歸家庭生活中難得的安逸體現,沉寂中卻積蓄爆發的力量;而他在超現實主義時期的革新與象徵意義,則是將他的藝術成就領到精神層面的制高點。他真實地反映著自己每個階段對世界的觀察,而他所做的則是將青年人對自由的創作堅持下來

如畢卡索自己所言: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他憑著一股年輕人的熱血衝勁去進行自我質疑,自我改變,並且在眾口鑠金中堅持下來的。1907年,《亞威農少女》一經問世就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全盤否定。這是一幅與以往的藝術方法徹底決裂的立體主義作品,取消了古典主義繪畫的透視關係,其野蠻”“粗俗,甚至使當時的前衛藝術家感到震驚。馬蒂斯說,這是一種暴行,發誓要讓畢卡索沉下去,收藏家們集體放棄了對他的收藏。畢卡索置之不理,他自信地認為,真實的畫風最終會得到肯定。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亞威農少女》不僅是畢卡索一生的轉捩點,還創造了全新的造型原理,成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而他隨後的幾次轉變,也是在非議中堅持下來的。

法國導演克魯佐曾經在畢卡索75歲時給他拍過一部著名的紀錄片。在影片序幕中,畢卡索儼然已是位龍鍾老人,但到了影片中段,特寫鏡頭下,畢卡索眼睛裡呈現的卻是自信、好奇、挑戰、狡黠,孤獨。沒有旺盛的生命激情,怎會有如此生動的雙眼?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之間,其實畢卡索反對的是一切束縛。對於這位一直年輕的大師來說,他所堅持的,是自由二字。

游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的自由

畢卡索的放誕乖張,絕不僅止於他的藝術創作本身,他對自身商業價值的認識,在藝術家之中也顯得尤為自由主義

畢卡索藝術的市場化,在他在世之時就已經形成而且非常可觀。在世界十大天價畫作中,畢卡索的畫占了六席,畢卡索藝術如今成了高品質的、多國籍的、藝術多元化的代名詞。相比同時代的藝術家,畢卡索生前從沒被社會期望

脅迫,他從不掩飾自己對金錢的自由渴望,他說:藝術是易賣的商品。如果說我要多少錢就可以從我的藝術中得多少,那是因為我知道要用它來幹什麼。我想如同有錢的窮人那樣的生活。

畢卡索中年時,隨著名聲的增大,他的收入也越來越多,他扮演商人的角色也越來越成功。很多時候,他就在一張白紙上畫上幾條線,再加上他那引人注目的簽名,也能變出錢來。而且這位藝術家在錢財方面很精心,他保留了大量的作品不予出售,將這些作品收藏在銀行保險箱裡、畫室裡和離裡維耶拉不遠的城堡以及他在戛納附近的別墅裡。當然,畢卡索並不完全把這些作品收藏起來,他這麼做是有商業目的的。有的時候,他會請特殊的朋友去參觀、拍照並向媒體發表,從而進一步拓寬作品的銷路。但畢卡索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的商人,在生命快終結的時候,他把八九百件早期最優秀作品捐贈給巴賽隆納一家博物館。而人們在此時也恍然大悟了,原來一直以來,畢卡索愛的不是錢,他只是要用金錢,來保障自己的藝術創作自由。

事實上,超越規範和風格對自身的約束一直是畢卡索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準則。讓風雅見鬼去吧!”是他當時的創作口號,也是他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解放的不僅僅是他個人,也不僅僅是他的繪畫藝術,更有千千萬萬被他藝術風格所觸動的粉絲們。

現在,世人心中的畢卡索,是一個在繪畫史上找到自己位置的畢卡索,也是一個商業成功化、生活傳奇化的混合體。

沒有了他在美術史上的革命性地位和豐富的個性故事,畢卡索的商業成功充其量只是普通畫匠的生財有道;但缺失了對藝術價值的絕佳商業把握,他如此豐富的藝術創作也可能無法流傳下來,被世人膜拜。而這位自由來去於種種束縛之間的大師,也許永遠不會成為我們心中所緬懷的最年輕的畫家

@Source: 週末畫報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