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3
互聯網行業有一句話,趕得早不如趕得巧,說的是時機的重要性。微信的火爆絕非是因為騰訊擁有海量的用戶:假設如果產品本身不夠優秀,有再多的使用者也都會很快流失殆盡。
網景流覽器不是第一款流覽器,它的成功除了革命性的用戶體驗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那個時候有了足夠的網站可供線民流覽;Google 並不是第一個搜尋引擎,它的成功除了精妙的演算法,最根本的是互聯網上內容越來越多,線民對搜索需要越來越強烈。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Kik Messenger 15天獲得100萬用戶讓人們看到又一個機會的出現。但是雖然在 Kik 之後出現了大量類似應用,在這次機會上把握得最好的當屬騰訊出品的微信。據微信團隊公佈的最新資料,微信使用者已超過5000萬,在用戶量上把米聊、Talkbox、Kik、Whatsapp 等都遠遠甩在了後面。
即便是和2010年成長最快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微博比,手機應用微信的增長速度仍然非常驚人。以新浪微博為例,其註冊用戶數達到5000萬用了15個月,微信獲得同樣的註冊用戶數只用了10個月。
雖然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經驗豐富,比如手機QQ一直都是移動設備上安裝量最大的應用,但微信的發展速度仍然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和十年前QQ起家主要依靠低端用戶不同,微信的用戶主要分佈在一線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其中不乏姜文、馮小剛、徐靜蕾等大牌明星。每天,因為搖一搖功能,微信都會為使用者“搖”出超過1億次線上碰面機會。而它也成為了騰訊公司戰略級產品,在馬化騰親自督戰之下,有望成為騰訊在移動互聯網上的Killer App。
微信的幕後功臣騰訊廣州研發中心團隊(以下簡稱“廣研”)也由此成為年度最耀眼的產品團隊。
作為中國最大、擁有用戶最多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在推廣其新產品的時候有著天然的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無論騰訊推出什麼產品,只要借助擁有數億的QQ用戶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事實上,在電商、下載、視頻等諸多領域,騰訊憑資源都未獲得期盼中的領導者地位。但是,由前Foxmail創始人、現騰訊“超級產品經理”張小龍領導的這支團隊,卻在成功打造了QQ郵箱的巨大成功後,再度用微信這款移動用戶端將產品體驗做到極致,毫無疑問,其中必有成功規律。
微信的火爆絕非是因為騰訊擁有海量的用戶:假設如果產品本身不夠優秀,有再多的使用者也都會很快流失殆盡。聚焦於微信個案,從想法到產品成型,從發揮出潛力獲得資源傾斜,到最後成為騰訊的戰略級產品,其自身也有諸多被外界忽略的獨特的因素。
在和微信團隊的接觸過程中,本刊記者感覺到他們對產品對使用者體驗的重視,而騰訊的產品經理文化、應需而變的產品理念也讓人印象深刻。“這並不是短期內靠砸錢能複製出來的。”騰訊CTO熊明華認為。作為張小龍和廣研的直接上級,他對微信團隊不吝讚美之詞。
微信的節奏
就在不久前,微信又推出了主打“生活方式”的新版本,對自身又來了一次升級式的角色重塑。回顧一年來,微信自文字通信工具到通信資訊中心、多媒體通信工具,再到陌生人社交,時至今日又被重新定義,其一代一代的角色轉換,可謂變化多端。然而其中始終有用戶需求這條線索貫穿,使其整個團隊與產品走出了自己的節奏。
張小龍提起微信緣起時說,一直關注移動互聯網的他在2010年10月份時看到了Kik這類應用呈現崛起之勢,一時興起就給騰訊高層馬化騰等相關負責人寫了封郵件,內容是建議公司啟動一個關於手機通訊工具類的專案,張小龍在郵件中也提及到,這類工具將來有可能會對QQ都造成衝擊。此前,在郵箱主業已經成型穩定的情況下,廣研嘗試了QQ手中郵,作為郵箱業務的延伸來切入手機端。
馬化騰很快回復了那封郵件,認同了張小龍的看法,原來公司很早就有了類似的想法,移動互聯網是公司未來的重要關注領域,當時,馬化騰還直接在郵件中確定了騰訊要做的這款產品就取名叫“微信”。這個項目廣研爭取了下來,作為研究性項目啟動。
與此同時,在北京、上海以及國內多個地方,大大小小類似的應用也各自在緊張快速地推進著。有了想法和決策,此時最缺的資源並不是資金,而是優秀的工程師。三個月後,小米科技CEO雷軍在微博上表示米聊推進的速度非常快,但也直言:“米聊最大的問題是缺少足夠的優秀的工程師 。”
微信第一批成員不到十人,廣研暫停了QQ手中郵這個項目抽調來人手。微信支援iPhone、Android和Symbian三個手機系統,每一個平臺兩個開發人員,再加上幾個後臺人員就開始做了。當時目標是兩個月做出來,2011年1月下旬,微信各平臺版本陸續推出,開始和米聊、盛大Kik等類似產品爭搶使用者的手機介面。
這類通訊應用誕生伊始即以“免費短信”和更方便、更人性化的網路即時通訊來作為宣傳賣點,隨之而來的是業內對其政策風險的擔憂,如果這類應用大量普及開來,勢必會對運營商的短信業務產生衝擊。
本刊去年4月份採訪張小龍時,他當時提到微信會嘗試著向message box發展,即用戶點一個東西就能收到各種資訊。微信用自家產品來操作,打通了QQ留言、郵箱的新郵件、微博私信等,成為了一個移動端的統一的消息通知中心。出於謹慎,微信並未在一開始就通過導入手機通訊錄來獲取用戶,而是僅僅通過QQ帳號體系來導入關係 鏈。
微信的使用者增長曲線中,幾個使用者爆發點值得關注。2011年5月之前,微信積累了四五百萬用戶,使用者嘗試過發送文字資訊後,新鮮感就很快消逝了。但此後新功能陸續推出,用戶數和活躍度隨之激增。張小龍介紹,第一個轉捩點是微信對講功能的加入,第二個時間點是7月份發佈了尋找附近好友功能,第三個時間點是10月份搖一搖功能和漂流瓶的加入。以查找附近好友功能為例,過去大家不知道微信有多少用戶,但你一打開這功能,附近找到了很多同樣使用微信的用戶,就形象地知道其用戶有多少。
微信一個個功能都精准擊中了用戶需求點,像是提前有著完整的規劃,但事實恰恰相反。張小龍指出:“產品是逐步演變的,也是進化的。互聯網變化很快,產品很難在第一步就規劃好後半年、一年的路線。”他更多的時候只是想下一個版本要做什麼,而不是提前想好接下來的兩個版本。
這種做法需要有很好的敏銳度。他對《環球企業家》說:“我們更希望看到產品人員在這一個月他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用戶背後的那一種需求潮流,用戶不一定會直接說出來,但是你能感受到。”這種應需而變,平衡好了計畫和變化之間的關係,使得產品開發始終有一條最終的判斷準繩。而同時,產品也隨著使用者成長,最大限度地在用戶厭倦之前,以新東西帶來新鮮感。
微信先從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關係入手,再提供陌生人間的交友,同樣也不是事先規劃好的。事實上,你很難認定它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社區。它更偏向QQ那樣是一個通訊工具。因此,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上,微信以通訊工具模式來構建。從通訊工具的角度來看,微信與其他類似應用在處理使用者的通訊和社交關係上產生分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很多人會希望給一個產品很清晰的定位,要麼做熟人的,要麼做陌生人。張小龍覺得這些都是從概念上來分析的,而不是從用戶的需求層面來思考的。“任何人電話簿裡的號碼本肯定是有熟人也有陌生人的,所以我們並沒有先給自己一個概念上的框框,然後在那個框框裡面做事情。我們更多的是考慮這個需求是不是一個普遍的需求。至於滿足需求,可能帶來一個複雜度。產品經理的責任,就是在於怎麼樣把一個複雜的需求最後以一個簡單的模型,通過產品的形態來展現出來。”
厚積薄發
與創業團隊相比,微信誕生之初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積澱。它的一大優勢就是背靠廣研,並非平地起高樓。微信專案中的很多開發人員都是從廣研QQ郵箱團隊調配的,除了新招聘的技術人員和應屆畢業生外,QQ郵箱團隊時不時會在關鍵時刻對微信給予支持。比如微信2.0版本發佈前後,QQ郵箱所屬的閱讀空間項目組就從一半的數量直至全部都空降到微信上。近期,廣研著手將兩個團隊正式分拆開來。過去兩撥人混在一起,你來我往,可以說在產品理念和團隊文化上二者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在騰訊的版圖上,廣研離企鵝帝國的心臟深圳只有兩小時的車程。然而不同於深圳、北京、上海這些多產品以及多部門密集的重鎮,廣研在過去主要負責打磨QQ郵箱這個成型產品。逢有採訪,它的產品公關人員會從深圳乘坐高鐵趕來。偏於一隅,它為外界所知甚少,即使在騰訊內部也略顯神秘。
這是一支產品能力很強的團隊。據騰訊內部人員稱,早在QQ郵箱時代,馬化騰就經常表揚廣研郵箱團隊,在廣研辦公室的走廊裡,毗鄰新員工照片牆,掛著表彰QQ郵箱的騰訊年度創新大獎和年度重大業務突破獎錦旗,而單就後者來說,郵箱業務就獲得2次,微信也獲得了2011年的重大業務突破獎。在去年首屆騰訊微創新獎中,9個獲獎項目廣研占了3個,其中兩個屬於微信的搖一搖和視頻。從獲獎次數上看,廣研可算作騰訊的創新標杆。
實際上,QQ郵箱項目的誕生並不像微信誕生時那麼命好。QQ郵箱前身是騰訊於2005年收購的由張小龍帶領開發的Foxmail。在由一個用戶端軟體向互聯網網頁產品轉型時其遭到當頭一棒的挫折:以軟體設計的思維去設計一個很複雜的產品。投放到市場後結果發現用戶根本不買帳,體驗很糟糕,公司管理層也對產品不滿意。那段時間是QQ郵箱團隊最艱難的時候,熊明華也經常到廣研來幫助他們扭轉思維,招聘合適的互聯網工程師。
互聯網的思路是敏捷開發,做好核心功能快速推向市場,根據回饋再改進。這就考驗設計者對產品核心與本質的理解與把握。在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後,郵箱團隊抓住了產品的核心:快速、穩定的郵件收發速度和簡潔的使用者體驗。過了這個坎,簡潔的要求以及對用戶體驗的追求就深入人心了。而郵箱時代承載著大量資料處理的後臺技術和能力就直接對微信起到了作用,讓新生應用穩定,降低了丟資訊、發不出去資訊的情況。
在QQ郵箱延伸功能、不斷試錯的歷程中,有很多經驗積累下來,比如在閱讀空間、郵箱廣播、短消息、QQ手中郵這些相關產品和功能中,廣研團隊無形中加深了對關係鏈的導入與重建、移動端產品特性、簡潔通信等的理解。以首次嘗試羽量級通信的短消息功能為例,據廣研內部員工稱,張小龍專門圍繞其講了一次通信協議演化課,闡述自己對通信的理解。相比郵件較重的通信方式和QQ較輕的通信方式,郵箱中的短消息產品嘗試著用一種新方式來統一通信。雖然效果並不理想,未成為普遍的應用,但這種思維方式不可能不對之後微信通信產生影響。而微信正是介於QQ和短信之間的非同步通信工具。
經驗積累能説明微信團隊加速學習,而團隊保持創業般的激情在一個大公司裡顯得異常難得。廣研的工程師被戲稱為“礦工”,他們經常晚上開發,與廣州的黑夜作伴。這也是延續著QQ郵箱時代的節奏,在彈性工作制下,他們中午會熄滅辦公室的日光燈,有的人躺在行軍床上午休。長期打磨一個產品的團隊在轉向新產品上雖說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換一個產品來將過往的經驗倒出來重新設計和實驗新產品,經歷一個個用戶量暴增的時刻,這也讓他們感到興奮。
而張小龍在團隊管理上信奉管人是服務于管產品,根據產品需要來調配人手,最終目的是做好產品。為了增加新鮮感,專案中的產品人員也會經常輪換,被全面鍛煉。與用戶的接觸也是要求之一。在微博上,微信產品經理會花專門的時間來收集用戶關於微信的建議和問題,進行回饋。
最佳產品經理
作為QQ郵箱和微信的靈魂人物,張小龍去年8月升為騰訊副總裁,將參與到騰訊公司的創新專案規劃中。“他在產品方面很有靈性。”馬化騰曾如此評價張小龍。
張小龍說話語速和緩,回答問題時常會先思考一下。熟悉他的人知道其愛熬夜,一般淩晨三四點前不睡,整晚上聽音樂CD,這也是他除了網球和攝影之外的娛樂方式。“他是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經理,這是他性格中極為迷人的一面。”其朋友對本刊表示。
在做微信時,張小龍有幾個月每天開車上下班路上就一直播放著兩張邁克爾·傑克遜的碟,越聽越過癮。他覺得那就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用文字來表述清楚。以至我認為他的這些歌已經影響了我們的產品體驗了。”音樂的體驗移植到產品上,其要求就是在產品裡面每一個環節也要做得酣暢淋漓,要很順滑、要很爽、要很流暢。
張小龍坦言他會生出一種很強烈的情緒來感謝和紀念他。這個想法冒了很多次,都被他自己按住了,但後來感覺太強烈終於按耐不住了,“我說不行,我們一定要放,把他的紀念版放上去。當時對我們挑刺的人還是挺多的,我覺得這句話也特別適合。”於是,3.0版本的微信啟動頁面上就有了一幅邁克爾·傑克遜的圖片,配有文字:“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謹以此版本紀念邁克爾·傑克遜,感謝他的音樂陪伴我們的產品開發之旅。
邁克爾·傑克遜把流行音樂演繹到了極致,而張小龍對產品的專注也到了極致。Foxmail最早版本由張小龍一個人寫成,之所以被取名為Foxmail,是因為開發者張小龍當時喜歡讀金庸的小說,尤其是喜歡令狐沖這個人物。在那個軟體英雄輩出的時代,張小龍已與求伯君、王江民、王志東、鮑岳橋、梁肇新等齊名。而今與他同時代揚名的開發者或功成名就,或者轉行,經過轉型的張小龍依然在做著互聯網產品。
外界與張小龍談產品,他會侃侃而談自己系統的獨到的見解。但除了產品之外,他不大關心別的事情。為此,他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研究大眾的心理和行為習慣。他對產品感覺更像是一種本能反應,有前騰訊員工向本刊透露:“當移動互聯網起步之後,我在任何一個新興的App上註冊體驗,很快就會發現Pony(馬化騰)和Allen(張小龍),他們就像整日粘在互聯網上一樣。如果他認為你可以和他聊產品,那麼他會非常有耐心,而且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而距離產品越遠,他就越是顯露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
本質上來說,張小龍篤信產品本身,市場推廣是第二位的,這可以從他對市場推廣的態度上得出結論:他會非常直接地告訴市場推廣人員,只有做好產品才是真的,其他的僅僅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對於廣研,以及對於QQ郵箱和微信來說,沒有盈收的KPI壓力是一個值得慶倖的有利條件,這使得他們專心致志地聚焦到產品本身。與他密切接觸過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刊,在商業方面只要涉及影響用戶體驗的,“張小龍就會表現得像一個小動物警惕面對野獸那樣毛都炸起來,他會非常嚴守他對用戶體驗的路線。”
騰訊CTO熊明華認為,張小龍的長處之一是總能堅持正確的看法。“他收到了很多建議、意見,讓他加這個、加那個,以至於後來公司高層給他這些,他能堅持住。他一方面講道理說他覺得不合適,但是如果某個領導說這個要加,他說那等我離開騰訊之後你再加吧。”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善於溝通,也善於拒絕的人,最終會以產品效果說話,給大家以信心。
做產品並非僅看模式、架構就行了,到極致的狀態意味著對細節“苛求”。張小龍也一直對自己的團隊強調,做產品要有愛。這一方面是產品經理對自己的事業要有熱愛,另一方面也是做出來的產品要考慮到使用者的感受,對用戶有關愛。
做產品並非僅看模式、架構就行了,到極致的狀態意味著對細節“苛求”。張小龍也一直對自己的團隊強調,做產品要有愛。這一方面是產品經理對自己的事業要有熱愛,另一方面也是做出來的產品要考慮到使用者的感受,對用戶有關愛。
廣研的團隊成員葉娃對一個細節印象極為深刻。在微信剛做出來用戶簽名檔時,上面是沒有任何提醒的,後來張小龍看了就說,在簽名檔沒填的時候就顯示一個“未填寫”。葉娃疑惑怎麼這個他能想到而自己沒想到呢?張小龍點破其中差距:“因為你平時都把自己當專家,而我認為自己是傻瓜。”這是做產品應有的思路和心態,不是誇誇其談,不是對理論的研究,而是腳踏實地地思考每一個交互點,每一個細節和用戶感受。
作為一個熱衷將產品做到極致的人,張小龍也推崇蘋果公司的約伯斯。微信3.1版本的新功能介紹的背景圖片是Whole Earth Catalog雜誌最後一期的封底,封底上的兩句話
Stay hungry. Stay foolsih 因為約伯斯的引用而廣為人知。微信團隊的這種做法既是向約伯斯致敬,同時也是在提醒自己要把產品做到足夠好用足夠簡單。
@Source: 環球企業家網
@Source: 環球企業家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