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義大利的福克薩斯,在其將近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裡,將作品鋪設到了世界各地。他設計出了斯特拉斯堡大劇院、法拉利研究中心、維也納雙子塔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建築,身為國際頂尖建築設計師的他,還享有“建築意象派詩人”的美譽。
臨 江的曠野,凸顯出一座具有中世紀風格的“ 城中城”,與對岸的低層建築群展開奇妙的對話— 這是馬西米利亞諾· 福克薩斯在1990年代為浦東陸家嘴做的設計方案。高低錯落的建築佇立於黃浦江兩岸,似隔非隔,在功能上彼此聯繫,審美上又保留一定空間。這印證了福克薩 斯對於建築的看法:“ 我從來都把建築看作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是產品,而是要存在上百年,與周邊環境和人發生直接關係的事物。”
福克薩斯始終保持著對於城市的關注,在他眼裡,具備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築宛如一個個音符,在城市空間內共同譜成壯闊的交響樂。但城市本身卻是複雜多變的,所以,“建築還必須和當地的文化、城市特色、交通規劃等要素相結合,然後再將這些多元化的資訊轉化到建築形態中來。”
而 福克薩斯的理想還不僅僅如此。“我一直有個願望,就是用建築打造一個‘理想國’,當然首先是一座理想的城市。”年過六旬的福克薩斯仍然將熱情的目光投向未 來,渴望以建築為途徑來實現一個烏托邦之夢。“理想城市與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城市樣態密切相關,其成立的基礎應該是教育、研究、科技活動等,其中也包括數 學和哲學。同時,它還應該超越汽車時代和石油時代。
雖 然在文學領域,由奧威爾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引發了“反烏托邦”的熱潮;但在福克薩斯的藝術天地裡,“理想國”從沒有、也不應該消失。 “建築師應有長遠的眼光,儘量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各種新能源的要素,比如風能、太陽能等。要知道,城市是不可能被完全‘規劃’出來的,有時候人們自發的東 西反而能夠戰勝計劃性的東西。”
為深圳空港設計的國際航站樓,這是福克薩斯近年來在中國的主要任務。對於這座預計將於2015年完工的 “龐然大物”,他本人的描述是:“深圳是座海濱城市,整個機場宛如一條巨型飛魚,在水中輕盈遊動;飛出水面則變成翱翔天空的鳥兒。”賦予建築以詩意與美, 這似乎展示出福克薩斯“羅曼蒂克”的另一面。或許正如他自己所言:“20歲之前我希望成為一名詩人或藝術家,建築師是我最後的選擇。”
MW=《週末畫報》 MF=Massimi l iano Fuksas
MW:你在羅馬、巴黎、維也納以及法蘭克福分別設有工作室,自己還擔任美國紐約大學的客座教授,這樣“ 國際化”的職業生涯,是事業拓展的需要還是出於你的個人追求?
MF:國 際化……我並沒有刻意去想過。我父親是立陶宛人,而我從小在羅馬和維也納長大,在我眼裡世界從來都是一個整體,只是其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的風格。我的設計生 涯是在義大利開始的,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不少法國人逐漸瞭解並喜歡上我的作品,這使得我萌生了在法國設立工作室的念頭。我相信對於建築的審美是沒有國 界的,蘊於其中的觀念以及附於其上的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右圖:My Zeil購物中心(德國法蘭克福)
MW:因此,你的關注眼光和設計物件從來不局限于一時一地。這種“ 在雲端”的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眼裡顯得特別美妙,能否為我們描述一下你平日的工作狀態?
MF:的 確,我總是在世界各地遊走,也不習慣和別的設計師討論作品。要知道,我幾乎能在任何場所投入工作狀態,比如會議室的沙發上、飛機上,或是清晨的床上。我很 喜歡早上6點到7點這段時間,正是似夢非夢、似醒非醒的時候,能讓我獲得一種朦朧、奇妙而又感性的體驗。我常說,想像根本不需要特定地點。
MW:在很多作品中,你注重運用光線來營造時間感,“時間”這一要素對於你的建築設計而言意味著什麼?
MF:我 想不僅是對於建築,時間對於一切藝術都非常重要。我曾為企業設計標誌性的建築,所謂“標誌性”必然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經典”,它是能夠跨越時間而存在的。 同時我也試圖讓建築本身傳達出“時間”的特性:流動、改變、永恆。就像我為佩雷斯和平館所做的外觀設計,表面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簡單的盒子,但我特意用厚度 不一、隨意堆砌的玻璃做出“岩石”的效果,以此來暗示時間和耐心,以及民族之間由於漫長歷史而構成的不同階層。
MW:你在業界也享有“ 建築意象派詩人”的美譽。但你推崇的卻是功能至上的設計理念,這是否與你的詩人風格相衝突?MF:其 實我不太喜歡“風格”這個詞,我認為不管建築形態如何改變,都必須回歸到其本身的純粹性上來。這個純粹性就是指的“實用”。只有與周邊環境密切結合、能有 效提升人居品質的才是好建築。這一終極目的和詩意的氣質是並行不悖的,因為建築之美說到底還是在於人的評判。比如我為阿瑪尼購物中心設計了一類看似奇特的 樓梯,當你看著人們放棄乘電梯、慢慢拾級而上的時候,人與建築就構成了很簡單的,卻是獨一無二的美。右圖:My Zeil內部結構圖
MW:偏重功能而不是過度注重風格,這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築設計趨於同一?
MF:你說得很對,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我們的設計作品會變得很相似。在米蘭,我們設計的空間、建築、劇院,和北美歐洲等地的現代建築就很像,這樣的設計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甚至影響到時尚趨勢。我接受這樣的趨勢,是因為我做建築設計是為了改善環境、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
MW:正因為這是你一以貫之的理念,所以你才會在2000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提出“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的主題。MF:沒 錯,其實就是想讓建築摒棄花哨的外殼,回歸本質。我提出這個理念的時候引起了很多質疑,但那次雙年展結果被證明是成功的,前來參觀的觀眾有7萬餘人。這說 明我們的觀念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一直以來,我和我的夥伴們都致力於讓建築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為公眾做建築。當然,這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
MW:從這個層面上而言,建築之於你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工程或者一種藝術,而更像是社會學領域內的課題了。
MF:我投入半生的心血,就是為了以美觀的建築設計推動社會進步與道德完善。我希望富人能夠資助窮人,窮人能夠變富;同樣地,我也希望把道德倫理的價值與我們設計的建築結合在一起,發揮建築的倫理學作用。
MW:上世紀90年代初你參與過上海浦東的城市規劃,21世紀初你又中標了深圳空港航站樓的設計專案,前後相隔近2 0 年,你眼中的中國以及中國的城市建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MF:我 想說明一下,這些年來我沒有在中國設計作品,並不意味著我沒有關注中國的建築界。事實上,2000年我就曾邀請中國的新生代設計師馬岩松前來參加威尼斯建 築雙年展。對於我而言,中國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視野,它一直在以令人驚歎的速度前進,諸如節能、低碳之類的概念正在不斷滲透到中國建築中來。當然,現在的 中國給了很多國外建築師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我個人強烈反對那種裝飾性的、毫無意義的建築。建築師不能毫無顧忌地在這裡做實驗,華而不實的建築也不應當是 中國建築未來的發展方向。
@Source:『週末畫報』編輯_俞瑤 撰文_莘茹
臨 江的曠野,凸顯出一座具有中世紀風格的“ 城中城”,與對岸的低層建築群展開奇妙的對話— 這是馬西米利亞諾· 福克薩斯在1990年代為浦東陸家嘴做的設計方案。高低錯落的建築佇立於黃浦江兩岸,似隔非隔,在功能上彼此聯繫,審美上又保留一定空間。這印證了福克薩 斯對於建築的看法:“ 我從來都把建築看作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是產品,而是要存在上百年,與周邊環境和人發生直接關係的事物。”
福克薩斯始終保持著對於城市的關注,在他眼裡,具備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築宛如一個個音符,在城市空間內共同譜成壯闊的交響樂。但城市本身卻是複雜多變的,所以,“建築還必須和當地的文化、城市特色、交通規劃等要素相結合,然後再將這些多元化的資訊轉化到建築形態中來。”
而 福克薩斯的理想還不僅僅如此。“我一直有個願望,就是用建築打造一個‘理想國’,當然首先是一座理想的城市。”年過六旬的福克薩斯仍然將熱情的目光投向未 來,渴望以建築為途徑來實現一個烏托邦之夢。“理想城市與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城市樣態密切相關,其成立的基礎應該是教育、研究、科技活動等,其中也包括數 學和哲學。同時,它還應該超越汽車時代和石油時代。
雖 然在文學領域,由奧威爾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引發了“反烏托邦”的熱潮;但在福克薩斯的藝術天地裡,“理想國”從沒有、也不應該消失。 “建築師應有長遠的眼光,儘量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各種新能源的要素,比如風能、太陽能等。要知道,城市是不可能被完全‘規劃’出來的,有時候人們自發的東 西反而能夠戰勝計劃性的東西。”
為深圳空港設計的國際航站樓,這是福克薩斯近年來在中國的主要任務。對於這座預計將於2015年完工的 “龐然大物”,他本人的描述是:“深圳是座海濱城市,整個機場宛如一條巨型飛魚,在水中輕盈遊動;飛出水面則變成翱翔天空的鳥兒。”賦予建築以詩意與美, 這似乎展示出福克薩斯“羅曼蒂克”的另一面。或許正如他自己所言:“20歲之前我希望成為一名詩人或藝術家,建築師是我最後的選擇。”
MW=《週末畫報》 MF=Massimi l iano Fuksas
MW:你在羅馬、巴黎、維也納以及法蘭克福分別設有工作室,自己還擔任美國紐約大學的客座教授,這樣“ 國際化”的職業生涯,是事業拓展的需要還是出於你的個人追求?
MF:國 際化……我並沒有刻意去想過。我父親是立陶宛人,而我從小在羅馬和維也納長大,在我眼裡世界從來都是一個整體,只是其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的風格。我的設計生 涯是在義大利開始的,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不少法國人逐漸瞭解並喜歡上我的作品,這使得我萌生了在法國設立工作室的念頭。我相信對於建築的審美是沒有國 界的,蘊於其中的觀念以及附於其上的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右圖:My Zeil購物中心(德國法蘭克福)
MW:因此,你的關注眼光和設計物件從來不局限于一時一地。這種“ 在雲端”的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眼裡顯得特別美妙,能否為我們描述一下你平日的工作狀態?
MF:的 確,我總是在世界各地遊走,也不習慣和別的設計師討論作品。要知道,我幾乎能在任何場所投入工作狀態,比如會議室的沙發上、飛機上,或是清晨的床上。我很 喜歡早上6點到7點這段時間,正是似夢非夢、似醒非醒的時候,能讓我獲得一種朦朧、奇妙而又感性的體驗。我常說,想像根本不需要特定地點。
MW:在很多作品中,你注重運用光線來營造時間感,“時間”這一要素對於你的建築設計而言意味著什麼?
MF:我 想不僅是對於建築,時間對於一切藝術都非常重要。我曾為企業設計標誌性的建築,所謂“標誌性”必然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經典”,它是能夠跨越時間而存在的。 同時我也試圖讓建築本身傳達出“時間”的特性:流動、改變、永恆。就像我為佩雷斯和平館所做的外觀設計,表面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簡單的盒子,但我特意用厚度 不一、隨意堆砌的玻璃做出“岩石”的效果,以此來暗示時間和耐心,以及民族之間由於漫長歷史而構成的不同階層。
MW:你在業界也享有“ 建築意象派詩人”的美譽。但你推崇的卻是功能至上的設計理念,這是否與你的詩人風格相衝突?MF:其 實我不太喜歡“風格”這個詞,我認為不管建築形態如何改變,都必須回歸到其本身的純粹性上來。這個純粹性就是指的“實用”。只有與周邊環境密切結合、能有 效提升人居品質的才是好建築。這一終極目的和詩意的氣質是並行不悖的,因為建築之美說到底還是在於人的評判。比如我為阿瑪尼購物中心設計了一類看似奇特的 樓梯,當你看著人們放棄乘電梯、慢慢拾級而上的時候,人與建築就構成了很簡單的,卻是獨一無二的美。右圖:My Zeil內部結構圖
MW:偏重功能而不是過度注重風格,這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築設計趨於同一?
MF:你說得很對,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我們的設計作品會變得很相似。在米蘭,我們設計的空間、建築、劇院,和北美歐洲等地的現代建築就很像,這樣的設計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甚至影響到時尚趨勢。我接受這樣的趨勢,是因為我做建築設計是為了改善環境、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
MW:正因為這是你一以貫之的理念,所以你才會在2000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提出“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的主題。MF:沒 錯,其實就是想讓建築摒棄花哨的外殼,回歸本質。我提出這個理念的時候引起了很多質疑,但那次雙年展結果被證明是成功的,前來參觀的觀眾有7萬餘人。這說 明我們的觀念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一直以來,我和我的夥伴們都致力於讓建築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為公眾做建築。當然,這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
MW:從這個層面上而言,建築之於你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工程或者一種藝術,而更像是社會學領域內的課題了。
MF:我投入半生的心血,就是為了以美觀的建築設計推動社會進步與道德完善。我希望富人能夠資助窮人,窮人能夠變富;同樣地,我也希望把道德倫理的價值與我們設計的建築結合在一起,發揮建築的倫理學作用。
MW:上世紀90年代初你參與過上海浦東的城市規劃,21世紀初你又中標了深圳空港航站樓的設計專案,前後相隔近2 0 年,你眼中的中國以及中國的城市建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MF:我 想說明一下,這些年來我沒有在中國設計作品,並不意味著我沒有關注中國的建築界。事實上,2000年我就曾邀請中國的新生代設計師馬岩松前來參加威尼斯建 築雙年展。對於我而言,中國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視野,它一直在以令人驚歎的速度前進,諸如節能、低碳之類的概念正在不斷滲透到中國建築中來。當然,現在的 中國給了很多國外建築師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我個人強烈反對那種裝飾性的、毫無意義的建築。建築師不能毫無顧忌地在這裡做實驗,華而不實的建築也不應當是 中國建築未來的發展方向。
@Source:『週末畫報』編輯_俞瑤 撰文_莘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